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复习题及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7328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及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及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及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及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及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及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docx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及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复习题及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及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docx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及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投注、生活风格、机能自主、基本焦虑、能和外能、力比多、特质、自卑感、个人构念、现象场、集体潜意识、强化、观察学习、控制点,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途径有:

、、。

2.人格的特性有:

、、、。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8.梦的工作包括:

、、、。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是:

、、、。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

它按原理和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

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荣格是、

阿德勒是、霍妮是。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

维度、维度和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和。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

、、、、。

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6.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对人格的交互作用影响的类型。

7.简述弗洛依德的心理性欲阶段理论。

8.简述罗特的行为预测理论。

9.简述新精神分析的特点。

10简述多德拉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的理论。

11.简述多德拉和米勒关于童年的四个关键训练期。

12.简述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

四、论述

1.试比较古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2.比较阿尔波特、卡特尔和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3.试述评现象学范型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4.比较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

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

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它并不排斥可变性。

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深层内在的特质不变或深层的内在特质发生了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

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上各不相同,即“个性”。

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如群体人格。

人格的社会性:

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投注:

投注是指能量或力比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

分为三种:

自我投注:

把力比多倾注于自己,如自恋者;幻想投注:

把力比多倾注于虚无的幻想中,如做白日梦者;对象投注:

把力比多倾注于某人、某物或某些团体活动上。

生活风格:

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在儿童4、5岁时。

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

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

机能自主:

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

基本焦虑:

儿童所具有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种感情。

能、外能:

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特质。

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相似;外能是一种动力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

里比多:

Libido的译音。

也称性本能。

指一种性冲动的内在的潜力,它经常驱使人去追求实现,去寻求满足,获得快感。

他的“性”是广义的。

不是男女之间的性爱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觉器官或肌肉、皮肤等由于抚摸而产生的快感都是性的满足。

两种主要的性本能:

都是异性爱的倾向,一是恋父情结,一是恋母情结。

特质:

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

它是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

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

”它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能产生行为和引发行为,并且同一种特质,对不同刺激以同样方式反应;同一刺激,由于特质不同,产生的反应不同,不同于习惯也不是态度;特性:

相对概括和持久性、有焦点、活跃性。

自卑感:

阿德勒术语。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的动力因素。

早期主要指生理缺陷。

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由自卑感,产生补偿的需要,不断的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即是人格发展的基本过程。

个人构念:

凯利术语。

即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现象场:

罗杰斯术语,指个体觉察到的刺激。

罗杰斯认为: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这个主观世界仅他们自己知晓,并决定着人的行为。

即人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个体能对感知过、经验过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些知觉和意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其中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感知。

集体潜意识:

荣格术语,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最主要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身。

强化:

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观察学习:

是指人们仅仅提供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

其过程包括: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强化动机过程。

特点为:

A.不一定具有外显行为。

B.并不依赖直接强化。

C.具有认知性。

D.不等同于模仿。

控制点:

罗特术语。

一种人格特质。

从“泛化的预期”概念发展而来的。

分内控和外控两种。

它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对未来事件的影响能力的不同看法。

内控者的泛化预期是:

个人可以影响将要发生的事情,无论好坏都是自己造成的。

外控者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是不受自己控制的。

二、

四、填空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途径有:

临床法、相关法、实验法。

2.人格的特性有: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鉴。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精神分析范型、特质论范型、学习论范型、现象学范型。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本我、自我、超我。

8.梦的工作包括:

凝缩、替代、象征、润饰。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身。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有:

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

生命力。

它按等值原理和熵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自卑情结、优越情结。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远离众人、接近众人、反对众人。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

神经症文化决定论。

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基本焦虑。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性本能、荣格是生命力、

阿德勒是自卑感、霍妮是基本焦虑。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系统脱敏法、代币制、厌恶刺激疗法、行为协约。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一级强化物、二级强化物。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

内外向维度、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大五因素理论和大七因素理论。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内驱力、线索、反应、奖赏。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详察(C)、预断(P)、控制(C)。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马斯洛、罗杰斯。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

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

无条件的积极自我看待、与同事和睦相处。

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1)自我广延的能力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4)有现实性知觉

(5)具有自我客观化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特质理论:

强调人的倾向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格具有稳定不变的特征。

学习理论:

强调环境或情况决定人的行为,行为会因情境而改变;学习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个人的人格特点是个人和情境变量的持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意义。

3.简述多德拉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1)基本思想:

攻击以挫折为前提,挫折必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这种攻击行为因挫折的强度、范围、以前受挫折的频度、可能受到的惩罚的程度——而不同。

(2)修正。

挫折不一定都引起攻击行为。

对挫折的反映一是情绪性反应,包括攻击、冷漠、退化、幻想、自杀等;另一类是理智性反应,包括继续努力、改换目标。

是否引起攻击行为的关键在于认知。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1)基本思想:

攻击以挫折为前提,挫折必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这种攻击行为因挫折的强度、范围、以前受挫折的频度、可能受到的惩罚的程度——而不同。

