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测试7.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738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测试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测试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测试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测试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测试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测试7.docx

《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测试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测试7.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测试7.docx

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测试7

阶段性测试题七(必修二 专题一 专题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2·长春一模)苏轼曾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

【答案】 C

【解析】 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只要读懂材料的意思,再结合所学的宋代的历史知识即可判断出答案。

2.(2012·江西六校联考)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

“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

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诗经》中《周颂·载芟》和“千耦其耘”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耕作状况。

故选C项。

3.(2012·吉林质检)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

“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

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

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

A.国家税源枯竭

B.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C.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

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叙述的主体是农民,B是最合适的选项。

至于“国家税源”、“政府救济”、“经济结构”等,材料均未涉及,因此排除A、C、D三项。

4.(2012·潍坊)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该表格(  )

自耕农

和地主

佃农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①可用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③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④体现出商品经济的新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近代,排除③;手工工场主和雇主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排除①;故选D项。

5.(2012·潍坊)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 解题时抓住“社”和“稷”的内涵,联系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可知,B项正确。

6.(2012·龙岩一中)《淮南子》记载:

“故神农之法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获取信息:

丈夫耕、妇人织可使天下不饥不寒。

这体现了男耕女织的重要性,故选B项。

7.(2012·潍坊)《经》记载: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经》中的记载为曲辕犁,这一农具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8.(2012·浙江六校联考)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记载:

“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

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二方之民,深荷其利。

”王桢《农书》亦记载:

木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下列对以上两则材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两则材料关于“木棉”产地的说法相互矛盾,均无史料价值

B.《农书》关于“木棉”产地及传播路径的说法比《农桑辑要》合理

C.材料说明棉花在宋元时从南北两个不同路径传入中原是有可能的

D.前者指的是“苎麻”,后者说的是“木棉”,两则材料并不矛盾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棉花虽名称不同,但都有关于向内地传播的记载,作为两部名著的记载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不存在谁比谁更合理。

只是说明了传播路径不同,所以选C项。

9.(2012·福州)某历史读物写道:

“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

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

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

该观点是(  )

A.正确的,因为符合全球史观

B.正确的,因为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C.错误的,因为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错误的,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的材料认为如果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早引进20年,就能够解决明末的粮食问题,也许明朝就不至于灭亡了。

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统治腐朽引发了一系列的统治危机,饥民造反只是危机加剧的结果。

材料中的观点显然是夸大了偶然性因素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故选D项。

10.(2012·苏北四市)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苏(州)城花素……京苏两帮……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可知当时苏(州)城纺织(技艺)均系世代相传,A、B、D三项均未在材料中体现。

11.(2012·衡水)据《礼记·月令》载:

“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了政府对手工业的严格管理,尤其强调不准生产新奇之物,这样做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得工匠们只知按政府要求生产,不思革新,进而导致D项所述的结果。

12.(2012·吉林质检)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论述的是宋代出现的(  )

A.街市B.坊市

C.夜市D.草市

【答案】 D

【解析】 草市,就是民间集市。

“草市”是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宋代以前已经出现,说明商业得到了发展。

古代的“街市”、“坊市”指的是城市的集市;而“夜市”也仅仅在政治中心和商业繁华的大都会城市中出现。

结合题干中的“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因此D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3.(2012·宁波)下图是某校学生在开展以“明清商业发展”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对图中事物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它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

C.它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D.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 图片是明清时期的商业会馆,它的兴建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地区商人或行业性商人在某地兴建的商人聚会的地方,代表了商帮的兴盛,体现了行业性的加强,并非是政府管理商业贸易的机构。

所以选A项。

14.(2012·山西联考)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

……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

……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  )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

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材料信息的能力,重点是找准关键词。

由材料“非州县……不得置市”“午时……会大众,日入前七刻……散”“以滥物交易者……没官”可知,唐政府从时间、地点、行为规范等方面加强了对商业的管理。

所以选A项。

15.(2012·宝鸡)《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下列所述现象在北宋都城街市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琳琅满目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C.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D.买卖昼夜不绝。

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

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答案】 C

【解析】 《清明上河图》出自北宋张择端,C项反映的是在明清时期才出现的雇佣劳动关系,故选C项。

16.(2012·茂名)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A、B、C各项都是自然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落后,并不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实际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衣能裹体,食能果腹就不错,故选D项。

17.(2012·山东模拟)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

“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

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答案】 D

【解析】 材料未体现“西学东渐”“资本主义萌芽”“文化复古潮流”之意,排除A、B、C三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江南地区文化的发展,联系所学基础可知,D项正确。

18.(2012·韶关一模)《史记·货殖列传》载: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认为(  )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答案】 D

【解析】 材料“农不出则乏其食”体现重农,“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体现重视工商,所以选D项。

19.(2012·马鞍山)《史记·平准书》记载:

“杜周治之,狱少反者。

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理郡国缗钱;得民账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计,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主要反映出西汉时期(  )

A.吏治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

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C.工商业市镇经济较为发达

D.政府大力推行抑商政策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设众多官职“治理郡国缗钱”,“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即体现政府加强对商业的管理,D项符合题意。

A、B、C各项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

20.(2012·临邑)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出(  )

