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6874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docx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docx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淮安市高中协作体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联考

语文试卷

命题方华杰审核龚丽丽

总分:

160分时间:

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瓦尔登湖》是一本不会消失的书。

不是因为它有什么华美的文辞和的意境,也不是因为它构设了的故事。

它的不可磨灭,是因为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那种怪谲异常的思路,那种

的不愿苟同性,那种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

A.深刻  危言耸听  矜持

B.深邃  危言耸听  矜持

C.深刻  耸人听闻  执拗

D.深邃  耸人听闻  执拗

2.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3.在下面的一段文字画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雕塑一般没有背景,,一个杰出的雕塑艺术家总是依靠对人体各个部分“一动百动”的理解,雕刻或塑造出富有变化的单纯统一的美的意象,以突出一种主要的思想内容。

①唯其如此,雕塑就更为注重外部形象的单纯性

②以便更为集中地体现思想感情的纯粹性

③在结构方法上也不宜直接采用双比的方法

④因而较难表现众多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⑤当然,单纯不等于单调,而是为了更集中、更纯粹地去表现对象的性格

A.②④③①⑤B.①⑤④③②C.⑤④③②①D.③④①②⑤

4.对下面这段文字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与相声在传媒中的冷清相比,周末相声俱乐部的火爆与人气,颇耐人寻味。

在民众中诞生和成长的艺术,只有回到群众、回归生活,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这种回归,如果没有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与切磋,失去了舞台的实践和锤炼,没有观众心领神会的捧腹大笑和心心相印的理解沟通,是不会达到的。

A.生活实践是相声创作的源泉。

B.传统的相声表演形式亟须改变。

C.回归观众是相声俱乐部火爆的原因。

D.相声只有重返民间舞台才能重获新生。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

曾巩

熙宁元年春,余之同年友赵郡苏轼自蜀以书至京师,谓余曰:

“轼之大父行甚高,而不为世用,故不能自见于天下。

然古之人亦不必皆能自见,而卒有传于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

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盖将属铭于子,而不幸不得就其志。

轼何敢废焉?

子其为我铭之。

”余为之记其说曰:

君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

曾大父釿,大父祐,父杲,三世皆不仕,而行义闻于乡里。

祐生于唐季,而卒于周显德之间,尝以事至成都,遇道士异之,屏人谓曰:

“吾术能变化百物,将以授子。

”祐辞不愿。

道士笑曰:

“是果有以过人矣。

”而杲始以好施显名。

君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篇。

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病,孜孜若不及。

岁凶,卖田以赈其邻里乡党,至熟,人将偿之,君辞不受,以是至数破其业,危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

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

或欺而侮之,君亦不变,人莫测其意也。

蜀自五代之乱,学者衰少,又安其乡里,皆不愿出仕。

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

至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

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

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

谓人曰:

“是非忧其不学者也。

”既而洵果奋发力学,与其子轼、辙皆以文学名天下,为学者所宗。

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称于乡里者如此,是不可以无传也已。

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后累赠尚书职方员外郎,庆历五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

(选自《曾巩文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能自见于天下见:

显露

B.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疏:

注解

C.屏人谓曰屏:

使退避

D.为学者所宗宗:

推崇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不为世用不足为外人道也

B.子其为我铭之其皆出于此乎

C.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D.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

(4分)

(2)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

(4分)

(3)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

(3分)

8.根据文本,从不同角度概括说明苏序是怎样的人。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二)①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②悲,风流儒推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为杜甫在夔州所写,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

②宋玉,楚国辞赋作家,政治上不得志,抱负无法实现。

所著《九辩》开篇有: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相传其故宅在江陵。

9.诗以“摇落”秋风开篇,有何作用?

(3分)

10.诗人称宋玉“风流儒雅亦吾师”,有何言外之意?

(4分)

11.概括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杀人如麻。

(李白《蜀道难》)

(2)直栏横槛,。

(杜牧《阿房宫赋》)

(3),士贰其行。

(《诗经·卫风·氓》)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6)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7)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子罕》)

(8),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5题。

生存

沈从文

看完信①时年青人②心中异常纷乱,印象中浮出个寄住在岳家害痨病的妻子种种神情。

又重新在字里行间去搜寻妻的话外的意思,读了又读,眼睛潮湿了。

这时唯一办法是赶回去。

  

回去既无能力,并且一回到那小县城,抱着那快要死去的人哭一场,此后又怎么办?

