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020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docx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docx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成长即学会生存-----学会获取信息,学会实施行动,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会更新自己,学会体验感情,学会合作,学会审美。

一、 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为什么评价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评价什么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谁来评价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二、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一)什么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分等鉴定。

”                         

 ---斯克瑞文 《评价方法论》

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习者评定成绩或作证明,而是既帮助学习者也帮助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达到掌握程度所必须具备的特定知识上。

                               

        ---布鲁姆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陈玉琨教授认为,形成性评价指在教与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张庆林、杨东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教与学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改进,强调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旨在通过经常性的测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改进教师的教学。

(二)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因为学生是在成长发展中的,尤其是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变化更快。

总结性评价过多,对学生的压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受到的限制也大。

形成性评价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记录,一段时间后总结评价结果,描述出学生能力发展的轨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

语文能力的形成性评价,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从多种途径收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态度、情感及行为等信息,通过分类、对比和系统分析,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认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在一段时间内,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反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调整,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以求提升其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要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 怎样评价

小学语文评价现状:

1.评价功能, 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2.评价重心, 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

3.评价内容, 存在片面和单一的倾向

4.评价的主体, 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 教师与学生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等等。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一)形成性评价能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他们的活动中,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形式。

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享受获取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愉悦,在互评及家长、教师的评价过程中得到鼓励,明确了下一步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主动去调整,监控自己学习过程。

研究表明:

课堂上成功的、有效的学习发生于学生对其学习具有自主感之时,发生于学生理解他们努力的目标之时,发生于他们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的时候还发生于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并且具备学习能力和方法的时候。

2. 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他们的活动中,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

学生会更加专注地学习,并养成自评的良好习惯。

学生对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责任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得到

3. 增强学生的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评价标准,更可以使学生养成知识共享的好习惯。

因为学生在评他人的好坏时,要说出自已的观点,势必要讲到别的知识点,这样可以使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

4. 掌握(优选)学习方法

通过自我诊断、同伴互评等评价活动,更有助于学生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活动,并不断对学习的预期做出调整,以求学习效益的最优化。

(二)形成性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 教师由关注结果到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教师由关注终结性成绩到关注一个阶段的学习效果。

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录、分析,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仅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关注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实践中科研意识不断提升,使教师的思考也更科学、更深入。

2.教师由只关注自己的教到关注“以学定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批改作业)通过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简单结果,从而帮助自己调整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去指导每一个学生,落实促进自己更好、更有效地教学的目标,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提高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水平和能力,更好、更有效地学习的目标。

形成性评价是有效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的特征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的自我评价

同学之间的互评

教师的评价

家长的评价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知识、技能获取的评价

兴趣、动机的评价

学习方法的评价

调控能力的评价

3.评价形式与方法的多样化

五、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绩以及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改进学习策略,从而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因此,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

要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

 

2.激励性原则

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甄别和淘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

教师应该意识到评价语、分数、等级等对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的影响,并且给出的反馈信息应该尽可能具有建设性。

激励性评价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同时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并积极反思和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也有助于教师获取反馈信息,从而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恰当、积极的评价方式和反馈方式,激励评价对象不断进取,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

 

3.导向性原则

学生需要信息和指导以规划下一学习阶段,所以教师应该明确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建议如何进一步发扬;明确、建设性地提出弱点并告知如何改进;向学生提供加以改进的机会。

不能忽略指瑕、指正与显微等批评性评价。

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1.教师更具激励性课堂评价语言

2.调查问卷

3.学习任务工作单

4.学习任务评价单

5.师生的反思随笔

6.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作业本的评价

七、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首先,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表现为:

(一)识字、写字:

重在考察认读汉语拼音,使用字典、词典,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用罚抄来纠正错别字。

(二)阅读:

综合考查阅读过程(感受、体验、理解与价值取向),阅读兴趣与习惯(选择材料、阅读量)和阅读方法(精读、略读、浏览)的运用。

加强感情朗读,鼓励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领悟。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尊重独特体验。

(三)写作:

求真情:

