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1831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7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

《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

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时代召唤下,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建设无障碍旅游区的背景下,在省推进“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的进程中,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的今天,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旅游业正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

旅游业由于具有消耗资源少、投资效益高、综合拉动强、发展前景好等优点,被称为“无烟工业”。

旅游业的兴起,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

大力发展旅游业与“三个代表”和“五个统筹”紧密相连。

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提高三产在国民经济比重的重要着力点,成为充分、合理、有效配置我国国土资源的需要,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终极目标的在要求。

旅游业加速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红色旅游和工农业旅游有效促进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旅游富民的目标;可以为经济发达地区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

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发展与对外开放。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畴,广泛地涉及娱乐、餐饮、交通、文化、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商贸、建筑等产业,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形态。

旅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市场需求,改善投资环境,丰富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事业进步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因此,在新时期,旅游业又被形象地称为以人为本的兴奋点、三个代表的集中点、五个统筹的交汇点、缓解国际经济磨擦的润滑点、实现国际化的示点。

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是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对外开放、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深化实施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六大联动”战略的在要求,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容,也是我市在实现了经济腾飞之后建设国际性、综合性大都市的重要体现。

2001年公布的《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将城市性质定位为: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

今后十五年是从湾时代迈向海洋时代的全新转型时期,将作为中国迈向海洋的城市先锋而走向世界。

从全球来看,一个国际性港口城市必然是一个旅游名城。

发达的旅游业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客观要求,开放式的优质旅游环境也是国际性港口旅游城市的一个显著标志。

营造“经济与旅游”齐辉,经济、旅游、文化、生态一体化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为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市政府决定编制《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编制工作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吸收国外旅游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市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进行的。

《纲要》遵循国家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以《省旅游发展“十五”规划》、《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等国家和省、市重要规划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旅游业发展现状、机遇的基础上,吸纳各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景区规划的精华,提出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产品体系、市场营销、产业支持、保障措施等系列重要容,并充分考虑了与“十五”重点项目的衔接。

《纲要》是今后一段时期旅游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与旅游业相关的各级各类规划、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市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对《纲要》进行适时调整、充实和完善。

一、

现实基础和重大意义

(一)现实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旅游业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坚实基础,正步入由量的扩向质的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

一是“十五”规划提前完成,旅游大市业已建成,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自1998年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市旅游业发展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1.5%,已提前完成《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规划目标,于2004年提前一年建成“旅游大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9.51%,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旅游业在的总体实力仅次于,已成为浙东旅游中心,并正成为长三角南翼中心旅游城市。

二是经济实力雄厚,城市综合竞争力强。

市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到位,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综合竞争力强,地方财政、民营资本殷实,人民消费需求层次与总量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已经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经济社会正进入一个总量扩、质量提升、更加活跃、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为旅游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势后劲。

三是发展理念超前,合力兴旅氛围形成。

市委、市政府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产业、抓经济结构调整,抓旅游就是抓文化、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可持续发展,抓旅游就是抓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新概念,并形成了高度重视旅游业全面发展的决策共识。

随着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科学兴旅、城市营销战略的有效实施,合力兴旅、科学兴旅的战略氛围日渐形成,旅游业的联动功能得到了普遍认可。

特别是“大旅游”、“大视野”、“大智慧”、“大手笔”、“大管理”的理念,受到了国旅游业同行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并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四是市场运作能力强,旅游精品不断涌现。

的整体经营环境和企业创新力是旅游效益与活力的灵魂。

旅游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已经引起民营资本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走出了一条利用“民资、民力、民智”发展旅游业的新路子。

与全国其它地区横向比较,人市场敏感度高,开发经营创新性强,善于挖掘产品细节,打造旅游精品,已初步形成一批复合型旅游产品,并沉淀出了几种可资借鉴的旅游业发展运作模式。

如,溪口模式、东钱湖模式、慈城模式、滕头模式等。

五是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文化底蕴深厚。

地处资源丰沛区,人文类资源优势突出,自然类资源互补性较强,多项资源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优良级资源多,资源空间组合理想,综合资源品质高,开发潜力较大。

无论是开发生态、文化类观光产品,还是培育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产品,都有充分的资源支撑。

还拥有群星荟萃的海洋文化、河姆渡文化、儒商文化、浙东文化、宗教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梁祝文化、美食文化、藏书文化、徐福文化、徐霞客文化等,独特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旅游持久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六是交通能级大提升,区位优势凸显。