回去办不到,就照信上说的在此奋斗,为谁奋斗?

纵成功了,有何意义?

越想心中越乱。

末了还是上街。

  

在街上乱走了一阵,看看一个铺子里钟还只九点,就进城去找他的朋友。

到北京大学东斋宿舍见到了朋友陆尔全,正在写信。

  

姓陆的说,“老聂,你见我留下那封信了,是不是?

”  

他说,“我见到了那个信。

”  

“是不是有汇款?

”  

“有十块钱。

你要用,明天取来你拿一半。

”  

“好极了,我们正急得要命,好朋友××回来就病倒了,住在忠会公寓里,烧得个昏迷不醒。

我们去看看他去。

这是我们朋友中最好的最能干的一个,不应当这样死去。

”  

年青人心想,“许多人都不应当死去!

” 

两人到得那公寓里,只见靠墙硬板床上躺着一个长个子,两人站在床边,病人竟似乎一点不知道。

陆尔全摸摸那病人头额,同火一样灼手。

就问另外一个人,“怎么样?

”  

另外一个年青人就说,“怎么样?

还不是一样的!

明天再不进医院,实在要命!

可是在路上一振动,肠子也会破的。

”  

陆尔全说,“我们又得了五块钱。

”且把聂勋介绍给那人,“这是好朋友聂勋,学艺术的。

他答应借我们五块钱。

”  

“那好极了,明天就决定进医院!

”  

聂勋却插口说,“钱不够,我还有多的,拿八块也成。

”  

陆尔全说,“还是拿五块罢,你也要钱用!

这里应当差不多了。

”  

“五块够了,我们已经有了十二块!

” 

大家于是抛开病人来谈陕西近事,几个青年显然都是从那边才回来的。

说到一个朋友在那边死去时,病人忽然醒了,轻轻的说,“死了的让他死去,活下的还是要好好的活!

”大家眼睛都向病人呆着。

到了十点,两人回到学生宿舍,聂勋把那汇票取出来交给陆尔全,信封也交给他,只把信拿在手中。

  

陆尔全说,“是你家信吗,你那美丽太太写来的吗?

她病好恢复工作了吗?

”  

他咬着下唇不作声,勉强微笑着。

  

陆尔全又说,“我看你画进步得真快,努力吧,过两年一定成功!

”  

他依然微笑着。

  

陆尔全似乎不注意到这微笑里的悲哀,又说,“你那木刻我给×看了,都觉得好。

你做什么都有希望,只要努力。

大家各在自己分上努力,这世界终究是归我们年青人来支配、来创造的。

”  

他依然微笑着。

  

看看时候已不早了,聂勋就离开他的朋友回转会馆去。

在路上记起病人那两句话,“死了的让他死去,活着的好好的活!

”且因为已把病妻寄来的钱一部分借给这个陌生病人,好象自己也正在参加另外一种生活,精神强旺多了。

到得会馆时已快近十一点。

  

坐在自己那个床边,重新取出那个信来在灯光下阅看,重新在字里行间去寻觅那些看不见的悲哀和隐忍不言的希望。

他想,我一定要活下来奋斗!

我什么都不怕。

我要作个人,我要作个人!

  

可是,临到末了,他却忍不住哭了。

  

他把身子缩在一团,侧身睡在床上,让眼泪毫无顾忌的流到那脏枕头上去。

一九三七年五月为牺牲于抗日战争中表弟长荣而作

(节选自《沈从文文集·主妇集》,有删改)

【注】①远在家乡寄住在岳家的妻子所写之信。

信中说自己病重无医,把积余的十元钱给他汇来。

②指聂勋。

他在北京南城某会馆的小房子里画画,生活窘迫每天只能吃一顿正餐。

13.小说开头第二段写聂勋“越想心中越乱”,请简析其具体原因。

(3分)

14.请理解文中画线语句蕴含的深意。

(6分)

15.小说书写人间苦难与至情,却只是平实地叙事。

试探究这样写的作用。

(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

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

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

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

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

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

鲁迅说过:

“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

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

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

《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

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

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

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

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

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

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

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6.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梁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

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

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18.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

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

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6分)

