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849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孔子在教学中主张培养德才并重的“君子”,强调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君子”的根本品德。

下面体现“君

子”根本品德形成过程的是()。

A、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A

【解析】“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含义是君子是连吃完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能违背

仁德的,即使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按仁德去做。

体现了君

子的品德形成过程。

故选A。

2、素质教育把()作为重点,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

A、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培养学生的个性

D、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答案】B

【解析】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故选B。

3、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D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

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目中的说法刚好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故选D。

4、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学习

【答案】C

【解析】这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这就是下位

学习。

故选C。

5、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效度

【答案】D

【解析】效度是指准确性,即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故选D。

6、一般说来,()不属于智力范畴。

A、人际交往能力

B、学习能力

C、言语能力

D、运算能力

【答案】A

【解析】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选A。

7、课外活动不包括()。

A、社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

【答案】D

【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

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活动,它属于课堂教学。

故选D。

8、“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日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

焉者,恶焉而已矣。

”这体现的是()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活动

【答案】B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品性是与生俱来的。

人的品性有三种,上品性善,生来具有仁、义、礼、智、

信五种道德;中品五德有所欠缺,性可善可恶;下品五德都不具备。

性恶。

故选B。

9、目前世界各国主要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活动课时制

B、个别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小队教学制

【答案】C

【解析】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故选C。

10、转化后进生首先要做的是()。

A、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

B、帮助后进生搞好学习

C、做好家访,争取家长配合

D、帮助后进生改正缺点

【答案】A

【解析】后进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自尊心比较强,学习积极性又不高,所以转化后进生首先要帮助他们树

立自信心。

1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反映的是()。

A、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B、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D

【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教育领域,这句话反映了因材施教的

原则。

1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A、阶段性要求

B、一般特征

C、根本特点

D、理想要求

【答案】C

【解析】识记内容,我国教育目的根本特点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故选C。

13、人的品德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品德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

A、独立性

B、创造性

C、他律性

D、排他性

【答案】A

【解析】独立性是中学阶段学生品德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故选A。

14、学生对教师必须服从,学生个性受到压抑。

这种观点是()。

A、教师中心论

B、学生中心论

C、教育中心论

D、教师与学生互动论

【答案】A

【解析】历史上对此曾有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

这两种理论都有一

定的危害,以教师中心论来说,学生必须跟着教师转,应无条件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儿童中心论,教师便

成了学生的尾巴,让学生牵着教师的鼻子走,两者都走向了极端,都是错误的。

题干中形容的正是“教师中心

论”。

故选A。

15、家长要求孩子快点做作业,做完之后就可以看电视了,看电视对孩子来讲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没有任何影响

【答案】A

【解析】对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使之发生的频率增加的方法被称为正强化。

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受喜

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受喜爱的活动。

故选A。

16、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被称为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校本课程

D、活动课程

【答案】D

【解析】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它打破了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

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

活动课程以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

故选D。

17、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答案】A

【解析】教师要胜任某学科的具体工作,必须广泛准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基本技能,这

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故选

A。

18、根据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

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C、意识到的动机和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D、广泛性动机和狭隘性动机

【答案】A

【解析】根据影响范围的大小,动机可以划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两种。

故选A。

19、根据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

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C、意识到的动机和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D、广泛性动机和狭隘性动机

【答案】A

【解析】根据影响范围的大小,动机可以划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两种。

故选A。

20、将猫、狗、鼠概括为“动物”,属于()。

A、辨别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或原理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答案】B

【解析】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故选B。

21、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把课上好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织班级活动

【答案】C

【解析】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故选C。

22、根据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育者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

A、小环境

B、生活环境

C、大环境

D、学习环境

【答案】A

【解析】按范围来分,环境可分为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如某一国家、某一地区)

和小环境(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

根据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

中的作用,教育者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环境上。

故选A。

23、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

A、教育规律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目的

【答案】D

【解析】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

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故选D。

24、“望梅止渴”属于()。

A、无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经典条件反射

D、第二信号系统

【答案】C

【解析】因为吃过梅子的人都知道梅子是酸的,所以人们在想到梅子时会流涎,因而止渴。

这是人们根据后

天经验而形成的反射,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属于经典条件反射。

故选C。

25、目前世界各国主要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活动课时制

B、个别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小队教学制

【答案】C

【解析】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故选C。

26、教学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是()。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答案】D

【解析】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属于教师的自我监控过程。

故选D。

2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是教师职业角色的()方面。

A、传道者的角色

B、授业者的角色

C、示范者的角色

D、朋友的角色

【答案】C

【解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是示范榜样的作用,教师是起到示范者的角色。

示范者角色指教师的

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

用。

故选C。

28、一般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主要形式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是()。

A、8~9岁

B、9~10岁

C、10~11岁

D、11~12岁

【答案】C

【解析】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过渡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大约在四年级左右(10岁~11岁),但由于教育及其他原

因,这个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性。

故选C。

29、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

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答案】D

【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故选D。

30、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说明的文件是

()。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教师培训》

C、《学校质量》

D、《今日之教师》

【答案】A

【解析】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

提出:

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

故选A。

31、在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中,通常以国家强制性措施要求承担的惩罚性或补偿性责任的要素是

()。

A、假定

B、处理

C、制裁

D、定案

【答案】C

【解析】制裁是指违反教育法律规范时所导致的法律后果,通常是以国家强制性措施要求承担的惩罚性或补

偿性的责任。

故选C。

32、《学记》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