地处长三角南翼,坐拥高品位的复合型旅游资源,依托长三角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及我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东连普陀、西接、雁荡、北倚上海,初步形成以港口为中心,以“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为骨架,铁、公、空、水立体并进的现代化大交通格局,旅游网络区位优势明显。

湾跨海大桥工程、陆桥连岛工程、甬舟港口一体化等大项目的推进,将使成为区域网络枢纽中心。

这些都为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和休博会等机遇,加快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的来说,旅游业的发展背景颇具个性,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在其它强势产业的夹缝中拓展一片天地,将大旅游理念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善于发掘、整合、放大各产业的边际效应,借助经济社会及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促进旅游,同时通过优质高速发展旅游,拉长产业链,从而进一步提升区域能级和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反过来又促进旅游业的提升。

这种发展道路的具体特征表现如下:

1、深化政府主导下的大旅游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旅游的新路子,积极探索新时期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协调发展的新途径,积极探索在快速城市化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一种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旅游,将旅游经济影响的乘数效应最大限度放大到国民经济和区域合作体系中,实现旅游综合带动效应的新模式和新典。

2、通过旅游产业强力助推,充分整合、提升城市、产业、社会等各方资源,加速产业融合,实现综合拉动,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3、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强调资源、资金、智慧、制度的有机结合,建立“创优”长效机制,“要牌子更要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生态为本、文化为魂、资本运作、产业联动、区域竞合、城市营销、多方参与、合力推进方式,推动旅游经济从量的扩向质的提高转变,在质的提高基础上实现量的新扩,全面增强旅游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旅游业优质、高速发展。

但也应该看到,旅游还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星星多、月亮(重量级景区)少;国际旅游发展明显滞后于国旅游;城市旅游功能有待完善和提升;国际宣传不足;旅游目的地形象有待进一步鲜明;旅游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战略布局、旅游产品结构及产品设计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与优化;经营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二)阶段判断

从旅游发展进程看,旅游已经度过了探索、起步阶段,正步入激动人心的快速发展阶段。

从横向比较来看,在市场份额、旅游经济总量方面,旅游均在长三角区域处于中上游发展水平。

当前,旅游正走过以量的扩为主的阶段,步入了以质的提升为特征的关键转型期。

该阶段正面临着七大转型:

由粗放型开发向精品化、集约化开发的转型;由单一观光产品体系向体验型为主导的复合型产品体系的转型;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转型;由以城市为依托的旅游向大区域旅游转型;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型;由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向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的转型;由单纯旅游产业发展向城市整体发展的转型。

旅游正步入产业部整合优化、产业外部扩融合的全新阶段,正在大踏步向以都市为核心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迈进。

展望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应该准确把握形势,抓住机遇,保持并进一步激活自身“活力”,形成强大竞争力,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新跨越。

(三)重大意义

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生态建设,促进市容市貌、环境美化,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全面推进“六大联动”。

发展旅游业,如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扩大城乡人员交流,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推进城乡联动”中大有作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在“推进产业联动”中大有可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江湖城港桥海山的资源整合,有利于把山区、海洋等目前利用率较低的旅游资源全面有效地整合起来,在“促进港桥海联动”中大有作为;发展国际旅游,有利于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与友谊,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为“请进来”、“走出去”搭建了一个巨大舞台,开辟了一个重要渠道,在“推进外联动”方面大有可为;发展旅游业,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可以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类国土资源,并与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保持一致,在“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联动”方面大有可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就业发展和人的发展,带动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联动”中大有可为。

三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的客观要求。

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功能和城市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加快发展旅游业,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挖掘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开放度,进而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

四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容。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到2007年建成更加富裕、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加快发展物质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旅游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容和在要求,有利于促进产业联动发展,推进产业现代化,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将旅游发展与居民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人民的福祉;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二、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总体目标,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六大联动”战略部署,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要求,把转变增长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依据“以人为本”、“最优体验”和“生态化”的理念,从规划入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创新体制机制,制订一个指引旅游业规模化、集约化、精品化的发展战略,努力增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实力,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

旅游发展要与建设全国旅游强省的战略定位相匹配,与新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相符合,与建设旅游强市的要求相适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高起点规划,分步实施。

依托的发展条件,旅游业发展速度既要适度超前于本地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和全国旅游发展的平均速度,也要适度超前于省旅游发展的平均速度,适度超前于有竞争关系的旅游城市的发展速度。

2、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坚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以塑造旅游产品对旅游消费者的核心吸引力为准则,进行深度挖掘、个性包装,努力把建设成一个有极强吸引力、并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3、注重价值提升的原则。

