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977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青铜工艺的成就;

2.掌握我国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基本过程;

4.了解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我国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一、【导入】

让同学们看三张图片:

编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问学生,认识这三张图片上的物体是什么吗?

他们是什么时期的、用什么做成的、怎样制作的?

从而引入今天的主题——青铜文明!

二、【预习案】

(一)自学指导1:

阅读教材23-24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回答问题: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后期________;夏朝

;商朝时期。

2、用途与功能:

主要用于________、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________的大小和严格的________界限。

3、青铜器铸造成分组成:

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4、铸造技术:

采用“________铸造法”,。

5、青铜器铸造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杰出代表:

________、________,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二)自学指导2:

阅读教材24-25页“甲骨文记事”,回答问题:

1.名称来历: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________和牛、羊等________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________、陕西、山东等地出土大量________和________甲骨文。

3.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________、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较深的影响。

(2)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开始。

(三)自学指导3:

阅读教材25-26页“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回答问题:

特点一:

甲骨文使用________、________、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特点二: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________的基本结构,很多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增补批注

三、【探究案】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课本26页课后活动。

四、【检测案】

1.青铜器是由下列哪三种金属的合金铸造的器具()

A.铜、锡、铅B.铜、金、银C.金、锡、铅D.铜、铁、铅

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2.世界上的许多文明古国,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中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A.原始社会B.夏朝C.商周时期D.春秋时期

3.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其代表作是()

①四羊方尊 ②司母戊鼎 ③大盂鼎 ④大克鼎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

4

.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

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图1司母戊鼎 图2甲骨文 图3殷墟宫殿复原图

A.图1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B.图2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图3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

D.上述三幅图支持了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的观点

5.欣赏下列图片中的青铜器物,回答相关问题:

(1)、查找资料,看看上面图片依次是什么青铜器物,它们都有何作用?

(2)、青铜器的广泛使用对我们有何启示?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提及一个主题:

青铜文明!

着重要让学生理解青铜文明的含义,这个时期农业、畜牧业等各种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青铜器这个工具的使用,正是因为有了青铜器,各行各业才能突飞猛进的发展,后来铁器的使用,也有异曲同工之效!

同时,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青铜文明的辉煌,离不开奴隶的勤劳,但是他们却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

“文明”还是“残酷”?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六、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练习习题。

反思

2019-2020初一上册(人教版)历史课时同步练习: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李克强总理曾说:

“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们铸造于

A.夏朝B.商朝

C.周朝D.秦朝

2.文物反映一定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

下列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司母戊鼎B.人面鱼纹彩陶C.兵马俑D.汉、胡服俑

3.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

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ABCD

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

A.甲骨文B.金文

C.小篆D.隶书

5.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法。

其中,使用“最多”和“最进步”的分别是

A.形声、会意B.象形、形声

C.假借、象形D.指事、会意

6.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A.人面鱼纹盆B.司母戊鼎

C.毛公鼎D.兵马俑

7.下列对下图实物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多为占卜记录B.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C.反映了夏朝的历史D.河南安阳大量出土

8.古人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由此可见,鼎除了可用于祭祀外,还可作为

A.装饰品B.食器

C.乐器D.兵器

9.下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依次是

A.象形—会意B.会意—象形

C.象形—指事D.会意—指事

10.(2018年河南)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有印证历史事实的作用

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11.(2017年湖南邵阳)文物是活着的历史。

下列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且是湖南境内出土的文物的是

A.四羊方尊B.司(后)母戊鼎C.兵马俑D.三彩骆驼载乐俑

12.(2017年重庆A卷)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下图所示文物的发现,可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图二

(1)请写出图一和图二所示物品的名称。

材料一中的这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商周时期哪一手工业部门的发达?

材料二

图三图四

(2)甲骨文中40%都是象形字,你能猜出图三所示甲骨文是什么字吗?

观察图四,说说甲骨文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之间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

(1)图一:

四羊方尊。

图二:

司母戊鼎。

青铜铸造业。

(2)蛇。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演变而来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2017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内容:

青铜器与甲骨文。

属于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单元。

本课需要学生了解: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分布广泛、规模庞大、制作复杂、工艺精美、品种繁多等特点。

司母戊鼎是当时高超工艺的杰出代表。

甲骨文的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特点,也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由此可知,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课程标准: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司母戊鼎等典型的青铜器,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了解青铜器的铸造过程,观察青铜器种类繁多的图片,观看甲骨文的有趣视频和案例,思考夏、商、西周青铜器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从而初步认识、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源远流长,使得学生的家国情怀在逐步增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得以体现。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期待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可。

