明清彩瓷特征的鉴别.docx
《明清彩瓷特征的鉴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彩瓷特征的鉴别.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彩瓷特征的鉴别
明清彩瓷特征的鉴别
明清彩瓷特征的鉴别欢迎新朋友关注本平台:
1、点击本文章标题下面“龙腾古玩城”关注本平台。
明清彩瓷,其中有釉里红瓷、五彩瓷、三彩瓷、斗彩瓷、粉彩瓷、珐琅彩瓷、广彩瓷、古铜彩瓷等。
这些不同的彩瓷,都有其时代特征,其中主要的彩瓷介绍如下:
1.釉里红彩瓷 在釉下的红彩釉,经火一次性高温烧成。
釉里红彩瓷最早出现在元代,景德镇首次烧制成功,但并不完美。
由于烧制技术难于掌握,元代釉里红多烧成黑色或黑紫色,成品率相当低,虽然如此,但是开了烧造釉里红的先河。
明代在此基础上成功地掌握了釉里红的烧造技术,出现了大量的精品,如洪武釉里红双耳瓶。
宣德时的釉里红,瓷器色彩更为鲜艳。
成化时釉里红三鱼碗、高足碗呈色浓艳鲜亮。
万历时釉里红瓷以釉上汞红代之。
万历官窑釉里红三鱼碗、高足碗和三果高足碗等,其釉下纹饰却呈色鲜红,十分悦目。
天启时也有青花釉里红,色调不鲜,非浓即淡,釉面稀薄,画意粗放,釉里红大多用在局部或点缀于图案中,崇祯时未见釉里红产品。
清代是釉里红大发展的时期,不仅产量大,品种亦多。
康熙时的釉里红,其色调浓艳鲜亮,纹饰清晰,浓淡相间。
有用釉里红书写书文,字体工整秀丽,构图精致美观。
豆青釉地青花釉里红加入白粉色衬托,或以白粉釉作地,称为“釉里三彩”或“素三彩”。
也有加红绿彩点缀纹饰的。
雍正时釉里红又称为“宝烧红”,制作比康熙时更为精细。
还有一种以釉里红填绘三鱼、三果、五蝠的瓷器,红色较鲜艳。
乾隆时釉里红色调鲜丽,纹饰清晰,并有深浅不同的层色。
图案已规范化,青花釉里红呈色稳定,深浅浓淡相宜,和谐统一。
青花釉里红发展至此,品种多样,产量较大,官窑、民窑烧制产品都比较多。
乾隆之后,产品开始逐渐减少,而且色调浅淡,有些变成浓紫色调,效果欠佳,数量也少。
2.五彩瓷 所谓五彩并非五彩,釉上三色、四色、五色或七色均称五彩工艺。
明宣德时已经开始烧制五彩器。
明代五彩多以釉下青花为蓝色配其他汞红彩、绿彩和黄彩等。
清代以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但青花五彩仍然延用。
康熙时发明了墨地五彩和金彩等,其纹饰清净鲜明,比明代更加美丽。
明成化时五彩罕见,彩色中以红、绿、姹紫为主,并配以孔雀绿彩。
五彩施于湿润如玉的白釉器上,显得格外幽雅。
嘉靖时五彩用料有红、黄、蓝、绿、紫、黑、孔雀绿等色,色调纯正,绚烂陆离,并以红浓绿艳取胜,是这时期的特点。
隆庆时五彩与嘉靖时基本相同,只是赭彩较浅淡,红、黄、绿、紫等色纯正而鲜艳,对比强烈,又以青花相衬托,更显得五彩缤纷。
万历五彩是明代的代表作,深受国内外的珍视,有较高的声誉,经济价值尤高。
万历五彩的主要特点是:
胎体厚重,衔接痕迹显露,色彩更浓艳,多用青花作局部图案或勾描轮廓,开光图案和镂空工艺较多。
清康熙五彩进入全盛时期,创烧出豆青五彩、米黄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黑地五彩、雪花地五彩、哥釉地五彩等新品种。
