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志》第二十一篇教育1840199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7984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曲阜市志》第二十一篇教育1840199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曲阜市志》第二十一篇教育1840199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曲阜市志》第二十一篇教育1840199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曲阜市志》第二十一篇教育1840199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曲阜市志》第二十一篇教育1840199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曲阜市志》第二十一篇教育18401990.docx

《《曲阜市志》第二十一篇教育1840199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阜市志》第二十一篇教育18401990.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曲阜市志》第二十一篇教育18401990.docx

《曲阜市志》第二十一篇教育18401990

《曲阜市志1840——1990》第二十一篇教育

曲阜教育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春秋时期,鲁僖公在鲁国都城泮水岸边创建规模

宏大的泮官,兴学养士,为诸侯国中最早的大学。

春秋末期,孔子收徒讲学于阙里,

创办平民教育,开私人办学之先河。

此后,贵族教育与平民教育在曲阜长期并存。

魏初年,在孔子庙侧创办孔氏家学,北宋时期,始称庙学。

同时,又在县城创办县学。

至明代后期,庙学逐步演变成教授孔、颜、孟、曾四氏子弟的四氏学,规格同府学。

清代,县学、四氏学、书院并存,城乡私塾遍布。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曲阜陆续创办中、小学堂及四氏师范学堂、师范传习所,

民国初年学堂改称国民学校。

1914年曲阜中学并入省立七中(济宁),曲阜师范定为省

立第二师范。

至1930年境内计有小学123处,初级中学1处,师范1处。

抗日战争时期,

敌伪利用学校进行奴化教育;乡间又兴办起一批私塾;在中共领导的尼山抗日游击区,

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民主小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因战争频繁,学校时办时停,很

不稳定。

建国后,建立健全了县、区、乡教育机构,稳定教育秩序,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改

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

学校贯彻“为工农开门”的方针,工农子女大量

入学。

城乡扫除文盲和工农业余教育工作,也以冬学、民校为阵地广泛开展。

1952年

复设曲阜中学。

1956年,在曲城西郊兴建起全国第一所设在农村的大学--曲阜师范学

院。

是年全县中小学发展到221处,在校学生31002人。

普通教育及专业、职业教育初

具规模,教学秩序正常。

1958年始,教育出现发展过速,劳动、停课过多,教学质量

不高等问题。

1963年起,贯彻执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和《全日制小学暂行

工作条例》,改进教学工作,整顿教育秩序,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同时,工农业余教

育也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涌现出一批常年民校和业余技术学校。

“文化大革命”

期间,“左”倾错误的干扰破坏,使学校成为重灾区。

学生停课闹革命、大串连、大

批判等,学校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调整领导体制及学校布局,恢复招生考试制

度,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

1983年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城

镇普及初中教育,并基本完成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办学条件也有所改善。

1985年经省

政府检查验收,普及初等教育达到合格要求。

1986年曲阜撤县建市后,在改革、调整

中又有巨大发展,学校布局、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教学条件大为改善。

至1990年全市

普通中学有48处,其中完中2处,高中4处,初中42处;小学279处;幼儿园480处。

小学在校学生82719人,小学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及幼儿入园率均达到

国家规定指标。

尚有高等专业学校1处,中等专业学校3处,教师进修学校1处,农业

技术高中3处,职业高中1处,技工学校1处,职工学校4处,农民业余学校337处。

有广播、电视、函授教育及成人自学考试等,各级各类学校在籍学生共13.4万多人。

一个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

内的教育体系已在全市初步形成。

第一章普通教育

第一节幼儿教育

发展概况清末,幼儿教育纳入“癸卯学制”,时称蒙养院。

1922年“壬戌学制”

系统定名为幼稚园。

1930年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曲阜首办幼稚园1所,

招收4~8岁幼儿30余名,每年为1期。

1934年发展为2个班,74人,其中男童49人,女

童25人。

1937年停办。

建国后,曲阜城镇幼儿教育从1952年10月县人民政府创办机关托儿所开始。

1956

年改为军政联办幼儿园。

是年曲阜师范学院成立幼儿园。

1958年机关幼儿园恢复原建

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园幼儿减少,1973年仅有七八人。

1980年后,城镇机关、

企事业单位相继举办幼儿园。

至1990年城镇幼儿园发展到15处29个班,入园幼儿达

695人,教职员工85人。

市直机关、商业局、供电局、酒厂4处幼儿园被济宁市政府命

名为一类幼儿园。

农村幼儿教育始于1956年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试办的农忙托儿所。

1958年“大跃

进”中,农村幼儿园(亦称幼儿队、班)一哄而起,全县村村皆有。

但不久,绝大多数

停办,巩固时间较长的仅8处,10个班,在园幼儿343人。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时期全部停办。

