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画》教学设计.docx
《古诗《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画》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画》教学设计
古诗《画》教学设计
古诗《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儿”。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学习生字,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学习中掌握识字方法,同时,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获得感悟,感悟诗的语言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美读,培养学生感受的能力,陶冶良好的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同桌以及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每个小组一份全诗的字卡。
3、学生每人一张山水画。
教学重点:
1、对生字的掌握。
2、对诗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难点:
对诗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来背诵其中的一首: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
生:
是双手!
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谜语诗,老师相信,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的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师:
a、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b、远处的是什么?
近处的呢?
2、范读课文
师:
大家观察的真仔细!
你喜欢这幅画中的情景吗?
有位诗人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作了一首诗,大家想听吗?
(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随音乐范读)
3、自学,读通全诗
师:
a、这么美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下来吗?
b、我们已经学习了拼音,下面请拼音朋友帮忙,用你的小手指着读一下,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准确的.读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
那咱们就开始吧!
(巡视)
c、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的练习,那位同学敢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读的对不对!
(抽生读,随时评价)
d、很多同学都想读,下面你就读给你的同桌听,你如果发现你的同桌有不会的,你就当小老师教教他。
看看,哪对同桌合作的最好。
e、同学们练得真仔细,哪对同桌愿意读给大家听?
(抽读随时评价,纠正读音)
f、他们合作的多棒呀?
咱们大家一起合,试试看?
(齐读)
4、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1)去掉拼音读全诗
师:
大家看,团结的力量就是大,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的又准确又流利。
同学们认字认的真棒!
现在,拼音朋友都不见了,你还能读下这首诗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整首诗,去掉拼音)生练读
师:
哪位同学起来试着读读看?
(抽生读,随即鼓励评价)
(2)在诗中认生字
师:
现在老师来变个魔术(生字变红)你能认出这些红色的字娃娃吗?
哪位同学起来当小老师?
他读对了,大家就跟读两遍。
(让学生随文识字)
(3)脱离诗句认字。
师:
同学们真棒,这次生字娃娃从诗句中跳出来,想考考大家。
这次你还认识他们吗?
(4)打乱顺序认字
师:
这次,生字娃娃跑的到处都是,看大家还认不认识他们了?
请看!
同桌俩先练读一下,一会看谁能当小老师领读。
师:
哪位同学能当小老师领大家读?
他读的时候大家听好了,他读对了,我们就读两遍,读错了我们就给他纠正过来。
(5)选字组词、说话、背儿歌或古诗。
师: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把这些生字记下来了,谁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字组词、说话或者背一首诗?
(生回答,适时评价)
(6)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子上拼出这首诗。
师:
现在组长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字卡,和组员一起用这些字卡拼出这首诗,组长先看看怎样才能摆的最快?
哪个小组愿意到黑板上摆摆看?
好,现在开始吧!
刚才,老师发现各个小组合作的方式都不一样,咱们请第一个摆完的小组交流以下他们的做法,好吗?
小结:
看来,同学们要学会分工合作,这样做起事来才会又快又好!
这次摆的慢的小组下次一定要吸取教训,做得更好。
三、美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师:
这么美的诗,同学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下?
下面你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诗美美的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一句。
4、创设情景,美读全文。
(多媒体展示整首诗加画面,播放古典音乐)
师:
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吗还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生边表演边诵读)
师:
同学们练习的那么认真,哪位同学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
很多同学都想读,那就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读,还可以加上你喜欢的动作。
四、在美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师:
同学们读的真美!
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你先自己试着背一下!
a、生自由练习;b、抽生背;c、四人小组开火车背;d、齐背。
五、装饰山水画,再现诗的意境。
师: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把诗背下来了,老师奖励同学们一幅画!
同学们看,这幅画美吗?
请同学们给这幅画涂上你喜欢的颜色,看谁涂得最美!
六、美字练习:
师:
刚才同学们动手装饰的山水画美极了!
咱们再比比看,谁的小手写的字最美!
(出示人、儿)同学们说一下,“人”怎样写?
老师想把这两个字写的美一点,应该注意什么?
(找准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顿笔)
生练习书写,注意写字姿势。
写完展示,让学生进行评价。
七、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还背下了这首诗,收获可真不少。
回家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看他们能不能猜出谜底,如果猜对了,你就把自己装饰的这幅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下节课,我们开个谜语竟猜会!
古诗《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走之、斜到头2个偏旁:
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教师出谜: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指名猜。
2、真聪明,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谜语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认真听: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出示课件:
山水画
4、这幅画美吗?
请小朋友按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说说画中有什么景物?
(板书山水花鸟)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师:
想读一读这首古诗吗?
请小朋友打开课本67页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字音读准了,再把古诗连来起来读一读。
2、画一画:
教师利用展台带领学生用圆圈圈画课文中的生字,然后齐读两遍。
3、同桌互读古诗。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读给同桌小朋友听,一人指读,一人听,听同桌字音读得准不准,不准确请帮他纠正过来。
开始吧!
