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工程图集学习笔记1115.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5693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工程图集学习笔记11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钢筋工程图集学习笔记11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钢筋工程图集学习笔记11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钢筋工程图集学习笔记11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钢筋工程图集学习笔记11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筋工程图集学习笔记1115.docx

《钢筋工程图集学习笔记11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工程图集学习笔记1115.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筋工程图集学习笔记1115.docx

钢筋工程图集学习笔记1115

钢筋工程图集学习笔记

第1章梁

1.1梁构造特征提要

梁是承受弯矩和剪力的构件,特殊情况下亦承受扭矩。

通常在梁中同时存在弯矩和剪力,并各按其自身规律沿梁身分布。

(搞清各种力的分布规律)

在以支承与被支承为典型特征的“基础→柱→梁→板”构件链中,梁位于中间环节,即梁被柱支承且梁支承板;当有主次梁时,主梁被柱支承且其本身支承次梁,主次梁共同支承板。

支承与被支承关系,决定了两构件连接节点的归属:

支承者为节点主体,被支承者为节点客体。

例如:

(搞清楚足强度锚固、非足强度锚固、刚性连接和半刚性连接)

(1)在梁柱节点,柱为节点主体,梁为节点客体,梁客体与主体刚性连接,梁端部受拉纵筋应足强度在柱内锚固;多跨梁中间支座的受拉纵筋,则贯穿柱支座或足强度在柱内锚固。

(2)在主次梁节点,主梁为节点主体,次梁为节点客体,次梁客体端部与主体半刚性连接,次梁端部纵筋可非足强度锚入主梁;多跨次梁中间支座的受拉纵筋,则贯穿主梁支座。

(3)在梁板节点,梁为节点主体,板为节点客体,板客体端部与主体半刚性连接,板端部纵筋可非足强度锚入梁;多跨板中间支座的受拉纵筋,则贯穿梁支座。

框架梁端部受拉纵筋在框架柱内的刚性锚固方式,主要为直线锚固和弯钩锚固两种,每种方式均有相应的锚固条件。

非框架梁支座下部通常受压,确定下部纵筋的锚固长度应分两种不同情况:

(1)梁配筋计算时未考虑受压钢筋的抗压强度(单筋计算方式),此时非框架梁支座下部纵筋锚固长度通常取12d(d为纵筋直径);

(2)梁配筋计算时已考虑受压钢筋的抗压强度(双筋计算方式),此时受压纵筋的锚固长度可取受拉锚固长度的0.7倍。

两种情况的前一种比较多见,故当设计未特别注明时则指未考虑受压钢筋抗压强度的情况。

抗震框架梁端上部与下部纵筋均为受拉纵筋;

非抗震框架梁端上部纵筋为受拉纵筋,其下部纵筋通常也按受拉纵筋要求锚固。

无论结构抗震与否,非框架梁通常不考虑抗震。

根据支承与被支承关系确定节点主体与节点客体后,将出现宽主体节点、宽客体节点、等宽度节点三种形式。

当为宽主体节点时,通常仅需梁纵筋锚入节点。

本章主要为宽主体节点纵筋锚固构造。

梁在梁柱节点之外的构造,为梁本体构造。

梁本体构造与节点构造均有相应的构造规则,概念清晰时不易出错。

工程界长期隐性存在的构造错误,为当梁端支座构件类型与构件链不符时(如框架梁支座应为框架柱但某端被剪力墙支承),应做而未做跨界构造修正。

“非框架梁”与“框架梁”的区别在于,框架梁以框架柱或剪力墙作为支座,而非框架梁以梁作为支座。

(1)从施工图梁编号后面括号中的“跨数”来判断相交的两根梁谁是主梁、谁是次梁。

因为两根梁相交,总是主梁把次梁分成两跨,而不存在次梁分断主梁的情况。

(2)从图纸中的附加吊筋或附加箍筋也能看出谁是主梁、谁是次梁,因为附加吊筋或附加箍筋都是配置在主梁上的。

“WKL”与“KL”的最大区别,在于对“顶梁边柱”节点构造的处理。

下部通长筋系为抵抗正弯矩而设,与竖向荷载和跨度有直接的关系。

支座负弯矩筋是为抵抗负弯矩而设的。

1.2抗震框架梁KL节点构造

非抗震框架梁和抗震框架梁的最大区别在于把抗震的锚固长度laE换成非抗震的锚固长度la(用基本锚固长度来说就是把labE换成lab),此外,非抗震框架梁没有抗震框架梁所要求的上部通长筋和箍筋加密区等构造要求。

