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思考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5623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思考题.docx

《第二章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思考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思考题.docx

第二章思考题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6、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7、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8、“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9、“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1、列宁提出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13、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14、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15、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D 3、C 4、C 5、C

 6、C 7、C 8、A 9、A  10、B 11、A    12、B

 13、A 14、C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6、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8、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0、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11、价值的特性是(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1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 2、ABC 3、BD 4、ABCD 5、CD 6、ABC7、ACD 8、CD 9、ABCD  10、ABCD11、ABCD   12、BCD

 三、辨析题

1.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本判断是错误的。

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这就是说,两者都坚持可知论的立场。

旧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

“第一,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满足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J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上述观点不等同。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

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

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

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

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4、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

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5.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实践标准的含义不以个人和阶级的不同而改变。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含义是:

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

因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这是实践在认识中基础地位的又一重要表现。

2、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答:

(1)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3、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以往认识论有什么不同

答: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所以,又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对立统一。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5、认识为何一定要回到实践

答: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从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

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得以纠正,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6、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是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

8、谈谈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要通过无限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并且最终一定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一定层次、一定水平的实践只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而且实践检验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因而实践检验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9、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五、论述题

1.试述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

从客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事物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水平、知识能力的制约。

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只能实现计划经济。

这种思想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这种观念。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利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包含着相对性和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割裂开来的倾向,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

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看法(尤其是各种战略和策略)不能被当成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3.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理,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第二,人们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从事实践活动,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从而检验出这一理论是不是真理。

第三,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六、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

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

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1]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

“我欲之楚。

”臣日: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日:

“吾马良。

”臣日: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日:

“吾用多。

”臣日: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日:

“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材料2]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请回答:

“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答案要点]

     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3.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要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全面科学地判断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放到真抓实干上。

请回答:

(1)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依据。

(2)坚持求真务实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依据主要是认识运动辩证发展过程的原理。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求真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在实践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务实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把从事物中求得的真理,用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并取得实践活动的成功和预想的结果。

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重视求真,但更重视务实,因为只有认识运动中的第二次飞跃,才能检验所求之真,才能实现求真的目的。

(2)求真务实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辩证统一的过程。

这一过程既是认识与实践相互转化的过程,也是提高理创新和实践创新水平的过程。

4.【材料1】恩格斯指出:

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他进一步指出: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