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中国近代政治文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2152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5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 中国近代政治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1 中国近代政治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1 中国近代政治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1 中国近代政治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1 中国近代政治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 中国近代政治文明.docx

《21 中国近代政治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 中国近代政治文明.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 中国近代政治文明.docx

21中国近代政治文明

教学资源网

专题二中国近代文明

第1讲中国近代政治文明

【专题综合概览】

【核心要点突破】

一、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

1.中英鸦片战争

(1)时间:

1840—1842年;发动国家:

英国。

(2)主要结果及影响:

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

1856—1860年;发动国家:

英国、法国。

(2)主要结果及影响:

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英法俄美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

1894—1895年;发动国家:

日本。

(2)主要结果及影响: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

1900—1901年;发动国家:

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

(2)主要结果及影响:

中国被迫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国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史论对位:

试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原因:

主要原因是抗战的领导者清政府腐朽落后,客观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势力强大,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典题训练】

(2010·海南高考)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

“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

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

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所

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B。

通过材料“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这一信息分析各选项:

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获利最多;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获利最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所签订的《辛丑条约》,参战国均获利;故可排除A、C、D三项。

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不但享有英法同清政府所签订条约的一切特权外,还单独和清政府签约,占领了中国东北、西北大量领土。

故B项符合题意。

二、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1.理解:

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用暴力手段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所以说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有利条件: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

史论对位:

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

本改变。

【典题训练】

(2010·安徽高考)图3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解析】选A。

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图中葫芦有个地点四川,瓢上有个地点鄂,再联系时间,这是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

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

B不能体现

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

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

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

史论对位: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抗战胜利的意义:

(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典题训练】

1.(2010·安徽高考)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析】选B。

从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

可以判定为北伐战争。

A是辛亥革命期间;C是在抗日战争时期;D是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表的,是在解

放战争时期;B北伐战争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北伐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

张作霖三派军阀,北伐胜利进军。

 

2.(2010·北京高考)“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解析】选D。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1937

年,上海“八·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

A项抵抗抵抗八国联军侵略并不是全民族抗战,主要

是农民阶级,而且主要在京津地区。

B、C项主要体现阶级矛盾。

【高考真题探究】

1.(2010·新课标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

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

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

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命题立意】本题以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必有的题目类型。

【规范解答】材料展现的是中日双方对甲午战争同一事件的不同记录存在巨大差别,原因是都站在各自立场上。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不是导致中日在双方记录差异的原因,而是给后人研究历史带来的困难;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和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2010·山东高考)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命题立意】本题以近代化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A。

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

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东省。

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政策,这些是历史的倒退。

故选A。

B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不符合题干要求。

C项辛亥革命与D项北伐战争并未阻断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恰恰相反是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国的近代化而做的努力。

3.(2010·天津文高考)《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命题立意】本题以《大公报》载文国人的觉醒作为入题点,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侧重考查学生的获取、解读有效信息、把握历史本质特征的能力,难度稍大。

【规范解答】选C。

从材料中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民族自觉史的开端”等关键词不难看出应是全民族的觉醒,全民族的抗争,故选C。

甲午战争爆发、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的抗争只是有识之士的抗争,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并非全民族,故不选A、B两项,D项与材料无关。

4.(2010·江苏高考)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命题立意】本题以一幅地图为情景,考查学生阅读图片信息、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A。

地图提供了以下关键信息:

“威海卫”和“刘公岛”,据此可以判断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

的威海卫战役,威海战役以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由此判

断A正确。

反割台斗争发生在甲午战争后;邓世昌是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丰岛海战发生在清军运兵朝鲜途中,所以B、C、D都不正确。

5.(2010·江苏高考)(9分)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

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分)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2分)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3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学者费正清对辛亥革命的两种说法切入,体现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运用判断、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和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

【规范解答】第

(1)问考查学生判断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一种说法是“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说明辛亥革命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由此可以判断此种说法是把辛亥革命看成是一场政治革命。

另外,结合第二种说法是从社会革命的角度看待,也可以推断得出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结论。

既然是政治革命,结合辛亥革命时期重大政治事件,就可以准确回答问题。

(2)问考查学生论证历史结论的能力。

学生解答时要注意结合题目要求从“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两个角度列举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论证。

第(3)问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从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整理五四运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

(1)政治革命。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

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专题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1.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

“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

自香

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

”“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

(2011·佛山模拟)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以后,画了一幅漫画(见右图),你认为该

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是

A.鸦片战争前

B.19世纪四十年代

C.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19世纪九十年代

3.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

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4.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右图),残缺不全,原文有:

“上年□

月间,□□入都,

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

”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5.20.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

(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些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

以下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

ABCD

6.(2011·嘉兴模拟)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

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7.最符合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所戴军帽的帽徽的是

 

AB CD

8.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

“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的最大要素。

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等原因,以致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B.提出了由国民运动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的重要地位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9.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