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比较弱,并对历史人物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与评判。

红寺堡是个移民开发区,很多家里条件不是太好。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少,因此相对应的就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不够全面。

这就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掌握丰富的课程资源,巧妙设计问题,多角度引导探究。

此外,随着初中课程结构的改变,很多学生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压力的增大,许多学生对历史课学习主动性下降,已经不能主动去阅读相关书籍,搜集有用的资料。

基于此,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图片材料这种易于接受和感兴趣的形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师适时启发点拨,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认识历史问题。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分析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历史课程和学生特点,教师始终要把激发学习兴趣放在首要地位,七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是直观的、兴趣型的、正处于有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理解能力远为成熟。

因此在选择史料时要从学生理解能力和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看得懂、好理解、易接受、记得牢。

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有目的引入或创设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的体验,从而通过体验理解教材,促使心里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主要以案例或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认识司母戊鼎,了解汉字演变和甲骨文造字特点

     了解汉字的演变和甲骨文造字特点

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怎么样认识青铜器铸造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时间:

1939年3月

地点:

河南安阳

主人公:

吴培文

1939年3月一天,一村民用探杆在12米地下发现异常坚硬之物。

因发现地在吴培文家祖坟内,发现者找来了18岁吴培文。

42人挖了三个晚上才看见青铜器。

但实在太重了,断了几根绳子后,又再次把坑回填。

挖掘第三天买来一些打井用的大麻绳,几匹牲口,才把大鼎拉出来它就是后来震惊后世的司母戊鼎。

因为大古董商肖寅卿要求粉碎拆解司母戊鼎方可收购,吴培文拒绝了,将其埋藏于吴家大院内。

后来汉奸告密,吴培文舍生忘死,与日寇周旋,三次转移大鼎,保护了国之重器,司母戊鼎在吴家大院被埋藏了八年之久。

直到1946年大鼎才被挖出,1959年这件被称为青铜之冠的司母戊鼎才被送往国家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

问题设置:

司母戊鼎为什么会被作为青铜之冠,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呢?

商周时期还有哪些灿烂的文明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探究竟

 

二、新授

地位:

师:

司母戊鼎之所以被作为“镇馆之宝”。

是因为它能集中体现商代晚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经过专家鉴定,发现司母戊鼎是代表了夏商周时期青铜文明最高水平。

在夏商周出现青铜铸造。

师:

所谓青铜器:

指四千多年前,用铜、锡、铅等合金制成的青铜器物,简称青铜器。

它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证据,亦是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明具体见证。

工艺:

师:

被称为青铜之冠的司母戊鼎是怎么被铸造出来的呢?

通过视频《司母戊鼎制作过程》,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师:

播放微课:

《司母戊鼎制作过程》。

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生:

由视频得知:

司母戊鼎制作技艺高超,工艺先进。

师:

是的,制作司母戊鼎的泥范铸造法直到春秋中期仍是中国青铜时代长期唯一的铸造工艺。

师:

过渡:

通过视频我们还发现关于司母戊鼎的几个关键信息:

司母戊鼎:

鼎高1.33米,长1.1米,口径宽79.2厘米,足高46厘米,重达832.34千克。

师:

重达832.34千克,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创设情境

生:

称重活动:

你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生:

70斤左右

师:

一个这样的青铜器大约是24个左右的你

师:

它的巨大可见一斑,如此庞然大物又需要怎样的规模才能完成呢?

出示史料:

师:

(出示 “将军盔”图片)

师:

眼前的这个器物是殷墟发现的,商周时用于熔铜器皿,因为形状比较像将军盔,于是考古家将其命名为“将军盔”。

据计算,将军盔一次熔铜12.5千克。

师:

为了提高制作司母戊鼎的效率,如果用“将军盔”熔铜,大约需要多少个将军盔同时融化?

生:

832.84÷12.5≈66人

师:

(出示:

司母戊鼎想象图),

师:

这是用将军盔制作的司母戊鼎的想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个将军盔大约有3—4个人。

现在估算一下,制作司母戊鼎大约需要多少人?

生:

66×4≈264人

师: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司母戊鼎作为青铜器代表制作规模大、分工细致、多人同时协作。

师:

中国有句成语:

一言九鼎  形容说话分量大,作用大。

除了可以从它的重量得出来,更为关键的是在商代有商朝青铜器主要用于王室和贵族礼器、祭祀活动。

师:

司母戊鼎经历了漫长的工序终于铸成,如此威严的青铜器它终将用于何处?

