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057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doc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doc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信息量激增,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

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由于认知水平、个性发展和自我调控能力的限制,对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自身身心发展变化等缺乏正确的认识,易产生心理困惑,形成某种心理问题。

因此,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协助他们处理好个人发展和学校适应中的种种困惑,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最近有这样一个报道:

常熟某校两位初中男学生因学习压力大,相约喝下剧毒农药百草枯,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逃避压力,结果现在还在医院中抢救,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面对仅有的学习压力,就选择放弃生命,这就说明现在的孩子感情是比较脆弱的。

他们在获得小小成功时往往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在遇到一点点失败时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有的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实施“幸福”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应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抑制能力、克服危机的能力、能重建心理平衡的能力。

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培养勇敢和坚韧的精神,调整自身需要的能力、抗诱惑的能力,防止出现胆怯、冲动等不良意志,让学生具有活泼、乐观、开朗的性格,从小有理想、有抱负,防止自卑、抑郁、孤独的不良个性品质,使学生时时充满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小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及心理问题成因

(一)根据观察、座谈及问卷等多方面多方位的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乐观:

一方面,他们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们又自卑、自恋、害怕挫折、缺少毅力。

当前小学生心理现状:

1、厌学情绪普遍化。

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但不少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

每逢节假日结束进来上学,校园里总有几个学生是被父母拉进学校,赶进学校的。

孩子则在那里赖在地上,哭天喊地不想上学。

父母则是满脸无奈,不知道孩子问题处在哪里。

老师和家长面对孩子的厌学,束手无策,只能强拉进教室作罢,但是孩子人在教室心在外,哪里有心思读书呢。

一些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感到厌烦。

有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拖拉作业等等。

另外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于是逃课,赖作业成了常态。

另外有学生成绩不好,总感到老师讨厌自己,导致学习成绩愈加差,恶性循环。

据调查,小学生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的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2、自卑心理作怪多。

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很多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面对一些思维慢,成绩不够优异的学生十分冷漠。

使得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

特别是差生,自卑感特别重。

在他们的心理,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

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

有些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甚至经常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3、人际交往弱化。

现在的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家中的“小太阳”、父母的“心肝宝贝”使不少小学生,其表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虚荣心强等不良现象。

家庭的溺爱,社会的包容,使得孩子娇蛮任性,难以相处,一些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都要顺自己的心才满意,从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自私、冷漠,逐渐他们的人际交往就会出现了问题。

人际交往的弱化,让很多孩子找不到朋友,缺少友谊的关爱,于是孤独成了这一代孩子十分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

孤独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亲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很多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孤独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二)影响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位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现状:

1、个人生理的因素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人的基因组合排序,对下一代的影响是很难改变的。

比如学生父母的身体状况、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对下一代有一定的遗传;另外,小学生身体发育状况的不同程度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比如脸部长胎痣,个子太矮等等,在某种特定场合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这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心理障碍。

同时,小学生也可能由于自身疾病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不能参加正常的一些集体活动,从而极易产生孤独心理,影响同学的和睦及今后的人际关系。

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是直接导致小学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新型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学校往往用单一的学习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

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脱离,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

考试指挥棒依然左右着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

“应试教育”变成了“理直气壮抓质量”,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

另外,小学生的主要时间在学校,学校的环境和教师采取的教育态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

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以模仿和借鉴的榜样。

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

教师的思想境界、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

一些教师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变相体罚,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和伤害,部分学生产生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世上本无差生,如果属于“差生”的话,那根源不在孩子本身,而在“教的人”——老师。

“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导致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弱,自主能力弱,人际沟通弱,休闲娱乐弱。

由于一些教师头脑中没有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学生不注意观察,师生容易产生沟通障碍,不自觉地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因此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3、家庭因素

常言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孩子背后是父母,是家庭,是关乎孩子成长的环境。

作为父母,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履行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

他们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听话、有出息。

但是事实上,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

另一方面,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家长为了面子,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逼迫孩子放弃休息时间,周末参与各种兴趣小组,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

一边是新华书店教辅用书脱销,一边是学生愁眉苦脸吃不了。

家长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在学业上高度关注,大有“子女成绩好,大人品位高”之境界。

而小学生则处于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他们的要求很容易被忽视,父母的溺爱常常被他们看成枷锁。

加之现在的家庭,几乎是三代组合,长辈无微不至地“孝敬”晚辈,“隔代亲”现象比比皆是。

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

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另外有些父母认为“一好遮百丑”,孩子只要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

一些父母能与邻居团结友善,对孩子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健康的种子,对今后的成长、发展十分有利。

反之,父母不务正业,经常搓麻将、打架,恶习很多,谈起领导骂领导,提及邻居怨邻居,在孩子前面逞威风,心情不好则经常打骂体罚孩子,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心理造成巨大的障碍。

有的家长娇惯、溺爱、放任,把孩子当成家庭中的“皇帝”,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坏习惯。

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快,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父母的纠结让孩子很受伤,从而导致很多离婚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足见家庭因素是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另一个诱因。

4、社会因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社会上每到高考中考,到处充斥着的是“状元”的信息,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

社区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场地,缺乏孩子们的“健心”场所,孩子在社会这个大圈子里无所适从,黑网吧、游戏城、老虎机等等到处林立。

社会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是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另一个原因。

三、概念的界定以及理论支撑

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在我们的这个课题中,它要求我们的心理教师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

它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

让教师了解这一理论,教会教师和学生能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本课题着重于小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

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教育部2002年9月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

尊重学生心理,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为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小学生应对和消除心理问题,用小学生内部的积极潜力唤醒人内在的积极需求。

从而教会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应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学生的心理现象,以此来激发每个学生身上固有的某些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以活动为载体,给孩子们带来自信、智慧和特长,把欣赏的阳光洒向每一个稚嫩的心灵,把希望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田,启迪和激发雪深身上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走向自己的幸福彼岸。

3.建设一支幸福的教师队伍。

按照“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探索实践为重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积极健康的活动为抓手”,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幸福的校园,让教师在学生心头播下“幸福”的种子,提高认识幸福、感受幸福等能力,倡导积极心理品质理念引领下的“幸福校园、幸福老师、幸福学生”的教育理念,扎实开展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

培训师资,指导教研,督促实施,尽快拥有一支过硬的心理教师队伍,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形成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研组——骨干心理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家长社区委员会这一心育系统,负责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主导、推动和实施。

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倡导学生做幸福的人,首先要教师具有职业幸福感。

因此,利用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开展多样化的心理活动,让教师教育的过程变成享受,幸福的教育需要幸福的教师,才能有幸福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