1.2.1框架梁上部纵筋的构造

1.2.1.1框架梁上部通长筋的构造

(1)上部通长筋是抗震的构造要求

因为框架梁在设计时要考虑抗震作用,根据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至少配置两根直径≥14mm的上部通长筋(这两根上部通长筋绑扎在箍筋角部)。

由此可见,上部通长筋系为抗震而设,基本与跨度及所受竖向荷载无关。

(2)上部通长筋与非贯通筋直径不同时的连接构造

当设计的上部通长筋(即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直径小于(原位标注的)支座负筋(即非通长纵筋)直径时,在支座附近可以使用支座负筋执行通长筋的职能,这时,处于跨中的上部通长筋就在支座负筋的分界处(ln/3处),与支座负筋进行连接。

除一级框架梁宜采用机械连接外,其余等级框架梁也可采用绑扎连接或焊接连接。

当采用绑扎连接时,连接长度为llE,连接长度中线位于该跨两端ln/3范围内,即上部通长钢筋允许伸入非连接区≤0.5llE。

同时,按要求配置加密箍筋。

注:

ln为支座ln为左跨净跨值lni和右跨净跨值lni+1之较大值,其中i=1,2,3…

同一连接区段内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

(3)上部通长筋与非贯通筋直径相同时的连接构造(大部分情况属于这种)

当上部通长筋与支座负筋(即非通长纵筋)的直径相等时,宜将两端部分纵筋延伸至跨中lni/3范围通长连接,即连接位置宜位于跨中lni/3范围内。

除一级框架梁宜采用机械连接外,其余等级框架梁也可采用绑扎连接或焊接连接。

当采用绑扎连接时,连接长度为llE,连接长度中线位于该跨lni/3范围内,即上部通长钢筋不宜伸入非连接区。

同时,按要求配置加密箍筋。

注:

lni为钢筋连接所在跨的净跨长度;

同一连接区段内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

(4)跨中通长纵筋与通长纵筋,或通长纵筋与非通长纵筋采用绑扎搭接,并按规范规定加密箍筋时,在两道正常配置的箍筋之间加密的那道箍筋不必采用全箍,仅需采用肢长在梁侧面勾住第二道纵筋的开口箍即可。

其科学原理是对搭接钢筋进行横向筋加密,目的是提高混凝土对钢筋的粘结强度从而有效传力,采用短开口箍即能实现此功能。

1.2.1.2框架梁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

(1)框架梁端支座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

第一排支座负筋从柱边开始延伸至ln1/3位置;

第二排支座负筋从柱边开始延伸至ln1/4位置;

当支座负筋多于两排时,由设计确定其余排数的延伸长度,若设计未明确,在图纸会审时应提出。

注:

ln1为边跨的净跨长度。

(2)框架梁中间支座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

第一排支座负筋从柱边开始延伸至ln/3位置;

第二排支座负筋从柱边开始延伸至ln/4位置;

当支座负筋多于两排时,由设计确定其余排数的延伸长度,若设计未明确,在图纸会审时应提出。

注:

梁上部非通长纵筋的延伸长度以ln计算时,ln为左跨净跨值lni和右跨净跨值lni+1之较大值,其中i=1,2,3…。

按此取值方式,当不等跨框架小跨净跨值不大于大跨净跨值的2/3时,框架梁上部非通长筋需要贯通小跨。

框架梁中间支座位置的弯矩,由左右两梁端和上下两柱端整体平衡,因此,当柱左右两边框架梁为大小跨时,大跨梁端支座负弯矩筋将大于小跨梁端,即左右两大小跨梁端支座负弯矩并不相等,梁上部非通长纵筋的延伸长度应大跨长于小跨。

为此,具有科学用钢意义的梁上部非通长纵筋的延伸长度,可以lx计算:

lx的取值规定为:

a.当两相邻跨为等跨时,lx为其中一跨的净跨值;b.当两相邻跨为不等跨时,大跨lx取本跨净跨值,小跨lx取两相邻跨净跨之和的平均值【即0.5(lni+lni+1)】。

