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线式布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8568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轴线式布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轴线式布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轴线式布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轴线式布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轴线式布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轴线式布局.docx

《轴线式布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轴线式布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轴线式布局.docx

轴线式布局

浅析西方建筑的平面布局的发展与变化

----轴线布局的古今发展与运用

绪论:

从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甚至是到今天,轴线一直是建筑空间和形式组合方面最常用的手法:

古埃及陵墓、古希腊神庙、古罗马广场、基督教堂的形制(希腊十字与拉丁十字)、古典主义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等等都透露出轴线所赋予建筑和空间的对称几何特征。

古罗马的城市建筑中最早出现了罗马帝国的强盛,轴线的中心形态秩序象征着帝国的统治。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轴线的组织建筑形态的特点是比较注重建筑的完整性,仍然以轴线建立建筑广场、花园绿地等外部空间的总体秩序,例如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罗马市政厅广场、圆厅别墅等等。

巴洛克时期,建筑在其空间形式上承袭了传统轴线空间的对称构图,巴洛克式的花园奇强调的是连续轴线的空间运动感。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更将轴线这一传统构图法则发挥到极致:

以凡尔赛宫为例,在面向巴黎城一侧以中轴为基准放射出三条大道,尽管只有一条路真正抵达巴黎,它暗示了凡尔赛宫是巴黎乃至全国的统治中心,由她可以控制整个国家。

这种中央集权的思想正是轴线在构图上的中心性和凝聚力所赋予的,而它所表现出来的理性和秩序也是完全满足统治者的阶级需要。

 

图1-2罗马市政广场全景

图1-1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

 

图1-4凡尔赛宫平面布局

图1-3圆厅别墅平面

 

摘要:

轴线轴线布局平面建筑设计

1.古埃及建筑中的轴线布局及其特征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的发展也是源远流长,古埃及建筑中有让人叹为观止的神秘金字塔、有庄严肃穆的神庙以及规模宏大的陵墓等等。

其中在宫殿及陵墓建筑中,轴线布局有着明确的体现。

以阿玛纳宫殿(如图1-5)与曼都赫特普三世墓(如图1-6)为例。

阿玛纳宫殿建于新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的统治阶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国王自称为神,崇拜皇帝不再是在金字塔或者崖墓的祭堂里了,而转为宫殿和庙宇结合在一起,在大殿里拜谒国王。

在阿玛纳的众多宫殿之中,其中就有两所有了纵轴线和纵深布局,其中一所除了南北向的纵轴之外,左右还有一对对称的次轴,布局十分的严整。

如图,在看曼都赫特普三世墓,它是一座巨大的夯土建筑,总共分为三层,除了有一个整体对称的外形外,在正中央还有一条尺度巨大的台阶,两边的柱廊显得十分的庄严肃穆,中央对称的四边形的金子塔升华了这种气氛。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这时期的埃及人民及统治者对于在轴线布局有了一定的认识与尝试尝试之后,由于后期的中央集权与君权神化,使得轴线布局变得越来越明显严整,但是当时轴线布局还是十分的简单单一,一般都是以一个方向为主,强化一个方向的轴线布局,但是古埃及人民却已经把轴线布局不仅运用到了建筑上,也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更把平面式的轴线布局上升到了建筑的整体形式,这些为轴线布局的发展与后世的研究学习都打下了一个基础。

 

图1-5阿玛纳宫殿之一的平面

 

图1-6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2.古希腊建筑中的轴线布局及其特征

希腊建筑之中最经典的应该是神庙建筑,这些建筑十分的讲究理性,尤其是柱式的发展,使得在建筑的构图上体现了比较严整的几何形态与轴线布局。

(如图1-7)以帕提农神庙为例,帕提农神庙的整体构图呈现一个严整的矩形,四周都是柱廊,甚至连内部空间也都主要

 

以柱廊为主。

所以说,整个建筑的轴线布局是以柱廊来体现的,同样也是由一条纵深轴线贯穿整个平面。

希腊的神庙之所以采用轴线布局,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与希腊人的审美情趣,即他们所追求的理性有关,纵深轴线式的布局本来就是十分的严整理性,符合当时古希腊人民的追求。

其次与柱式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柱式在希腊有着很大的发展,而且人们对于柱式有着直至不倦的追求,柱式是希腊理性主义建筑的体现和代表。

但是柱式的使用和他所体现的理性与秩序必须需要一种同样充满理性与秩序的东西才能体现,毫无疑问,轴线构图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最后也与希腊人民的精神需求有重大的关系,希腊人民最重要的建筑是神庙,在神庙的建造上集中体现了希腊人民的所有对建筑,对没学的思考。