1962年后,有些先进生产大队,如陈家庄、东郭等相继开办季节性农

忙托儿所。

“文化大革命”中、后期,有的生产大队在小学附设“育红班”,吸收4

~6岁儿童入班。

1975年全县达14处,22班,450人。

自1978年,育红班逐步与小学脱

钩,改办成单门独院的幼儿园。

同时,调整充实县、社两级托幼领导组织,配备专职

幼儿教育辅导员,农村幼儿教育纳入正规,保教质量逐步提高。

1985年,全县6周岁

儿童入园率为68.5%。

1986年始各乡镇先后办起中心幼儿园。

中心幼儿园在设备设

施、规章制度、保教质量等方面均为典范。

1990年全市举办幼儿园370处,入园幼儿25300人,办园率和幼儿入园率分别达到

82%和47%。

市托幼办公室被评为山东省托幼工作先进集体。

教学1952年县机关托儿所无专门教材,教学内容由保教人员自选,课程设有识

字、计算、游戏、讲故事。

1956~1969年农村举办的农忙托儿所、幼儿园(队),多以

“看孩子”为主,教学很不正规,亦无成文教材。

70年代农村办的育红班,亦无固定

教材,初期选学“毛主席语录”,教唱歌曲。

后来,有些班选用小学低年级语文、数

学课本的部分内容为基本教材,兼教唱歌、游戏,有的在农忙时参加少量力所能及的

农活,如捡麦穗、拾棉花等。

1980年始,城乡幼儿园均使用《北京市幼儿园教学大纲》和教材,设语言、计算、

常识、体育、美术、音乐6门课程,1982年使用全国统编《幼儿园教材》。

多数幼儿

园能按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学纲要》进行教学。

教学中采用直观、启发式教学方

法。

注重幼儿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以及道德品质教育。

城市幼儿园作息时间统一

规定:

大班30分钟、中班20分钟、小班15~20分钟为1节,大、中班每天两节课,小

班每天1节课,其余时间为户外活动。

自1984年始,城乡幼儿园均按省教研室下达的

《幼儿园教育内容安排意见》进行教学。

教师1952年,县机关托儿所保教人员,由干部家属担任,文化水平不高。

其工

资待遇从县直机关干部福利费中解决。

1958年有教职工10人,其中教师1人,保育员5

人,管理人员4人。

1980年后,城镇企业单位幼儿园保教人员从办园单位职工中择优

选任,其工资待遇由本单位支付。

随着城镇托幼事业的发展,保教人员的素质不断提

高。

1990年城镇136名托幼保教人员中,有42人为幼儿师范毕业,有51人受专业培训

在6个月以上,合格率68.4%。

50~60年代,农村托幼教师由生产大队选派。

初以中老年妇女居多,文化程度很

低,只能起到“看孩子”的作用。

后逐步侧重选派初中及高小毕业生充任,保教水平

有所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教师多选派下乡、回乡知识青年担任,文化素质

较高,但教学很不得法,且流动性很大。

80年代始实行选聘制,坚持“自愿报名,考

核选用”的原则,并注意保持其队伍的稳定。

1982年,遵照教育部颁发《幼儿教育纲

要》的规定,县加强了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了县、社、管区三级培训

辅导网,一般每年集中培训2~3次。

1986年,进一步整顿健全了培训网。

1987年始,

市职业高中附设幼儿教师培训班,对全市农村幼儿教师分期进行离职轮训,6个月为1

期,每期1班30~40人。

至1990年共举办6期,培训幼师201人,占全市农村533名幼儿

教师的38%。

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1958~1984年由所在生产大队给予同等或略高于同等劳力

的工分。

1985年始实行补助工资制。

幼儿园选介

曲阜市机关幼儿园机关幼儿园始建于1952年,系县政府所属福利单位。

始收托

幼儿40名,教职工8人,其中保教人员4人。

实行寄宿制,以保为主。

1956年应驻军提议改为军政联办幼儿园,迁至颜庙街东首(即今园址),收托范围

扩大,设备增加。

在园幼儿100名左右,教职工18人,其中专任教师5人。

1958年恢复

原建制。

在园幼儿42人,教职员工1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在园幼儿仅10人左右。

1978年始,机关幼儿园渐趋正规。

1983年新建幼儿大楼l座,购置大型玩教具13

件,常年在园幼儿250人左右。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管理逐步转向以教为主,并改