七、论述类文本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外科学家裘法祖

袭法祖(1914—2008),浙江杭州人。

1933年,母亲死于阑尾炎,裘法祖立志要做一名医生,解除千万个母亲的病痛。

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他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长”。

1936年,他只身远赴德国,仅靠奖学金维持极为俭朴的生活,1939年通过德国严格的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次年,裘法祖正式进入他的外科生涯,在施瓦本医院担任外科医师。

一年后,导师才允许他做第一个阑尾切除手术。

第三个阑尾切除手术的术后第五天,病人突然死去。

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方面有任何问题,但导师说:

“裘,这是一位四个小孩子的妈妈。

”这句话让他记了一辈子。

留德期间,裘法祖设计营救出40多位被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人,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神医”。

1946年,裘法祖携妻儿回到中国。

60多年来,他创立的“裘氏刀法”点燃了一个个患者的生命之灯。

裘氏刀法以精确见长,“若要划破两张纸,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

他是“中国外科之父”,被认为是外科全才,精心钻研而改进的手术操作超过20种,开创了很多被称作“裘派”的新的手术方法。

在中国,最早迈出器官移植第一步的就是裘法祖。

上世纪80年代,他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器官移植杂志。

直到现在,他主持的肝移植仍然保持着两项全国纪录:

例数最多,存活时间最长。

裘法祖呼吁,如果我国能使国际上通用的“脑死亡就等于机体整体死亡”的概念获得社会舆论和法律的承认与支持,将脑死亡者作为器官来源,则将有千千万万的病人能得到有效的器官移植治疗而获得新生。

裘法祖是《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多种医学杂志的创办人,主编了《黄家驷外科学*等多部外科学经典著作,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并担任主编达十年之久。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足以为医。

”他曾亲身趴在病床边观察病人的小便流量。

每位农民病人的来信,他都亲自回复。

就在去世前20多天,裘老还在为四川灾区来武汉的伤员查房诊断。

他把自己100多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普通外科医学青年基金”。

19.下列关于裘法祖留德期间经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裘法祖学习刻苦,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长”。

B.由于种族歧视,一年以后,裘法祖的导师才允许他做第一个阑尾切除手术。

C.裘法祖导师的话是告诫他:

医生应该有爱心,对病人要极其负责。

D.由于裘法祖以高超的医术拯救了许多犹太人,他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神医”。

20.下列有关裘法祖回国后从医经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裘法祖是我国器官移植手术的开拓者,他主持的器官移植仍然保持着例数最多和存活时间最长的全国记录。

B.裘法祖认为,我国采用的死亡标准与国际通用的标准不同,这不利于器官移植手术的推广。

C.裘法祖参与了黄家驷主持的《黄家驷外科学》的编写工作,这本著作成为外科学的经典。

D.裘法祖创办了《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大众医学》等多种外科学杂志。

21.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裘法祖取得杰出医学成就的原因。

(6分)

七、作文(7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

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

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淮安市高中协作体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联考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0分)

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

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

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隐事显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

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

《西厢》《琵琶》用事甚富,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

《玉玦》句句用事,如盛书柜子,使人厌恶。

(节选自王骥德《曲律·论用事》有删改)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

22.文段中《西厢》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2分)

23.结合材料,概括曲中“用事”的要义。

(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巧设“苦肉计”,使自作聪明的蒋干中了计,也使曹操中了计,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B.《端午节》里的方玄绰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其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

C.《边城》中,大老天保为了成全弟弟傩送的爱情,放弃了团总顺顺一座碾坊的陪嫁,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光明磊落,胸怀宽广。

D.《老人与海》中,老人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周围的人们都认为他“倒了血霉”,可小男孩马诺林却称赞他“最好的渔夫是你”。

E.《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利用到宫中演戏的戏班子,让他们在克劳狄斯面前演出《贡扎古之死》,借此观察克劳狄斯的神情反应,来确定他是不是杀父凶手。

25.简答题

(1)《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在宝钗生日宴会上,“至晚席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因命人带进来……凤姐笑道:

‘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

’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

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

史湘云接着笑道:

‘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

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

”这段文字中表现了宝钗、宝玉、湘云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6分)

(2)《欧也妮·葛朗台》中表现葛朗台对金子具有强烈占有欲望的细节很多,请举两例。

(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阿城的处女作《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发表虽早,但文字简劲,结构精巧,气度超逸,为后出作品所不及,又有超迈于流派之外的内涵与趣味。

