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高级高二下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扫描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8815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山市高级高二下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扫描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乐山市高级高二下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扫描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乐山市高级高二下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扫描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乐山市高级高二下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扫描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乐山市高级高二下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扫描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乐山市高级高二下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扫描版.docx

《乐山市高级高二下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扫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山市高级高二下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扫描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乐山市高级高二下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扫描版.docx

乐山市高级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扫描版

乐山市高中2021届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2020.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D

C

B

D

A

C

A

B

D

C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B

A

C

D

B

C

A

B

A

C

D

25.【答案】

(1)爆发特点:

次数上总体呈增加趋势;频率上魏晋明清较突出;爆发中心逐渐东移南移(伴随经济重心迁移变化);季节上多集中在春夏时段。

(任3点,6分)

因素:

社会局势,防治措施,经贸发展,人口规模,城市发展,思想观念,医疗水平,气候变化,等等。

(任3点,7分)

(2)措施:

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基本知识;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建立疫病防控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任4点8分)

作用:

防控疫情,保护民众身体健康;培育社会共识,促进族群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减少疫病死亡,保障经济发展。

(任2点4分)

26.【答案】

示例一

短时期内存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①秦朝到汉初:

秦朝推行暴政,引发农民起义,又经历楚汉战争,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人口大幅度下降。

②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三国鼎立,相互攻伐,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內迁,国家分裂,战乱不已,人口急剧减少。

③安史之乱至宋初:

唐中期安史之乱,北方经济遭到重创,唐朝走向衰落,藩镇割据越演越烈,终成五代十国之变,人口随之减少。

④宋末至明初:

蒙古的征服与大规模杀戮直接造成人口减少,蒙古统治者掠夺式的统治,社会活力下降,压抑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值。

⑤明末清初: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农民起义不断,边界危机时起,瘟疫蔓延。

清朝统治者的征服与大规模杀戮也直接造成人口减少。

综上,人口在短时期内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乱,造成民生凋敝。

此外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还有经济、政策、气候等。

示例二

古代人口变化的总体特点是增长很缓慢。

从秦以降至清初,我国人口增长缓慢。

究其原因在于:

①朝代更替,长时期的战乱,小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是造成人口断崖式下跌的主要原因。

如秦汉之交,魏晋南北朝,唐宋易代等等。

②封建统治对百姓征收沉重的徭役和赋税,特别是长期以人头税为主的征税方式,严重抑制了人口增长。

③历朝历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抑制了就业,从而抑制了人口增长。

④小农经济封闭保守,发展缓慢;对外贸易通道时时阻断;大规模瘟疫爆发,北方少数民族的掠夺等也严重影响人口增值。

综上:

虽然中国古代人口保持相当规模,但是封建统治严重压抑了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值。

示例三

宋代我国人口数量迎来一个峰值。

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在波动中缓慢增长,宋代出现一个人口高峰,其原因在于:

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养活大量人口。

②工商业经济繁荣,提供大量就业。

③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形成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④民族融合的加强,少数民族迅速封建化汉化。

⑤经济发展的同时科技文化教育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有利于人口增长。

综上,宋代人口峰值反映了中国文明具有强大生命力。

其它示例观点:

古代人口总体上看呈增长趋势。

政局变动对人口数量变化影响巨大。

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基本动力。

古代实际人口往往远高于统计人口。

明清赋税改革促进人口迅速增长。

27、【答案】

(1)背景:

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

(任意两点4分)

(2)意义:

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任意三点7分)

(3)启示:

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推动生产力发展;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改革全面,多领域除旧革新;勇于改革,具有坚定的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任两点4分)

28、【答案】

(1)敬仰先代的医学家;现实中的医者攀附权势,追逐名利而不钻研医术;疾病造成人口死亡,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痛苦;现实的医者墨守成规,不思创新。

(8分,每点2分)

(2)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丰富,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善了辨证论治法则;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研究,其理论、经验、医方等到今天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被奉为医学经典。

(7分,每点2分,答对3点7分)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宗法制。

A项表述绝对,排除;封闭的社会环境不是宗法制产生的原因,故排除C;题干材料不涉及乡土民俗,排除D。

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上层建筑,故自然经济、聚族而居、很少对外交流的社会状态有助于宗族势力长期存在,故选B。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政治功能。

A和C项说法绝对,B项与史实不符。

故选D。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湖南农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并未普及,A项错误。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此B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

楚地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故选C。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

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动荡”,A项错误。

尹铎“损其户数”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民心”,C项错误。

D项没有全面概括材料信息。

《诗经》和《国语》都是文史作品,并且描述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故选B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律》。

A项说法绝对;《秦律》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政治生活,排除B;秦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不仅仅是秦律。

材料反映秦律禁止砍伐山林、盗窃等,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秦朝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故选D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刺史制。

从材料中刺史的设置和职责,可以得出刺史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故选A项。

刺史制不是选官制度,B项错误。

刺史制未改变地方体制,C项排除。

汉武帝设置刺史不是对监察方式的异化,D项错误。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盐铁官营。