作文评价要努力保障学生真情实感的顺畅表达,鼓励独立有创意的思考和想象;重过程:

评价要重视材料准备过程,考查占有运用材料的方法、途径;多修改:

教师评改、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关注修改的态度、内容、方法。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查参与意识、情意态度。

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运用语文、解决问题、探究创新。

评价着眼点在于:

活动中合作与参与的态度;主动发现与探索的精神;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积极性;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表现。

 

 一).预习中的形成性评价

预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前期准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有效手段。

在预习中增加形成性评价无疑对学生以上两方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生在预习阶段,完成老师提供的预习任务单,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评价,课上由学生推荐学习伙伴进行预习汇报。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增强。

请看下面这张预习工作及评价单:

( )册(         )课预习任务及评价单      姓名(       )   日期(     )           

 

完成情况记录

自评

伙伴评价

教师评价

读课文

1.读()遍

2.易读错的字音有()

声音洪亮、字音正确

语句流畅为3颗星

()星

()星

 

学生字

1.我自己学会的生字有:

()

2.我是这样学会的:

()

3.我认为难写的生字是:

()

至少学会3个生字、

方法好,可评为3颗星

()星

()星

解词

解词举例

()星

()星

自然段

我知道第()自然段的段意是:

()。

()星

()星

质疑

我不明白的是:

()

()星

()星

预习收获

1.我在()做得好,要坚持!

2.我要向()学:

().

 

我推荐()

的预习在班中展示;理由是:

()

我认为()

的预习进步最大。

理由是:

()

这样使预习从内容上更加开放,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选择性增强,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思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评价中,与同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自评环节可以让学生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互评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同伴;同时改善老师独自判预习作业负担重、反馈慢,学生又不认真对待预习作业的现状。

(二)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很多。

从评价主体角度分为两类,一方面是教师课上的语言评价;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对自己、他人学习情况的评价。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口头评价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它是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

*教师评价用语:

a我非常赞成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

b你朗读时的感情和表情感染了我们,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真是一种享受啊!

c你能主动的第一个举手老师为你的勇敢而高兴!

d别担心,你会说得很棒!

e我想,接下来的发言会更精彩,谁还想说?

f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g你说得非常有道理,能说出理由吗?

*廉丽娟——《琥珀》评点:

通过4张评价单引领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学习情况的自我反思,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设了一个平台。

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

另外,学生关注点增多,由过去只关注课本、教师,到开始关注自己、同伴

检索信息、自我表达、学习方法等学习情况,使得学习的过程更加富于挑战性。

再有,形成性评价但的使用也更加便于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效果,有利于教师反思及调整自己的教学。

 (三)课后作业中的形成性评价。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后进行自查并评价评价,效果良好。

 

用  时

书  写

出现错字数

正确题数

作业日期:

作业内容:

 

 

 

 

我的一句话感受:

 

家长一句话点评:

 

有的学生写道:

没想到老师让我们填写作业评价单后,我的书写越来越好了。

因为每次写作业前我都暗暗地下决心:

一定要争取书写得到3颗星。

同学、老师长长表扬我,我心里美滋滋的。

我感到只要努力,就能进步。

学生家长写道:

这张小小的作业评价单作用可不小。

我的孩子每次作业时都会把小闹钟放在书桌旁,写作业也专心了,不用家长反复提醒了。

谢谢老师!

评析:

搭设好平台,学生们就会尽情展示自己,同时,在他们的心里埋下自信自强的种子。

什么是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亦称少年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和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

3.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儿童文学的读者指的是0到18岁的未成年人,这个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包括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等,因而又区分成三个层次:

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

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阶段的儿童文学,主要指的是童年文学。

1)儿童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

心理学上把人在3岁至15岁这一阶段划分为儿童期。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进行思维的生理结构和反应机能正处在不断发展和趋向健全的变化过程中,使儿童心理出现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趋向,并具有了不同年龄阶段各自明显的特征。

一般把儿童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

3岁到6岁的学龄前期,也称幼儿期;7岁到11岁的学龄初期,也称童年期;12岁到15岁的学龄中期,也称少年期。

在幼儿期,儿童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不易集中和持久,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但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及同一些概括性的道德标准相联系的道德感,语言和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