雍正时五彩已失去了康熙五彩的美丽。
其特点为淡雅,纹饰由繁复变为疏朗。
此时五彩已搀入粉彩的多层技法,并取得了清新静谧的效果。
由于大量使用粉彩,五彩逐渐减少。
乾隆时粉彩基本上代替了五彩。
晚清时大量仿制古代五彩,以仿康熙五彩最多,无论造型、色彩或款识,都能达到乱真的程度。
3.斗彩瓷 斗彩始创于明成化年间,其工艺特点是在釉下青花纹饰的轮廓线内,在釉上填彩,彩色与釉下青花形成鲜明对比,争奇斗艳,交相辉映。
给人以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
斗彩瓷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明成化斗彩瓷设色较多,有红、黄、姹紫、绿等,其中红色彩用于点缀花朵,鲜艳夺目,其点缀之精妙,乃后世难以企及。
黄彩变化较多,有娇黄、鹅黄、杏黄、蜜蜡黄、姜黄。
紫色如熟了的葡萄,黑紫细腻。
嘉靖时斗彩制作也很精细,其器形和纹饰多仿成化斗彩。
万历斗彩器不多,晚明几朝未见斗彩器物。
清康熙时又恢复了斗彩工艺,其造型、胎釉、彩料与同时代的五大彩器大体相同。
康熙斗彩釉下青花的面积比釉上填彩的面积大,具有明嘉靖、万历时青花五彩遗风。
雍正时仿成化斗彩较为成功,施彩薄而浅淡,填彩准确,很少溢漫出廓,红色油润,绿色似水般莹亮明澈,纹饰布局简洁幽雅。
乾隆时彩绘和制作工艺也很细,官窑和民窑均有烧制,色彩淡雅,浓淡协调,画风严谨。
加施粉彩与加重书写满文或梵文,是这一时期的特征,使斗彩装饰显得更加富丽华贵。
嘉庆斗彩与乾隆近似,区别不大。
道光时沿袭乾隆时斗彩工艺。
咸丰、光绪时斗彩制作均沿袭前代,无大发展。
4.三彩瓷 三彩瓷起源于唐代陶胎三彩,至宋代始有瓷胎三彩和辽代三彩。
明成化年间的三彩瓷器,其中绿与紫色彩浓重艳丽,如三彩鸳鸯枕、三彩瓷雕像等。
明弘治三彩有黄、绿、紫三色,釉彩表面光滑明亮。
明正德三彩制作很精,其黄、绿、紫与弘治时相同,有光亮和不光亮两种,不光亮者施彩,有暗刻缠枝莲纹高足碗,无款识,器形与前朝相同,并以紫色为底,填黄绿彩。
万历三彩,在胎坯上直接施彩,以黄釉为地子的黄、绿、紫三彩器,黄釉较重,色调较为沉闷,透过黄釉层可见粗胎体上密布的黑色小斑点,同时黄釉中也多因釉质不纯而见有小红点或血丝痕,其绿色浅淡鲜艳。
另有一种特殊的茄皮紫釉三彩,以茄皮紫色为地子,刻暗花后填以白、绿、黄色,组成龙纹、折枝花等图案。
清康熙时,三彩器在素胎上刻出纹饰的轮廓线,再绘以图案,涂施彩釉地。
其彩色多以黄、绿、紫为主,或加蓝色为辅,间露白地相佐,因不用红彩故称“素三彩”。
因此就出了“三彩加红、价值连城”之说,就是因为三彩加红的产品太少了。
康熙时三彩器品种之多,超过前代,如黄地绿色三彩、白地三彩、黄地三彩、墨地三彩、虎皮地三彩、三彩瓷塑等。
康熙时三彩不仅品种多,制作也非常精细,十分名贵,所以后世仿者比较多。
雍正时三彩器少见,但又恢复了明宣德时釉下彩的工艺,以釉里红绘果、青花饰叶、微闪黄绿的豆青色作梗,三色相配,别开生面。
乾隆时三彩更少见,也无创新品种,之后各代均无发展。
道光时创新一种施彩,常夹雪青或青金蓝色。