深入挖掘文脉、地脉,弘扬深厚文化底蕴,以有形资源为载体,以特色文化为灵魂,通过文化有效提升旅游,实现旅游产品结构优化、高品位化,并赋予旅游独特的个性和竞争力,从而提升并实现旅游所蕴涵的本体价值及高附加值。

同时,要充分发挥规模效益、管理效益、人才效益和服务效益,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生产力各要素出发,有效提升经济效益。

4、系统协调和整体优化的原则。

旅游业是经济和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旅游规划不仅要协调系统的有机联系,还要实现旅游业与整个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和整体优化。

因此,规划必须与全省、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并充分考虑与相关部门、行业的规划相衔接,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的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催化作用和对地方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本地区经济水平、社会文明、文化生活、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的提高和进步。

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开发力度大,生态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尤为繁重。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以山海湖港桥、江河泉林岛为特色的自然资源,悠久丰厚的人文资源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防止建设性破坏。

(三)战略思路

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是:

依托的旅游资源条件和现有基础,围绕建设“国一流的旅游经济强市和现代化国际港口旅游名城”的总体目标,实施“区域联动”、“多元优化”、“产业融合”、“精品品牌”、“文化提升”、“国际接轨”六大战略,构筑“一核一廊两翼五圈”(1125)空间战略格局,通过“都市”、“海洋”、“文化”、“生态”四名片统领旅游产品体系,成功确立“东方商埠·时尚水都——ALA(阿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凝练、提升旅游发展的模式。

(四)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旅游发展的综合优势,实施旅游经济总量倍增计划,实现产业发展经济目标,成为市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支撑和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并逐步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中心旅游城市、国一流的旅游经济强市、以都市、海洋、文化、生态有机交融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港口旅游名城。

在注重量的适度快速扩的同时,更要大力推进质的提高。

充分挖掘、整合、弘扬的独特文化,展现城市的文化品位,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六大联动”中的综合提升作用,实现扩大就业、旅游富民、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态建设、环境优美等社会目标。

(五)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05-2010年)。

继续强化量的扩,逐步向质的提升转型。

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410亿元,保持、巩固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的产业地位;初步建设成为旅游强市;创建全国最佳商务会展旅游城市;进一步突出浙东旅游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与上海、共同打造旅游“金三角”;逐步发展成为长三角独具都市、海洋、人文和生态魅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抓紧建设国际邮轮母港,积极融入环太平洋国际邮轮航线。

2、中期目标(2011-2015年)。

保持旅游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着重进行质的提升。

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800亿元,保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稳定地位,初步建成为长三角南翼中心旅游城市、环太平洋国际邮轮目的地和太平洋西岸知名的港口旅游城市。

3、远景目标(2016-2020年)。

实现质的飞跃,全面完成旅游业的整体转型。

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600亿元,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强力支柱产业,建设成为国一流的旅游经济强市,以都市、海洋、文化、生态有机交融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港口旅游名城。

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预测表

主要指标

2004年

2007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海外旅游者人数

(万人次)

32.2

54

89

165

300

海外旅游者增速

25%

19%

18%

13%

13%

旅游外汇收入

(亿美元)

1.53

2.6

4.5

9

18

旅游外汇增长率

30%

19.4%

20%

15%

15%

国旅游人数

(万人次)

2010

2477

3120

5025

6940

国旅游者增速

12%

7%

8%

10%

7%

国旅游收入

(亿元)

192.5

266

374

728

1456

国收入增速

15%

11.4%

12%

14%

14%

旅游总收入

(亿元)

205.2

292

410

800

1600

总收入增速

16%

12.5%

12%

14%

14%

(六)发展战略

1、“区域联动”的空间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重点加强与日韩“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相关国家的合作,与国际友好城市的合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全方位、多类型的区域合作,巩固甬台温舟旅游联合体,实施双一体化战略(“甬沪旅游一体化”、“甬舟旅游一体化”),构建“沪杭甬”旅游金三角,融入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形成北融上海、东连、西依杭绍、南引温台、西南联合金丽衢的区域合作格局。

2、“多元优化”的产品战略。

积极促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和升级,实现由单一观光型产品为主向观光型、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红色旅游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转型;大力开发面向境外市场和高端市场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经济技术领先优势,强调信息技术的整合与应用,实现对旅游者需求的快速响应,确立独特竞争优势。