为日托制。

1990年全园教职员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保育员7人,保健医生1人,

党政及伙管人员7人。

园内设园务会、教研室及伙管会、办公室。

占地4.18亩,建筑

面积1244平方米,活动场地848平方米,大型玩教具25件。

机关幼儿园依照《幼儿园管理条例》及《幼儿园教育规程》进行管理,坚持从严

治教。

并设有“泥塑厂”、“制镜厂”、“手帕厂”、“百货商店”、“人民医院”

及“小小绘画家”、“演出队”等活动中心,创设最佳教育环境,丰富幼儿生活内容,

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效果良好。

1987~1990年,该园多次被评为曲阜及济宁市先

进集体和巾帼英雄单位,并于1987年获山东省托幼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教师樊玉梅于

1983、1984两年分别荣获省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及优秀园丁奖。

谷继兰于1990年获省

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奖。

庞松涛小朋友于1988年获济宁市“故事大王”二等奖。

保宁幼儿园姚村镇保宁村幼儿园建于1986年8月。

始有教师1人,收托幼儿l班

30余人。

1987年投资6万元扩地建园。

1990年在园幼儿85人,划分为大、小2班,大班(5~6岁)43人,小班(3~4岁)42人。

有教师2人,保育员1人。

占地6亩,房舍13间,大门、厕所、长廊、花坛各1座,课桌

凳、床位及玩、教具共166件。

该园实行日托制,保教结合以教为主。

被济宁市政府

授予“一类幼儿园”称号。

第二节小学教育

发展概况清末,废科举,兴学堂。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衍圣公孔令贻会

同各界人士筹资在全县16社各设蒙养学堂工所。

6月,又在曲阜中学堂内兼设高、初

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分甲、乙两班,学生22人,初等小学1班,10人。

城内4隅各设官

立初等小学堂l处,学生计71人。

是年春,留日学生陈宪熔劝其母陈金氏在仓巷街本

宅创办私立幼幼小学堂,招收学生20人,1910年停办。

1906年3月,县劝学所视学孔

繁激邀集同人集资在陋巷街创建公立初等小学堂l处,分甲、乙、丙3班,学生20人。

同时,徐阶平在东门里创办私立培基小学堂,学生3班17人,1916年停办。

1910年,

全县有小学堂56处,学生605人。

其中高等小学堂1处,学生28人;初等小学堂55处,

学生577人。

此外,有半日制小学堂8处,学生71人。

1912年(民国元年),小学堂易名小学校。

孔祥霖创办尚实社小学校,学生31人,

1916年停办。

1915年,初等小学校改称国民学校。

1916年在仓巷街增设女子国民学校

1处,学生31人。

1920年,全县计有学龄儿童17627人,入国民学校者1456人,仅占学

龄儿童的8.26%,而入代用国民学校(实为私塾)者1525人,占学龄儿童的8.7%。

1928年,县、区增加设学点。

女子国民学校发展为两级小学。

红卐字会曲阜分会新创

办私立宏德小学。

1929年,尼山、洙泗、石门书院均用捐集收入兴办明德小学。

1930

年,国民政府推行农村义务教育,扩充平民教育,邑人蒋笃生又创办私立醒华小学。

至1934年全县共有小学167处,学生4340人。

其中,初级小学159处(县立120处,区立

39处),学生3556人;完全小学(书院街、五马祠街、董家庄、小雪、峪口、马厂、陵

城、息陬)8处,学生784人。

1935年春,“万国道德会”在石泉庄创建女子学校1处,

学生20人。

同年在宣村开办小学1处。

是年国民党军第二十师师长孙桐萱于城西李家

店设立宏道小学,学生两班70余人。

此外,全县尚有短期小学25处,在校(10~16岁)

学生400人。

1938年,日军侵占曲阜,各类小学解散。

后在抗日根据地相继办起抗日小学。

1942年秋,尼山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在颜母庄、龙泉、长座、黄土、官庄、鲁源、张

