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9614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docx

《教育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理论.docx

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教育:

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整个人生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4.教育目的

教育的预期结果。

是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它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及其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

5.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间的关系。

6.教师

广义的教师,是把知识、技能、经验传授给别人的人。

狭义的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是传递、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只能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7.教育机智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秤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即使、恰当、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制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教育机制可以用四个词概括:

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8.教师专业发展

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经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9.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它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形成的工作关系,为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10.课程

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与基础,设计教师叫什么、学生学什么、规定以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来培养下一代。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课程目标

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12.课程计划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设置(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首要和中心问题。

13.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4.教材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展开和具体化。

15.课程实施

将已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6.课程评价

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17.课程资源

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18、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19、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20、教学方法

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包括教法和学法。

21、班级授课制

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2、复式教学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23、教学评价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4..诊断性评价

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子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如摸底考试。

25.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包括一节课或一个课题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26.教学模式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7.德育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过程。

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8.班级管理

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

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9.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协调、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力量,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30.教育研究

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31.观察研究法

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

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31.调查研究法

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测试等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套实践活动。

32.实验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33.行动研究

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34.教育叙事研究

以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股市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

即教育主题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阵地的一种研究方法。

35.校本研究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

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其研究重心在学校,是一种“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研究活动。

36.个性心理

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十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37.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38.直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9.观察

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活动,是只觉得高级形式,又称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

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的知觉能力。

40.表象

事物不在面前时,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

人脑对以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

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41.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42.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43.创造性思维

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44.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45.意志

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为,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46.需要

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

在头脑中的反映。

47.动机

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病逝该行动朝向一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48.兴趣

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9.能力

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50.人格

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51.气质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脾气、秉性。

52.性格

人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花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53.实验法(教育心理学)

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已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54.观察法(教育心理学)

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的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研究资料的方法。

 

55.心理发展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6.认知方式

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57.学习风格

学习者在探索解决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一经形成,就具有持久性与稳定性,且无好坏之分。

58.学习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59.经典性条件作用

中性刺激因为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射。

60.程序教学

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

斯金纳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顺序编排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61.发现学习

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62.先行组织者

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包括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63.学习动机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个体在学习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信念等。

学习需要即学习的内驱力。

学习期待:

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

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64.自我效能感

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5.学习策略

学习着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66.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令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67.问题

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感到疑难的清情境。

问题解决

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68.技能

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69.创造性

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也称创造力。

70.态度

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其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71.品德

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为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或特征。

72.教学设计

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73.教学策略

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74.课堂管理

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减少问题行为,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75.群体

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76.群体凝聚力

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凝聚力常是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77.心理健康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它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78.心理评估

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的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79.教师威信

由教师的资历、声望、才能、品德等因素决定的,教师个人或群体在学生或社会中的影响。

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分为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80.教学效能感

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81教学归因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和推测。

这种解释和推测所获得的观念会影响其教学行为。

82、教师的期望行为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

8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过程。

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84.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在法律规范基础上调整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

85.教育法律责任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86.素质教育

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内涵:

(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