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3334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docx

《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docx

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

西城区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规划

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十一五"时期西城区文化建设回顾 4

  一、三级设施网络初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显著提升 4

  1. 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日趋加强 4

  2. 文化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4

  3. 文化活动开展日益丰富,品牌活动不断形成 4

  二、文化遗产普查持续有力,文物保护成绩显著 5

  1. 文化遗产普查持续有力,成果突出 5

  2. 文物保护工作得力,成绩显著 5

  三、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市场监管工作得力 5

  1. 文化市场稳步发展,文化企业逐渐增多 5

  2. 文化执法队伍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业绩突出 5

  第二章"十二五"时期西城区文化发展的优势 6

  1. 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内容丰富 6

  2. 文化资源集中,文化发展充满潜力 6

  3. 人才资源聚集,文化建设人才众多 7

  第三章 西城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发展思路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发展原则 7

  三、建设目标 8

  四、五年蓝图 9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格局:

"社区一体化、布局均衡化"空间布局 9

  2. 文物保护格局:

"一带六区多点"文物保护格局 9

  3. 文化品牌格局:

推出三大文化品牌活动和两大特色公益活动 10

  4. 文化人才格局:

建立多层次、多领域文化人才格局 10

  第四章西城区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10

  一、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10

  1. 建设功能互补的区级文化设施,发挥带动辐射效益 10

  2. 推进街道、社区标准化建设,满足基层开展文化活动场地需求 11

  3. 增强文化设施创新能力,形成示范效应 11

  4. 提升区域文化特色品牌活动,实施精品战略,提升西城区文化影响力 12

  5. 开展公益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2

  二、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文化精品,建设文化资源共享示范区 13

  1. 重点引进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建立西城区文化人才信息库。

 13

  2. 建立街道文化工作人员定期培训机制,满足文化工作需求 13

  3. 设立社区专职文化组织员,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13

  4. 建立和完善三级文化志愿者网络,服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14

  5. 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创作文艺精品 14

  6. 整合区域文化资源 14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 15

  1. 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构建"一带六区多点"文物保护格局 15

  2. 建设文化特色地标,形成鲜明的区域文化符号 16

  3. 创新传播宣传方式,推广区域文化品牌 16

  4. 推行多方文物保护计划,建立文物保护机制 17

  5. 继续推行"三解三批"工程,保障文物安全与合理利用 17

  6. 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17

  7. 开展多层次保护,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18

  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市场发展繁荣 19

  1. 制定可行的改革政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程 19

  2. 建设文化市场信息系统,率先实现文化市场的信息化管理 19

  3. 强化文化市场执法建设 19

  第五章西城区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20

  一、制度保障 20

  二、政策保障 20

  附件1 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库 -22-

  前  言

  《西城区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2011年-2015年)是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在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制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之一。

  中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部署和全国人大、政协委员对文化建设的献计献策为西城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七大做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突出强调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国人大、政协委员为文化发展献计献策,提出将"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

这为西城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构想和"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为西城区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

北京市委制定的《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提出,把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事业作为建设人文北京的重点工程;首都建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文化中心,为西城区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西城区"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的三区战略和四个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进了西城区文化发展。

西城区在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提出了"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三大发展战略,并将建设成为北京"四个服务"示范区、高端服务业发展示范区以及"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示范区和社会和谐示范区作为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了西城区文化事业发展。

  规划制定依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央、各部委、北京市、西城区关于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等。

  第一章"十一五"时期西城区文化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西城区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市场监管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文化事业初步繁荣。

  一、三级设施网络初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显著提升

  1. 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日趋加强

  目前,西城区有文化广场24个,文化馆2家,街道文化站15家,社区数字电影院12家,博物馆4家,区-街道-社区三级共有图书馆、图书室232家,其中区级图书馆3家。

此外,西城区内还坐落着国家级图书馆1家;国家级博物馆13家,市属博物馆9家以及民营博物馆1家。

西城区通过"1121"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联合会议制度等措施加强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了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提升了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

  2. 文化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西城区文化系统形成了一支包括群众文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社区电影等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文化工作者队伍。

