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走进中医重点.docx
《科学走进中医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走进中医重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走进中医重点
科学走进中医重点
科学走进中医重点
名词解释
1.气机:
指气的运动。
2.阴阳:
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3.五行:
是指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相生: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和助长的关系。
5.五行相克: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的关系。
6.脏腑:
脏腑是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
7.血:
血是运行于脉中,并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
8.津液:
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9.正气:
即人体一身之气,具有调节、抗病、驱邪、修复等作用,正常情况下其分布运行于全身各处。
10.邪气:
即存在于外界或人体内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导致生理机能的失常,造成脏腑经络组织的形质损害,改变人的体质类型,可引起疾病的发生,影响疾病的发展变化。
11.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的统称。
12.疠气:
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13.痰饮:
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14.淤血:
指血液运行不畅,体内血液凝聚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淤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15.伏发:
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16.继发:
指在原发疾病没有痊愈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17.善色:
是生病以后面色仍然明润含蓄,多反映新病、轻病和阳证。
18.恶色:
是色泽晦暗枯槁暴露,见于久病、重病、阴证。
19.谵语:
指患者神志昏迷,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20.咳嗽:
是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的临床常见症状。
21.嗳气:
胃中气体上冲,出于咽喉而发出的声音。
22.心悸:
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23.眩晕:
即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
24.正治:
是逆其疾病证候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25.因时制宜:
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
26.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的原则。
27.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的原则。
28.四气:
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29.五味:
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30.归经:
是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31.中药七情:
药物配伍关系: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32.君药:
指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3.臣药:
一是指辅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指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34.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药效。
35.相使:
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36.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37.相杀:
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38.相恶:
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39.相反:
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知识点
1.中医基本理论形成体系的标志——《黄帝内经》
中医临床辩证施治体系的建立——《伤寒杂病论》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本草经》\《本经》
2.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3.气的四种运动形式:
升、降、聚、散
4.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5.阴阳关系: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
6.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7.
8.
五行相生相克示意图
9.五脏:
(1)心:
心主血脉;心主神明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
(2)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主行水,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在志为忧;肺在液为涕
(3)脾:
脾主运化;脾主生血统血;脾主升清
脾在体为肉,主四肢,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脾在志为思;脾在液为涎
(4)肝: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肝在志为怒;肝在液为泪
(5)肾:
肾主藏精;肾主水液;肾主纳气
肾在体主骨,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
10.六腑:
(1)胆(奇恒之腑):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2)胃:
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
(3)小肠:
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
(4)大肠:
传导糟粕;吸收津液
(5)三焦:
通行元气;疏通水道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1.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2.气的主要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13.气的分类:
(1)元气:
和人体生长发育有关
(2)宗气:
与人呼吸有关
(3)营气和卫气:
营养作用、保护作用
14.津液的生理功能:
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
15.中医如何认识疾病的发生以及怎样治疗?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16.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
六淫:
重点---风寒湿热,即风邪,寒邪,湿邪,火(热)邪
17.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18.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盛衰----阴阳偏盛(阳盛、阴盛)、阴阳偏衰(阳衰、阴衰)
(2)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3)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4)阴阳转化----由阴转阳、由阳转阴
(5)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19.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20.辨别证候的方法:
(1)八纲辨证(二纲六变):
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
(2)气血津液辩证(3)脏腑辩证(4)六经辨证(5)卫气营血辩证(6)三焦辩证
21.扶正祛邪的运用:
(1)单独运用----虚证或实证(扶正、祛邪)
(2)同时运用----虚实错杂证(扶正兼祛邪、祛邪兼扶正)
(3)先后运用----虚实错杂证(先祛邪后扶正、先扶正后祛邪)
22.调整阴阳的运用:
(1)实则泻之----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2)虚者补之----阴阳互制补虚法(阴偏衰、阳偏衰)、阴阳互济补虚法(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补虚法(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23.五味:
辛:
“能散能行”甘:
“能补能和能缓”酸:
“能收能涩”
苦:
“能泻能燥能坚”咸:
“能下能软”
24.(了解)妊娠用药禁忌:
(1)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
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
(2)毒性强:
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
25.中药:
(1)人参----起死回生之药,不宜与藜芦同用,不宜食用茶叶、萝卜、竹笋、螃蟹
(2)山药---主治:
脾气虚弱或阴气两虚;肺虚咳嗽;消渴气阴两虚证
(3)甘草----被称为“国老”的药物
(4)当归----女人调血的要药;补血活血
(5)熟地黄-----大补阴血之药
(6)附子----火神之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7)陈皮----以存放日久为妙的药物;主治病证:
脾胃气滞证;呕吐,呃逆证;湿痰,寒痰咳嗽;胸痹
(8)半夏----燥湿化痰之要药
(9)茯苓----为利水渗湿要药;主治病证:
寒热虚实各种水肿;痰饮之目眩心悸或呕吐;脾虚;心悸,失眠
(10)泽泻----利水渗湿
(11)川芎----血中之气药
(12)防风----“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
(13)柴胡----少阳证之要药
(14)黄芩----肺热咳嗽的救命药
(15)青蒿----中药奇葩,疟疾克星
(16)艾叶----主治病证:
虚寒性出血病症;下焦虚寒;胎动不安;温灸主要原料
(17)山茱萸---防止元气虚脱
(18)莱菔子---误服人参的解药;消食化积
26.君臣佐使:
君药、臣药(见名解)
佐药:
佐助、佐制、反佐使药:
引导药、调和药
27.常用方剂:
(1)独参汤----功用:
大补元气,回阳摄血
(2)二陈汤---组成:
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功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证;
临床表现: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3)四物汤---组成: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功用:
补血调血;
主治:
营血虚滞证;
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4)五味异功散----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
功用:
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
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临床症状:
面色委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5)六味地黄丸----组成:
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
滋补肝肾;
主治:
肝肾阴虚证;
临床症状: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6)七味白术散----功用:
健脾止泻;
主治:
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津液枯竭,口渴烦躁,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瘦困劣。
(7)八正散---功用: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淋证
(8)九味羌活汤---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9)十全大补汤---功用:
温补气血;
主治:
气血两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