此取值规定为众多专家共识,已载入08G101-5相应构造规定。

按此取值方式,当不等跨框架小跨净跨值不大于大跨净跨值的1/2时,框架梁上部非通长筋需要贯通小跨。

1.2.1.3框架梁架立筋的构造

架立筋是梁的一种纵向构造钢筋,其作用是形成钢筋骨架和承受温度收缩应力。

框架梁不一定具有架立筋。

当梁上有架立筋时,架立筋与支座负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该搭接长度属于“构造搭接”长度,构造搭接长度不以纵筋传力大小作为取值依据。

架立筋的长度=梁的净跨长度-两端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150╳2

1.2.2框架梁下部纵筋的构造

(1)框架梁下部纵筋的配筋方式:

基本上是“按跨布置”,即是在中间支座锚固,而不是进行钢筋连接。

在满足钢筋定尺长度的前提下,可以把相邻两跨的下部纵筋作贯通处理。

(2)钢筋“能通则通”一般是对于梁的上部纵筋说的,梁的上部纵筋在中间支座上“能通则通”,而上部纵筋可以在上部跨中1/3跨度的范围内进行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或绑扎搭接连接。

但是,对于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则不强调“能通则通”,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框架梁下部纵筋如果作贯通处理的话,很难找到钢筋的连接点。

(3)在梁柱交叉的节点内,梁纵筋和柱纵筋都不允许连接。

(4)非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可以在靠近支座ln/3的范围内进行连接。

(5)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靠近支座处有可能会成为正弯矩最大的地方。

(6)11G101-1的“中间层中间节点梁下部筋在节点外搭接”的构造表示,在节点外“≥1.5ho”(ho为梁截面的有效高度)处可进行梁下部筋的连接。

采用该构造,应注意纵筋搭接接头百分率≤50%。

此构造可免除梁下部纵筋接触性锚固存在锚固强度不足的安全隐患。

应注意,当相邻跨钢筋直径不同时,搭接位置位于较小直径一跨。

(7)截面有效高度h。

系指截面受压区的外边缘至受拉钢筋合力重心的距离。

在实际计算梁板受弯构件承载力时,因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后拉力完全由钢筋承担,这时梁能发挥作用的截面高度,应为受拉钢筋截面形心至受压边缘的距离,称为截面的有效高度h。

假设双排钢筋间距为s,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c,纵向钢筋直径为d,箍筋直径为d1,梁高(或者板厚)为h,截面的有效高度h0计算如下:

对于梁h0=h-(c+d/2+d1)(一排钢筋);h0=h-(c+d/2+s/2+d1)(两排钢筋)

对于板h0=h-(c+d/2)

其中最小保护层厚度依据环境类别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定,规范上有详细规定;双排钢筋间距s应考虑钢筋直径,也就是说s是两排钢筋圆心到圆心的距离,这样取值其实是偏于安全了,因为按照定义"受拉钢筋截面形心至受压边缘的距离",这里的截面形心通常离最外侧钢筋近一些。

(8)梁的有效高度的简便计算:

当配置一排筋时为梁高减35,两排筋时为梁高减60。

1.2.3框架梁中间支座的节点构造

1.2.3.1框架梁上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节点构造

(1)当支座两边的支座负筋直径相同、根数相等时,这些钢筋都是贯通穿过中间支座的。

(2)当支座两边的支座负筋直径相同、根数不相等时,把“根数相等”部分的支座负筋贯通穿过中间支座,而将多出来的支座负筋弯锚入柱内。

1.2.3.2框架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节点构造

(1)当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采用“直线锚固”形式时,其锚固长度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锚固长度≥laE;

2)锚固长度≥0.5hc+5d,式中hc为柱截面沿框架方向的高度,d为钢筋直径(即是“超过柱中心线5d”)

“钢筋搭接”是两根钢筋之间的行为,“钢筋锚固”是一根钢筋对于支座的行为。

(2)“中间跨”的下部纵筋,第二排下部纵筋的长度与第一排下部纵筋的长度相同。

(3)在发生“梁的第二排纵筋的根数大于箍筋肢数”的地方,增设一些横向的拉筋(就像构造钢筋的拉筋一样),并且也采用“隔一拉一”的方法来绑扎,即按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来设置横向拉筋。