3、“产业融合”的产业战略。

充分发挥关联带动作用,深度挖掘、依托、吸纳、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将旅游与其它产业、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无缝对接,实现与立体交通网络、与农林渔产业、与工商贸发展、与房地产开发及城镇建设的四个结合。

在各大产业中融入旅游要素,主动与“沿湾、沿海、沿路”产业布局衔接,从纵向与横向培育大旅游的产业链,找到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发展的在经济联系和结合点,使旅游业切实成为产业发展的粘合剂,调动相关行业部门和地方共同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形成合力。

4、“精品品牌”的品质战略。

“品质”优先于“数量”,要从产品、服务、管理角度努力打造旅游精品系列,塑造“东方商埠、时尚水都”旅游品牌。

通过提供国际化的产品与服务,增加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旅游信息化,整体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在更高的层次满足国外旅游者的需求,引领长三角旅游新时尚,从而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旅游名城建设。

采用城市营销战略,着重在主要市场上确立产品品牌和增强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使效益最大化。

5、“文化提升”的涵战略。

深度发掘顺应旅游发展需要的优秀地域文化,重点提升海洋文化、商帮文化、宗教文化和梁祝爱情文化四大特色优势文化,通过对优秀文化的时尚化、产品化、市场化重组,通过物境、情境、意境设计,充分释放旅游业特殊的产业关联力度,最大化发现、提升并实现旅游所蕴涵的本体价值及附加值,全面提升旅游的品位与涵,塑造旅游鲜明的特色性格。

6、“国际接轨”的跃迁战略。

立足国际视野,从人才国际化、营销国际化、品牌国际化、客源国际化、产品国际化、服务国际化(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管理国际化等角度实现与国际的全面接轨,促进由国旅游名城向国际旅游名城的转型。

充分利用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港口开通航线、与15个国家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这一资源平台,增强的国际知名度,实现商贸与旅游的良好互动,营造国际化旅游环境,建立良好的国际化运行机制,切实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三、

空间发展格局

(一)构想依据

旅游业“十五”规划中提出了“一圈四带”总体布局,重点以交通为纽带,通过重点发展区域辐射拉动周边旅游发展,这从当时的交通格局、产业现状来看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

经过五年高速发展,“一圈四带”辐射拉动效应已经充分体现,并以此为核心通过点轴向外动态扩,形成五大特色片区(圈层),中心城区的辐射效应也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区域交通能级大提升背景下,“一圈四带”格局已难以完全适应旅游大发展的要求,有必要进行整合、延展、提升,从更高层面布局,推进旅游大发展。

为此,在对市域旅游业发展现实基础、机遇及趋势全面判断基础上,根据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资源禀赋特征,从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出发,结合“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旅游产业全面升级的要求,充分考虑与上一轮旅游规划的衔接,合理对旅游业发展空间进行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轴向,并通过空间动态拓展轴向协调各片区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二)空间布局:

“多彩五圈”

在充分吸纳“一圈四带”精髓、丰富扩和前瞻性延展的基础上,结合对旅游发展现状与大势的分析,综合考虑的地形地貌、城市发展历史脉络、城市总规、城市发展轴向、交通大格局、产业布局、游客的主要进出路径、旅游现状等,总体构建“多彩五圈”,即空间上涵括整个政区的五大旅游圈(旅游片区):

环都市旅游圈、余慈人文旅游圈、四明人水旅游圈、南部温泉山水旅游圈、东部滨海旅游圈。

其涵如下:

1、环都市旅游圈

片区特色:

以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国际港口城市风情为主旋律,以都市文化、商帮文化、时尚文化为依托,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环都市休闲游憩区。

规划围:

覆盖市六个区大部分及东钱湖。

包括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江东区、海曙区、镇海区全境以及江北区大部(慈城、保国寺所在西部区域除外)、鄞州区大部、北仑区(东部区域除外)。

功能定位:

以都市观光购物旅游、人文休闲旅游、商务旅游为主体,以环都市山水观光休闲旅游、近郊工农业旅游为补充,融休闲娱乐、旅游商品制造、旅游集散、综合接待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圈。

空间组织:

“一廊双核多点”。

以三江口、东钱湖两个CRD(CRD,CenterRecreationalDistrict游憩商务区)为核心,以江—三江口—甬江风情文化长廊为轴带,有机整合三江口、天一广场、老外滩、天一阁、月湖、梁祝文化公园、招宝山、东钱湖、天童寺、阿育王寺、九龙湖度假区等多元特质景区,形成“购物海曙、美食江东、休闲江北、度假钱湖、会展新城”等个性鲜明的特色区块。

支撑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