光绪时仿三彩器较多,民国也有大量仿制品。
5.粉彩瓷 粉彩创于康熙中期,深受当时珐琅彩影响。
粉彩瓷是在粉彩内搀入铅粉并加施玻璃白,使色彩浓艳程度减弱,用水淡洗法涂饰花纹,使层次由浓到淡呈现出繁多的层次,色调湿润柔和,具有立体感。
康熙时粉彩风格简朴,色料粗糙,施彩浓厚,官窑少有大器,纹饰多以云龙纹和花卉纹为主,常见器有云龙纹香炉、海灯、净水碗等。
还有人物类,如粉彩八仙人物塑像等。
粉彩分为红、黄、绿、黑、白等诸色。
粉彩瓷新品种的出现,因受到人们的喜爱,很快就发展起来,到乾隆时基本上代替了五彩瓷器。
雍正时大量烧制粉彩器,影响到民窑。
图案纹饰多为人物、花卉,花卉中又以“虞美人”为典型。
牡丹的画法,一改前时的那种双犄形,而作圆形盛开状。
人物仕女画甚为细致,以白釉为地施彩,加绘青花者极少。
乾隆时粉彩广泛使用,品种除继用白釉地粉彩与色地粉彩外,还有加绘釉下青花。
在大件器物的上下部分为色地,腹部为白地或色地开光,绘出粉彩纹饰,并写有乾隆御题诗句。
最著名的白地粉彩器有百鹿尊、九桃天球瓶、九桃盘及三果、婴嬉大碗等,其胎质厚薄均匀,轻重适度,釉面匀净,釉色青白,色彩鲜亮,层次分明。
色地开光器有红、黄、紫、绿、蓝、金、粉等釉地。
器形有瓶类、加施螭耳、凤耳、如意三果耳等。
器足及器里施豆瓣绿釉,书有青花款和金彩款,官窑多施红彩款。
乾隆时期出现的新品种,是在色地上剔划出较浅的忍冬蔓草纹和规矩图案,工艺复杂,难度较大。
乾隆时粉彩品种繁多,粉彩产品工艺之高已达到了高峰。
嘉庆早期粉彩与乾隆一样,没有款识很难辨认。
后期的色彩品种减少,釉面稀薄,不够匀净,彩色厚薄不同,厚者色重,薄者浅淡。
咸丰粉彩,加绘斗彩和描金者比较精细。
底部、器里涂豆瓣绿釉,较前时色深。
官窑器有黄地青花粉彩开光四季瓶、山水寿星双耳瓶、紫地粉彩莲花盆、探花及第方水仙盆、十二生肖盆、仕女小鸡盒、夔凤大碗、佛花碗、黄地勾莲花盘、白地勾莲花蓝盘等,粉彩是咸丰时的主要品种。
同治粉彩各种色彩均较前代鲜艳,凡署“体和殿”款的器物,色彩更为鲜艳明亮。
黄色浅淡娇嫩,绿色深绿如翠,蓝色深浅有致。
墨彩也与清早期风格不同,轻描重绘,有多色层次,但不施玻璃白釉,表面暗色无光。
用彩色为地子是同治时期的特征。
如淡黄色作地绘以蓝、绿、粉红色纹饰,淡绿地或淡紫地上绘以红色图案,黄釉地百子图贯耳方瓶,黄釉凝厚,鲜亮,又称“明黄”。
民窑粉彩比任何时代产量都多,其中以博古盘、碗、碟、勺等日用茶具为最多,都比前代厚重,釉面白,不平整,底足多粘砂,不修整。
光绪时粉彩色泽多,较浅淡,不够鲜亮,多用含粉质较少的浅淡软彩,施彩较薄,色调柔和。
纹饰中的画面,花卉风格受清代画家恽南田、虚谷的影响,笔法细柔,层次清晰。
画面内容多以鹦鹉、藤萝花等花鸟画为主,用各种色地衬托墨彩绘画,其墨彩表面无光。
民国初年粉彩大不如前代,无论胎质、釉色、粉彩色调及绘画技巧,均不如光绪时的水平。
粉彩较薄是普遍现象,官窑和民窑多数瓷器上,都喜欢书写大量诗词名句及吉祥语。
一些官窑的小件茶具烧制得很精致,薄胎细釉,叩之如铜声,多绘历史人物故事,如八仙、战争场面、神话故事等。
6.珐琅彩瓷 珐琅彩用于瓷器上,被称为“珐琅彩瓷”。
起源于元代,明代开始用于制造铜胎珐琅器,康熙时首创烧制成功,因烧制有限,价值连城,后仿者很多。
