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19文言文阅读专项练正确判断文言句读断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698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19文言文阅读专项练正确判断文言句读断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19文言文阅读专项练正确判断文言句读断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19文言文阅读专项练正确判断文言句读断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19文言文阅读专项练正确判断文言句读断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19文言文阅读专项练正确判断文言句读断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19文言文阅读专项练正确判断文言句读断句.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19文言文阅读专项练正确判断文言句读断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19文言文阅读专项练正确判断文言句读断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19文言文阅读专项练正确判断文言句读断句.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19文言文阅读专项练正确判断文言句读断句

专题专项突破

演练19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正确判断文言句读(断句)

1.(2016·天津卷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赞曰:

孔子曰: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

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

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

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

人谁无母?

有母谁无是心哉?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在通读句子的基础上,粗通大意,借助“彼”“而”“或”“独”等关键词断句。

“彼”提示下面举例,故在“有未尝失母”后断开;“而”表示承接,“有母不待求母”是一个整体,其后断开;句中第二个“而”表示转折,“而母存或忽而不敬”中间不能断开,此“或”与第二个“或”所带的文字并列,故在“或忽而不敬”后断开;“或悖而不爱者”讲另一种情况,故在其后断开;“独”表示反问,领起后面的文字,增强后面的语气,“独何心欤”中间不断开。

附【译文】

赞曰:

孔子说:

“孝悌达到极点是和神明相通的。

”像李台州,生下来就不知道失去母亲,成年以后知道了,寻找母亲,寻找母亲却找不到,找不到却不懈怠,走遍半个天下,到老了才找到。

昔日苏东坡歌颂朱寿昌,至今人们都咏叹歌颂并以为美谈。

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

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

如果不是至孝怎么能和神明相通,不是和神明相通怎么能找到母亲?

我每次对士大夫们说起这件事,听到的人必定哭泣。

人们谁没有母亲?

有母亲谁没有这样的心呢?

他们有母亲,未曾失去母亲,拥有母亲,不用去寻找母亲,母亲活着的人却有忽视并且不尊敬(母亲)的,也有违背甚至不爱惜(母亲)的,他们这是什么心啊?

2.(2018·南昌模拟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

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于长安。

幽州牧刘虞叹曰:

“贼臣作乱,朝廷播荡。

身备宗室遗老,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众议咸称畴。

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

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

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

朝廷高其义。

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

得报,驰还。

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

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

“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

”畴答曰:

“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瓒壮其对,释不诛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A.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B.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C.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D.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解析】选B。

“汉室衰颓”是主谓句,意思相对完整;“人”是“怀异心”的主语,不能割裂;“不失忠”还是“不失忠节”不易看出,可先放下;而“节章”一词,古汉语中没有复用的情况;“章”是奏章,于是可判“节”归上句;“于将军未美”意思相对完整;“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这样断句意思清楚明白。

附【译文】

田畴,字子泰,是右北平郡无终县人。

初平元年,讨伐董卓的“义军”兴起,董卓胁迫皇帝迁都长安。

幽州牧刘虞叹息说:

“奸逆之臣发动叛乱,朝廷流离动荡。

我作为宗室老臣,现在(我)想派使者(去朝见皇帝),以表达我(对朝廷)的节操,可怎样才能找到不辱使命的人呢?

”他的下属全都推举田畴。

刘虞于是就准备好礼物邀请田畴与他相见,(见面后)对田畴非常满意,于是任命田畴担任从事的职务,为他准备好出使的车马。

上路之后,田畴就改道去西关,出边塞,沿着北山直奔朔方,顺着小路走,终于到达长安完成了使命。

朝廷下诏任命他为骑都尉,他认为天子正流亡在外,作为臣子不应该承受荣宠,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朝廷很赞赏他的道德。

三公府同时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应命,希望回去侍奉刘虞。

得到朝廷的答复后,他就快马加鞭往回赶。

可还没到幽州,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杀害。

田畴回到幽州后,就去拜祭刘虞墓,在墓前念了朝廷的章表,大哭着离去。

(公孙瓒)听说田畴拜谒刘虞墓,非常愤怒,悬赏捉拿他,最后将他捕获,公孙瓒对田畴说:

“你为什么擅自到刘虞墓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我?