材料反映了盐铁官营政策是防止豪强势力膨胀,进而威胁国家政治安全,故选C项。

A项在材料中并不体现。

根据材料可知,盐铁官营政策的重要目的是维护政权稳定,B项排除。

政府并不禁止私人从事盐铁产销,D项错误。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东汉史学的发展。

材料反映“刘为尧后”、汉代政权是得自“天统”等内容,说明东汉史学受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故选A。

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

汉初黄老思想,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C项错误。

D项说法错误。

9.【答案】B【解析】本题通过画像石考查汉代民风。

A选项是对材料的误读,“马上封侯”是吉祥的寓意,而不是抑制诸侯势力的诉求,CD选项与题意无关,因此B项正确。

10.【答案】D【解析】本题通过治水事业的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从材料来看,汉代治水并不都集中在中原地区,故A错。

魏晋,南方水利有所发展,反映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故B错。

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唐朝长江流域水利建设显著发展,反映长江流域开发加快,故选D。

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未始终保持印度原始宗教的基本特质,如中国化之禅宗,故A错。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未取代儒学成为主流文化,故B错。

从“佛”的翻译来看,越来越适应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趋势,故选C。

D选择与题意无关。

12.【答案】C【解析】本题通过邛窑遗址发掘,考察学生对隋唐手工业(制瓷)知识的掌握以及史学修养。

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家庭、民营、官营三种类型,从材料无法判断其属于官营(其实,邛窑属于民营手工业),故A错。

“唐三彩”产地是巩县,并且属于工艺彩陶,不是釉下彩瓷,故B错。

教材指出,釉下彩出现于唐晚期长沙铜官窑,但是,据研究邛窑在隋朝已经出现釉下彩,这就丰富了对釉下彩的认识,故选C。

实物史料可以与文字史料互证,弥补了文献史料的不足,但是实物史料也有局限性,故D项错误。

13.【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唐代科举制度。

“彀”是指弓箭射程所及的范围,喻圈套、牢笼。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是指通过科举,皇帝得以网罗人才,为己所用,故B正确。

AC表述正确,但不是唐太宗高兴的原因。

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14.【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唐代复兴儒学。

韩愈以“道统”思想,对抗释老,抬高儒学地位,反映了复兴儒学的要求,故选B。

A、C史实错误。

“道统”思想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且中晚唐,中央集权削弱,终有五代之乱,D项排除。

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关中地区的衰落问题。

隋唐两代,定都长安,也造成了关中地区过度开发。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统治者越来越倚重南方经济,都城日趋向东转移,关中也日趋衰落。

故选A。

军防重心由西北转东北,故B错。

不仅仅是为了强化对中原的控制,故C错。

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是都城东移的原因,随着都城东移,关中衰落,D因果倒置。

16.【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方法和修养。

重修的《太祖实录》受到了宋太宗的干预,主观性更强,故A错。

历史真相不一定要考古学的证明,故B错。

通过编修历史来彰显政权的合法性,这是太宗本意,故选C。

今人通过掌握更多史料并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完全有可能形成超越古人的研究,故D错。

1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发展。

宗法观念淡化与题无关,A项错误。

杂糅佛道是理学学术方法,B项不选。

科举异变常指明清八股取士,排除C项。

南宋以后各朝将四书列入科举考试用书,得益于程朱理学对其提升,重建儒学价值体系,D项正确。

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中国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D项错误。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制度。

通过题干中佃户身份的变化——“佃户……可以离开原地主而佃种别的地主土地。

……佃户购买少量土地后,可自立户名,成为封建国家的税户。

”可知在宋代租佃制之下,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故选C项;题干并未提及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是租佃制形成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在租佃制之下,佃户可自立名户,能提高其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

2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

中书省是中央机构,所以行动的中书省指的是中书省派到地方上代表自己管理当地的中央机构,故A项正确。

2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出现与宦官专权。

根据材料“到明朝中后期,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天子“批红”,成为皇帝的代言人,有时甚至利用职权擅自改动内阁的票拟。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晚期出现宦官权势上升并倾轧内阁的局面,反映了最高权力——君权的强化,故选B项;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势,最终决策权操控在皇帝手中,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来源是皇权,它们权力的扩大,说明了皇帝权力的强化,排除C项;中央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主体无关,排除D项。

2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科举制度。

51名进士全部来自南方,北方无一人,南北的巨大差距必然会引起北方势力的不满,南北分榜录取(按照比例、分区录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北方的要求,达到平衡并适应南北势力对比变化的目的,进而维护统治的稳定,故A项正确;南北分榜录取目的不是打击南方官僚大夫,而是维护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内容并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南北分榜不影响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故D项错误。

2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江南市镇和商贸规模扩大,这属于封建经济持续发展的表现和产物,故C项正确。

市民阶层的壮大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A项错误。

B项是市镇发展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2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据材料“明清时期,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作品对男女间真挚爱情的描写引起了世人的共鸣”,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冲击传统礼教观念,从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故选D项;依所学,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地位并未动摇,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市民阶层对于文化的需求,而未涉及到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改善,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

25.【解析】三个材料,分别是表格、数据和文字。

考查主题是古代中国的疫病和治理。

   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和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疫病的特点,并简析影响古代中国疫病爆发的因素”。