《棋王》里面最突出的两个意象就是“吃”和“象棋”,这两样都是人类的需要,缺一不可,正是因为精神需要的追求,人才超越于兽,而人也不是神,因此生而为人也必定会有俗的一面。

似乎阿城有意强调棋王身上的世俗性,来对抗不近人情的意识形态教育,和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英雄的宣传。

“存天理灭人欲”,将物质和精神对立割裂,让道德品性和欲望需求你死我活,这是阿城不屑的。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安全、自我实现等七个层次,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

《棋王》里面的“吃”就是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阿城写的吃并不是吃本身,而是写对“吃的需求”,写饥饿感。

王一生的吃相很凶,对吃近乎“虔诚”,而且“精细”,有时简直有点儿“惨无人道”。

他“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的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

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

这不是对吃的向往,而是对饥饿的极度恐惧。

再往下想,这是对生存的焦灼与现实的焦虑。

阿城写王一生的“吃”,有种返璞归真的意味,直接面对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才有震撼力。

可是文学感动人的,毕竟是精神的力量。

“吃”是为了活,而活不只是“吃”。

王一生和好几人车轮大战,胜了后,他呜呜地哭着说:

“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

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26.作者认为《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扛鼎之作的原因有哪些?

(6分)

27.为什么说阿城写王一生的“吃”具有震撼力?

(6分)

2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分)

淮安市高中协作体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联考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深邃:

深;深奥。

深刻:

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

耸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危言耸听:

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

执拗: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矜持:

庄重,严肃;拘谨,拘束。

]

2.A

3.D

4.D[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在传媒中冷清的相声回到群众、回归生活,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切磋,这使得它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A项文段中并没有说相声创作。

B项文段中没有提到相声的表演形式。

C项周末相声俱乐部火爆只是引出作者所要表达内容的一个引子,怎样使相声获得新生才是本段文字的重点内容。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5.B(疏:

整理、记录)

6.C(A.被/对B.可要/大概C.都表示转折D.因为/把)

7.

(1)他待人不分亲疏,全都帮助他们,尽自己所能没有迟疑。

(共4分。

“疏密”“与”“疑碍”及语意通顺各1分)

(2)唯独苏君让他的孩子接受教育,用来培养造就儿子的方法非常完备。

(共4分。

“成就”“所以”“甚备”及语意通顺各1分)

(3)苏君的小儿子苏洵,到了壮年还不知道要读书,苏君也不强求他的儿子。

(共3分。

“季子”“强”及语意通顺各1分)

8.①乐善好施②重视教育③待人谦和④达观自信(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熙宁元年春天,我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赵郡的苏轼从蜀地寄了一封信到京城,告诉我说:

“我的祖父品行甚高,却不能为世所用,所以不能在天下显露自己的才能。

然而古人也不一定都能显露自己的才华,最终却有人能流传于后世,因为有人传扬彰明他的缘故。

所以,我的先辈曾经记录了他的事情,希望后辈子孙为他写铭,而不幸不能实现他的愿望。

我怎么敢不做这件事情呢!

你一定要替我写墓志铭啊!

”我因此记下他所说的话:

苏君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他的祖辈是赵郡的栾城人。

曾祖父釿,祖父祐,父亲杲,三代人都没有做官,他们的品行道义却闻名乡里。

祐出生于唐朝末年,死于后周显德年间,曾经因为事情到成都,遇到一个道士认为他与众不同,屏退周围的人私下对他说:

“我的法术能变化百物,将把它传授给你。

”祐推辞不接受。

道士笑着说:

“这个人果真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

”杲起初因为乐善好施出名。

苏序读书力求知晓书中大意,做诗力求表达自己的志向罢了,写的诗有一千多篇。

他为人豁达自信,坚持谦虚,轻视财物好施舍,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毫不懈怠。

年成不好,就卖掉天地来就救济乡邻,等到庄稼成熟,人们想要偿还粮食,他也推辞不接受,因此导致家业多次破败,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然而未曾后悔,并且更加的喜好施舍。

他对待人不分亲疏,全都帮助他们,尽自己所能没有迟疑。

有人欺负并且侮辱他,他也不改变脸色,人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蜀地从五代混乱时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