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通 重难点一本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2第四专题 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382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学通 重难点一本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2第四专题 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易学通 重难点一本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2第四专题 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易学通 重难点一本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2第四专题 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易学通 重难点一本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2第四专题 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易学通 重难点一本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2第四专题 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学通 重难点一本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2第四专题 近.docx

《易学通 重难点一本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2第四专题 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学通 重难点一本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2第四专题 近.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易学通 重难点一本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2第四专题 近.docx

易学通重难点一本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2第四专题近

重点列表:

重点

名称

重要指数

重点1

1840-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重点2

抗争探索——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

★★★★

重点3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揭开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

重点详解:

重点1:

1840-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要点解读】

1.列强侵华的四次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①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

②结果:

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③影响:

体现商品输出要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①原因:

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过程:

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③结果:

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④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①原因:

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②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

③影响:

体现资本输出要求,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①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②结果:

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

通过清政府“以华制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反侵略维护主权的斗争

(1)清政府中爱国将领的抵抗

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进行大战。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部分清军爱国将领联合义和团在廊坊附近阻击侵略者。

(2)爱国民众自发的抵抗

①鸦片战争中定海、三元里等地人民的英勇抗战,表现了中国人民顽强抵御外侮、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

②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自发进行反割台斗争。

【考向1】列强侵华战争概况

【例题】(英)约翰·汤姆逊曾记述:

“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

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

”该“敌对”行为发生在

A.鸦片战争中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镇江的失守,属于鸦片战争的过程之一,故A选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没有相关史实,故B选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场也没有镇江,故C选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没有在镇江交战,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考向2】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

【例题】“长江的险要重地和满洲防军驻地镇江也被攻占。

运河因此被封锁,帝国被切成两半,曾经做过明朝的都城和统治象征的南京也暴露于英军的面前。

”材料描述的这场战争

A.使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B.刺激了列强掀起反分中国的狂潮

C.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D.给俄国侵占我国领土提供可乘之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镇江也被攻占”、“南京也暴露于英军的面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鸦片战争的过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了关税协定的内容,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故C选项正确;《辛丑条约》使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A选项错误;《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反分中国的狂潮,故B选项错误;《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给俄国侵占我国领土提供可乘之机,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和再现近代中国各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

据材料关键信息和线索判断题干史实属于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再据战争回忆相关条约的影响即可正确判断。

重点2:

抗争探索——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

【要点解读】

1.太平天国运动——新旧交替时代·反封建反侵略(19世纪中期)

(1)起因

①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②直接原因:

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重要文件

①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

②后期: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3)评价:

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2.义和团运动——民族危机加深·抗击八国联军(19世纪末)

(1)背景: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斗争:

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

(3)口号:

“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

3.辛亥革命——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20世纪初)

(1)条件

①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③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

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

(2)过程

①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建立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制定约法: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革命失败: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考向1】太平天国运动

【例题】葛剑雄认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但他同时又说,“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这说明“太平军制度”

A.削弱了国家在社会经济中的权力B.旨在利用分配制度消灭经济竞争

C.废除小农经济难以制止私产膨胀D.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答案】D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古代农民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体现,这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家权力的作用和废除经济竞争,故AB项排除。

点睛:

解题的关键在于“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考向2】辛亥革命

【例题】有学者认为:

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它也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例如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变了旧的社会集团。

据此对辛亥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A.完成了社会转型B.催生了社会新现象

C.实现了改朝换代D.颠援了封建秩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完成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社会变革,例如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说明辛亥革命催生了社会新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新变化,不是改朝换代,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没有颠覆封建秩序,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再认再现辛亥革命相关知识,尤其是其影响;同时对材料中“社会变革”一词要准确理解,要区别于“社会转型”等概念。

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重点3: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揭开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要点解读】

1.五四运动(1919——新的开端)

(1)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特点:

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划时代意义: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1922——新的领导)

(1)标志:

中共“一大”召开。

(2)两个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两点意义:

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

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3.国民大革命(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性质: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

两次会议(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蕴含“三大政策”)。

(3)北伐战争: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奠定了革命继续发展的基础。

4.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南昌起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

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3)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

(4)开创革命新道路:

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5.红军长征(1934-1936)——战略中心由南方转移至北方

(1)遵义会议:

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长征胜利:

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6.西安事变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7.抗日战争(1937-1945)——全民族抗战

(1)侵华日军的罪行

①一个意图:

征服(吞并)中国。

②滔天罪行:

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奴化教育,殖民掠夺与统治。

(2)全民族抗战

①两个战场: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②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

③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④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8.解放战争(1945-194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①重庆谈判国共签署《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②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

①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②1947年,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③1947年6月,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④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⑤1949年4月,北平和谈破裂后,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历史的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考向1】五四运动

【例题】胡适认为:

“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

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

A.五四运动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B.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五四运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准确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文化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政治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而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故选C。

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故选C。

【考向2】中共成立

【例题】陈独秀在1923年指出:

“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时还没有纲领,甚至没有规章,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第二次代表大会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

A.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B.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D.决定了与国民党合作

【答案】C

【解析】材料“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在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制定了党的最高革命纲领即实现共产主义和最低革命纲领即反帝、反封建和军阀,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是中共一大的内容;D项是中共三大的内容。