出示: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与说的话同时出示)

师:

在西周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国家大事,主要是战争与祭祀。

而司母戊鼎作为国之重器最终是用于祭祀的。

它代表着神圣、尊贵与不可逾越的礼制。

师:

西周最能体现礼制的是就是既有食器功能,又有礼器功能的鼎,它形成复杂繁缛的用鼎制度。

比如:

这是一张曾乙候墓出土的鼎和簋配给使用的照片,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鼎是奇数,簋第偶数。

也就是说贵族在使用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严格规定。

(出示鼎簋示意图)比如天子:

九鼎八簋,诸侯:

七鼎八簋,卿大夫:

五鼎四簋。

师:

这两福方向不同的金字塔可我们可以看出鼎、簋的数量、等级地位高低与权力大小有密切关系。

有没有同学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

生:

种类数量多少=等级地位高低=权力大小

师:

所以我们得出青铜器在功能上:

代表地位,反映等级

师:

实际上,从青铜器的纹饰也能看出青铜器作为礼器的重要功能。

让我们再次聚焦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耳部:

虎噬人,古代人们认为虎啸可生巨风,可帮巫师通天地。

所以将虎纹到器物上,与神权结合。

饕鬄纹:

是上古的一种神兽,大大嘴巴和眼睛、高高鼻子,长长耳朵,分布在中心主体位置,作为权力的象征。

给人庄严神秘之感。

武王命人刻在大鼎上,祭祀母亲。

雷纹:

对天上的雷纹抽象化,实际是古人对大自然力量产生的恐惧、神秘之感。

师:

这些纹饰都有一个共同点:

凝重庄严,甚至狰狞恐怖,礼的实施过程是庄严肃穆的。

师:

所以,这些纹饰与器物结合,展现出狰狞的美,却更加加强了青铜器礼器的社会功能。

师:

司母戊鼎是国之重器,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青铜器。

但是,在他们生活中还有其他种类和用途的青铜器。

比如: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宝贝,大家猜猜它的用途。

生:

酒器  喝酒的

师:

是的。

这是一件仿古青铜爵,可用来喝酒。

也就是从他用途上说是酒器。

青铜器的用途很广泛,除此之外,我们看看还有哪些其他的青铜器。

师:

展示一些简单的青铜器分类:

生产工具、生活工具、礼器。

师:

 从这个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

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但是仍然以礼器为主。

过渡:

实际上青铜器除了有实用功能外还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价值

㈠艺术价值

师:

每一个青铜器都是艺术的珍品。

他们做工之巧妙精美,让人叹为观止。

尤其司母戊鼎纹饰所体现出的狰狞之美,无不体现出中国艺术的瑰宝。

(实用价值)

㈡史料价值

师:

司母戊鼎除了纹饰外,还有铭文,司母戊。

正是这三个字,才使得人们得以判断他是武王祭祀母亲用的礼器。

可见,铭文可以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师: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甬道上有一条常年流水的水槽(出示图片),水槽下面是用青铜板镌刻的逐年记录额中国历史。

这里最远纪年止步于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

也就是说,在公元前841年以前,无论是战争还是换代历史都没有纪年、模糊不清。

师:

  而在史书上记载的关于,划分西周王朝纪年的重要事件是:

武王克商(也就是牧野之战)。

可是,问题来了:

历史上关于武王克商年代(牧野之战)至少有44种答案,成为历史学一大疑案。

师:

然而,在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武王时期青铜簋,,化解了这一悬念。

因为这件青铜器是由当时担任“右史”职务、名叫“利”的人为纪念武王克商后对他进行赏赐而铸造。

师:

利簋共32字铭文,记载武王克商时间“唯在甲子朝”。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2夏商周时代》

大意就是:

武王克商(史称牧野之战),时间在甲子这一天。

专家计算出在公元1046年二月初五。

师:

出示史料

这一记载印证了史书《尚书·牧誓》所记“时甲子昧爽”和《逸周书·世浮解》记载的“甲子朝”正确性。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2夏商周时代》

师:

利簋的出现,再次印证了青铜器作为文明重器的重要性。

青铜文明作为重要历史文献的价值不可小觑。

也是早期国家夏朝产生的重要证据。

师:

由青铜器的发现,学者们也认识到,要想尽可能认识真实的历史,仅靠史书记载是不够的,最好将史书记载与考古发掘实物相对照,才能得到恰当结论。

这就是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总结升华:

青铜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其独特造型、精美纹饰,典型铭文,揭示了中华民族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历史渊源、一直以来有“国之重器的”美誉。

 

 

 过渡:

实际上,要说最早的文字起源,还要比铭文更早,那就是甲骨文。

青铜器是为人熟知并被历代学者所著录研究的,甲骨文却直到1899年才由爱国学者王懿荣发现的。

师:

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讲讲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吗?

