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八大景区汉语导游词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3126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9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八大景区汉语导游词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陕西八大景区汉语导游词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陕西八大景区汉语导游词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陕西八大景区汉语导游词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陕西八大景区汉语导游词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八大景区汉语导游词1.docx

《陕西八大景区汉语导游词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八大景区汉语导游词1.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八大景区汉语导游词1.docx

陕西八大景区汉语导游词1

秦兵马俑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

在参观秦俑博物馆之前,我想应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这个人。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

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

他13岁时就继承了王位,但是按照当时的制度,他直到22岁的时候才举行了加冕仪式,开始正式亲理国事。

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

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统治,他还设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

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

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使国力不断强盛。

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在当时,修筑长城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

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

他“焚书坑儒”这一专制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

他为了自己享乐,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

但是他到死也没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宫殿。

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

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

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

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

骊山风景如画,绿树成荫。

据史书记载:

“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

”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秦始皇陵,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相当浩大的,在当时修建这么巨大的一个陵墓,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骊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为了防止流水冲跨陵墓,将它们都进行了人工改道,改为东西向流;在一个呢,骊山是一座土山,对当时修建秦陵来讲,就相当缺乏石料,需要从渭北等地运来。

而当时没有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来搬移,可见当时修建这座陵墓的艰难了。

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设上都遵循“虽死犹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当时秦咸阳宫的规模修建的。

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当时的地面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了,我们已经无法领略秦陵的全貌。

但是从这里出土的巨型夔纹瓦当可以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地面建筑的雄伟。

这个瓦当的直径是61厘米,相当于一个小圆桌,人们称它为“瓦当之王”,使用这样巨大瓦当的宫殿,其规模、气势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秦陵地面建筑呈回字形内外两重城垣,占地九倾十八亩,据说是取“久久”之意。

陵冢原来高120米,但经过了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现在高度仅为46米。

陵冢上当时栽有大量的松柏,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有一种动物叫做魍象,这种动物专门钻入墓穴之中吃死者的脑髓和肝脏。

而松柏散发出来的特殊芳香,使魍象畏惧而不敢前来。

因此,当年的秦陵就是一座松柏苍郁的人工山。

那么,秦陵的内部到底埋藏有多少奇珍异宝呢?

据《史记》记载:

秦陵是“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上俱天文,下俱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从这样的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

秦陵地宫的顶端是用28颗夜明珠组成的天冥星;陵内还有设置着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满了各种奇器异宝;还用水银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鱼膏点长明灯为了防盗墓;还安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

《史记》中对秦陵的内部只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

那么陵内到底有多少的奇珍异宝呢?

我们只能等待陵墓发掘的那一天。

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引起全世界考古界的轰动的。

 

  秦陵的地宫现在虽然还没有发掘,但是已经发掘了秦陵的一个陪葬坑,那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俑坑是1974年时,由西杨村的几个农民在抗旱打井时以外发现的。

考古学家根据发现时间的先后,把它们编为一、二、三号坑。

秦俑坑是秦军的缩影,它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秦国兵强马壮的威武场面。

李白在诗中描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即时对秦军的气势作了生动的描写。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一号坑,它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

它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在东西两端各有5个斜坡门道,还有10个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有粗大的横梁,底部都是以青砖墁铺。

一号坑是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军阵。

所谓军阵就是部队在作战或驻守时的一种排队的方式。

一号坑是以长方阵的排列方式,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

我们现在所看到面东而立的就是前锋部队。

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侧翼和后卫,他们是为了防止敌人旁敲侧击和从背后偷袭。

中间有38路面东而立的纵队,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构成了整个军阵的主体。

从这里也体现了古代兵书中所讲的“前后整齐,四方为绳”的军阵。

《孙子兵法》中曾经讲到,古代兵阵布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前锋必锐,整体必宏。

”他把一个军阵比喻成一把剑,如果一个军阵没有精锐的前锋,那么这个军阵就像是一把无锋的剑,便失去了杀伤力,可见前锋部队的重要了。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

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

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

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

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军队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

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

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

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

 

  在一号坑以北20米处,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二号坑。

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骑兵、车兵和混和兵种组成的军阵。

他一共由四个小的单元构成。

这四个单元可以有机的构成一个大的军阵,也可以分开成四个独立的小的军阵。

它能攻能守,反应迅速,自我保护力强,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反应最快速的一支部队。

在二号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将军俑、跪射俑、立射俑、骑兵俑、鞍马俑等。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个从二号坑中出土的将军俑。