所以说希腊人对精神的追求是十分的执着和虔诚的,当然其中也有他们领袖的影响,之所以采用轴线构图,我认为轴线布局对建筑的精神性有一定的表达和体现。

如果说埃及人民是对君主的神权的崇拜,我觉得希腊主要是对精神性的追求。

 

图1-7帕提农神庙平面图

 

3.古罗马建筑中的轴线布局及其特征

可以这样说,古代罗马的建筑的辉煌是希腊建筑的延续和发展,不禁产生了新的柱式,在技术上也大量发展拱券技术,建筑的立面与平面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罗马的公共建筑十分的发达,大量建造广场、剧场、角斗场、浴场。

当然它的神庙、住宅、也有很大的创新。

希腊人、罗马人都讲求理性、都崇上理性的美。

从轴线布局的观点上来看,他们之间却是大相径庭。

希腊的轴线布局简单而机械,整个建筑都是以一条轴线来布置,而反观罗马的建筑,无论是神庙还是广场,他们的布局都相对十分的灵活。

可以这样说灵活的布局与轴线布局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但是罗马人却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探索他们是否能结合使用的方法。

(如图1-8)这是一幅罗马广场群的平面分布图,从广场单体上来看,每个广场都是呈严格的轴线布局,可是从更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广场群的布置是十分的灵活而自由的。

(如图1-9)这是马采鲁斯剧场平面图,整个的广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为观众区和工作区域),两个区域都是呈轴线布局,但是他的形体上有半圆、弧形、方形,看起来构图十分的丰富。

大角斗场、万神庙等都有类似的特点。

(如图2-1和2-2)这是庞贝住宅平面和戴克利提乌姆离宫平面,可以看得出,他们的平面已经不是单一的一条轴线式的布局,而是多条轴线交错,使得构图更加的丰富。

罗马在当时是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国,建筑大多都是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大多都显得十分的气势恢宏,轴线式布局的建筑更加加强了这种效果,这就使得轴线布局的平面十分的大气、震撼,体现了罗马的气势磅礴、君临天下的气概。

这也是罗马时期轴线布局与希腊时期大大的不同之处。

同时在罗马时期还产生了轴线布局的经典样

 

式--巴西利卡。

这为后面的教堂建筑做出了典范(但是这时期并没有在教堂中运用,巴西利卡式的教堂是在罗马帝国末期菜开始流行的,所以他们使用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只是后来的教堂的建造借鉴了这样的布局),并且为希腊十字与拉丁十字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图1-8罗马帝国广场群平面

 

图1-9马采鲁斯剧场平面图

 

图2-1庞贝住宅平面

图2-2戴克利提乌姆离宫平面

4.欧洲中世纪轴线式布局的发展

欧洲中世纪的建筑的发展,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拜占庭建筑,另一个是西欧中世纪建筑。

这两部分的建筑有很大的差别,虽然这两个时期都是以宗教建筑为主导,但因为这两个阶段的统治者不同,主导的宗教不一样,因此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上有很大的差异。

拜占庭帝国时期的东正教不像天主教那样重视圣坛上的神秘仪式,而宣扬信徒之间的亲密一

致,集中式形制的教堂由于内部空间的向心性和与圣坛与信众的接近,适合东正教的要求,

 

而且拜占庭文化中的古典因素还很强,很快就发现了集中式建筑的宏伟的纪念性。

而且拜占庭建筑时期,教堂的结构通常使用穹顶,这也使得教堂不得不使用集中式的。

拜占庭的教堂建筑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使用了希腊十字,即中央的穹顶和它四周的筒形形成等臂的十字。

由两条轴线垂直构图,而且两条轴线相等(如图2-3)。

 

 

图2-3希腊十字式的拜占庭教堂平面

 

西欧主要是一天主教为主,在早期(古罗马晚期)天主教徒大多以巴西利卡的样子来建造教堂,可是后来由于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就在祭坛前增建了一道横向的空间,供圣品人使用,拉丁十字就这样的产生了。

(如图2-4)这种拉丁十字即两条垂直纵深轴线,而且竖道

比横道长得多,主要用于西欧的天主教堂,与东欧东正教的希腊十字相对各自与各自的教义和仪式相适应。

希腊十字与拉丁十字都是轴线布局在宗教建筑中的经典应用,这样的轴线布局的产生,首先与宗教的功能有关,其次我觉得除了满足各自的功能需求之外,还与当时建筑结构穹顶与帆拱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我觉得这样的结构的最好的布局方式就是比较严整的轴线布局。