群众文化团体规模不断增大,目前西城区拥有业余演出团队多达674支。

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志愿者文化服务水平逐渐提高。

  3. 文化活动开展日益丰富,品牌活动不断形成

  西城区凭借良好的文化设施和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形成了"景山合唱节"、"宣南文化节"、"六艺大比拼"等文化活动品牌;"一街一品"有序开展,并逐渐向"一街多品"的方向发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形成了街道文化特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显著加强。

  二、文化遗产普查持续有力,文物保护成绩显著

  1. 文化遗产普查持续有力,成果突出

  根据文物普查的结果,西城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59处。

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

另外,西城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0项,其中国家级28项,北京市级项目56项。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方面,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8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26人。

  2. 文物保护工作得力,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间,区政府通过实施"三解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其中资金投入超过10亿元,修缮整治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西城区通过"非遗进校园"、给非遗传承人发放津贴等形式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并于2008年建成了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三、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市场监管工作得力

  1. 文化市场稳步发展,文化企业逐渐增多

  西城区有歌厅89家,网吧107家,音像店277家,出版零售企业454家,电子游戏厅11家,电影放映单位16家,印刷企业85家。

众多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同推动了文化市场的向前发展,为西城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2. 文化执法队伍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业绩突出

  2007年西城区成立了文化行政执法队,目前共有执法人员36人。

在文化市场执法方面,仅2009年就出动执法人员8295人次,出动车辆2893车次,检查文化娱乐场所、网吧、文化企业、文物保护单位等累计超过3700家次,查获盗版影像制品和图书累计超过6万张/册等。

此外,还围绕"国庆60周年"、"北京市安全生产月"等主题开展专项检查,效果良好,维护了文化市场的安全稳定。

  第二章"十二五"时期西城区文化发展的优势

  1. 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内容丰富

  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

西城区位于首都中心城区的西侧,是燕蓟城、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所在地,历史上涵盖了中国元、明、清代皇城区的大部分。

区内文物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西城区北边逐渐形成了以王府、宫苑等文物资源为特色的皇城文物片区,如什刹海历史风貌文化圈、阜景皇家遗存文化带等;南边则逐渐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会馆、民俗演艺等为特色的文化资源,如民族文化丰富的牛街,代表宣南文化特色之一的会馆文化等。

除此之外,西城区还有丰富的寺庙古建筑、名人故居等文物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涵盖广,历史悠久。

西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种类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

其中传承百年以上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包括昆曲、岔曲、北京内画鼻烟壶、天桥中幡、天福号酱肉制作技艺和木版水印技艺等;传承百年以上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北京琴书、北京鬃人和柳泉居京菜制作技艺等56项。

  2. 文化资源集中,文化发展充满潜力

  历史文化保护区集聚,特色鲜明。

北京市有4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18片位于西城区内,总占地面积达到9.5平方公里。

包括皇城区9片、什刹海、大栅栏、阜成门内大街、西四北一至八条、东琉璃厂、西琉璃厂、法源寺和南闹市口等,区域特色鲜明,社会认知度较高,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会馆丰富集中,开发潜力巨大。

历史上北京有会馆491所,其中356所在西城境内,占全市会馆总数的70%以上。

会馆跟历史文化和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安徽会馆、湖广会馆、粤东新馆、中山会馆、杨椒山祠(河北会馆)等就是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事件的见证者,历史韵味浓郁,影响力大,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3. 人才资源聚集,文化建设人才众多

  高端文化人才丰富,智力优势明显。

区域内有多家科研院所和大量文化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和文化研究活动人员众多,汇聚着文艺研究领域的尖端人才,为西城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及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为西城区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艺术人才总量众多,对外交往频繁。

目前,西城辖区内有包括中国国家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国广播艺术团等一批优秀演出团体在内的国营及民营演出团体43家。

具有区域特色的艺术团队、民间文艺演出及民间手工技艺等多次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出访韩国、法国、澳大利亚、埃及、芬兰、南非等十多个国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优秀的文艺团体和广泛的国际交流对于树立西城区良好的国内、国际形象以及提升整体地区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 西城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根据《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城市功能定位和行政区划调整实际,紧紧围绕实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和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重要契机,大力实施"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西城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载区的地位,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为西城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二、发展原则

  文化惠民原则。

立足西城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发展优势,着眼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构建和完善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视流动人口的文化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

  特色引领原则。

深入挖掘西城区特色文化资源,提炼都市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开发力度,制定出切合西城区实际,体现西城区特色的文化发展策略。