马等村开设抗日小学17个班,学生200余人。

1939年后,日伪统治区部分小学陆续复

课。

至1945年冬,恢复国民小学校132处,188班,学生7834人,入学率为19.2%。

1945年底曲阜解放,1946年2月城内各小学及曲师附小复课。

3月起乡村小学也相

继复学。

1947年夏~1948年春开办国民小学校140处,423班,在读学生18725人。

1948年6月曲阜二次解放。

县人民政府随即着手全面恢复整顿小学教育。

10月恢

复高小4处,初小68处。

至1949年夏,全县小学发展到108处,学生9114人。

建国初,提倡学校“为工农开门”,小学教育迅速发展。

1950年全县小学即达

147处(完全小学l0处,初级小学137处),351班,学生17291人。

到1952年,小学教育

规模已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而且工农子女约占在校学生的90%。

为减轻人民负担,

将54处民办小学全部改为公办。

1953年始贯彻“整顿巩固,提高质量,重点发展,稳

步前进”的方针,小学教育健康发展,质量逐步提高。

1957年,全县小学发展到225

处,在校学生28585人,学校处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949年的2.09倍和3.13倍。

1958年教育发展过速,学龄儿童入学率猛增到90%,1959~1961年急剧回落。

1962年

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提倡民办小学,全县有55处公办小学转为民办。

年,公办与民办小学招生人数之比为1:

1,在校学生之比为13:

7。

1964年,民办小

学增加到488处,学生23999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近50%。

是年春,推行“两种教

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号召举办简易小学。

至5月底简易小学发展到397处,529

班真,学生17Q59人。

8月,改名工(耕)读小学。

工读小学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有整日

班、半日班、早班、午班、晚班,适宜多兄妹的儿童上学。

1965年在校学生达18812

人(含少部分学龄外儿童)。

1966年停办,部分学生转入全日制小学插班随读。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秩序混乱,自1967年春陆续复课。

1968年11月,全部“小学下放到大队办”,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全县有143处

小学附设初中班,后增至289处,个别小学附设高中班,打乱了初等教育体制,教育

质量急剧下降。

1978年整顿教育。

取消小学戴帽,进行合班并校,调整学校布点,组建中心小学,

复设学区,推行普及初等教育责任制。

到1985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3%,学

生巩固率达98.9%,毕业率达97.3%,普及率达99%,校舍设备及教育经费增长也均

达标,经省政府验收正式批准为普及初等教育合格县。

1986年后,继续调整、改革小学布局,巩固发展初等教育成果。

1990年,全市共

有小学279处,在校学生56895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98.7%,学生巩固率99.9%,毕业

