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工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063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泥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水泥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水泥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水泥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水泥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泥工业发展规划.docx

《水泥工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泥工业发展规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泥工业发展规划.docx

水泥工业发展规划

 

附件:

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前  言

一、水泥工业基本情况

(一)产量持续增长

(二)布局趋于合理

(三)结构调整加快

(四)规模生产扩大

(五)装备水平提高

(六)效益同步增长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厂点分散规模小,质量不稳标号低

(二)工艺落后能耗高,环境破坏污染大

(三)人均产出效率低,国际比较差距大

(四)盲目扩张结构差,矿产资源浪费大

三、发展环境及需求预测

(一)发展环境

(二)需求预测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走循环经济道路

2、坚持技术进步和保护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

3、坚持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培育优势大集团

4、坚持合理布局和发展西部,统筹地区发展

(三)发展目标

五、地区布局

(一)华北地区

(二)东北地区

(三)华东地区

(四)中南地区

(五)西南地区

(六)西北地区

六、保障措施

 

前言

水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水泥工业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水泥仍将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建筑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位。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泥消费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水泥工业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当前我国水泥工业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整体发展水平粗放,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生态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落后立窑水泥比重仍比较大,生产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

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原则,加快结构调整。

为指导水泥工业未来10-20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建立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完善有利于发展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避免投资盲目扩张,促进水泥工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本专项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各部门在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时要体现本规划精神,各地区制定水泥工业发展规划也要遵循本规划的要求。

 

一、水泥工业基本情况

(一)产量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规模扩大,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很快。

1978年全国水泥产量6524万吨,2005年水泥产量10.60亿吨,水泥年产量净增9.95亿吨(见表1)。

从1985年起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21年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占世界总产量的48%左右。

水泥产量的快速增长,从数量上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表1、1978年以来我国历年水泥产量

年份

全国产量

增长量

增长率

年份

全国产量

增长量

增长率

万吨

万吨

%

万吨

万吨

%

1978

6524

959

17.2

1992

30822

5561

22.0

1979

7390

866

13.3

1993

36788

5966

19.4

1980

7986

596

8.1

1994

42118

5330

14.5

1981

8290

304

3.8

1995

47561

5443

12.9

1982

9520

1230

14.8

1996

49118

1557

3.3

1983

10825

1305

13.7

1997

51174

2056

4.2

1984

12302

1477

13.6

1998

53600

2426

4.7

1985

14595

2293

18.6

1999

57300

3700

6.9

1986

16606

2011

13.8

2000

59700

2400

4.2

1987

18625

2019

12.2

2001

66104

6404

10.7

1988

21014

2389

12.8

2002

72500

6396

9.7

1989

21029

15

0.1

 2003

 86200

 13700

 18.9

1990

20971

-58

-0.3

 2004

 97000

 10800

 12.5

1991

25261

4290

20.5

 2005

 106000

 9000

 9.3

(二)布局趋于合理

目前,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有水泥厂。

从布局上看,水泥的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供需基本保持平衡,没有大量的调入调出,布局已基本趋于合理。

(三)结构调整加快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开始,在国家的推动下,我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1995年新型干法水泥2853万吨,仅占总产量的6%。

2000年上升到7188万吨,占总产量的12%。

2004年上升到3.2亿吨,占总产量的33%。

到2005年底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到4.73亿吨,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比重为45%。

一年间增长12个百分点。

目前,新型干法水泥发展已经形成了由政府导向、市场拉动、企业自主发展的良好局面,对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规模生产扩大

经过20多年发展,水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大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对提高我国水泥工业的竞争力,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2000年,国家重点支持的十大水泥企业集团产量合计2640万吨,仅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4.4%。

到2005年底,这一比例已提高到15%,其中安徽海螺集团产量已超过6200万吨。

(五)装备水平提高

水泥行业科研创新与技术开发能力不断提高,装备制造水平有了很大进步。

目前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已全部国产化,日产4000吨、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日产8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和日产10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已经投产。

工艺先进、技术成熟的大型国产化装备为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加快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同时也为我国大型水泥技术装备出口奠定了基础。