古代中国的疫病的特点可以根据表格一,从总趋势、突出时期、爆发中心转移、集中季节等方面加以概括;“影响因素”可以从经济、社会政治状况、人口集聚、气候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

   第二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和作用”,政府措施可以完全从材料三中概括;“政府应对疫病的作用”可以从人民身体健康、社会稳定、政治统治等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

(1)爆发特点:

次数上总体呈增加趋势;频率上魏晋明清较突出;爆发中心逐渐东移南移(伴随经济重心迁移变化);季节上多集中在春夏时段。

(任3点,6分)

因素:

社会局势,防治措施,经贸发展,人口规模,城市发展,思想观念,医疗水平,气候变化,等等。

(任3点,7分)

(2)措施:

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基本知识;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建立疫病防控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任4点8分)

作用:

防控疫情,保护民众身体健康;培育社会共识,促进族群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减少疫病死亡,保障经济发展。

(任2点4分)

26.【解析】人口变化首先与经济、政治状况相关,同时也与对外关系、民族关系、思想观念乃至于气候生态等相关。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人口规模还是比较庞大的,但是一直增长缓慢,并出现短期内大规模下降的现象。

明清朝,人口急剧增长,1834年(道光十四年),人口达到40100万。

本题通过人口数据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窥视变化背后的历史真相,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答案】

示例一

短时期内存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①秦朝到汉初:

秦朝推行暴政,引发农民起义,又经历楚汉战争,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人口大幅度下降。

②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三国鼎立,相互攻伐,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內迁,国家分裂,战乱不已,人口急剧减少。

③安史之乱至宋初:

唐中期安史之乱,北方经济遭到重创,唐朝走向衰落,藩镇割据越演越烈,终成五代十国之变,人口随之减少。

④宋末至明初:

蒙古的征服与大规模杀戮直接造成人口减少,蒙古统治者掠夺式的统治,社会活力下降,压抑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值。

⑤明末清初: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农民起义不断,边界危机时起,瘟疫蔓延。

清朝统治者的征服与大规模杀戮也直接造成人口减少。

综上,人口在短时期内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乱,造成民生凋敝。

此外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还有经济、政策、气候等。

示例二

古代人口变化的总体特点是增长很缓慢。

从秦以降至清初,我国人口增长缓慢。

究其原因在于:

①朝代更替,长时期的战乱,小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是造成人口断崖式下跌的主要原因。

如秦汉之交,魏晋南北朝,唐宋易代等等。

②封建统治对百姓征收沉重的徭役和赋税,特别是长期以人头税为主的征税方式,严重抑制了人口增长。

③历朝历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抑制了就业,从而抑制了人口增长。

④小农经济封闭保守,发展缓慢;对外贸易通道时时阻断;大规模瘟疫爆发,北方少数民族的掠夺等也严重影响人口增值。

综上:

虽然中国古代人口保持相当规模,但是封建统治严重压抑了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值。

示例三

宋代我国人口数量迎来一个峰值。

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在波动中缓慢增长,宋代出现一个人口高峰,其原因在于:

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养活大量人口。

②工商业经济繁荣,提供大量就业。

③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形成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④民族融合的加强,少数民族迅速封建化汉化。

⑤经济发展的同时科技文化教育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有利于人口增长。

综上,宋代人口峰值反映了中国文明具有强大生命力。

其它示例观点:

古代人口总体上看呈增长趋势。

政局变动对人口数量变化影响巨大。

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基本动力。

古代实际人口往往远高于统计人口。

明清赋税改革促进人口迅速增长。

27.【解析】

(1)从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期,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此外秦国落后于西方各国,渴望国家的强大。

(2)结合所学知识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推行了改革可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鞅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改革中商鞅具有诚信精神和创新意识。

商鞅变法改革全面,商鞅勇于改革,积极坚定地推行变法。

这些都为国家改革带来了有效启示。

【答案】

(1)背景:

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

(任意两点4分)

(2)意义:

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任意三点7分)

(3)启示:

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推动生产力发展;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改革全面,多领域除旧革新;勇于改革,具有坚定的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任两点4分)

28.【解析】

(1)据材料“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桓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可得敬仰先代的医学家;据材料“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可得现实中的医者攀附权势,追逐名利而不钻研医术;据材料“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得疾病造成人口死亡,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痛苦;据材料“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可得出现实的医者墨守成规,不思创新等。

(2)据材料“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得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丰富,形成完整的体系;据材料“在其著作中,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可得完善了辨证论治法则;据材料“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如孙思邈、钱乙、庞安时、朱肱、成无己、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著名医学家,几乎无不尊崇。

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可得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研究,其理论、经验、医方等到今天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被奉为医学经典等。

【答案】

(1)敬仰先代的医学家;现实中的医者攀附权势,追逐名利而不钻研医术;疾病造成人口死亡,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痛苦;现实的医者墨守成规,不思创新。

(8分,每点2分)

(2)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丰富,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善了辨证论治法则;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研究,其理论、经验、医方等到今天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被奉为医学经典。

(7分,每点2分,答对3点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