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13兰亭集序》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2219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13兰亭集序》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13兰亭集序》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13兰亭集序》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13兰亭集序》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13兰亭集序》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13兰亭集序》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13兰亭集序》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13兰亭集序》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13兰亭集序》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13兰亭集序》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

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背景资料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今属山东)。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

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关于王羲之的逸闻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

“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

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

“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

”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

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

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

《晋书·王羲之传》:

“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老姥愠色,因谓姥曰: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

然后对老婆婆说:

“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传说“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笔。

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忽然听到“圣旨到”,便搁笔迎旨。

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话。

有人把王羲之《兰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诗序》,又把他与石崇并论。

王听说后颇有喜色。

《世说新语·企羡》:

“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

后来道士说:

“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

“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

”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王羲之第七子。

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

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亦能诗文。

王献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吊丧,取献之琴弹,因悲伤而弦不中调,便将琴摔在地上,叹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

《世说新语·伤逝》: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索好琴,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背景资料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

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关于文体特点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

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

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

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

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

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

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

“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

”“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

”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

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

“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

”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

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

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

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

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

‘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

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

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

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

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

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祭祀、沐浴、采兰),称为修禊。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社会名士41人集会于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修禊。

一群名人雅士,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顺水任游,停于谁前,则赋四、五言诗各一首,否则罚酒。

据载,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合为《兰亭集》。

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彭殇:

指生命的长短。

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

殇,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词句:

“映带左右”、“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会稽:

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其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教学过程

(一)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

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

2、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1、师生齐读。

2、评价。

(读得好不好,

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关键在

准确与流畅;把握展示作者的情感。

3、订正读音。

(1)岁在癸(guǐ

)丑

(2)会稽(kuài)山

(3)修禊(x

ì)事也

 

(4)清流激湍(tuān

(5)流觞(shāng)曲水

(6)游目骋(chěng

)怀

(7)晤(wù

)言一室之内

(8)放浪形骸(hái

 

(9)趣(qū

)舍万殊

 

(10)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11)兴(xīng)感之由

 

(12)

临文嗟(jiē

)悼

(13)彭殇(

shāng

彭,彭祖,借指长寿;

 

殇,夭折,借指短命。

4、重点字词。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曾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三)课文讲解

1、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

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

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

“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

三月。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2、原文: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

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3、原文: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

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二十字写尽环境之幽美。

4、原文: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5、原文: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6、原文: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