生:

讲述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某一天,北京东华门外一处深宅大院里面,笼罩着一丝焦虑。

原来,这家主人—担任朝廷国子监祭酒,也就是当朝最高教育机构长官王懿荣生病了。

家人赶紧去附近一家有名中药房抓药。

要抓回来后,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明显带有颇具规律划痕。

所谓 “龙骨”,实际上是远古脊椎动物骨化石,早在东汉时,就有入药记载。

不过,此前,谁也没有注意到“龙骨“上面有刻痕”,这一意外发现使王懿荣兴奋不已,他立即派人再次前往那家药店求购,再三叮嘱家人只要见到带字“龙骨”,要全部买下。

轰动世界的商代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师:

 语言流畅,情节曲折,讲得真不错!

通过他的故事你能获取什么信息呢?

生:

甲骨文的来龙去脉

生:

甲骨文是刻在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

师:

实际上这个“龙骨”是指:

龟甲或者牛的肩胛骨。

师:

在商代:

商人“无事不卜,无事不问”,当时龟甲又是比较神圣的动物,牛也是比较稀有的动物,为了显示对祭祀的重视,选用龟甲或者和牛的肩胛骨刻好字然后占卜。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所谓的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用于记录占卜,记事,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可是在甲骨上不是一般人能操作的,需要专门的技术,用专门的青铜刀直接刻在甲骨或者兽骨上。

这是一件相当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当代曾经有专门的汉字专家模仿当年的甲骨刻字,但是都没有达到殷商时期的水平。

     可见,当时在殷商时期,祖先把字刻在上面的那一刻,是多么的伟大,实现了历史的一种跨越。

创设情境: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赠送几张明信片,仔细看看,这个与你们见过的明信片有何不同呢?

生:

有甲骨文字体

生:

画面中图形元素皆为甲骨文字构成。

师:

不错。

这是2011年春节,中国邮政官方发行的《甲骨文·吉祥成语》系列贺年卡,分别为“太平有象、歌舞升平、鱼跃龙门、风调雨顺”,目的在于用新颖、有趣的形式,贴切表现中国传统吉祥文化。

比如:

太平有象,象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做瑞兽。

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先看“太平有象”这张图,(圈画象、兔、鸟、舟)

请同学们猜猜这几个图的甲骨文

生:

一一猜出  象  兔  鸟 舟

师:

我们把用视角观察到对象用类似线条方式模仿出来的形状叫“象形字”。

师:

可是宇宙间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个事物特征都造出一个象形字,很多抽象字,根本画不出来。

比如:

 “好”、“年”

师:

同学们在这几张明信片中找找看,他们的甲骨文怎么写。

师:

歌舞升平中“好”,左边向一个半跪着女子,抱着因而逗乐,呈现其乐融融景象。

 明信片“风调雨顺”中的“年”,下面为一个人,在收割庄稼。

上面为禾苗形态。

商代禾苗一年一熟,所以禾嫁表示一年时间。

师:

 因此,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立象形字体,组合在一起表示新意思,摆脱了对单个事物模仿的局限。

这样的字体称为“会意字”。

师:

可是,这三种方法尽管体现的是极高的创造性智慧和审美能力,却还是忽略了语言的基本要素--语音。

比如“草”

师:

“草”由“艹”和“早”合成,“艹”表意, “早”表发音

  “凤”形状像鸟,表意,右边曲读音“凡”

师:

像“草”“凡”,用两种符号为一体,一个表意,一个表发音的字体,称“形声字”

形声字的出现使得字形结构更规范。

师:

在“歌舞升平”明信片中有这样一个甲骨文绘图“日”。

现在汉字中的“曰”和日很像,但是又区别和很大。

甲骨文中的“日”,是象形字。

甲骨文中的“曰”,下面的一个口表示人的嘴巴。

上面的一个横画,表示从口中说出的话,是一种指示性的符号。

这样的字叫“指事字”

 

像这样用一种指事性符号表示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的字体的方法叫“指事”

 

师:

过渡:

到现在为止已经了解了4种不同的甲骨文,我们一起总结一下甲骨文的主要构字特点。

生:

填表格

象形

用图形和线条把物体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会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字体结合起来表新意思。

形声

用声符注音,用一个字表类别、组成新字。

指事

用一种指事性符号表示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师:

从上述表格内容可以看出  (结论:

)  甲骨文体系很完整,造字方法已经很成熟了。

师:

而在甲骨文之前,人们记录事情是刻画记事。

因此,可以看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