  统筹协调原则。

促进西城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皇家文化和士子文化、专业文化和群众文化的共同发展,提升西城区整体文化形象;促进文化与教育、金融、科技的协调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整合创新原则。

创新文化发展思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系统整合文化资源。

把创新作为文化建设的前进动力,通过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革除阻碍文化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

  三、建设目标

  未来五年,西城区将以首都建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文化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高标准进行文化建设,形成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文化中心。

在文化中心建设中,始终以"文化兴区"和"文化惠民"作为战略指导,充分发挥西城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文化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幸福指数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十二五"期间,西城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整体目标为:

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区域和品牌,能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北京古都的历史文化风貌;拥有全覆盖、高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全国文化惠民工程起到示范作用;拥有强大的文化资源共享机制和平台,在北京市处于领先水平,将西城区打造成"传统特色和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文化中心区"。

重点进行文化事业的"三个示范区"建设,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资源共享示范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构建和完善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加强阵地建设,塑造一流的文化活动品牌,吸引一流的文化服务人才,提升居民的文化活动参与度、文化认同感和幸福感,使西城建设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建设"文化资源共享示范区"。

加强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把握利用。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区域的文化信息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全面开展信息服务,丰富文化共享工程的内容;探索出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途径;加强基层文化资源工程建设,使西城区成为"文化资源共享示范区"。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

深入挖掘和整合西城区特色文化、文物资源,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搭建全区文化、文物资源共享平台,以文化旅游景区、文物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重点,加强开发和利用,将西城区建设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使之成为"打造西城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四、五年蓝图

  未来五年,西城区将形成四大重要格局: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格局:

"社区服务一体化、设施布局均衡化"空间布局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

社区内开展标准化建设,使各社区均达到"三个一"标准,即拥有一个多媒体综合文化活动室、一个独立的图书室及一个文化广场。

  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均衡化:

西城区15个街道所有社区内,均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覆盖和区域分布均衡化布局,使西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能够最大程度提高使用率,服务并满足居民需求。

  2. 文物保护格局:

"一带六区多点"文物保护格局

  一带:

北京中轴线西翼文化带。

以什刹海、阜景街、大栅栏、琉璃厂、天桥等地区为重点,以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等为依托,融历史与现代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发展带。

  六区:

六个重点文保区。

包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皇城文化保护区、阜景历史文化街区、南闹市口文保区、琉璃厂-大栅栏传统文化体验区和法源寺历史文化区。

  多点:

多处文物古迹和文保单位。

包括烟袋斜街,北海阐福寺景区的万福楼,普济寺、拈花寺、中山会馆、安徽会馆、粤东新馆等文物保护单位等。

  3. 文化品牌格局:

推出三大文化品牌活动和两大特色公益活动

  三大文化品牌活动。

将"西城文化节"、"西城讲坛"和"景山合唱节"打造成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使之成为西城重要的文化名片。

  两大特色公益活动。

继续推广"一街一品",以点带面逐渐扩大西城文化品牌的影响范围;开展"走进博物馆"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4. 文化人才格局:

建立多层次、多领域文化人才格局

  文化专业人才。

通过设立文化人才发展资金、建立文化人才数据库等方式,积极吸引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

  文化专职人员。

通过建立定期培训机制、设立社区专职文化组织员等方式,提高文化专职人员素质,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求。

  社区文化志愿者。

成立覆盖区-街道-社区的三级志愿者服务网络,服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第四章西城区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建设覆盖全区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15分钟文化圈"开展国际国内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加大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显著提高西城区的城市文化综合吸引力。

"十二五"末,将西城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1. 建设功能互补的区级文化设施,发挥带动辐射效益

  新建综合性公共文化大厦。

结合西城区的经济水平现状,规划建设公共文化大厦,大厦将建设成为一个在未来十年内能够引领中国阅读、休闲的公共图书馆。

利用电子数字阅读辅助服务方式,结合中心城区特色,营造出一个"悦读"、休闲基地,预计"十二五"中后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翻建或改扩建部分区级文化设施。

在原基础上翻建南区文化馆为西城区艺术中心,建设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为改善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周边环境,同时与新街口桃园二期改造相融合,将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纳入新街口桃园二期工程。

