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8585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

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

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

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

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

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

《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

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

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

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

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

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使文艺复兴时代成为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的时代

教皇子午线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

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东移动270里格。

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

但实际上这条分界限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去的航路上所有据点。

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

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Valladolid。

一生从事航海活动。

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

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

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

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巴索洛缪·迪亚斯葡萄牙航海者。

1487年8月奉葡王若奥二世之命,率船三艘沿航海家亨利王子所组织船队走过的非洲西海岸航线继续南下,绕过非洲南端,至大菲希河口附近。

返航途中他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迪亚斯回国后,葡萄牙王命名该海角为“好望角”。

后参加达·伽马首航印度的准备工作,负责监造船只。

1500年,随卡布拉尔率领的船队去印度,航至好望角附近遭到风暴袭击遇难身亡。

瓦斯科,达·伽马系15世纪未和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也是开拓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地理大发现家。

由于他实现了从西欧经海路抵达印度这一创举而驰名世界,并被永远载入史册!

1460年,达·伽马出生于葡萄牙一个名望显赫的贵族家庭,其父也是一名出色的航海探险家,曾受命于国王若昂二世的派遣从事过开辟通往亚洲海路的探险活动,几经挫折,宏大的抱负竞未如愿所偿而却溘然去世了。

达·伽马的哥哥巴乌尔也是一名终生从事航海生涯的船长,曾随同达·伽马从事1497年的探索印度的海上活动。

为此,达·伽马是一名青少年时代受过航海训练,出生于航海世家的贵族子弟。

布鲁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唯物论和无神论者,反对宗教蒙昧主义的伟大思想家。

生于诺拉城。

他早年攻读神学,获神学博士学位,后接受唯物主义思想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通过研究他又将哥白尼的日心说推进了一步,指出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在太阳系以外宇宙间还存在无数个星系,因此宇宙是无限的,是没有中心的,因而人的认识水平也不会停留在已知的真理上,将一直探求尚未认识的真理。

布鲁诺的学说因触怒了教廷,因而他被革除教籍,被迫长期流亡国外。

1593年刚刚回国的他就被宗教裁判所逮捕,1600年在罗马被处以火刑。

主要著作有《论原因、本原和统一》、《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等。

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

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

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

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

出生于商人之家。

中学时代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师从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沃伊切赫·波鲁泽夫斯基。

从此开始了对天体运行的观察与研究。

1497年通过月食观测,否定了托勒密关于月食乃“月球的体积缩小”的结论,动摇了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的托勒密的“地心说”。

经过长达30年之久的观察和广泛吸收前人成果,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或“地动说”,认为地球自转又和其他行星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彻底推翻了基督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说。

之后,将自己的学说写成《天体运行论》一书,引起了罗马教廷的恐慌,他因此而遭迫害。

《乌托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

莫尔的杰作。

书中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

乌托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一切人都必须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劳动的人都可以保证得到一切必需品。

实行民主政治,所有的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为人民利益工作。

国家元首也由选举产生,重大问题由全体居民讨论决定。

这种社会结构的优点可以使居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莫尔同情劳动群众,在书中批判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在思想史上第一次设想了共产主义蓝图。

但莫尔没有指出实现这种理想的社会阶级力量和现实的途径。

《乌托邦》一书对后人影响较大,“乌托邦”一词也就成了空想的代名词。

达芬奇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daVinci,Leonardo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机械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

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

 

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Bouna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和建筑师。

他博采众家之长,融合艺术精华,形成了秀美、典雅、和谐、明朗的艺术风格。

他以所绘多幅圣母像为世著称,美术史上称为“画圣”。

他以独特的描写方法处理宗教题材,塑造的圣母完全是善良美丽、和蔼可亲的世俗女性形象,体现出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其中最著名的是《花园中的圣母》,以圣母倾身而坐,望着嬉戏的孩子为主要画面,线条柔和,体态圆润,形象优美。

