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之欧阳史创编.docx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之欧阳史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之欧阳史创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之欧阳史创编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时间:
2021.02.10
创作:
欧阳史
【摘要】:
如今,我国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数成倍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
首先应该全面的分析这个矛盾,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就业机制和个人的原因。
然后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出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字】:
大学生;就业;原因;措施
前言: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是一个引人深思的事。
每年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就不了业,从而给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因此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
2003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145万人)增长了46.2%,直到今年已经增长到680万。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步下降,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待业人数34万人,2003年待业人数52万人,2005年待业人数79万
人,2007年待业人数144万人。
近几年,初次就业率一直只能保持在70%左右。
所以,积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政府原因:
1.1.1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我标准的二元化结构,造成了许多社会不公,经济也呈二元化。
不发达地区的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相对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等。
从而使毕业大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城市。
[1]
1.1.2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均衡化过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的高度化过程”,以上两点都将对就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2]
1.1.3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政府逐步建立起“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双向选择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很不适应。
而政府并没有做好思想宣传和政治鼓动,加之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难免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
从而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问题的出现。
1.1.4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不完善。
例如在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或户籍歧视、乙肝等慢性病患者受到录用歧视等屡见不鲜。
这些背离市场经济优化配置劳资源的要求,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市场走向异化。
某些就业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造成了劳动力供求有效匹配的下降。
1.2社会原因:
主要是用人单位存在的用人观念问题。
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设立较高的学历门槛,单纯地依学历高低为判断依据,过分注重文凭。
许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是客观地与需求进行对接,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高文凭。
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有名校情结,不太考虑个人能力,明确指出“名校毕业生优先录取”。
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希望大学生上岗就能给企业带来变化,而经验不足是应届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有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因考虑女性的生理、婚姻、生育等不愿招收女大学生,有的还存在生源地域歧视,这导致了很多优秀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和智慧。
1.3高校原因:
1.3.1专业设置功利、课程设置陈旧、办学定位不明
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热衷于投入少。
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陈旧,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要求脱节。
同时,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受普通高校水平评估体系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就业市场指向的作用。
总得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招生与就业脱离。
[3]
1.3.2高校教育内容偏向于为城市服务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内容表现出很强的服务城市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而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农村很可能并无用武之地,出现了学历越高,在农村反而越无法找到匹配岗位的问题。
与此同时,当前的教育体制又是定位于为城市。
在农村就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无形中强化了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倾向。
1.3.3盲目扩招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有业不能就
调查表明因“专业技能较弱”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占48.41%,居首位。
由此可见,大学生们自我感觉能力不强、专业不专的就占了近半数。
扩招没错,但与之相配套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及时到位,也就是说是一种盲目扩招、非理性扩招,使得教学水平下降,人才产品质量存在严重缺陷,与社会需求对接不上,同时导致大学生出现结构性失业。
1.4学生个人原因
1.4.1大学生的择业取向脱离社会现实,有业不想就
在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幢房.反应出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农村的就业态度。
一系列的调查:
关于“理想工作区域”的调查,
理想工作地
大城市
经济发达地
离家近
中小城镇
无所谓
比率
58.05%
11.66%
6.71%
4.96%
3.18%
关于“对于到基层就业”的调查
态度
决心去
不会去
有可能去
没有考虑
比率
6.01%
5.30%
56.18%
21.55%
关于“若有支援西部或做村官的机会,是否乐于做此工作”的调查
态度
愿意
不愿意
没想过
比率
35.34%
20.49%
34.98%
“没想过”实际上就等于是不愿意去。
可见,绝大部分人是不喜欢到基层和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就业的。
关于“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是否能接受去中小城镇及乡镇企业就业”的调查
态度
乐于接受
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
坚决不接受
比率
32.86%
50.53%
6.17%
这些数据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基本上是一致的,自愿去西部、去农村、去基层等条件艰苦地方的人并不多,即便想去也是被迫无奈,很少有人真心实意想去。
而现实社会是在西部、农村、基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可见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偏离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思想根源。
[4]
1.4.2就业定位不准确。
大学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认识,常高估自己的能力。
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社会需求不关心,对职业目标模糊,不能很好地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过高地追求超越自身素质的职业和社会提供的条件,缺乏正确的择业定位。
1.4.3核心竞争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
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更侧重于竞争力,通过就业这一社会的检验就会发现。
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沟通能力不强,团队合作精神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没有积极良好的心态等。
2.解决措施
2.1政府方面
2.1.1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机制,促进就业。
通过各项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消除户籍、档案等人为限制毕业生自由就业的障碍,加大对支边、支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1.2政府应注重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协词增长。
经济的发展不只是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还要增进人民的福利。
国家应该构建以大学生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在有的时候还应该不惜牺牲一点经挤增长速度栗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2.1.3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引导和规范。
企业是消耗大学生的第一大基地,所以政府应通过合理的优惠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通过法律法规已经其它政策来规范企业行为,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2.2.学校方面
2.2.1利用市场经济来推动和加快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专业设置上要改造传统专业和基础学科,加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适当减少专业数量和专业知识课程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得专业设置更加优化;在人才培养上,高校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各学科的融合,建立学用结合的培养体制,依据企业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决定性环节,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2.2.2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素质。
高校在推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同时,要狠抓教育质量,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教书应先育人,学校在育人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引导。
高校还应该加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有目标地安排大学生活,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2.3.用人单位方面
2.3.1用人单位应改变用人观念。
用人单位要改变对应届毕业生偏见,用人单位应该尊重大学毕业生,应该客观、全面评价当代大学生,不能因为有些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比较差,就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这样,用人单位应该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应聘的大学生,而不应该盲目追求名牌高校和高学历的毕业生;
2.3.2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用人单位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是国家花大力气花培养出来的人才,用人单位应该积极吸纳各层次的大学毕业生。
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承担起社会责任。
2.4.学生方面
2.4.1学生要静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贵的品质。
成材必先成人,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是成材的基础和保障。
另一方面。
在校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树立团队精神,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极投身社会实践。
在提高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大学生还要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努力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向年轻、有为、责任的青年转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2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树立全新就业观念。
大学生要摆脱天之骄子的思想,低姿态走进职场,不要眼高手低,而错失就业良机。
不能一味追求“孔雀东南飞”。
大都市就业竞争压力大.而城乡基层单位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
④
结语:
我们是新一代的大学生,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培养我们自己的能力。
毕竟,在这个矛盾之中,我们自身的原因是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此,为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我们要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我们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提高我们自己的竞争力,注重量的积累,不做眼高手低的大学毕业生。
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接受社会地挑选。
但是作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同样要很好的得到解决。
因此,要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做出响应的措施。
只有这样,现存的就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所有人所期待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浅析[J].生产力研究,2009(16):
106-107
[2].谭晓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治理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4):
56-59
[3].陈建波.试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南方现代化,2009(27):
104-105
[4].王新,冯玉双.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J].人口学刊,2010,(3):
56-60
[5].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14
时间:
2021.02.10
创作:
欧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