【考向3】国民革命

【例题】中共机关报《政治生活》载:

“(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

”这主要得益于

A.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B.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推动

C.北伐战争的强有力支援D.国民党在一大后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1925年”“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民革命的推动,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国共的共同领导,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

点睛:

材料“1925年”“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考向4】国共十年对峙

【例题】1928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瞿秋白在会议中指出:

“目前的反革命势力超过了工农,党现在的任务是加紧发展工农群众组织,团结收集统一无产阶级的群众,以推动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

”这表明瞿秋白

A.认为中共迫切需要壮大自身力量B.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C.未能认清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D.仍坚持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

【答案】A

【解析】由“目前的反革命势力超过了工农,党现在的任务是加紧发展工农群众组织,团结收集统一无产阶级的群众,以推动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可以看出瞿秋白认为中共力量薄弱,要加紧发展工农群众壮大自身力量,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题干主旨是发展力量,不是武装斗争;C项说法错误,“目前的反革命势力超过了工农”说法是对的;D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革命发展道路的问题。

【名师点睛】本题是材料选择题,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目前的反革命势力超过了工农,党现在的任务是加紧发展工农群众组织,团结收集统一无产阶级的群众”,即中共要联合农民壮大力量。

【考向5】抗日战争

【例题】美国《华盛顿星报》在评价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某一军事行动时称:

“中国在山东方面的胜利,已经打胜日本四十年来军事胜利的记录,为欧战后军事上又一伟绩。

”该军事行动

A.有力地支援欧洲战场B.是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C.为中国军队主动出击D.使日本军队首尝败绩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在山东方面的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的史实,它是抗战以来最大胜利,故B选项正确;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当时欧洲战场还没有爆发全面战争,故A选项错误;台儿庄战役也不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成果,故C选项错误;日本军队首尝败绩是平型关大捷,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考向6】解放战争

【例题】某影视作品中,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在指定作战计划时说:

“一旦抓住共军一部,即迅速猛攻,将其包围消灭。

……我们可以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部先击破刘伯承部。

这一场景发生于

A.战略反攻时期B.渡江战役时期C.平津战役时期D.淮海战役时期

【答案】D

【解析】依据题文中的“华野(华东解放军)和黄维部”可以直接推导出该场景发生于淮海战役时期。

淮海战役华东解放军在邓小平、陈毅等人领导下消灭了国民党黄维部。

难点列表:

难点

名称

难度指数

难点1

多角度认识列强侵华的影响

★★★★

难点2

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联

★★★★

难点3

中共在革命年代革命道路与政策的调整

★★★

难点详解:

难点1:

多角度认识列强侵华的影响

【要点解读】

(1)政治上:

一方面中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2)经济上:

一方面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3)思想上: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

【考向1】列强侵华的影响

【例题】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结束了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而题干中的“新约”指的是《马关条约》,故A、B项排除;据题干中“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等信息可判断出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据此判断应该是《马关条约》,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排除。

点晴: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据材料信息“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判断“新约”,然后分析备选项即可。

难点2:

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联

【要点解读】

(1)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开拓市场、掠夺原料并倾销商品,由此,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急需扩大资本输出并瓜分世界;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并获得了投资设厂的权利,随即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随后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向1】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例题】“蝴蝶拍一拍翅膀,地球的另一端就产生一场风暴”。

这是由气象学家提出的混沌学理论。

下表对应符合该观点的是

蝴蝶拍翅膀

产生的风暴

A

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

B

英国等完成工业革命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1929年的大危机

苏联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

英国霸主地位动摇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崛起

【答案】B

【解析】混沌学理论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海外贸易税成为重要财政来源与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不存在极为敏感的依赖性,A不符合混沌学理论;英国等完成工业革命,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于是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符合混沌学理论;苏联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与1929年经济大危机不具有依赖性,C不符合混沌学理论;二战后西欧、日本崛起并不以“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为依赖性初始条件,D不符合混沌学理论,排除。

难点3:

中共在革命年代革命道路与政策的调整:

【要点解读】

(1)革命道路探索——从“二大”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纲领,但是从革命道路上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

①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3)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

①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

③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

④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全走向成熟。

⑤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并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为争取和平与民主取得了主动。

⑥三大战役胜利后,将革命进行到底,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考向1】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

【例题】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

“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

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D.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B

【解析】根据“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反映中共中央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B正确;C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材料“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排除D。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

这一规定

A.扩大了美日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2.1793年,英国以祝贺乾降帝80寿辰为名,派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到北京,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这反映了

A.中华传统礼仪得到英国认同

B.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C.康乾盛世促使沿海开埠通商

D.清政府坐失发展经济的良机

3.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

不久,清帝下《罪己诏》:

“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4.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

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

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

他注意到美国“邦长”“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资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材料中洪仁玕

A.主张通过改革来加吸中央集权

B.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较为清楚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来振兴天国

D.主张引进外交方面的专门人才

5.“九江租界区域将来地位,本当援汉口英租界协定同样办理,现经双方继续讨论之结果,……自3月15日起,将九江租界区域行政事宜无条件移交国民政府”,材料所述事件发生于

A.国民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人民解放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