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docx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鹤岗市逸夫小学 刘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逸夫小学的刘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
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分析
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在市级实验校的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本单元前几节内容中,学生已经对数格子法、平移重合法、剪割拼补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处理
依据新课程对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体现《数学课程》的“过程性”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忆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
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
标准中指出: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实验、模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本课多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评价方式
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评价。
3、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四、教学手段
为了再现生活情境和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与内在联系。
五、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
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上课前,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现在网络上最受欢迎的是什么游戏吗?
因为多数孩子的家里有电脑并已上网,所以多数孩子说:
“我知道,我爸爸妈妈天天吃完晚饭后都抢着斗地主,所以一定是斗地主。
”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说:
“是啊,人们都喜欢和地主斗一斗智商,有的地主很狡诈,有的地主呢,也很笨,(课件)以前,有这样一个笨地主,他给两个成年儿子分地。
长方形的这块分给了大儿子,平行四边形的这块分给了二儿子。
但是,两个儿子都认为分给自己的那块地小,都说老财主偏心。
这可把老财主气坏了,可他又说不明白。
所以,老财主就想找一个聪明人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学生会跃跃欲试,议论纷纷。
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
在这样一个浓厚的探究氛围中,就为学生动脑加大了马力,在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
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组织动手实践 多维尝试探究
依据学生对上述故事中的生活实际问题,感兴趣这一可贵资源,我将以故事的问题为主线,进一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帮助老财主想办法。
我首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大的。
“假设这两块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学具卡片,你们将怎么办?
”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有了困难,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有问题可以到组内交流,讨论。
小组学习中,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各自想尽一切办法来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大的,这样不但达到大家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汇报交流时,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
利用从小组汇报中得来的信息,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行性。
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如:
数格子(学生有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能力)、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
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宝贵的,因为,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
引导学生分析、验证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的方法。
所以,在学生汇报出多种答案时,我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办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合情合理。
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认知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即:
(课件)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得出两块地面积相同的答案。
这一组实践操作,看上去是帮助老财主证明分地公平,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与高相同的内在联系。
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
汇报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
两个卡片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
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组织学生深入推导:
利用实践割补法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怎样求呢?
顺势学生就梳理出了(课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文字公式及(课件)字母公式s=ah。
公式的顺利推导,都源于上一环节学生的实践操作。
这样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到此,我并没停住,仍然借助老财主分地的情境,(课件)给出两个图形的个体数据,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确切答案,为老财主彻底解决问题,老财主开心的笑了。
在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课件)
1、基础练习:
算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的几个图形底和高的数值都很简单,但图形位置各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
2、提升练习:
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
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的要求。
使这两道题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3、发散练习:
下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为什么?
在这条平行线之间,还可以画出几种形状不一样而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与相邻的两边组成的角度大小无关。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
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预测
本节课中,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的要点。
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在整个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到了知识。
反思本节课,我有这样几点感悟:
1、 兴趣比学会更重要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这足以说明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
本节课伊始,我以“谁来帮地主分地”的故事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们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猜想,发现,验证,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
有的孩子在课即将结束时说:
数学真有趣!
我愿意学数学!
看,这不正是兴趣的魅力所在吗?
2、 过程比结果更精彩
整个活动过程,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迁移转化,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又体验了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当孩子们一声声兴奋地呼喊着:
“老师,我发现了”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溢满了惊喜,我知道这正是课标中所倡导的: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 恰当鼓励比超值嘉奖更有效
本节课教学中,我能注重发挥评价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状态及过程的评价。
教学中,我与学生同处一个平台,真诚与学生交流,认真地倾听,相互地接纳和分享,及时地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某些正确回答,我并没有夸他:
“棒极了!
”,“真聪明!
”而是对他说:
“你能答对,说明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但老师相信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评价学习热情更高涨了,思维题更活跃了,他们有些想法是我的预设中不曾有的,所以我想在学生思维停滞不前的时候,恰当的鼓励比一味地:
“你真棒”的超值嘉奖更有效。
教育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
本节课大部分内容是以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学习的。
但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在自主探究时,总是不是很投入,他们似乎也在想,也在做,但每次在合作交流前,他们都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小组中去听别人说,然后去附和别人的意见。
课下我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说:
“不用自己想,反正一会儿就合作了,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就行了。
”听了他们的话,我一直在想,小组合作是有利于解决问题,集体的智慧更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
然而,这种学习方式也有它自身的缺陷:
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如果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那可以依靠集体。
如果将来的社会需要你独当一面的时候,你又如何去解决问题呢?
因而,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这方面再多下些功夫,“巧”下些功夫,让孩子们在乐于独立探究、会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去合作交流,这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能力。
平行四边形面积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教材第九册数学第八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五年级的学生不论是学习习惯还是思维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这部分的内容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六、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平行四边、剪刀、直尺等,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七、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八、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教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设计了一个猜图形游戏。
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转换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剪一剪,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这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
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
提问:
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
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
拼成的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巩固练习,应用深化
这个环节我一共设计了五道题。
第一、二是要求学生求出它的面积,目的是让学生选准对应的底和高进行计算。
后几道题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达到熟练灵活掌握的目的。
(四)全课小结,质疑问难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说应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让学生用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等多方面来获得新知识,并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来验证结论,这使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学法,为学习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九义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
一、教材分析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贯穿始终的。
本册教材则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行、三角行、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
而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
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践探究;在公式推导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及多种感官并用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推导,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培养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生活处处有数学的认识。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
同时,我将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设计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特结合本班学习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
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以前,有个老财主给两个成年儿子分地。
他根据平日收成及地垄大小,把这块地分给大儿子,这块地分给二儿子。
但是,两个儿子都认为分给自己的那块地小,都说老财主偏心。
这可把老财主气坏了,可他又说不明白。
只知道这两块地的垄数和收成相同的。
所以,老财主就想找一个聪明人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学生会跃跃欲试,议论纷纷。
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
在这样一个浓厚的探究氛围中,就为学生动脑加大了马力,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
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组织动手实践 多维尝试探究
依据学生对上述故事中的生活实际问题,感兴趣这一可贵资源,我将以故事的问题为主线,进一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帮助老财主想办法。
我首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大的。
“那么假设这两块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学具卡片,你们将怎么办?
可以小组讨论。
”这样引导可以使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
想尽一切办法来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大的,这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接着,我利用从小组汇报中得来的信息,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行性。
学生或许会想出很多办法,如:
数格子(学生有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能力)、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
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宝贵的,因为,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
最后,在学生多种答案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办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合情合理。
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会认知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并得出面积相同的答案。
这一组实践操作,看上去是帮助老财主证明分地公平,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与高相同的内在联系。
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
两个卡片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
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
我抓住这个重点,组织学生深入推导。
我是这样做的:
利用实践割补法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思考: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怎样求呢?
顺势学生就梳理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文字公式字母公式。
公式的顺利推导,都源于上一环节学生的实践操作。
这样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到此,我并没停住,仍然借助老财主分地的情境,给出两个图形的个体数据,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确切答案,为老财主彻底解决问题,老财主开心的笑了。
在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1、基础练习:
算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在课件中)
出示的几个图形底和高的数值都很简单,但图形位置各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
2、提升练习:
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
(图在课件中)
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的要求。
使这两道题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3、展练习:
下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为什么?
在这条平行线之间,还可以画出几种形状不一样而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
(图在课件中)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与相邻的两边组成的角度大小无关。
4、拓展创新
接上题再问: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而且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
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
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全员参与,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可充满激励的语言,将会给学生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而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习题,也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
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
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材编写的特征: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
再是通过割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