其中“第一次巨变”是指

A.由闭关走向开放B.由专制走向共和

C.由落后走向富强D.由愚昧走向科学

10.研究课上,历史老师将收集到的几幅《国外绘画中的中国抗日战争》图片展示给学生,要求他们按照

内容所反映的史实,分别给图片写内容简介。

学生在动笔之前,要按年代的先后顺序将这些图片编号。

以下几幅图片的正确排序应为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⑤②⑥C.③④⑤②①⑥D.①③②④⑥⑤

11.2009年底,《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报告》对中日近代不幸的历史研究第一阶段达成一些共识,但对南京

大屠杀死亡人数双方各执己见;对中日战争原因,日方的观点是“日本被军部的一部分势力拖人战争,从而将战线扩大”,中方观点是“日本有计划的侵略”。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准确的是

①第一阶段中日共同研究存在分歧②日方承认在二战期间日军侵华的事实

③日方否认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④中日历史问题的研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③④

12.毛泽东曾指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是团结的破坏者,是抗日失败的负责者。

是内战的祸胎,必须立即

废止,及由各党派和无党派的代表组成联合政府,发布一个民主的施政纲领,然后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这段讲话的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B.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C.国共重庆会谈期间D.人民解放战争结束

13.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生称: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

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说明

A.国民党开始寻求和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抵抗侵略

C.国民党准备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

D.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面临严重危机

14.下面两幅图片选自于天安门浮雕,它们的共同主题是

图一1937—1945年图二1949年

A.反抗外来侵略B.反对本国反动势力黑暗统治

C.完成民主革命D.国共合作,完成民族统一

15.(2011·高考训练模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上指出:

“……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

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

A.贯彻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B.统一部署百团大战

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D.组织实施战略反攻

二、非选择题:

16.(37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古鉴今是我们学历史的目的之一,历史对今天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启示一: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材料一:

历史学家们估计,在全球诸文明中,上层统治阶级仅总人口的1%—2%。

各国,无论在哪里,它们都侵占了整个国民收入的一半到三分之二。

……显然,文明的到来对人类的平等来说是一种倒退。

……但是,就人类的整个历史而言,重要的是人类的确取得了进步。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呢?

——在过去,文明既是诅咒又是福音

——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1)以雅典城邦文明为例,你认为“文明的到来对人类的平等来说是一种倒退”的说法正确吗?

说明你的理由。

(5分)试以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为例论证文明既是诅咒又是福音。

(6分)

启示二:

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

材料二:

在从约500年到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

这种态度虽然可以理解,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什么变化。

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

……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500年到1500年中中国发达的主要表现。

(6分)据材料说明中国走向没落的原因

启示三:

曲折的逆境奋斗

材料三: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学科网ZXXK]

——1912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国歌歌词

(3)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

(8分)

(4)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描绘的理想是否得以实现?

说明理由。

(6分)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

材料二:

“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下,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方针下,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的演说

材料三:

“双方又同认蒋主席所倡导之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

──1945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材料四:

“今年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作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

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

──中共中央1948年劳动节口号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二中,毛泽东都提到要彻底实现三民主义,这是什么意思?

毛泽东的这种说法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2)材料三中提到“国共双方同认……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

事实上双方在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上是否真的完全一致?

如不是,那又有何原则分歧?

国民党的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一、二和材料四,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绝然不同,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A。

香港和上海是在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被割占或者开辟为

通商口岸得。

在外国商学,科,网Z,X,X,K]

品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快,发展迅速而很快超越其他地方。

2.【解析】:

B注意图中的“经学难抵洋枪洋炮”,明显是指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大开,封建主义难以

抵挡西方资本主义的进攻。

3.【解析】:

D。

抓住题目时间“19世纪中叶”在这个时间内,1856年中国主要面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爆发的原因是19世纪50年代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相继完成,扩大了国内外市场,,掠夺殖民地和市场成为列强的共同愿望。

4.【解析】:

D注意时间信息。

光绪二十七年是1901年,因此“上年”是指1900年,因此,选D项。

5.【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或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中,义和团运动虽然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但盲目排外,排斥西方工业文明,与现代化背道而驰,所以选B。

6.【解析】:

A。

从材料中中国乃是中国人之中国的含义,可知,辛亥革命使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的意义。

7.【解析】:

B。

1938年的八路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在华北地区的部队改编而来,全称是国民革

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统一使用国民政府的军队编制,故帽徽应该是国民政府的标志。

8.【解析】C。

1922年中共二大在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这一重要内容的同时,指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

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

1921年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此后领导工人罢工一直是党的斗争方式,A项错误;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B、D项此处错误。

9.【解析】B。

“第一次巨变”实际指的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

产阶级共和国。

10.【解析】:

D准确记忆事件顺序是答好此题的关键。

上述六幅图片对应事件依次为卢沟桥事变、第二

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徐州会战。

依时间顺序排列,应选D。

11.【解析】:

B。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概括能力。

由“达成一些共识”可排除④,再由“对南京大屠杀残废人数双方各执己见”可知日本并未否认南京大屠杀,③可排除。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