 

图2-4拉丁十字式的教堂平面

 

5.欧洲16世纪--18世纪的建筑的布局

16世纪到18世纪期间,各地都进行一系列的建筑探索运动,当时的人们都相信美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各地的人们都在探索这样的规律和秩序。

于是各地就相应的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建筑运动,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建筑。

他们一直认为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都是美的,都是学习的典范。

这时期的建筑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回归到了理性主义,无论的是宗教建筑、或者是广场、住宅都充满了理性的光辉。

轴线式的布局与以往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所以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组合相对以前有一点的随意,不严格对称。

政治上当时绝对的君权也制定了相当严格的等级、秩序,这样的社会环境也就体现在了建筑上来。

(如图2-5、2-6和2-7)圣彼得大教堂平面,巴黎阿默劳府邸平面,调和广场平面等都体现了以上的特征。

 

图2-5圣彼得大教堂平面

 

 

图2-7巴黎阿默劳府邸平面

 

2-6调和广场平面概况

 

从18世纪一直到近现代时期,建筑的发展历程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以及后来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中主义的建筑思潮,虽然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建筑形式千变万化,但是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上的变化实在是大同小异,准确的说应该是无规律可循,浪漫主义较倾向于比较自由开放的构图,可以说与轴线式的构图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其它类型的建筑都依然存在着古典的气息,在构图上轴线也有一定的运用,可是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6.轴线布局在现代建筑与城市布局中的运用

近现代的建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都得到了很大的革新并逐步运用到建筑上,建筑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时候建筑师的思想较为开放,无论是在平面或者里面的构图上都追求自由开放,都追求创新,甚至还有的宣扬要抛弃一切古典和传统,与过去决裂。

这时候轴线式的平面布局方式就渐渐的淡出了历史舞台,它的使用就只是在建筑的一些局部出现,不能取到原来的主导作用,但是他仍然是某些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前面我们探索到,轴线式的平面布局与政治社会环境(当然现代的政治社会环境与当时完全不一样,所以现在的轴线布局与此并无联系)、人们的精神追求、人们的审美情趣(现

代人都追求自由开放,自然在审美情趣上也和过去大相径庭,所以现在的会轴线布局与此的关系也不大)以及一定的纪念意义有关。

所以在特定的条件下,轴线布局仍然与它的可取之处。

 

 

图2-9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一角

图2-8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广场

 

(如图2-8和2-9)例如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这是一个特殊的建筑,业主要求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一定精神性。

因此康在萨尔克研究所中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母题。

附加的单个的元素在两侧包围着中心“空的”矩形,从而“引导”着空间。

这里也采用了镜像的手法,因此,最后形成的、起决定作用的对称产生了两个平行的图形,它们通过一个新的中心连接起来。

这个连接的空间----庭院,通过对它的轴线的强调而变成了实际的中心。

这有一个有趣的典故,本来康在设计的时候,在庭院的中央是有种树的,可是他在建造的过程中感觉越来越不对劲,然后他就找来了当时著名的园林建造专家巴拉甘来看一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巴拉甘的视线穿过太平洋,然后他说:

“我不会在这里种任何树。

”康接着说:

”一只蚊子都没有,一点尘埃都没有。

”他们经历了简短的谈话,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然后康在轴线的中央建造了一个水渠,和一些石凳,这个干净的广场,干净的立面,人们可以在里面静坐,静思。

于是一个伟大的作品就这样的产生了,这是一个中轴线在现在建筑里面应用的经典实例,当然康有一定的遗憾,因为这个伟大的创造者不仅仅只是他一个人。

又如南京中山陵(如图3-1),中山陵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

中山陵坐北朝南,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

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这是轴线布局在近代建筑中运用的一个典范,当时建筑师吕彦直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中山陵的纪念意义,而且他是国民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所以在设计的时候采用了轴线的布局方式,并按照中国传统的构图方式,显示了对孙中山先生的尊敬与怀念。

 

图3-1南京中山陵

 

轴线布局在城市规划中也有一定的意义,轴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说是,亘古至今,贯穿中西,是一种有效的组织空间的手法。

在路易十五时期,著名景园建筑师勒.诺特提出了丢勒里花园轴线伸长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巴黎后来城市发展的一项支配性要素,而这一轴向延长与塞纳河密切相关,这种“轴向延伸概念通过实地建筑和种植一经建立,就成为巴黎此后发展的一项支配因素”。