率98.5%。

是年初设立市聋哑学校,招收学生2班28人,教职工9人,年底在西关外征

地23亩建校。

1949~1990年全市各小学共培养毕业生300107人,年均毕业7500人。

表21-1曲阜市全日制小学发展概况

┏━━━━┯━━━━━━━━━━┯━━━━━━━━┯━━━━━━━━┯━━━━━━━━┓

┃年份│学校数│学生数│教师数│说明┃

┃├───┬───┬──┼──┬──┬──┼──┬──┬──┤┃

┃│合计│公办│民办│合计│公办│民办│合计│公办│民办│┃

┠────┼───┼───┼──┼──┼──┼──┼──┼──┼──┼────────┨

┃1906│23││││││26│││清光绪三十二年┃

┠────┼───┼───┼──┼──┼──┼──┼──┼──┼──┼────────┨

┃1915│71│││1156│││152│││┃

┠────┼───┼───┼──┼──┼──┼──┼──┼──┼──┼────────┨

┃1934│102│││4563│││227│││┃

┠────┼───┼───┼──┼──┼──┼──┼──┼──┼──┼────────┨

┃1946│119│││1369│││481│││┃

┃││││7││││││┃

┠────┼───┼───┼──┼──┼──┼──┼──┼──┼──┼────────┨

┃1949│108│││9114│││259│││┃

┠────┼───┼───┼──┼──┼──┼──┼──┼──┼──┼────────┨

┃1956│220│172│48│3042│2745│296l│828│752│76│┃

┃││││0│9│││││┃

┠────┼───┼───┼──┼──┼──┼──┼──┼──┼──┼────────┨

┃1958│522│226│296│4905│3293│1611│1310│848│462│┃

┃││││1│9│2││││┃

┠────┼───┼───┼──┼──┼──┼──┼──┼──┼──┼────────┨

┃1962│350│171│179│3399│2211│1187│1312│886│426│┃

┃││││5│7│8││││┃

┠────┼───┼───┼──┼──┼──┼──┼──┼──┼──┼────────┨

┃1965│825│││6318│4508│1809│1511│989│522│┃

┃││││3│5│8││││┃

┠────┼───┼───┼──┼──┼──┼──┼──┼──┼──┼────────┨

┃1968│378│││5387│││2307│││民办公助┃

┃││││8││││││┃

┠────┼───┼───┼──┼──┼──┼──┼──┼──┼──┼────────┨

┃1978│379│││7869│││3072│445│2627│┃

┃││││6││││││┃

┠────┼───┼───┼──┼──┼──┼──┼──┼──┼──┼────────┨

┃1982│355│││6853│││2489│600│1889│┃

┃││││6││││││┃

┠────┼───┼───┼──┼──┼──┼──┼──┼──┼──┼────────┨

┃1985│323│││5605│││2499│917│1582│┃

┃││││2││││││┃

┠────┼───┼───┼──┼──┼──┼──┼──┼──┼──┼────────┨

┃1988│287│2│285│5202│3710│4831│2491│1036│1455│以下民办为乡镇村┃

┃││││0││0││││办┃

┠────┼───┼───┼──┼──┼──┼──┼──┼──┼──┼────────┨

┃1990│279│5│274│5689│3082│5381│2773│1336│1437│┃

┃││││5││3││││┃

┗━━━━┷━━━┷━━━┷━━┷━━┷━━┷━━┷━━┷━━┷━━┷━━━━━━━━┛

学制与课程设置

学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曲阜的小学堂执行清政府1903年颁布的《癸卯

学制》。

即初等教育9年(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

1913年执行国民政府1912年

颁布的《壬子学制》,即初等教育7年(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3年)。

1925年改为

“四二制”,即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

建国初沿用“四二制”,只改春季始业

为秋季始业。

1952年秋,全县小学新招一年级均试行五年一贯制。

1953年秋,除保留曲阜师范

附属小学作试点外,其余小学均恢复“四二制”。

自1968年小学全部实行五年一贯制。

课程设置:

1905~1911年,曲阜各初等小学堂课程设置不尽一致,普遍设立的科

目有修身、读经、讲经、习字、算学、体操、中国历史、中国地理8科,有的则再从

作文、英文、格致、生理、文法等科中选设若干科,每周总时数32~46节不等;高等

小学堂设修身、经学、读本、历史、地理、作文、体操、算学、英文、图画、习字11

科。

1912(民国元年),初等小学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7

科。

高等小学增设中国历史、中国地理、英语等科。

时虽有令废读经、讲经课,但曲

阜多数小学仍以四书、五经为教材。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提倡“法孔孟”,小

学复设读经、讲经课.帝制废后,曲阜各小学在国语课中仍以读经为主要内容。

1925

年后,根据《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的规定,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社会、自然、工

用艺术(手工)、形象艺术(图画)、音乐、体育8科,高级小学增设公民、卫生、历史、

地理等课。

1928年高级小学增设三民主义课,1929年改为党义课,1932年又改为公民

训练课。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小学初年级设时事讲话、国语、算术、唱歌、体育,中

年级设政治讲话、国语、算术、常识、唱歌、体育,高年级设政治、国语、算术、自

然、历史、地理、卫生、音乐、体育。

采用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编订的课本。

日伪小

学初年级设国语、算术、美术、常识、唱游、图画、劳作,中年级增设修身、体育、

日语课,高年级析常识为历史、地理、自然课,增设经学课。

使用伪“华北行署教育

总署”编审的课本,进行奴化教育。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小学初年级设国语、算术、常识、唱游、美术,高年级设

国语、算术、地理、历史、自然、政治、体育、音乐、美术。

使用省编教材。

国民小

学校初小设团体训练、国语、算术、常识、音乐、体育、图画、劳作8科,高小增设

社会(含公民、历史、地理)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即按中央教育部规定设置课程。

初年级设国语、算术、

美术、唱游4科,中年级增设常识课,析唱游为音乐、体育课,高年级去常识设地理、

历史、自然课。

1952年,执行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中、低

年级设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工5科,高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地理课。

各年

级统设朝会和周会课。

1955年,音乐易名唱歌,美工分为图画、手工劳动课。

1958年

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小学各年级增设

劳动课。

1962年,曲阜各小学原则上执行省教育厅1962~1963学年度第二类全日制小

学教学计划,只在各年级减去生产劳动课,高年级设生产常识课。

“文化大革命”初期,课程变动较大。

每天第一节均为“天天读”,专学毛主席

语录。

政治及语文课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教材,体育课改为军体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