后期所绘祭坛画《西斯丁圣母》,以圣母怀抱天使降临人间为主题。

拉斐尔在《雅典学院》的壁画中,荟萃古今名流,突出地表现了对希腊精神的崇拜,为拉斐尔壁画中最优秀之作。

拉斐尔对17和18世纪以后的古典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丁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後世。

恩格斯评价说: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薄伽丘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

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莎士比亚(W.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等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诗。

 

托马斯·莫尔(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出生于伦敦富裕市民家庭。

早年以律师为职业。

1499年在伦敦会见著名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受其思想影响甚深。

历任伦敦市政及国家政府要职,终因反对英国宗教改革而被处以死刑。

代表作《乌托邦》以对话形式表现早期无产者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残酷剥削的强烈抗议,批判了英国现行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又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认为私有财产是产生这些弊端的根源。

莫尔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

在那里,没有剥削,没有贫富对立,人人参加劳动,产品归社会所有,公民各取所需,实行民主政治。

他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却找不到实现这种理想的阶级力量和现实的途径。

《乌托邦》中反映的政治思想对以后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着深远的影响。

塞万提斯(1547—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社会阅历相当复杂。

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作者模拟骑士传奇的笔法,以虚构的穷乡绅堂吉诃德和他的侍从桑丘·潘沙的游侠史,反映了16至17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生活。

堂吉诃德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梦想要按已经消逝的骑士传统行事,荒唐的行为往往出于善良的动机。

但他冲击的只是臆想的而非现实的敌人。

小说一方面讽刺了骑士文学和骑士制度,另一方面又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作品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运用夸张的手法,荒诞离奇的场面突出人物个性,使堂吉诃德的形象成为文学上一个理想脱离现实、落后于历史的典型概括。

乔尔丹诺·布鲁诺(公元1548~1600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诺拉镇。

大概他幼年丧失父母,或者是家境贫寒,靠神甫们收养长大。

这个穷孩子自幼好学,15岁那年当了多米尼修道院的修道士。

全凭顽强自学,终于成为当代知识渊博的学者。

 

马基雅维里(1469—1527)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

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家庭。

曾长期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外交、军事等要职。

因涉嫌反对美第奇家族而被逮捕,不久获释,归隐乡下开始著书。

1513年,代表作《君主论》问世。

全书26篇,主要论述为君之道。

通过对历史和时事的分析,具体说明君主应具备的条件和才能,以及治理国家的策略。

明确指出,要使国家统一,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无限君权、并掌握强大军队的君主政权。

他主张君主应把国家利益放首位。

君主为达到政治目的,可以背弃信义、不择手段。

在他看来,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

他的政治学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他所提倡的政治权术及强权政治,为取得政权后的资产阶级所利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成为法西斯推行独裁统治的理论根据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人文主义”一词在古代世界或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出现,到了1808年一个德国教育家F.J.尼特哈麦在一次关于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论辩中,最初用德文humanismus杜撰出来,后来有乔治。

伏伊格特于185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首先用于文艺复兴,书名是《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的中心思想。

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

教会以神为宇宙的中心,而人文主义则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对抗它。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性;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第四,用户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伊拉斯谟(1466—1536)出生于鹿特丹的伊拉斯谟是尼德兰著名人文主义者,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

他的传世名作是《愚颂》。

采用讽刺的手法,把“愚蠢”人格化,假“愚蠢”之口,对国王、教皇、主教、僧侣等的愚昧无知、贪婪欺诈、荒淫无耻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他赞美资产阶级的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繁缛仪式。

主张消除教会积弊,建立合理教会,但并没有否定教会和教皇制度。

他同教会斗争在客观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推动宗教改革起了积极作用。

后来的宗教改革家往往把《愚颂》作为反对教皇统治的得力武器。

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人文主义者。

生于一公证人家庭。

1302年其父因同但丁一起参加佛罗伦萨党争失败,全家被逐。

后彼特拉克曾在法国和意大利研习法律,成为天主教士。

在游历欧洲期间,广泛搜集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从而形成了一种不以神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首先提出“人学”与神学的对立。

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歌集》,抒发他对已故女友劳拉的爱慕之情,刻划了蕴含丰富充满激情的内心世界,并表达出对于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另写有《没有收信人的信》,猛烈抨击罗马教廷的骄奢淫逸。

彼特拉克因擅长十四行体的抒情诗,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桂冠诗人”的荣誉称号。

马丁?

