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三维设计一轮复习地理通用版第二部分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
《学年高中三维设计一轮复习地理通用版第二部分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三维设计一轮复习地理通用版第二部分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三维设计一轮复习地理通用版第二部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考纲呈现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
地表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素
岩石圈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没有单独出现命题,但是作为基础命
题要点,要继续关注
5年7考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考点
(一)岩石圈物质循环
[由图表忆基础]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忆基础知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是②。
(填数码)
(3)图中被称为“岩石之本”的是岩浆;具有层理结构和含有化石的是沉积岩。
(4)从图中可以看出,岩石圈物质循环除了岩石圈外,还涉及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上海高考)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图回答
(1)~
(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B.③
C.④D.⑤
[学审题]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第
(1)题设问中大理岩为变质岩,石灰岩为沉积岩。
(2)第
(2)题设问中的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张裂边界处喷出经冷却凝固形成新的洋壳。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C
[学方法]
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
三进一出。
(2)岩浆岩:
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
二进二出。
注:
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由高考到模拟]
(2019·江苏高考·节选)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双选)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解析:
选AD 根据箭头指向,图中①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发生了化学沉积作用;②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发生了沉积作用;③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因此应为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与堆积,没有固结成岩作用;④箭头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因此应为火山喷发作用。
(2019·沈阳模拟)福建南碇岛是“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面积0.07km2,海拔51.5m。
岛上上百万根玄武岩排列有序,被称为“海上兵马俑”。
左图是南碇岛景观图,右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2~4题。
2.福建南碇岛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右图中的( )
A.甲B.乙
C.丙D.丁
3.形成福建南碇岛主要岩石的直接地质作用是( )
A.内外力共同作用B.外力作用
C.重力作用D.内力作用
4.在岛上旅游还可能看到( )
A.古生物化石B.古火山口
C.喀斯特地貌D.U型谷、角峰
解析:
2.A 3.D 4.B 第2题,根据材料,福建南碇岛的主要岩石类型是玄武岩,是喷出岩,属于岩浆岩。
根据箭头方向,右图中的甲由软流层中的岩浆冷凝形成,是岩浆岩。
A对。
乙是侵入岩,丙是变质岩,丁是沉积岩,B、C、D错。
第3题,形成福建南碇岛主要岩石是岩浆冷凝形成,直接地质作用是内力作用,D对。
形成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内力作用,不是外力作用、重力作用,A、B、C错。
第4题,在岛上旅游还可能看到古火山口,岩浆喷出的通道,B对。
岩浆岩中不可能有古生物化石,A错。
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C错。
U型谷、角峰是外力作用形成,D错。
(2019·太原模拟)图1是2019年寒假期间某位驴友在云南拍摄到的“孤峰残丘油菜花”,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各类岩石和岩浆,a、b、c、d、e表示各种地质作用。
据此完成下题。
5.该地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作用与图2对应正确的是( )
A.甲 cB.丙 d
C.丁 eD.戊 a
解析:
选D 图示岩石主要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风化物经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会变成沉积岩,戊为沉积岩。
沉积岩与侵入岩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变为变质岩,故丁表示变质岩,丙为岩浆,甲和乙为岩浆岩。
a为沉积—固结成岩作用,b为风化作用,c为岩浆活动,e为变质作用,d为重熔再生作用。
考点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由图表忆基础]
读板块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图1
图2
(1)补全图1中板块名称。
(2)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
①地中海面积在缩小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红海面积在扩大是因为其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②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③非洲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是因为其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南美大陆西海岸地势起伏大,多高大山脉是因为其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由图2可知,海沟属于消亡边界,海岭属于生长边界。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地质学家在安徽省天柱山发现了世界上暴露最深的超高压变质带。
大面积的花岗岩和丰富的片麻岩、榴辉岩(一般存在于万米以下的地幔之中)使得天柱山成为全球研究大陆动力学的较佳地区。
据此回答
(1)~
(2)题。
(1)天柱山超高压变质带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浆冷凝 B.变质作用
C.板块运动D.火山喷发
(2)造成天柱山花岗岩裸露的内力作用是( )
A.岩浆冷却凝固B.地表上升
C.火山喷发D.风化侵蚀
[解析] 第
(1)题,超高压变质带是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变质而形成的,属于变质岩。
第
(2)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随着地壳上升,出露地表。
[答案]
(1)B
(2)B
[一站归纳] 内力作用与地貌
(一)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三)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北京高考)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下题。
1.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解析:
选D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阶段Ⅰ,海山是由岩浆喷发冷却凝结形成,因此该山是由岩浆岩构成的火山,A、B项错误;阶段Ⅰ至阶段Ⅱ火山顶部露出海面部分经外力侵蚀而消失,C项错误;图中显示岩石圈移动过程中该山不断下沉,最后被海洋淹没,形成平顶海山,D项正确。
2.(2019·江苏高考·节选)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解析:
选C 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故选C。
3.(2019·大纲卷·节选)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选C 由经纬度可知,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结合板块分布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4.(2019·海南高考·节选)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解析:
选A P地位于日本附近,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P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菏泽一模)读红海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岩石属于侵入型岩浆岩
B.①②岩石都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C.甲属于亚欧板块
D.甲属于印度洋板块
2.图示区域的地壳( )
A.以水平张裂作用为主 B.以水平挤压作用为主
C.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D.以垂直下降运动为主
解析:
1.D 2.A 第1题,据图可知,①岩石是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故A项错误;①岩石是岩浆活动的产物,②不是,故B项错误;甲位于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第2题,图中,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边界类型属于生长边界,以水平张裂作用为主。