将军在军队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处处显得与众不同。

将军俑头戴双卷尾长冠,冠带在颈下结绳并下垂胸前。

将军俑所戴的冠叫“   冠”冠上两边本来插有两支黑色的  尾,因为据说  是一种性情勇猛、善斗的鸟。

将军俑身穿双重战袍,战袍外面的铠甲形制特殊。

双肩及前后胸用彩绸扎成的花结,象征我们现在所说的军工章。

这个将军俑胸前佩带着两朵花结,就表明他曾经立了两次功。

他所穿的铠甲以肚脐眼为界,肚脐以上是上片压下片;肚脐以下是下片压上片。

这样是为了弯腰方便,便于指挥作战。

这个将军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说明秦军中将军的待遇还是相当好的,也反应了早在秦代时,男子就有了将军肚。

这也就是将军肚的起源了。

从这个将军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指挥官.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如何作战。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骑兵俑和鞍马俑也出土于秦兵马俑的2号坑。

这个骑兵俑的装束与车兵俑和步兵俑有着明显的区别。

他头戴着一顶形制讲究的小皮帽,在帽子两侧还带扣,紧系于颌下,他身着胡服,这种服饰的特点就是胸部右侧开叉。

骑兵俑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并没有披护,手上也没有护甲。

下身穿一件小皮裙。

骑兵俑特殊的装束完全是从骑兵作战的需要而设计的,这样有便于骑士上下马方便。

古代对于骑兵的挑选有着严格的标准,不亚于我们现在挑选飞行员。

秦时明文规定,骑兵的身高必须在1.73米以上,体重不得超过75公斤,年龄也要在40岁以下,同时要体质强健,反应机警,行动敏捷。

这个骑兵俑符合了当时选拔的标准。

秦代对战马的选择也是有规定的,要求战马的高度必须达到1.33米,这一鞍马正好符合了这个标准。

它耳若削竹,看起来非常机警;眼若悬铃;粗大的鼻孔和发达的胸肌表明这匹马善于奔跑;从它微张的嘴唇可看出,它共有6颗牙齿,说明它当时正处于青壮年时期。

在陶马背上雕有鞍垫,鞍的两端微微扬起。

以前人们认为马鞍的出现始于西汉时期,但秦俑坑陶马鞍的发现就说明我国在秦代时已使用马鞍了。

陶马鞍的出现使骑兵的双手得以解放,有效的增强了骑兵的战斗力。

有人说东方艺术讲究群体美,而西方艺术追求个体美,秦俑的美在于它的气势和它的群体美。

其实秦俑并不知是讲究博大,它对个体形象的塑造也是细致入微的。

秦俑不仅面部表情各异,而且小到手指纹都刻划的非常精细。

      接下来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秦兵马俑的发髻了。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发髻,它是将一头长发很规律的辫在一起,在发梢处结成一个蝴蝶结。

发髻在头的右上方。

之所以将发髻结在右方,是因为秦人非常的崇尚右。

他们把这一概念也体现在发髻上,这在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发髻还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精神振奋的感觉,仿佛使我们看到了2000多年以前的人们已经有了很强的审美观了。

   三号坑位于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处。

它的面积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小的一个。

一共出土了四马、一车和68个陶俑。

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与一、二号坑完全不同。

一、二号坑是按实战军阵排列的;而三号坑则是面向内相向夹道式排列。

他们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

一、二号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长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号坑中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

铜殳是一种用于仪仗的兵器,证明这里可能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

三号坑如果从它的建筑布局来看,主要由车马房、南北厢房组成。

车马房位于俑坑的中部,面对坑道的东门,这样便于车马进入。

而北厢房位于俑坑的北部。

在北厢房内发现了朽骨一堆,残鹿角一件,证明它是一个活动前占卜或祷告的场所。

南厢房位于俑坑的南部,它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廊坊、俑道、正厅和偏房。

它们都有武士俑分立于两边,其中以正厅的警卫最多。

这里可能是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所。

这一点也就完全证实了三号坑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军幕。

秦俑坑当中既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强大军阵,又有“运筹于帷幄之中”的将领,可见当时思虑严密,布局严谨了。

 

  秦俑坑不仅是一座不朽的艺术宝库,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库。

当时青铜铸造业已是十分发达,制造出了各种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也是后来秦军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铜剑了。

“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

这把青铜剑已历经了2000多年,但是表面并没有生锈,至今仍然是锋利无比。

在它刚刚出土时,专家们曾经用它一次划透了20张纸。

即使现在的玻璃刀想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

经过鉴定,发现它表面有10-13微米的铬盐氧化层。

它采用了铬盐氧化技术。

铬盐氧化技术有两种:

一种是电子镀铬,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

另一种是化学镀铬,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明出来了,这一点实在是令人叹服!