(2)修正。

挫折不一定都引起攻击行为。

对挫折的反映一是情绪性反应,包括攻击、冷漠、退化、幻想、自杀等;另一类是理智性反应,包括继续努力、改换目标。

是否引起攻击行为的关键在于认知。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2)自自主对害羞和疑虑(1-3岁)

(3)主动对内疚(3-5岁)

(4)勤奋对自卑(5-12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6)亲密对孤独(20~24岁)

(7)繁殖对停滞(25~65岁)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1)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失天遗传倾向。

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2)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最主要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身。

它们在人格结构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6.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对人格的交互作用影响的类型。

(1)应的交互作用:

同样的环境经验对有不同遗传构成的个体有不同的作用。

(2)起的交互作用:

指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可能会唤起环境的不同反映。

(3)前的交互作用:

指生来不同的个体可以寻求、修改和创造不同的环境。

7.简述弗洛依德的心理性欲阶段理论。

(1)口腔期,从初生到满周岁,主要动欲区是口腔。

分为两个亚期,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

(2)肛门期,2岁到三岁末,幼儿的主要动欲区为肛门。

也分为两个亚期,即前肛门期与后肛门期。

(4)性器期,大约从3岁到5岁。

(5)潜伏期,约从6岁到12岁左右。

(6)生殖期,是性本能发展的最后阶段。

从青春期直至走向衰老为止。

8.简述罗特的行为预测理论。

(1)人的行为取决于四个因素。

即心理情境:

即反应着的个体所体验到的环境。

行为潜能:

指的是任何一种特定的行为潜力。

期待:

它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指的是个体由于在某一具体环境中做出了某种具体行为,而希望得到某种特殊的强化。

强化值:

是在每一种强化都有可能发生的条件下,个体对任一强化发生的偏爱程度。

(2)公式:

BP=f(E&RV)(行为潜能等于预期和强化价值的函数)

9.简述新精神分析的特点。

(1)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

(2)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3)强调自尊心的启发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4)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

强调传统研究方法与实验法的结合。

10.简

5.述多德拉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的理论。

(1)什么是学习及其典型实验。

(2)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11.简述多德拉和米勒关于童年的四个关键训练期。

(1)喂食训练:

愉快的经验使正面印象被“概化”,推广到其他人;不愉快的经验产生负面印象,可能对人际交往有退避、冷漠的反应。

关系到婴儿自身的发展和他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2)大小便训练:

父母过分严格会导致儿童退避或形成强迫性倾向。

(3)早期性教育:

引起儿童的心理冲突和情绪困扰。

性观念是童年期获得的,如性别观念。

(4)愤怒-焦虑冲突:

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相违时,或兄弟、姊妹之间的冲突和争吵。

父母在管教时若宽严得当,能引导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和攻击行为;若父母过严,立即责备和惩罚,儿童会压抑,对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12.简述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

(1)精确性;

(2)可检验性;(3)概括性;(4)可操作性;(5)激发性

四、论述

1.试比较古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1)共同点:

均看重人格动力;新的基本观念建立的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之上;都强调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的影响。

(2)差异:

A、代表人物和各自的理论

B、对自我的强调不同、

C、对社会因素的强调不同、

D、古典理论持人性恶论,新理论持人性善论。

2、比较阿尔波特、卡特尔和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1)相同点:

特质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致;研究方法一致

(2)不同点:

特质分类不同;特质论与类型论的区别;各自的人格理论要点

3、试述的现象学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1)现象场

(2)人格动力——自我实现的基本倾向

(3)人格结构——自我

(4)人格发展——正向关怀与价值条件

(5)人格适应——机能完善的个人

4.比较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格特质理论。

(1)共同点: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上一致,如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自我实现等。

(2)区别:

从各自的理论要点逐一分析,尤其突出马斯洛强调需要层次、罗杰斯强调自我理论

人格心理学

华若蒙

第一章绪论

1、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互动方式。

(2)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

(3)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

(4)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等特点。

(5)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交互作用的过程。

(P5)

2、人格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4、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

第一层,揭示人的共同本性;第二层,揭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第三层,揭示个体独特性。

5、本书的架构:

“T&3D”,“T”就是指人格理论,“3D”则是组织各种人格研究主题的线索,是在Cloninger的人格“描述—动力—发展”模型(3D模型)的基础之上经过修正而来的。

主要内容

具体变量

人格理论

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

人格表现

认知

情绪

意志

场独立—场依存、归因风格、乐观主义

焦虑、抑郁、幸福

攻击、利他、控制

人格动力

动机

目标

自我

适应

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亲密动机

目标单元、目标内容、目标追求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调节

压力与应对、A型性格、完美主义

人格发展

发展

文化

叙事

发展轨迹、影响因素、深层机制

文化与人格、性别、中国人的人格故事与人生

第二章人格研究与测评

1、人格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

寻求研究深度

(2)相关研究:

寻求研究广度

(3)实验研究:

寻求因果关系

2、个案研究方法:

①临床研究②叙事法(生活史)

第三章特质理论

1、GordonW.Allport,美国心理学家,既是特质理论的创立者,也是公认的人格心理学学科创始人。

2、Allport把特质区分为:

共同特质:

人类共有的特质,人人都具有,个体间的差异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特质的强弱程度不同。

个人特质:

个人独有的,与共同特质相对,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

3、个人特质分为:

首要特质:

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特质、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在个人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核心特质:

能够代表个体主要特征和性格的核心成分,5-10个。

次要特质:

一个人某种具体的偏好和反应倾向,普遍性、一致性较差。

不易为人观察。

4、Cattell将特质区分为:

表面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彼此是不相关的,从外显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

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5、Eysenck的三维人格理论:

外向性:

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这个维度的一端为典型的外向特征群,另一端为典型的内向特征群。

(外向者:

好交际、爱热闹、易冲动、自信、活跃、喜欢追求变化;内向者:

固执、刻板、主观、害羞、不易激动)

神经质:

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此维度的一端为情绪不稳定,另一端为情绪稳定。

(高神经质者:

过分担心某事或害怕某物的倾向,出现不平衡的焦虑状态;低神经质者:

平静的、好脾气的、耐心的)

精神质:

高分端为高精神质,低分端为超我机能。

(高精神质:

高攻击、冷漠、自私、冲动、反社会、思维和行为迟缓、高创造性、坚强;超我机能者:

仁慈和好心肠)

6、Eysenck的人格类型与古希腊气质学说的对应关系:

7、McCrae和Costa的五因素人格理论

五个维度:

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第四章生物学理论

1、Eysenck的唤醒理论:

唤醒是指大脑皮层随时准备反应的警觉状态,它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激活水平。

外向的人皮层唤醒水平比内向的人低,所以他们要去寻求较强烈的刺激,缺少刺激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枯燥、沉闷和无聊;

内向的人皮层唤醒水平较高,微弱的刺激就足以维持他们的兴奋,所以较强的刺激很快就会使他们感到疲劳。

2、Davidson的大脑不对称性理论

左半球→积极情绪;右半球→消极情绪

3、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收养研究和模型拟合。

4、用进化机制解释现象:

求偶、社会焦虑、攻击等(P78)

5、社交焦虑是指个体担心或害怕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他人的消极评价。

进化机制解释:

有利于被群体接受或防止被群体排斥的心理机制,当个体得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消极评价时感受到的抑郁和担心,这种抑郁和担心可以使个体及早发现被排斥的迹象,从而采取措施去积极解决问题。

而那些对自己受到排斥却无动于衷的个体最终则可能被群体驱逐,从而因得不到足够的保护而无法存活或者繁衍后代。

 

第五章精神分析

Freud(弗洛伊德)

1、Freud(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三个部分: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也最难以接近的部分,包含性和攻击本能。

受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起中介作用,它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代表了道德力量,遵循完美原则。

之间的关系:

它存在的目的是帮助本我获得本能的满足。

本我也必须受到自我的指导和控制,否则会颠覆理性的自我。

自我要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

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2、Freud认为本能分为两类:

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3、固着:

人格不会随生理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地成长。

这样人即使到了成年,心理上还停留于儿童水平。

退行:

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就会表现出固着年龄时期的幼稚行为,即所谓的退行。

4、Freud提出的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性器期产生恋父、恋母情节(俄狄浦斯情结)

Jung(荣格)

5、集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之下更难触及的层面,是个体不了解的、最为神秘的领域,包含进化史上所有人类以及动物祖先所遗留下来的那些经验。

如,惧怕黑暗,敬畏鬼神,依恋母亲,警惕陌生人。

类似于本能(较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更深入)

6、原型是心理生活的先天决定因素,也是一些在心灵的各个意识层面相互联系的功能单位。

原型包括:

人格面具、阴影、真我、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几个类型。

Adler(阿德勒)

7、生活风格:

个体在补偿自卑感的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反应模式。

8、Adler提出了四种生活风格类型:

控制型、索取型、回避型和社会型。

健康生活风格:

社会型

Horney

9、Horney提出的三种神经质的类型:

顺从型(接近他人)、敌对型(反对他人)、退缩型(回避他人)

10、“应该的”专横:

在理想自我的左右下,神经症患者觉得自己是全知全能的圣人。

“应该无私,应该有预见力,应该不依赖任何人,应该不知疲倦,应该不失败”。

第六章行为主义

1、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反应(P113)

2、Watson(华生)认为,人格不过是人的习惯系统而已。

Skinner(斯金纳)

3、强化:

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强的条件。

正强化:

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或增强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负强化:

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撤除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4、惩罚:

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的条件。

正惩罚:

是指在一个行为发生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

负惩罚:

是指在一个行为发生之后撤销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

5、讨论:

惩罚为什么不那有效?

(1)惩罚只能使个体减少某种不良反应,而保证其学会正确反应。

(2)过多惩罚会形成条件性恐惧。

(3)不利于人际关系,疏离父母怨恨老师。

(4)可能会引起关注,变成对错误行为的强化。

(5)由权威实施,可能使个体产生观察学习。

(6)过多惩罚损害个体的自尊心和理健康。

6、Skinner认为,人格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结果,人格不过是个体独特的强化史的产物。

第七章人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