故A项正确。
(2019·安庆联考)2019年6月19日,俄罗斯舍维留奇火山喷发,灰柱高达15000m,火山本身高度为3283m,该火山的航空危险级别为“橙色”。
据此完成3~4题。
3.火山喷发现象属于( )
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
C.水平运动D.垂直运动
4.下面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是( )
A.地壳水平运动B.地壳垂直运动
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
解析:
3.A 4.D 第3题,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三种形式,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
第4题,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考点(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由图表忆基础]
读甲、乙、丙三幅图,回忆下列知识。
甲
(1)图甲中a表示风化作用、b表示搬运作用、c表示堆积作用。
(2)乙图是三角洲,其形成原因流水沉积作用,分布于河流入海口。
丙图是风蚀蘑菇,其形成原因是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干旱地区。
(3)乙图所示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最大;丙图表示的地貌,以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西北内地干旱地区较为典型。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读下列三幅景观图,回答
(1)~(3)题。
(1)三幅图中所示景观形成都离不开( )
A.内力作用 B.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D.外力作用
(2)图甲中县城所在地地貌类型属于( )
A.河漫滩B.冲积扇
C.三角洲D.沙洲
(3)图乙中盛行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解析] 分别读三幅图,图甲显示该景观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山前冲积扇。
图乙是风向与沙丘形状有一定相关性,9月下旬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沙漠日出方位为东方,据此可确定图中方位。
沙丘缓坡由低到高方位与盛行风向一致,故图示盛行风向最可能是西北风,图丙是黄山花岗岩经风化作用形成的特殊景观。
上述景观都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
(1)D
(2)B (3)B
[一站归纳] 外力作用与地貌
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风力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二)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
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
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
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
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
黄土高原
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滩、潟湖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北京高考)读图,回答
(1)~
(2)题。
(1)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B.③④
C.③⑤D.⑤⑥
(2)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学审题]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第
(1)题设问中获取甲处为喀斯特地貌的峰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地区。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C
[学方法]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2)冰川作用:
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3)风力作用:
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4.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1~2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1.C 2.B 第1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
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
第2题,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
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
(2019·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3~5题。
3.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4.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5.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
3.C 4.B 5.D 第3题,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与动态。
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
第4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第5题,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6~7题。
6.1975~2019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7.推测1992~2019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
6.D 7.B 第6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
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
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19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
故选D。
第7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2019年间,水深2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
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
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
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
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桂林中学月考)如图为某河河口沙岛群演变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一百多年来,该河河口地区( )
A.岛屿数量增多,岛屿面积扩大
B.海浪侵蚀作用大于河流沉积作用
C.河流径流量不断增大
D.泥沙沉积速率大于海平面的上升速率
2.图示时间内,甲岛屿轮廓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岛屿南侧的侵蚀作用大于沉积作用
B.岛屿北侧的侵蚀作用大于沉积作用
C.受板块移动影响,岛屿位置逐渐北移
D.受板块挤压影响,岛屿因抬升而不断扩大
解析:
1.D 2.A 第1题,从图中看出,岛屿数量是减少的,A错;该河河口地区的岛屿总面积扩大,说明海浪侵蚀作用小于河流沉积作用,B错;河口地区河流径流量增大,搬运能力增强,使泥沙沉积减弱,岛屿面积应该缩小,C错;图中岛屿面积在扩大,说明泥沙沉积速率大于海平面的上升速率,D正确。
第2题,甲岛屿轮廓在不断向北移动,说明岛屿南侧的侵蚀作用大于沉积作用,岛屿北侧的沉积作用大于侵蚀作用;图中岛屿位置的变化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受板块运动的影响不大,故A正确。
(2019·兰州一中月考)读图,完成3~4题。
3.具有图示典型海岸景观的国家是( )
A.挪威B.新西兰
C.日本D.西班牙
4.该海岸典型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
A.海浪侵蚀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D.风力侵蚀
解析:
3.A 4.C 第3题,图示景观是峡湾海岸,夏季时南坡较暖,可判断是北半球,具有典型峡湾海岸的国家是挪威。
第4题,峡湾海岸是冰川侵蚀过的槽谷被海水淹没后而形成的陡峻海岸;港湾深入陆地,多岛屿和半岛,海岸曲折。
大题规范培养地形特征类题目答题规范
在高考中考查地形特征的题目多以区域图、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为载体来考查,主要考查地形类型的判断,地形特征的描述以及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等。
(2019·北京高考·节选)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
[审题指导]
1.审图表
找准图中匈牙利的范围,图例示意了图示范围内的山脉河流分布状况,图中文字标记了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位置。
2.调知识
区域的地形特征描述主要包含主要的地形类型组成及地势高低两部分内容,一般可用河流流向判断区域地势高低。
[答案] 匈牙利全境以平原、丘陵为主,多瑙河以东主要为平原,北部和多瑙河以西多山地丘陵,地势总体北部、西部高,东南部低,地势起伏小。
[解题流程]
角度一 地形的判断及地形特征的描述,其解题流程为:
角度二 地形地势的判断及对气候、河流的影响,其解题流程为:
[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地形类型
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