 

  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些兵器,有相当一部分显示了当时兵器制造标准化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东西叫做铜簇,也叫做铜箭头。

它就是秦代兵器制造标准化的一个代表。

它同一棱的三个面误差不超过0.15毫米,而不同簇之间也不超过0.2毫米。

这一点可以使我们看到,并不只是现代的许多行业中讲求标准化、规范化,其实古人在很早就有了形范正的观点。

这些铜簇主要可分为大型与小型两类。

大型铜簇的铤特别长,而铤首也很大;而小型的铜簇它的铤是圆形或三棱形的,将它们放入箭槽中便于瞄准。

而且在空中呈流线形,阻力特别的小,还具有很强的平行性和稳定性,是秦代主要的兵器之一。

 我们以上所看到的这些雄辩的说明了:

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冶炼金属加工工艺以及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经是世界第一流的了。

好了,秦俑坑我们就先参观到这里,下面我将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铜车马展厅。

 

如果说秦俑坑是大中显武的话,那么铜车马展厅就是小里透文了。

前者把我们带入干戈相交的战场,而后者则使我们感受到了舒适的宫廷生活。

它们虽然都是秦陵的陪葬物,但是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

1980年12月份,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的铜车马。

按照当时的发现的顺序,它们分别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

当时它们都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

因为年代的久远,木椁早已腐朽了。

其中一号铜车马碎成了3000多片。

经过专家们近8年的修复,于88年的5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而二号铜车马当时已碎成1555片。

经过2年半的时间,又使它重新焕发出了当年的瑰丽姿彩。

据考证,这两乘车的体积均为真车真马的1/2,它们处处都是依照真人、真车、真马制造的。

当时秦始皇曾经五次巡游天下,这两乘车就是秦始皇车队中的两辆。

当年,这两乘铜车马的出土曾经使多少人赞叹不已!

因此,它们也被人们称为“青铜器之冠”。

  这两乘车都是驷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

前面的一号车为古代的“高车”,也叫“立车”,因为乘坐这辆车要保持站立的姿势而得名。

一号车一共有1500余件金银饰件,显得华丽富贵。

车上的华盖直径为1.22米。

这个华盖是敞开的,具有遮阳蔽雨的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向远处眺望,还可以随时对付突发事件。

圆形的华盖与方形的车厢体现了古人的一种“天圆地方”的思想。

这辆车上还配备有大量的武器。

在车厢的前面有一柄弩机,在车厢的前侧和左侧各有一个箭  ,共装有62支铜簇。

其中有四支平头簇,可能是用来发射信号的。

在车厢内的箭  中还发现有盾牌一件。

截止目前为止,它是首次发现的、秦代的,同时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出土年代最早的,而且是形状最完整的青铜盾牌。

这一切都鲜明的表明了一号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安全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二号铜车马了。

这辆车叫“安车”,因为乘坐这辆车温暖舒适而得名。

这辆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的高度为65-67厘米左右,身长为1.2米,重量各不同,最轻的为177公斤,最重的达到了212.9公斤;车马人的总重量为1243公斤.这辆铜车马的主体是由青铜铸造而成,共有金银饰件1720件,总重量达7公斤.其制作工艺之高超和造型艺术之精妙令人赞叹不已。

我们可以看到前面拉车的四匹马个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胸部肌肉发达,四条马腿也稳健有力。

中间的两匹马叫“服马”,两边的两匹马是拉车的叫“骖马”。

马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

马的项圈是由42节金与42节银焊接而成。

它的焊接点用24倍的放大镜才可以清楚的看到。

金和银的熔点不同,能把着两种金属焊接在一起,表明秦代的工艺也是相当高的。

马的笼头是用一根金管与一根银管采用子母扣连接的形式制成的。

在笼头上有一根削子,将这根削子拔下,就可将笼头完整的取下。

我们再注意看一下,在右骖马的头上有一个穗形的璎珞,它叫做“翥”,这是皇家车队的特殊标志。

由于是皇家车队,因此要求它们行走起来必须平稳,于是在马身之间以“胁驱”相隔。

这样,可使马匹保持一定的间距,如果它们离的太近,胁驱就会扎疼它们。

我们再来看一下二号车上的华盖。

华盖的面积为2.3平方米,最厚处为4毫米,最薄处为2毫米。

发现它时,它已碎成了199块。

但在修复时,发现华盖是一次烧铸而成。

这个华盖就像一个龟壳一样,俗话说的好:

“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

”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远长寿。

这个车厢是由前驭式与后乘式两部分组成。

后乘式里边非常宽敞,人在里边可以坐卧凭依,非常舒适。

在后乘式前面以及左右两侧各有三个车窗,门开在后面,门窗都是可以灵活启闭的。

车窗上有许多小孔,这样不仅可以用来调节空气,而且可以在车内看到车外的景物,在车外却无法看到车内的情况,设计科学、合理。

车轮上的辐条共有30根,象征一个月的30天。

我们再来看一下安车上的驭手。

他头戴“   冠”,表明是一个将军级的人物。

1984年邓小平阅兵时,为他开车的就是一个中央首长。

因此,安车上这个驭手的身份也就勿庸置疑了。

这个驭手俑身后佩带着一把剑,剑鞘与剑是连在一起的,拔不出来。

这是因为秦始皇生性多疑,特别是荆轲刺秦王以后,他更害怕有人暗杀他。

因此驭手俑佩带的是假剑,一方面可以不失其威严,另一方面呢,也不必担心被暗杀了。

这辆车的时速可达每小时35公里。

当时秦始皇的车队是虎罴开道,豹尾在后,气势浩浩荡荡。

但是秦始皇当时乘坐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安车。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车队共有“九九八十一”辆车,而秦始皇乘坐的,则是由六匹马驾辕的一辆纯金的金根车。

它可能也被作为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说不定到不久的将来便会发现。

希望到时候各位能够再来一睹皇家车队的迷人风采。

谢谢大家!

 

 

华山景区

今天我们将游览被誉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华山。

 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古城西安100公里,它是秦岭山脉东部的一个支脉,早在七亿年前就已经形成,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1992年12月会山被 评为全国风景名胜40佳之一。

它挺拔峻峭,雄伟壮观。

五座主峰高耸云表,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神采飞扬,灿烂奇目。

其五座主峰分别称为东峰(朝阳峰)、西峰(莲花峰)、南峰(落雁峰)、北峰(云台峰)、中峰(玉女峰)其中,南峰最高,海拔2160.5米,北峰最低,海拔1614.7米。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华山“远而望之,又若花状”。

在古汉语中,“花”“华”通用,故而称作华山。

据清代学者顾炎武先生考证,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曾活动在华山和山西夏县一带黄河流域,所以中华民族以称华夏子孙。

固而“中华”之“华”是因华山而得名,华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可以这么说,黄河是母亲河,华山是父亲山。

 

相信即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有趣的神话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华山的情况,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以及近代的智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向往和崇拜。

 

华山是如何形成的?

先来一段神话传说:

相传大禹治水时,处处有人神相助,当黄河之水引出龙门,来到潼关时,又被两座高山挡住去路,大禹不禁叹息起来,巨灵大神在天庭听到大禹的叹气,立即腾云驾雾来到大禹身边,表示愿助他一臂之力。

只见巨灵大神紧抓住南面一座山的山顶,山瞬间被掰裂成两半,然后顺势用脚又蹬开了北面那座山,黄河水趁势从这裂口中流了过去。

这南面分成两半的山,高的一半就是华山,低的一半就是太华山。

李白有诗云“巨灵咆哮掰两山,洪波奔流射东海”。

 

华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

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华山的奇和险闻名于世。

华山有“五大奇观”,这就是“奇石”、“奇树”、“奇水”、“奇洞”、“奇路”。

华山石奇,说到奇,它是由一块巨大的完整的花岗岩构成。

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而四方,其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谓之“大奇”。

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峙耸立,“势飞向云外,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

提到险,其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常。

 

华山除了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国四大道家名山之一,道教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

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使人流连忘返。

 

那么今天我们的华山之旅就从被誉为自古花上一条路的起点玉泉院开始说起,玉泉院是我国北方一座著名的全真道观,也是中国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建于宋神宗皇佑年间,也就是1049--1051年,是道士贾得升为师傅陈抟所建,几经破坏,几经修缮,到了明清才有现在这个规模,名希夷祠,因宋太祖赐陈抟号“希夷先生”得名。

后改名玉泉院。

玉泉院内的景点有百狮台、无忧亭、七十二窗、全真七子殿、大殿、通天亭等。

 

 