  提升宣南文化博物馆展陈。

对宣南文化博物馆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及设备更新;通过社会征集、鼓励捐赠等措施,增加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充实丰富展陈内容;推进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展陈建设,利用现代化科技,提升展陈表现力,扩大其影响力及覆盖面。

在"十二五"期间,将宣南文化博物馆建成宣南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阵地。

  2. 推进街道、社区标准化建设,满足基层开展文化活动场地需求

  继续推进"1121工程"。

在全区范围内推行"1121工程",根据辖区情况,重点开展街道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增加更贴近街道特色的书籍及音像制品,开展适合街道居民文化需求的特色读书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街道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为基层群众提供更贴心的文化服务,建设便捷高效、服务优良的街道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基层文化设施骨干网络。

  3. 增强文化设施创新能力,形成示范效应

  打造"综合文化社区中心"。

积极响应北京市"综合文化社区中心"试点项目,在西城区选取一至两个社区进行"综合文化社区中心"建设。

增加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的功能,创新资源整合方式,将社区文化设施打造成集阅读功能、信息功能、娱乐功能、消费功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社区中心",以满足少儿、青年、中老年等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文化需求。

  率先完成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工程建设。

贯彻实施《北京市调整和振兴电子信息产业实施方案》和《北京市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1)》,落实"三个北京"建设惠民工程,计划于2011年首先完成98000余户居民的机顶盒推广使用工作,在"十二五"期间,计划为辖区内约239000余户居民提供高清交互数字应用电视的科技服务,满足辖区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

实施"政府-企业-社区公益组织-社区义工"四位一体的管理运作模式。

政府通过项目采购等充实文化资源,企业通过公共设施建设完善文化设施,社区公益组织通过完善管理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社区义工通过大力参与丰富文化活动。

通过创新方式,在西城区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

  4. 提升区域文化特色品牌活动,实施精品战略,提升西城区文化影响力

  提升街道品牌活动影响力。

提升街道现有文化品牌活动,提高活动水平,扩大活动参与度、受众范围及影响力;在尚没有建立起品牌活动的街道,给予财力及智力支持,协助挖掘人文资源,制定特色文化活动方案,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培养出特色的品牌文艺团队。

配备社区文化组织员,增强对文化活动的组织指导,拓展多层次社会文化服务。

到"十二五"末,完成"一街一品"的文化品牌建设目标。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益性文化建设。

重视流动人口的文化生活,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多文化服务。

  提升文艺作品创作质量。

创作生产更多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不断提高原创文艺作品的质量和水平,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热情,在更高层次上满足辖区市民的文化需求。

  5. 开展公益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开展"走进博物馆活动"。

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为契机,举办各种展览、讲座和主题文化活动,动员学校学生、社区居民、机关工作人员等走进博物馆,体验北京文化的源远流长历史韵味,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熏陶与教育功能。

  推进文化对外交流活动。

依托西城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文化对外交流活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展示展演、特色文艺演出国际汇演等,一方面向外界展示西城区的文化风采,一方面通过交流提升区域文化发展水平。

  二、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文化精品,建设文化资源共享示范区

  1. 重点引进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建立西城区文化人才信息库

  引进专业文化人才。

加强与北京重点高校、文艺院团的合作,设立文化人才发展资金,对优秀文化人才给予扶持和奖励;实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机制,采取项目引进、课题引进、剧目引进等形式,合同聘用签约专家等人才,探索灵活的用人途径。

在"十二五"期间,争取每年引进一批文化人才,解决文化系统人员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建立西城区文化人才信息库。

依托区文联、区社科联及各文化文艺社团的人才优势,采用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申报,活动挖掘和负责人推荐等方式,建立西城区文艺、文博等文化专业人才信息库,根据专业类别等分门别类进行信息采集,实现文艺人才资源区域共享。

  2. 建立街道文化工作人员定期培训机制,满足文化工作需求

  建立街道文化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机制。

每年定期举行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活动,系统提升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人员的情况,分批分期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鼓励工作人员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增强工作能力。

  3. 设立社区专职文化组织员,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招聘社区文化积极分子作为专职文化组织员,主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满足不同文化修养情趣爱好居民的文化需求,保证社区活动有序开展。

"十二五"期间,各社区设立至少1名专职文化组织员,组织社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同时协助街道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