(六)效益同步增长

水泥行业实现了产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2005年全行业实现利润80.5亿元。

按统计口径计算,60万吨规模以上企业效益显著,占全行业的73%,小型企业只占27%。

大型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和技术经济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不具备经济规模和落后工艺的水泥项目已普遍不被认同。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偏低、落后生产能力仍占相当比重、能耗大、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长期低水平发展积累的原因,也有近两年在市场需求拉动下,一些企业不顾产业政策,低水平盲目扩张所带来的后果。

(一)厂点分散规模小,质量不稳标号低

全国共有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水泥企业5000多家,企业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平均规模仅为22万吨,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水泥生产能力中55%左右仍为落后的立窑和小型干法中空窑,32.5级水泥等低端产品约占总产量的85%,42.5级及以上的约占12%,其余为特种水泥。

我国混凝土标号大部分为C20、C30,而国外多为C50、C60。

由于混凝土标号标准低,特别是立窑水泥产品质量不稳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寿命。

(二)工艺落后能耗高,环境破坏污染大

与新型干法水泥相比,小立窑、湿法窑等落后工艺能耗高。

由于目前采用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的能力还占相当比重,造成我国水泥工业整体能耗还比较高。

表2、我国各类水泥窑平均热耗对比

窑型

新型干法窑

机立窑

湿法窑

干法中空窑

吨熟料千克标准煤

115

160

208

243

热耗指数

100

139

181

211

水泥工业对环境影响主要是粉尘污染,其粉尘排放量占全国工业行业粉尘排放总量的40%左右。

虽然国家对水泥行业的环保问题日益重视,水泥生产中的粉尘排放总量逐年降低,但污染问题仍很严重。

目前多数立窑和干法中空窑企业粉尘排放浓度严重超标。

(三)人均产出效率低,国际比较差距大

2005年我国水泥企业全员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约800吨/人·年,其中小型企业仅200吨/人·年,中型企业为400—600吨/人·年,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已提高到2500—4000吨/人·年。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如德国为3015吨/人·年,法国为3273吨/人·年,日本已达到15000吨/人·年。

(四)盲目扩张结构差,矿产资源浪费大

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新增水泥产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明令禁止新建的立窑水泥,当前落后生产能力的重复建设仍未得到完全有效的遏制。

主要原因:

一是闲置立窑生产能力在市场的刺激下恢复了产能,并扩径改造提高产量;二是相当一部分已淘汰关闭的小水泥企业又投入生产,形成虚关实开的现象;三是在水泥市场形势较好的西部地区,不但一些应淘汰的立窑没有关闭,而且还有新建立窑的现象,东部地区一些水泥企业将拆除的立窑转移到西部地区恢复生产。

盲目扩张进一步加大了结构调整的难度,严重影响了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一些水泥企业不建矿山,采用民采民运方式,不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较严重。

三、发展环境及需求预测

(一)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阶段,国内国际环境总体上都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

水泥工业作为基础性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度比较高,随着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水平升级,都将拉动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在国家鼓励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推广和实施装备国产化政策的引导下,已经解决了制约新型干法水泥设备依赖进口的问题,降低了投资成本,为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需求预测

综合考虑国情及水泥生产和消费现状,借鉴国际工业化国家水泥消费变化经验,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水泥消费都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根据对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泥消费量的分析,当人均累积水泥消费量达到12—14吨,年人均水泥消费量为600—700公斤的时候,水泥消费量达到饱和,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开始呈缓慢下滑的趋势。

2005年我国人均水泥消费量806公斤,人均累积消费量8.69吨。

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累积消费量还比较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泥消费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据测算,2011—2015年间,人均水泥累积消费量将达到14吨,人均水泥消费量为900公斤,水泥年需求总量约为12.5亿吨。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综合考虑水泥与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关联因素,预测2010年需求量为12亿吨。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考虑到技术进步和厉行节约等因素,水泥实物消耗量将逐步减少,预测到2020年,水泥需求量也将基本维持在13亿吨左右。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控制总量,以优化地区布局和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企业联合重组,实现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二)基本原则

水泥工业的发展,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走循环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