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得以重大转折的时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抽象思维与各种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觉性在发展,个性倾向、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在增长,自觉运用道德意识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但集体意识有待发展,而且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常常从表现现象出发,对客观事物愿意表态,求知欲增强,甚至醉心于那种对他们距离很远的东西。

这一切,很大程度是由于书面语言、电子传媒介入的结果。

少年期是儿童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处在“最动荡、最易变化、最不稳定的一个时期”(克鲁普斯卡娅语)。

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和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独立性、自觉性、义务感、纪律性等个性品质形成,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日益增多,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具有了初步世界观的萌芽。

心理品质向成年期过渡。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儿童文学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心理特征不同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儿童文学的要求是有区别的:

幼儿文学的要求是:

内容方面,应着重阐述初步的道德观念或某些必备的知识,要有浓郁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表现方法要以反复和对比为主;语言方面,既要浅显、口语化和规范化,又要形象有趣,富于动感;形式上,要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体裁上主要是儿歌、小诗、图画故事、生活小故事、连环画、短小的童话等为主。

童年文学的要求是:

主题方面要单一、浅近、具体、明朗、富于教益,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人物形象多是有理想、有追求、勇于开拓进取、具有奉献精神的先进的成人形象或儿童形象,允许出现否定性人物,塑造时,多用外貌刻画和动作描写,少用静止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情节要生动单纯,具有浓重的故事性;结构要紧凑完整;语言要生动有趣;基调要明朗乐观;内容上要以表现光明面为主,力求做到真善美的统一;体裁方面,要以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科学文艺和儿童影视剧为主。

少年文学的要求是:

主题要丰富且呈现多义,题材要宽泛且有较为深刻的内涵,既集中描写、赞颂生活中美好的、光明的一面,也不回避客观存在的消极、阴暗的因素;在人物刻画方面,以写少年为主,也不冷落对成人形象的描绘,而且要较有深度和力度;情节设计既可曲折完整,也可“淡化”处理;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应趋于多样化;体裁方面以小说、动物小说、科幻作品、散文、游记、报告文学、传记体作品、少年诗歌、影视剧为主。

总之,儿童读者从幼年到童年到少年,在这一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其总体的儿童特征逐渐淡化、消失,而总体的成人特征逐渐强化明显。

供给他们阅读欣赏的儿童文学作品也相应出现这种变化,即儿童文学自身的总体特点愈来愈淡化以至于消失,而成人文学(主要指青年文学)的总体特点愈来愈强化以至于完全取而代之。

2)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情绪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情感,并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儿童作为一个情感弱势群体,他的感情更加脆弱,最容易受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除了从成人和小伙伴那里寻求温暖和同情外,还会从文艺作品中寻求消遣和快乐,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可以使得他们的感情更丰富、更充实,以抵抗生活中的孤独、苦恼与不幸。

所以,儿童文学能丰富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的幽默感。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幽默,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孩子以强烈的情感体验。

举个例子,我国作家车培晶的新作《瘦狼与胖狼》,作品用对比手法塑造了天真、善良的瘦狼和自私、计较的胖狼这两个童话形象。

纯朴诚实的瘦狼被胖狼摘去了五脏六腑,骗去了狼皮,但是人们同情它,信任它,纷纷将棉衣、棉毯披到它身上。

一位好心肠的老奶奶还收养了它,为它织了一件像绵羊的皮毛一样的毛衣,老奶奶的儿子甚至为它安装了一套电脑内脏。

而胖狼则由于太计较个人得失,不仅吃不到东西,还被腌成辣椒狼,吃尽苦头。

童话中既有善意的嘲讽,又有温暖的爱意;既透露出轻松、自然的幽默风格,又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动物和平相处的良善意愿。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让孩子们在心中产生了一种情感,一种善恶美丑分明的情愫。

再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林格伦的童话《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写的是小飞人卡尔松与斯万特松家的小儿子小家伙相交往的有趣故事。