路德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基督教路德宗的创始人。

生于矿业主家庭。

早年就学于马格德堡和爱森纳赫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并任神学教授。

1517年10月31日公布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

后又连续发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等论文。

其主要信条是:

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涉;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的神学,主张每个教徒都可以读《圣经》。

据此建立的所谓廉俭教会,符合市民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也得到某些力图夺取教会财产的封建诸侯王公的支持。

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着教会统治的根基。

1521年5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宣布马丁?

路德为异端。

路德更名换姓,躲到萨克森选侯隐藏起来,期间将《圣经》译成德文,此举为德国语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九十五条论纲》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

路德于1517年1O月3O日起草的论证赎罪券功效的提纲。

路德提出,教皇没有免除人的罪恶的权力,免罪权在上帝,因此赎罪券可以免罪的说法是错误的。

其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对天主教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的说教予以公开的否定,因而被社会各阶层广为接受,从而引发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异端裁判所中世纪时,天主教会控制着西欧的精神世界,但是,到中世纪后期,仍然出现了不少同教会宣扬的思想不同的声音,这些思想被教会称为异端。

这些异端思想与正统的天主教思想或多或少的一些不同的地方,虽然它们本身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但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如持异端思想的人都认为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由撒旦创造的,因此整个尘世就是恶魔和恶的体现,这与《圣经》中的描述完全不一样,异端思想家否认《旧约》为圣书,只承认《新约》是圣经,同时对《新约》作了许多随意的解释。

有些异端教派甚至提出反对罗马的教皇,公开宣称罗马教皇是恶魔。

为了维护教会的权威,天主教会对异端教徒进行了残酷的镇压,除了派十字军屠杀异端教徒之外,还特别设立了异端裁判所。

异端裁判所的职责是裁定谁是异端,凡是对天主教会不利的思想及其信仰者都会被宣布为异端而加以惩处。

最初,异端裁判所都掌握在地方教会手里,13世纪30年代,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发布通谕,建立中央集权的教皇异端裁判所。

后来,教皇英诺森四世进一步批准异端裁判所可以在审讯中用刑。

异端裁判所的审讯条例非常严酷,例如,在法庭上,被控告的人不能知悉控告人和见证人的姓名;任何人甚至是罪犯都可以充当控告人和见证人,只要有两人作证,控告即可成立,证人不能撤诉,如撤诉就要当异端同谋犯处理;被控告人如不承认犯有异端罪行,可反复用刑讯问,不仅要他承认自己的罪行,还要检举同伙和可疑分子;一切有利于被控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任何从事有利于被控告人的活动,都要予以最严厉的惩罚;任何人都被控告人给予法律援助或为他请求减刑,即予革除教籍的处分地;被控告人可以不经审判便予以处死,凡是承认犯有异端罪行表示悔改者,处以鞭笞、监禁以及终身监禁等处罚;被控告者认罪后,如又翻供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火刑;被判为异端者,没收全部财产。

异端裁判所成立后,大肆搜捕嫌疑犯,使得人人自危。

在异端裁判所的严酷审讯之下,许多人死于非命。

异端裁判所甚至连死人都不放过,许多死人被从坟墓中刨出来,再执行火刑。

在异端裁判所存在的约五百间,西欧各地受到迫害的人何止百万,据统计,仅仅西班牙一地,就有38万人被判为异端受到迫害。

异端裁判所使得中世纪的西欧思想文化更加黑暗,巩固了教会的权威。

闵采尔(1490—1525)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改革活动家,德国农民战争的组织者和杰出领导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出身于小手工业者家庭。