1.2.4框架梁端支座的节点构造

这里讲述的框架梁端支座节点构造仅适用于“楼层框架梁”的端支座,至于“屋面框架梁”端支座的节点构造,放在“顶梁边柱的节点构造”中进行讲述。

1.2.4.1框架梁纵向钢筋在端支座的锚固

(1)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都要伸至柱外边(柱外侧纵筋内侧),弯折15d,其弯折段之间要保持一定净距;

(2)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锚入柱内的直锚水平段均应≥0.4labE;

(3)当柱宽度较大时,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伸入柱内的直锚长度≥laE且≥0.5hc+5d时,不必进行弯锚。

(hc为柱截面沿框架梁方向的高度)

(4)作为梁端支座的框架柱,从过柱中线5d到柱外侧纵筋的内侧的区域是一个“竖向锚固带”。

梁受拉纵筋在端支座锚固的原则是:

要满足弯锚直段≥0.4labE,弯钩段15d,且应进入边柱的“竖向锚固带”,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弯锚,而不必一直伸到柱外侧去(但这只是课堂上听说的,标准图集未见正式变更)。

(5)无论框架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其端部都要弯15d的直钩,这是一个构造要求。

构造要求是混凝土结构的一种技术要求,构造要求是不须经过计算的,是必须执行的。

(6)不要把“0.4labE+15d”与laE比较。

laE是直锚长度标准。

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的锚固机理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不应以laE作为衡量弯锚总长的标准,否则属于概念错误。

(7)经过力学试验,在“直钩”上5d处和10d处都有内力(变形)存在,到15d处就没有了。

(8)对于“屋面框架梁”来说,由于“顶梁边柱”的构造要求,此时伸到框架柱外侧的框架梁上部纵筋端部不但必须弯钩,而且直钩长度还不止15d。

(9)作为框架梁端支座的框架柱宽度较小不满足0.4labE时,可以将较大直径的钢筋以“等强度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较小的钢筋予以满足,而不应采用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长等于laE的错误方法。

当然,钢筋代换需要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最好在图纸会审时提出,或施工过程中向设计者提出,而不要擅自更换。

(10)当框架梁端支座为厚度较小的剪力墙时,框架梁纵筋可以采用等强度、等面积代换为较小直径的钢筋,还可以在梁端支座部位设置剪力墙壁柱,但是最好的办法还是请该工程的结构设计师出示解决方案。

当施工图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时,施工方面应在会审图纸时提出。

1.2.4.2框架梁纵筋伸入端柱支座长度的计算方法

如果遇到保证每根钢筋之间净距与保证直锚长度不能同时满足的实际情况,有如下几个解决方案:

1)梁钢筋弯钩直段与柱纵筋以不小于45º斜交,成“零距离点接触”;

2)将最内层梁纵筋按等面积代换为较小直径的钢筋;

3)梁下部纵筋锚入边柱时,端头直钩向下锚入柱内。

1.2.5框架梁侧面纵筋的构造

梁的侧面钢筋俗称“腰筋”,包括梁侧面构造钢筋和侧面抗扭钢筋。

1.2.5.1框架梁侧面构造钢筋的构造

(1)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侧面纵向构造钢筋在梁的腹板高度上均匀布置。

梁腹板高度hw=h0-hf

其中:

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hf为上部翼缘厚度,如果梁的两侧有现浇板,则hf为两侧板厚的较大值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6.4.1条规定:

hw--截面的腹板高度:

对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对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对工形截面,取腹板净高

(2)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是设计师在施工图上给出的,而不是施工人员自行配置的。

(3)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搭接和锚固长度可取为15d。

(4)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拉结筋不是在施工图上标注的,而是由施工人员根据11G101-1图集来配置的:

当梁宽≤350mm时,拉筋直径为6mm;当梁宽>350mm,拉筋直径为8mm。

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

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这就是俗话说的“隔一拉一”的问题)

(5)拉筋弯钩构造

拉筋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箍筋;

拉筋弯钩角度为135º,抗震弯钩的平直段为10d和75mm中的最大值;非抗震拉筋弯钩平直段长度为5d。

(6)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长度=梁的净跨长度+2╳15d。

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长度的计算原则是“按跨计算”,至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抗震等级”,在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长度的计算中是没用的。