珐琅彩料是从国外进口的彩料,烧成后有透明的玻璃质感,所以又称“料彩”,也有在料中加粉质而呈不透明者。
彩色多样,如红、黄、蓝、紫、白、黑、绿、胭脂等。
由于在绘画的色地上堆料较厚,又由多色阶深浅不同的料彩巧妙配合,使得画面有层次分明的质感。
康熙时少见白地画珐琅瓷,这是时代特点。
纹饰以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及团花中心加“寿”字、“万寿无疆”和开光花卉、九秋菊花、虞美人花等为主,画工严整细腻,具有图案画效果。
器形以生活用器较多,瓶类甚少,均无大器。
器底款识为阴刻楷书“康熙御制”,也有青花、胭脂红、紫彩、黑彩、蓝彩等色款,多数围有四方边栏双线,字体笔画粗宽,挺拔工整。
雍正时珐琅有所发展,彩料比以前更丰富,除进口彩料外,还有宫廷造办处炼制的新料,比洋料更新颖,色彩品种也多。
雍正时的珐琅彩大多绘于素白器上,因为白瓷薄胎,比之色地更能突出彩料的玻璃质感和鲜艳色调。
也有少数袭用康熙时带各种色地的装饰。
乾隆时珐琅彩前期比雍正时精美,后期粗糙,乃至停烧。
此时以色地开光的装饰技术流行,开光图案多绘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子等,并多配有御题诗句,落“古月轩”款的多见于鼻烟壶上,瓷器上少有此款,凡瓷器上署此类款的均为嘉庆、道光及民国时所作。
珐琅彩瓷比较名贵,传世较少。
于是清末和民国初年曾大量仿制,有的仿品很细,如绘有杏林春燕、春牛图、岁寒三友、郎世宁的狼狗、香妃戎装、乾隆射猎等内容的珐琅彩瓷瓶,不易辨伪。
江西詹氏兄弟及吴仲英的制品,后加彩的团花、蝴蝶、碧桃、雉鸡碗等,逼肖乱真。
7.其他彩瓷 广彩瓷 所谓广彩瓷是在景德镇烧制素胎,然后运往广州彩绘纹饰烧成,故称“广彩瓷”。
广彩瓷始于雍正,兴于乾隆,嘉庆时是外销瓷的主要品种。
广彩的主要色彩有红、黄、绿、紫、藕荷(雪青)等色,设色浅淡,制作精细,颇能迎合西方人之所好,如仕女人物肖像、西洋花卉、山水景致等,还有西方国家定烧的徽记、商标、文字等图案,设色洋雅,画笔细柔,具有油画的写实风格。
造型多为瓶、罐、盘、碗、汤罐等餐具。
广彩瓷多对西方销售,在海外很有声誉。
古铜彩瓷 所谓古铜彩瓷是在赭褐色和绿褐色的釉上,再加以类似古铜锈斑之粉彩颜色或金色,故称“古铜彩”。
古铜彩不仅在彩色上类似于古铜色,而且所做的器形大都仿制青铜器式样和纹饰。
古铜彩瓷自清雍正开始,多为官窑烧造,因此比较名贵。
近代有仿制品冒充古铜彩瓷,制作粗略,有其形而无其神,与真品相差甚远。
雍正和乾隆时古铜彩瓷底部的款识为阴文深刻,个别涂以金色。
墨彩瓷 是在烧成的白瓷釉上施绘水墨彩,然后经明炉低温烧成。
墨彩以水墨彩绘为主,并加有部分粉彩,如蓝粉、淡赭和淡黄等色,但粉彩仅作点缀画面,此风格雍正时比较突出。
在雍正和乾隆时的墨彩瓷中,有的器物上加绘金色,也有以其他色彩为地子,如木化釉或珊瑚红,在框内绘墨彩。
此类瓷多为青花瓷款,亦有墨彩款识。
乾隆以后,墨彩发展了一种浅绛技法,即水墨彩与淡赭彩并用,颜色柔和,清淡有味。
此法盛于嘉庆、道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