1506年入莱比锡大学攻读神学,获博士学位。

1517年开始追随路德,但后来他的不满于路德的保守态度而与之分道扬镳。

1521年11月他写了《布拉格通告》,主张尘世上应取消压迫和剥削,实现人人平等。

之后,他开始对教会的“圣礼”改革,进行反对罗马教廷的宣传。

在他的鼓动下,德国于1524-1525年间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他的宗教理论直接抨击了基督教的主要论点。

他的政治纲领是通过暴力推翻封建主的统治,建立“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社会成员的国家政权的社会”的“千年天国”。

他把人民摆脱剥削压迫的革命作为首要任务,领导了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农民起义。

1525年5月,起义军失败,闵采尔被俘壮烈就义。

日内瓦神权共和国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的政教合一的政府。

教会设立四种职务:

长老、牧师、教师、执事。

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负责监督每一个人的生活。

牧师为神职人员,负责解释圣经,施行圣礼。

教师负责学校的领导工作,宣教事业和讲授圣经。

执事主管慈善机构,负责救济和医疗工作。

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负责监督圣徒的宗教生活和审理宗教案件。

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

教会机构与政府机构虽有分工,但实际上二者已结合成一体,不仅人员交叉,而且职责也难以划分。

日内瓦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神权共和国

英国国教会即英国国教。

英国通过宗教改革而创立的新教会。

它把天主教的拯救灵魂的教义与路德新教的信仰得救的教义结合起来。

解除罗马教廷对英国教会的控制,确立英国国王在教会的最高首脑地位,教会则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用英语作礼拜,教区以行政区划确定。

但主要教义与天主教没有重大区别,主教职位和豪华的宗教仪式仍被保留

特兰托宗教会议1545—1565年间天主教在意大利的特兰托举行的宗教会议。

历时十八年之久,时断时续。

目的是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维护天主教的地位。

为打击破坏新教活动而组成的耶稣会,在会上活动频繁,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通过的主要决议有:

重申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宣布所有新教徒为异端;天主教会的教条和仪式是不可更改的天条,必须严格遵守;教皇是教会的最高权威,位于所有宗教会议之上;初次开列“禁书目录”,禁止教徒阅读;创办神学院,加强对神甫严格正规的培训等。

耶稣会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

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罗耀拉创建

于巴黎,1540年获罗马教皇保罗三世批准。

该会旨在重振罗马教会,维护教皇的权威。

会长由选举产生,对各地耶稣会有绝对统治权,故有“黑衣教皇”之称。

会内有严格的纪律,会士必须绝对服从会长和教皇,立绝财、绝色、绝意三誓愿。

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为天主教服务。

16世纪以后耶稣会的活动扩展到亚、非、美洲。

耶稣会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来中国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抹下浓重的一笔。

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葡、法、西等国曾先后取缔耶稣会,后又得到恢复,并发展为天主教最大的修会。

胡格诺战争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

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

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史称胡格诺战争。

战争自1562年起分为三个阶段,时打时停,互有胜负。

最终胡格诺派首领波旁?

亨利成为法国国王,称亨利四世,改奉天主教,取得了北方贵族资产阶级的支持。

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标志着胡格诺战争的结束。

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南特敕令1598年4月13日,法王亨利四世为彻底平息宗教纷争,安定国内秩序,在南特城颁布的一项敕令。

是胡格诺战争结束后天主教集团和胡格诺派缔结的妥协性和约。

规定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承认胡格诺派教徒享有信仰自由。

允许他们在除巴黎以外的许多地方举行礼拜仪式;胡格诺教徒享有担任官职的权利,有权召集自己宗教会议和政治集会。

敕令附有一项秘密条款,即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约二百个设防城堡,时限8年。

南特敕令是西欧第一个对异教宽容的条例。

但南特敕令遭到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激烈反对。

1685年被法王路易十四完全废除。

圈地运动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

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

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

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

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

这一现象被托马斯?

莫尔比喻为“羊吃人”。

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

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

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贵族新贵族是15—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15世纪英国发生了农业革命,传统贵族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一些有眼光的贵族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牧业,使用雇佣劳动,有的兼营工商业,有的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坐收资本主义地租。

这些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经济上的利益日趋一致,他们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共同反对封建主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