小家伙是个自我感觉很孤独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很忙,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家里人既没时间陪他,也没人注意到他的感受。

于是小飞人卡尔松出现了。

小飞人填补了小家伙孤寂的生活,为小家伙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作品中对于两个小伙伴纯真友谊的描写,对于小家伙渴求亲情、友情的描写给予生活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们一种情感补偿,使他们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儿童情感的培养,甚至潜移墨化,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3)儿童文学与儿童思维

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

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观不分,它常常使得儿童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与真实的客观世界产生程度不等的错位和反差。

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思维是一种同原始人思维类似的思维形式,大体而言,它具有以直观形式代替逻辑形式来感知世界的特点。

儿童在十二岁以前,还没有出现一个完全的逻辑系统,在他们的意识里理性和逻辑还没有能够很好表现出来。

这一时期儿童主要借助感性的直观形象来思考,用感性的态度去感知世界和理解世界。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种整体认识,常常把局部和整体混为一谈,把现象当成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因果关系也常以直观形象感受和直接经验来解释。

这种直观形象思维,又常以主体情感为向导,形成一种感官联想现象。

另外,由于知识受局限,没有先验的约束,儿童在思维的过程中,具有浓厚自我中心色彩。

形成一种“我向思维”,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不能区分有生命的现象和无生命的现象,而把整个世界同化在自我的活动中。

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妈妈,而星星眨眨眼,树儿摇摇头,则是向人们问好……..在这种思维影响下,儿童分不清物理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和想象,分不清过去和现在,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在儿童的世界里,充满生机和富有诗意!

儿童只是依照他们所知道的而不是实际客观存在的样子去表现事物,因而摆脱了许多现实的局限,可以进行无拘无束的想象和大胆创造,于是,童心就成了产生想象的沃土。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使儿童情感得到熏陶、幽默感得以培养,使得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想象陶冶,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所以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应该要充满着情感色彩,富有幽默感,富有想象空间,这样才能与儿童的心理相符了。

美国作家鲍姆的《绿野仙踪》、英国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假话国历险记》《洋葱头历险记》、米而恩的《小熊温尼•普》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4)儿童文学与儿童兴趣

儿童认知心理学认为:

“当儿童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儿童就会出现‘惊讶,疑问、迷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儿童去注意和探求”。

儿童由于生活阅历比较少,受知识所限、眼界所囿,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也就意味着儿童在经验和阅历方面不如成人老成持重,而这恰恰就成了儿童认知的动力。

儿童因为无知或认知有限而进一步增强了去探知的兴趣。

好奇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大特征,这就有利于引导和鼓励儿童对认知产生极大的渴望感。

儿童文学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朋友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舞他们浓厚的求知兴趣。

比如《鲁孙滨漂流记》,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融入了海岛的地理概貌、动物植物、种植技术、烹饪烤面包技术、搭木屋、打猎等等的谋生知识。

未知的世界展现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读者面前,这样便大大激起了小朋友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

这种兴趣可以促进儿童积极探索新事物、新世界,培养儿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这类能够激发儿童探究兴趣的作品有很多,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加拿大作家西顿的《王狼洛波》、英国作家威尔斯的《隐身人》等等。

因此,儿童文学一定要抓住童心的一大特点去创作。

5)儿童文学与儿童的自信和毅力的培养

儿童文学在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自我意识,培养儿童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格有着积极的作用。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个窗口,会弥补某些儿童人格的缺憾。

儿童文学作品会促进儿童形成自信心和进取心,甘愿冒险等优良品格。

如童话作品《长袜子皮皮》里面塑造了一个聪明淘气,力大无比,常常会作写恶作剧的9岁小孤女——皮皮的童话形象。

她独立自信,敢于冒险,自我意识极强。

她会在地板上和面做饼干;清洗厨房地板时她把两个刷扎在自己的光脚下面,然后在地板上像溜冰一样檫来檫去。

当看见5个小男孩欺负一个小男孩时,她会非常仗义去教训那几个臭小子……,总之,她独立自信,个性十足,勇于冒险,处处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