穿过玉泉院就踏上了自古华山一条道的征途,这条登山路全长12.5公里,共有9567个台阶,沿途各位可以看到迷人的风光山色,诱人的惊险神道。

一座名山自古只有一条路,不能不说是天下奇观,这条路自有记载修凿时间是在唐代,沿着这条路登临华山既能自我锻炼,自我超越,又能缅怀先贤,发思古之幽情,同时这条路也是华山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只有去攀登它才能真正的欣赏和理解华山。

 

沿途经过五里关、莎萝坪、毛女洞、青柯坪到达登顶华山的咽喉,这里便是人称“太华咽喉”的险道“千尺幢”。

它共有370个台阶,坡度为70度。

当地人对这段险道有一句俗语叫“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往上爬”。

上完了千尺幢,眼前这段高46米,石阶91级的这条险道就是了百尺峡。

 

过上了千尺幢、百尺峡,来到了登上北峰的最后难关,相传这里原来没有路,是太上老君驾青牛用铁犁开的,因形状好象耕地时留下的犁沟,故名“老君犁沟”。

用道家的说法是“离垢”,就是说游人至此,即莅临天庭,离开尘垢,到达仙境的意思。

 

过了老君犁沟就到了华山北峰, 北峰,又因处于华岳主峰之北而得名。

又因华岳三峰远望若花,北峰顶因为白云围绕,就像是白云托莲花而起的台子,所以又称为“云台峰”。

它是华山五峰当中最低的一座主峰,海拔约1614米。

上通中、南、东、西四峰,是游客历险后理想的休息场所,而且是观赏山巅之胜的最佳之地。

2003年10月8日,金庸先生登上华山,在峰顶说侠论剑,演绎了一段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版“华山论剑”。

 

站在北峰顶上,我们可以看到华山的主峰形态以及其余周边的景点,它的岩石以花岗岩为主,大多都是白色。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华山岩石都是白色的呢?

地质学家考证,华山岩石里面的二氧化硅含量高所以呈现出的颜色是白色,而白色花岗岩堆砌而成的华山正和西岳华山神所主管的西方世界主白色相吻合。

这不能不说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巧合。

 

游完北峰过了擦耳岩、登上天梯就来到了华山知名度最高的景点“苍龙岭” ,苍龙岭因岭脊青黑,蜿蜓盘旋,似苍龙腾空而起得名。

 

 “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现在我们到了华山著名的关口金锁关。

金锁关又叫通天门,是通往华山“天外三峰”的咽喉。

经过通天门,前面就是中峰,也叫玉女峰。

相传这里曾是玉女隐居之地、故又名“玉女峰”,玉女是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之一秦穆公的女儿,生的姿容绝世擅长吹箫。

现在华山西峰又一孔石洞,名曰;“天下第一洞房”就是当年弄玉公主与华山隐士萧士喜结连理、凿洞成婚的居住之所。

 

游了中峰爬上云梯就到了东峰,东峰又名朝阳峰、海拔2090米,是登山游客欣赏华山日出的最佳场所,东峰主要景点有博台、鹞子翻身、下棋亭等景观。

鹞子翻身被称为华山第二险、崖高十余丈游客到了这里需手攀铁索脚踩石窝、附壁而下、到了近处又须侧足转身故称鹞子翻身。

 

走过南天门,跨过华山第一天险“长空栈道”现在我们来到了华山的最高峰南峰,海拔2154.9米,因传说北归大雁飞过华山的时候都要在此休息,故又名落雁峰,峰顶有水。

名曰仰天池,池中的水久旱不干、久涝不溢、形成了一大奇观。

这里也是书法石刻最集中之处,“顶天立地”、“沐浴日月”、“峻极于天”等等,均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南峰之高。

 

游完南峰穿过炼丹炉就来到了华山西峰,因峰顶有一天然形成的石叶如荷花瓣覆盖峰巅故又名莲花峰,海拔2082米。

西峰大殿翠云宫是峰上保存最完好的道教宫观。

里边供奉的是众星之母斗姥。

这里也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沉香劈山救母故事发生地。

朋友们,此刻华山主要的景色已经被我们游览的差不多了,整个旅程中,我们经过了北峰的云雾缭绕,体会到了中峰的极幽景色,看到了东峰的绝美日出,又感受到了南峰的高大险峻,欣赏到了西峰的精华所在,领略了整个华山主要景色奇观,亿万年来鬼斧神工,造就了华山惊险壮丽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咏颂,使华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华山与华夏紧紧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关于华山的传说、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但博大、计策、典雅、深沉、严肃,而且幽默、诙谐,甚至还有一丝浪漫与温柔,这不正我们中华民族的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