(7)当梁侧面配置直径不小于构造纵筋的受扭纵筋时,受扭纵筋可以代替构造钢筋。

(8)在梁侧面设置构造纵筋,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梁侧面可能出现的构造裂缝,当梁截面较高时,尚有稳定钢筋笼体作用。

侧面筋配置多少,并不影响梁的抗弯与抗剪承载力。

(9)根据梁侧面纵筋的主要功能,该筋可取构造搭接长度15d和构造锚固长度12d。

但若梁侧受扭纵筋兼做侧面筋时,受扭纵筋应足强度搭接和足强度锚固。

(10)梁侧面纵筋是否设置、设置多少取决于梁腹板(连续)高度;当一侧符合设置条件另侧不符合时,则在一侧布置另侧不布,且对侧无纵筋时亦不需设置拉筋(因功能不需要)。

1.2.5.2框架梁侧面抗扭钢筋的构造

(1)梁侧面抗扭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为laE(抗震)或la(非抗震),锚固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2)梁侧面抗扭纵向钢筋的搭接长度为llE(抗震)或ll(非抗震)。

(3)梁的抗扭箍筋要做成封闭式,当梁箍筋为多肢箍时,要做成“大箍套小箍”的形式。

(4)梁侧面抗扭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和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1)对于端支座来说,抗震框架梁侧面的侧面抗扭钢筋要伸到柱外侧纵筋的内侧,再弯15d的直钩,并且保证其直锚水平段长度0.4labE;

2)对于“宽支座”,侧面抗扭纵筋只需锚入支座≥laE和侧面≥0.5hc+5d,不需要弯15d的直钩。

3)对于中间支座来说,梁的抗扭纵筋要锚入支座≥laE,并且超过柱中心线5d。

1.3“顶梁边柱”的节点构造

1.3.1柱外侧纵筋作为梁上部纵筋使用

柱外侧纵向钢筋直径不小于梁上部钢筋时,可弯入梁内作梁上部纵向钢筋。

当然,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要考虑钢筋定尺长度的限制:

柱外侧纵筋在伸入梁内的时候,在梁柱交叉的核芯区内钢筋不能连接;在拐出柱内侧面以外以后,在梁的“ln1/3”(三分之一净跨长度)的范围内也不能连接。

1.3.2顶梁边柱节点的“柱插梁”构造

(1)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的主要做法:

1)边柱外侧纵筋伸入WKL顶部≥1.5labE(注意:

从梁底算起);

2)WKL上部纵筋的直钩伸至梁底(而不是15d),当加腋时伸至腋根部位置。

(2)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的主要做法:

1)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柱外侧纵筋的两批截断点相距20d,即:

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屋面框架梁1.5labE;另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顶梁1.5labE+20d;

2)WKL上部纵筋的直钩伸至梁底(而不是15d),当加腋时伸至腋根部位置。

(3)当柱纵筋直径≥25mm时,在柱宽范围的柱箍筋内侧设置间距>150,但不少于3Φ10的角部附加钢筋。

“直角状附加钢筋”边长各为300mm,这几根“直角状钢筋“起到固定柱顶箍筋的作用。

(4)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等于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柱的总截面积。

(5)当梁的截面高度较大,梁、柱纵向钢筋相对较小,从梁底算起的直线搭接长度未延伸至柱顶即已满足1.5labE的要求时,应将搭接长度延伸至柱顶并满足搭接长度1.7labE的要求。

(这就是说,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不应该采用“柱插梁”的做法,而应该采用“梁插柱”的做法。

(6)当梁的截面高度较大,梁、柱纵向钢筋相对较小,从梁底算起的弯折搭接长度未延伸至柱内侧边缘即已满足1.5labE的要求时,其弯折后包括弯弧在内的水平段的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柱纵向钢筋的直径。

1.3.3顶梁边柱节点的“梁插柱”构造

(1)当屋面框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的主要做法:

1)WKL的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的直段长度≥1.7labE(注意:

从拐点算起);

2)边柱外侧纵筋伸至WKL顶部。

(2)当屋面框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的主要做法:

1)当屋面框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梁上部纵筋的两批截断点相距20d。

2)当梁上部纵向钢筋为两排时,先切断第二排钢筋,这就是:

屋面框架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labE+20d;第二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labE。