①西汉初期商业势力十分强大

②中央政府对商业势力处于失控状态

③地方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

④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政府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故④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中的信息“财或累万金”“不偌国家之急”“封君皆低首仰给焉”等可知①②③正确。

21.(2012·长春一模)《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发粟及募民存饷”及号召寺院大兴土木,进而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可知,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

22.(2012·山西大学附中)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

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

③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

④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说明农村人口减少而市镇城郭人口增多,即市民阶层壮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由于农民离开农村聚集在城镇,离开了生产资料,进而为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所以①②③④全选。

23.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历史时代进行划分是历史研究的内容之一。

有历史学家将中华民国成立前的中国历史划分为“域内文明的成人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时代”“中国民族的争存时代”“东西文明的接近时代”四个时代,下列各项中最有可能成为其分期依据的是(  )

A.农耕文明的演进B.不同文明的交流

C.中央集权的加强D.西学东渐的深入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明的发展,考查学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所列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时代”“中华民族的争存时代”“东西文明的接近时代”可以看出说的是不同文明的交流,B项正确;A、C、D三项体现得不全面,排除。

24.(2012·武汉)秦始皇曾将“贾人”“略取陆梁地”,后又将“尝有市籍者”遣戌。

上述措施表明(  )

A.秦滥用民力阻碍了经济发展

B.有利于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C.商人实力雄厚威胁专制王权

D.东周战乱导致秦初兵源不足

【答案】 B

【解析】 材料讲述的是秦对商人的控制,甚至将其遣到边疆,这正是秦抑商的表现,没有“滥用民力”,也未讲述“商人实力雄厚威胁专制王权”及东周战乱。

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排除A、C、D三项选B项。

25.(2012·宁德)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各时期经济的掌握。

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民间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海外贸易,D项太绝对化,故选该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3分,共50分)

26.(13分)(2012·丰台)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4分)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

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

(3分)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

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

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6分)

【答案】 

(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4分)

(2)盐铁官营。

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分)

(3)规模大(投资人),分工细,雇佣劳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末和海禁闭关政策。

(6分)

27.(12分)(2012·三明)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

3.8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

6.42

90%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分)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

据唐朝张途记载:

“(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2)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茶叶种植在唐代发达的原因。

(2分)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

请说明理由。

(2分)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据材料三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

(1分)

材料四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五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4)材料四和材料五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2分)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1分)

【答案】 

(1)发展趋势:

粮食亩产量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2分)

(2)原因:

粮食产量提高保障粮食供应;多余劳力种植经济作物;耕地面积增加为茶叶种植提供了条件。

(2分)

是否可信:

可信,粮食种植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生产提供可能;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种茶。

不可信,在当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业于茶者七八”有夸大之嫌。

(2分)

(3)表现: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理解:

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1分)

(4)社会现象:

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2分)

影响:

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1分)

28.(12分)(2012·湖南四市九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地形多变,开发较晚。

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到了明清时期,有限的耕地根本无法养活众多的人口,徽人只能“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据许承尧《风土》改编

材料二 新安商人的商业经营是以血缘、乡党的结合为核心而进行的。

有力的徽商依靠乡族关系,对于围绕自己周围的子弟,贷予资金或配置各地从事商业,在业务上保持密切的联系。

——腾井弘《新安商人的研究》

材料三 徽商扯起“贾而好儒”、“由儒入贾”几面大旗,儒贾并行,亦发财亦发身,令天下穷儒羡煞。

大儒王阳明早年不谈“利”,后来说“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而且肯定士、农、工、商在“道”的面前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

——余音时《士与中国文化研究》

材料四 (嘉庆年间)长公(程锁)中年客溧(地名),其俗春出母钱(出贷的钱)贷下户,秋倍收子钱(还贷的钱)。

长公居息市中,终岁不过什一。

细民称便,急赴长公。

癸卯毂(谷)践伤农,诸贾人不入。

长公独予平价,囤积之。

明年饥,毂价踊贵。

长公出毂,市诸下乎,价如往年平,境内德长公,诵义至今不绝。

——《太函集》

材料五 徽商又被为“徽骆驼”和“绩溪牛”。

骆驼和牛是人们所熟知的两种哺乳动物。

在风尘弥漫、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骆驼是主要的畜力;在田园阡陌、春耕秋耨的农耕地带,牛是人们得力的助手。

徽商最忌讳被人称作“茴香萝卜干”。

因为“茴香”谐音为“回乡”,“萝卜”谐音为“落泊”,意为在外学无所成或者经营不善落泊回乡。

——XX百科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徽商兴盛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徽商的经营特征。

(3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徽商的历史作用。

(3分)

【答案】 

(1)主观上,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或敬业、守信、讲义)。

(2分)

客观上,徽州地少人多,农耕环境恶劣,有限的耕地无法养活众多的人口。

(2分)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繁荣。

(2分)

(2)以血缘关系和乡党为核心;以儒学思想为经营理念;平贷平粜;亦儒亦商的双重身份来经营商业。

(任答两点即可)(3分)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缓解平民生活困难;冲击自然经济。

(任答3点3分)

29.(13分)(2011·淄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醒世恒言》叙述:

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 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玕,芒鞋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