4、检查自学情况师:
瞧,生字娃娃集合了,排起了整齐的队伍,戴上了拼音帽子,等着你们读出他们的名字呢!
(1)教师出示有拼音的生字:
远、有、色、近、听、无、声、去、还、来
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读?
指名小老师领读。
师生正音。
齐读,齐读前问:
读这些字时,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的?
提醒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的读音。
(2)生字分类,认清字形师:
生字娃娃要分小组做游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同桌悄悄地分一分。
a、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翘舌音:
声、春
前鼻音:
人、春、近
后鼻音:
声、听、惊
整体认读音节:
无、远
b、师:
小朋友们真能干,生字娃娃高兴地笑了,老师的心里感到很惊讶,课件出示:
远认识“辶”谁能给远组个词?
c、奖励小朋友们两个字谜:
“三人日下去春游”,“米上加横竖出头”。
出示:
春?
来?
小朋友们也可以尝试用编字谜的方法记生字,聪明的小朋友能给“春”和“来”组词吗?
d、生字娃娃呀,可喜欢和偏旁交朋友了:
还近远,认识:
“辶”谁有好办法能分清这三个字?
认生字的本领真高。
e、出示课件,点兵点将指名去掉拼音帽子读生字。
5、指名读古诗、同桌合作读古诗,齐读古诗。
读通读顺,指导标画停顿。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三、诵读古诗,想象体验
1、谈话:
刚才我们从课件里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一句一句地学懂课文中的古诗吧!
2、出示课件,请离黑板最远的同学说说,远远地看画上的山是怎么样的?
出示:
远看山有色。
理解实意:
远看画上的山,清楚地看到有各种颜色。
因为是画上的山。
3、出示课件,请离黑板最近的同学走到课件的幕布前,侧耳倾听画上瀑布的流水声。
问他听到了流水声了吗?
为什么?
出示:
近听水无声。
理解意思:
走到近处,听不到流水的声音,因为是画上的水。
4、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5、出示课件,请一位学生当老师,叫一位离黑板较远的同学上来摘画上的花,又叫一位离黑板较近的同学用手赶画上的鸟。
然后提问:
“为什么你们摘不下花,也赶不走鸟呢?
”让学生回答后依次出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你能找出这句诗中的反义词吗?
来———去
6、读懂诗句,理解意思,尽量启发学生说出来。
7、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8、连起来朗读一遍古诗。
9、这首诗讲的就是一幅山水画,画美诗也美,让我们一起面对着这幅画再来背背吧!
四、布置课外实践
回家找谜语诗,开展猜谜语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复习诗句
师:
画上的山、水、花、鸟画得栩栩如生。
还记得诗人是怎么写画中的山水花鸟的吗?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请仔细听,我说的是那行诗的意思,你就大声读出那行诗。
2、复习生字词
(1)闯第一关。
出示生字完成“摘果子游戏”,然后齐读。
(2)闯第二关。
认读词语。
3、背诵古诗:
指名背,齐背。
二、游戏巩固
(一)比一比
师:
有些生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字长相差不多,很不容易分辨。
看谁有孙悟空的火眼睛睛,一下子就能认出谁是谁。
出示形近字:
近()声()?
听()色()
(二)学反义词
1、找出反义词。
过渡语:
这首诗很有趣,诗中还有几组反义词呢!
你能把它们用“———”画出来并说一说吗?
2、拓展反义词
(1)师:
在这课书的课后练习中有一道题,说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这可难坏了老师。
(课件出示)谁能帮帮老师,说出反义词呢?
同桌互说、指名说、齐读
(2)拓展积累反义词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一组一组意思相反的词语。
事物的形状、人物的表情、感受以及时间、色彩等,你能试着再说出一组吗?
学生说后出示课件:
“积少成多”
预设:
冷——暖大——小多——少重——轻
软——硬松——紧快——慢难——易
三、指导书写,掌握生字
(一)指导写“水、去”
1、出示生字:
水?
去读准字音,组词。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3、学生观察“水、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
4、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指导,指出学生书写时的共性。
5、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6、投影反馈,师生评议
小朋友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给写得最好的字画一朵花,也可以上讲台来欣赏或者拿给同桌的小朋友看看,听听他的评价。
(二)指导写“不、来”
1、教师板书:
不、来。
读准字音,组词。
2、记忆字形,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什么?
提示:
“不,第一笔横要长:
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点收尾。
”
“来”独体字字型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
4、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指导,指出学生书写时的共性。
5、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6、投影反馈,师生评议。
四、布置作业:
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
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W”,下面是“巴”。
可以用想象法识字:
尾“巴”顶戴个小帽子。
组词:
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
组词:
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
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
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
都有“辶”。
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
“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
猜谜语识字。
谜语:
“木不出头”。
组词:
不好、不用。
(7)声:
上下结构的字。
组词:
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W”。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
识字大转盘。
(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
巩固识字。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
“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
“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
(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
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
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