3)边柱外侧纵筋伸至WKL顶部。

(3)当柱纵筋直径≥25mm时,在柱宽范围的柱箍筋内侧设置间距>150,但不少于3Φ10的角部附加钢筋。

“直角状附加钢筋”边长各为300mm。

(4)梁上部纵筋配筋率等于梁上部纵筋(如果有两排钢筋的话,两排都要算)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

梁有效截面积等于梁宽乘以梁的有效高度。

梁的有效高度的计算:

当配置一排筋时为梁高减35,两排筋时为梁高减60。

1.4抗震框架梁箍筋的构造

(1)梁支座附近设箍筋加密区:

加密区长度:

抗震等级为一级:

≥2.0hb且≥500mm

抗震等级为二~四级:

≥1.5hb且≥500mm(hb为梁截面高度)

(2)第一个箍筋在距支座边缘50mm处开始设置。

(3)弧形梁沿中心线展开,箍筋间距沿凸面线量度。

(4)当箍筋为多肢复合箍时,应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

(5)在计算“范围除以间距”商数取整时,当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字非零的时候,把商数加1。

1.5非抗震框架梁的构造

1.5.1非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

(1)非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与抗震楼层框架梁大体相同,只是把labE换成lab、把laE换成la(非抗震的锚固长度)。

(2)梁纵筋在支座或节点内部可以直锚,也可以弯锚。

(3)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直锚长度只要求≥la,不要求“超过柱中心线5d”。

(4)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直锚长度要求≥la,同时“超过柱中心线5d”。

1.5.2非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纵向钢筋构造

(1)非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纵向钢筋构造与抗震屋面框架梁大体相同,只是把labE换成lab、把laE换成la(非抗震的锚固长度)。

(3)屋面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直锚长度只要求≥la,不要求“超过柱中心线5d”。

(4)屋面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直锚长度要求≥la,同时“超过柱中心线5d”。

1.5.3非抗震KL、WKL箍筋

(1)图集没有作为抗震构造要求的箍筋加密区。

(2)第一个箍筋在距支座边缘50mm处开始设置。

(3)弧形梁沿中心线展开,箍筋间距沿凸面线量度。

(4)当箍筋为多肢复合箍时,应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

1.6非框架梁的构造

1.6.1非框架梁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

1.6.1.1非框架梁端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

(1)设计按铰接时:

ln1/5。

(2)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

ln1/3。

注:

“设计按铰接时”、“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由设计注明。

(图纸会审一定要提出)

1.6.1.2非框架梁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

非框架梁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取ln/3(ln为相邻左右两跨中跨度较大一跨的净跨值)

1.6.2非框架梁纵向钢筋的锚固

1.6.2.1非框架梁上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

非框架梁端支座上部纵筋弯锚,弯折段15d,而弯锚水平段:

设计按铰接时:

≥0.35lab

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

≥0.6lab

纵筋在端支座应伸至主梁外侧纵筋内侧后弯折,当直段长度不小于la时可不弯折

注:

“设计按铰接时”、“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由设计注明。

(图纸会审一定要提出)

1.6.2.2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

直锚12d

当为光面钢筋时,梁下部钢筋的直锚长度为15d

1.6.2.3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锚固

直锚12d

当为光面钢筋时,梁下部钢筋的直锚长度为15d

1.6.2.4补充知识

(1)当梁配有受扭纵向钢筋时,梁下部纵筋锚入支座的长度应为la,在端支座直锚长度不足时可弯锚。

弯锚平直段长度≥0.6lab,弯钩长度5d。

当梁纵筋兼做温度应力筋时,梁下部钢筋锚入支座长度由设计确定。

(2)当遇到弧形非框架梁时,纵向钢筋的锚固构造需咨询结构设计师。

(3)由于在设计中非框架梁不考虑抗震作用,所以非框架梁的正弯矩只存在于跨中,在支座附近没有正弯矩。

这样,非框架梁下部纵筋在支座附近处于受压区,所以不受“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00mm”的制约,直锚12d就足够了。

(4)当梁中纵筋采用光面钢筋时,下部纵筋锚固长度应改为15d。

1.6.3非框架梁纵向钢筋的连接

架立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

1.6.4非框架梁的箍筋

(1)图集没有作为抗震构造要求的箍筋加密区。

(2)第一个箍筋在距支座边缘50mm处开始设置。

(3)弧形梁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