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2259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5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题解析版.docx

《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题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题解析版.docx

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题解析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张爷爷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他参与和表决了会议通过的所有文件和决定,下列各项属于这些文件和决定的是()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③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⑤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2.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历史事件是()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C.西藏和平解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抗美援朝战争中,履行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这一誓言的人物是()

A.聂耳B.冼星海C.邱少云D.王进喜

4.一位美军高级将领在分析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说:

“我们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这场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战争被我们称为()

A.抗日战争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D.镇压反革命

5.某班围绕我国发生在年尾数为“2”的事件举行学习报告会,下列题目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抗美援朝

D.“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6.(2012·泰安学业考)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十分落后,然而,短短几年间新中国就生产出了第一批自己的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这主要得益于()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贯彻

7.(2012·长春模拟)2012年“两会”期间,同学们看到右面的老照片,纷纷推算它距今的时间,正确的是()

A.91年B.52年

C.58年D.63年

8.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

“从1953年起,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

”这里“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指的是()

A.实行改革开放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通过

D.进行土地改革

9.1953-1956年我国出现右图所示农业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0.(2012·揭阳模拟)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之后,各抒己见,下列推理最正确的是()

A.甲:

不对,“一五”计划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乙:

对的,三大改造后的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

C.丙:

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制度

D.丁:

对的,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1.“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

”这首歌谣出现的原因是()

A.遵循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B.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C.党的“左”的指导思想

D.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12.(2012·岳阳学业考)对“文化大革命”的评论恰当的是()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C.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13.下列对于“文化大革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地分析形势,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发动的

B.“文化大革命”的指挥部是中央文革小组

C.二月逆流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的正义斗争

D.“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4.2012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5.(2011·河池中考)央视热播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反映了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再创业历程。

该村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改革第一村”是因为他们率先实行()

A.土地改革运动B.公私合营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下图是某一农民家庭在1978-1988年10年间人均收入变化情况。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10年间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D.农民有了土地所有权

17.比较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和影响,共同点不包括()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废除土地私有制

C.解放了生产力D.促进农村的发展

18.(2011·凉山中考)邓小平说: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背景()

A.“文化大革命”结束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D.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我国南方的一座城市,与香港仅一河之隔,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而来,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它就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

A.深圳B.珠海C.汕头D.厦门

20.(2011·茂名中考)邓小平说: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对这句话最完整、最本质的理解是()

A.改革就是第二次民主革命B.改革就是加快经济建设

C.改革就是加强法制建设D.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1分,第22题8分,第23题17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记载着一页历史,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蕴涵着一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时代背景。

观察下列信息并回答问题:

(1)甲人物所说的电影《上甘岭》源于历史上哪一次战争?

(1分)

(2)乙人物所说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动乱岁月”与哪一事件有关?

(2分)这一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分)

(3)在丙人物所说的那个急于求成的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显著成就,你能说出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两个模范人物吗?

(2分)

(4)丁人物所说的“那历史性的一刻”指哪一事件?

(1分)

(5)按年龄大小给甲、乙、丙、丁四个人物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1分)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

C.丁>甲>丙>乙D.乙>丁>丙>甲

(6)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昔对比,乙、丙两个人物一定有颇多的感触和认识,请你替他们分别谈一谈。

(2分)

22.中国共产党八大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两次重要的历史性会议。

请回答:

(1)这两次会议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上都作出了哪些相同决策。

(2分)

(2)这两次会议的召开分别具有哪些重要的历史意义?

(4分)

(3)这两次会议为什么能够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上作出正确的决策。

(回答出一条即可)(2分)

2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振兴重任,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难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中、印、美人均钢产量和发电量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材料三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简表

(1)为了改变材料一中这种落后的局面,1953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请列举出这期间的三项成就。

(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尤其是1992年后的迅猛增长,当归功于1978年和1992年中国共产党两次重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这两次会议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得到哪些启示。

(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邓小平在视察期间说,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材料二在植物园参观时,看到有一种树叫“发财树”,邓小平深情地说:

“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视察”发生在哪一年?

(2分)这次视察中邓小平的讲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2)通过材料二,你感受到邓小平怎样的情感?

(2分)

(3)联系所学知识,列举邓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

(至少回答四点)(8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

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是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上。

其余四项都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内容。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

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由题干材料可知指的是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宁愿自己被敌人的大火吞噬,也严守潜伏纪律。

聂耳、冼星海是音乐家,王进喜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由题干中的“美军”和“20世纪50年代”等关键信息,可知是抗美援朝战争。

5.【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抗美援朝。

1957年底,“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6.【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题干中反映的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成就。

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汽车制造正是“一五”计划重要任务之一。

7.【解析】选C。

本题考查识图能力。

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距2012年是58年。

8.【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前,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结合题干可知是指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9.【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就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在农村,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的优越性得到发挥,合作化运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0.【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的政治制度是新民主主义制度。

11.【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通过题干中歌谣的夸大事实可以想到它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而“大跃进”出现的根源就是“左”的错误指导思想。

12.【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它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的一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13.【解析】选D。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14.【解析】选D。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5.【解析】选D。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16.【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

在1978年到1988年,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承包集体的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积极性大大提高。

17.【解析】选B。

本题考查比较归纳能力。

B项是土地改革的影响。

其余三项是两者的共同点。

18.【解析】选C。

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

我国首先开放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19.【解析】选A。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

深圳被划为经济特区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外国人称深圳为“一夜崛起之城”。

20.【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1.【解析】本题是一道图片资料问答题。

(1)题,由《上甘岭》和“李援朝”可知是抗美援朝战争。

(2)题,由“动乱岁月”和“文革”可知是“文化大革命”。

第(3)题,由“王跃进”这个名字可知是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模范人物。

第(4)题,由“共和国同龄人”和“国庆”可知是指1949年的开国大典。

第(5)题,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即可回答。

第(6)题,主要从社会稳定、民主与法制建设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抗美援朝战争。

(2)“文化大革命”。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3)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任意两个即可)。

(4)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立)。

(5)C。

(6)乙:

①政局稳定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要想政局稳定,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国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丙: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言之有理即可)

22.【解析】第

(1)题,考查比较能力。

两次大会都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决策。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

依据所学回答。

第(3)题,考查理解能力。

两次大会都是在实事求是,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决策。

答案:

(1)都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决策。

(回答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可,只要回答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意思即可;回答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也可)

(2)中国共产党八大: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回答揭开了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可);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回答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等均可;回答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也可)。

(3)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材料一中数据说明当时的中国工业落后,所以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8年,党和政府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大幅下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由此回答第

(1)

(2)(3)题;第(4)题答案不具唯一性,或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角度,或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角度,答对一点即可。

答案:

(1)我国政府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武汉长江大桥、沈阳第一机床厂,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等。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或答“左”的错误的影响)。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制定的政策要适合本国国情,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等。

24.【解析】第

(1)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

题干中邓小平的话,是他在1992年视察南方期间的谈话内容之一。

邓小平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题,为开放式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第(3)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归纳能力。

把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归纳即可。

答案:

(1)1992年。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如:

热爱人民的情感,希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愿望等。

(3)①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了指导思想(主题报告)。

②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

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领导人民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⑥建立并发展经济特区。

⑦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⑧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