到巴洛克时期,巴黎城市发展曾经历了一段君权扩张;更值得一提的是,18世纪法国拿破仑时期实施的,由塞纳区行政长官欧斯曼主持的巴黎改建设计,当时采用了一系列典型的巴洛克城市设计手法。

经过一个对城市来说是辉煌壮丽的“大拆大建”阶段,逐渐形成了主次相间、层次分明的轴线群,相应的城市景观也随之塑造出来,同时也便捷和有效的控制了较大的城市版图范围。

20世纪下半叶德方斯新城中心的建设又进一步将原有的城市空间轴线向西延伸,并形成了新旧并存,在继承基础上又有发展的新巴黎城市空间轴线(如图3-2)。

甚至在今天城市的格局仍然离不开轴线的运用。

 

图3-2巴黎城市空间轴线图

 

又如北京市城市轴线的基本概况,几千年来,中国都城北京城之内南北方向形成了一条长约7.8km中轴线(图3-3),纵贯正阳门、天安门、故宫、鼓楼、钟楼等大型建筑,以金、红二色为主色调与四合院灰与绿营造的安谧,构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给人极具震撼的审美感受(图3-4)。

这条长7.8km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纵贯北京城的中心,使得中国的古都北京庄严肃穆,充满了礼仪的规范和神圣的气氛。

梁思成先生也曾这样赞叹北京中轴线:

“北京在布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由南至北全长7km余,在它的中心立着一座座纪念性的大建筑,由外城正南的永定门直穿进城,一线引直,通过整一个紫禁城到它北面的钟鼓楼,在景山巅上看得最为清楚。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的一种空间概念”。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的。

北京市的规划建设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一样,是以整体平面布局、建筑群的巧妙地联结、组合为特征著称于世的。

这些连接组合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明朗、对称。

其指导思想就是风水地理的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以及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是以中国传统的营国制度为基础设计的。

北京市新一版总规特别强调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未来发展模式,其中一轴就是对北京市传统中轴线进行全新的规划设计将中轴线南延北

 

伸。

为了恢复和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性,北京市未来规划提出重塑中轴线的规划目标(图3-5)。

北京市新中轴线全长25km左右,核心区宽度约1000m,是北京市的脊梁,也是形成北京市空间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北京市中轴线分为3部分,即从永定门至鼓楼的7.8km旧城中轴线,从永定门到南除了对传统中轴线的保护,文物和规划部门还将传统的中轴线进行了南延北伸,提出了南、北中轴线的保护发展规划。

北中轴线从北二环到奥林匹克公园,重点规划3个节点:

一是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节点,作为北中轴线的端点,端点以北地区为森林公园,作为北中轴线的背景;二是北土城节点,结合北土城遗址与北中轴80m宽道路中央绿化带,创造具有一定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强化和丰富北中轴线;三是北二环路北节点,在北二环路至安德路之间,中轴线两侧用地规划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

南中轴线从永定门到南苑。

规划部门提出,南中轴线两侧在做好用地功能调整的同时,应注意丰富中轴线的空间结构,重点规划3个节点:

一是木樨园节点,结合木樨园商业中心区的建设,形成城市的公共空间;二是大红门节点,在中轴路与南四环路交叉口处,塑造重要的城市景观;三是南苑节点,作为南中轴线的端点,以大片森林公园相衬托。

未来对北京市中轴

线的规划定位是:

北轴线是现代中轴线,体现时代精神,是首都形象的活力中轴线,中轴线是传统中轴线,体现古都风貌,是民族精神的遗产中轴线,南轴线是未来中轴线,是国际公园,是大国气度的国际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的规划设计总体体现出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气质。

 

图3-3北京市城市轴线示意图

 

图3-4北京市传统轴线景观

图3-5北京中轴线规划设计

 

轴线布局在近现代,甚至当代的建筑与城市布局中的运用仍然很多。

无论怎么说,轴线在今天无论是在建筑设计中,还是在城市布局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仍然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研究轴线布局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7.小结

利用轴线进行建筑设计是一项古老而基本的方法。

它最主要的作用是组织排序,使功能的秩序、结构的秩序、形式的秩序在设计中有序的结合在一起,并对一些空间的精神性、纪念意义等等进行一定的强化和表达。

无论是单体建筑、群体组合、还是空间艺术,通过轴线达到设计目的例子很多很多。

轴线布局有着完整的体系、丰富的内涵。

工业革命以后,设计虽然与古典大相径庭,但轴线的设计方法,轴线布局的方式并没有衰亡,随着形式美的发展以及一些特殊的建筑(如强调精神性或者纪念性的建筑等等)设计需求和建筑师们的不断探索,至今仍然在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时间:

2014.12.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