”田畴回答说:

“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

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你来讲并不是什么好听的话,恐怕不是你所愿意听到的,所以就没有送给你看。

”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就释放了他,没有杀他。

3.(2018·天水模拟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

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A.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B.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C.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D.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解析】选A。

解答文言断句题目,要注意分析句中的专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句中“至”,从前文分析,“至”是指刘廷让率领的军队到达夔州,由此判断“至”的主语是“师”,“至”后要停顿,故排除B、C两项;再如“夺”,其宾语是“桥”,往前分析,“夺”没有主语,但有状语“先”,由此判断“先”的前面和“桥”的后面要停顿,故排除D。

附【译文】

当初,夔州有浮桥封锁长江,岸上设有三道栅栏,江两岸排列着炮具。

等到刘廷让的军队到达那里,距长江封锁三十里,下船从陆路前进,首先夺下这座桥,然后又牵船而上,攻占了夔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于是攻克了万、施、开、忠四州,峡中的郡县全部被攻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01450170(  )

  成基命,字靖之,大名人,后避宣宗讳,以字行。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历司经局洗马,署国子监司业事。

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

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

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

“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

”自辰至酉未起。

帝意解,得遣戍。

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八年,卒于家。

赠少保,谥文穆。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解析】选C。

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握专有名词和动词谓语等。

这句话中的专有名词有“逢申”“基命”“帝”“首辅”“延儒”等,判断这些专有名词前后的动词,以此来判断词语在句中的成分。

句中的“帝”,前有动词短语“下狱拟戍”,后有动词“以为”,分析语句的意思可以看出,“帝”不能做“下狱拟戍”的宾语,而应做“以为”的主语,由此可以判断第一个“帝”前一定要停顿,故排除B、D两项。

这句话中的动词有“劾”“委”“逐”等,比如“劾”,主语应该是“逢申”,宾语是“基命”,故第一个“基命”后面应停顿,排除A项。

附【译文】

成基命,字靖之,大名人,后来因为避宣宗的名讳,以字行于世。

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

历任司经局洗马,代理国子监司业事务。

成基命性情宽厚仁慈,每件事情都能顾全大局。

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因为密信一事,将要被处以重刑。

成基命极力营救,皇上不听,他就长时间跪在会极门,说:

“祖宗立法,真正的死罪还三次审问上奏,哪有在诏狱被审讯一次就立刻处以极刑的?

”从辰时到酉时(都一直跪着)没有起来。

皇帝情绪平静了,他们得以被遣送戍边。

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下狱被拟罪戍边,皇帝还认为处罚太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的罪处理。

成基命做首辅几个月,皇帝打算把朝政委任给周延儒,于是(成基命)被周延儒的党羽排斥。

崇祯八年,在家中去世。

追赠少保,谥号文穆。

5.(2018·莆田模拟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李顺之乱,王师西征,命(有终)与裴庄为峡路随军转运使、同知兵马事。

调发兵食,规画戎事,皆有节制。

师行至峡中,遇盗格斗,众渴乏。

会天雨,军士以兜牟承水饮之,且行且战,进至广安军,军垒濒江,三面树栅。

会夜阴晦,贼众奄至,鼓噪举火,士伍恐惧,有终安坐栉发自若。

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贼围守数重,及坏寺入,惟击柝者在焉。

贼平,改知许州。

A.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

B.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

C.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

D.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

【解析】选D。

“贼围既合”是“敌人的包围圈合拢之后”的意思,而“有终”是人名,是事件的指挥者,所以排除B、C两项。

“严更”是“警夜行的更鼓”,因此“严更警备”是一个词,不能分开,依此也可以排除C项。

句中“其”指代“贼人”,结合后面的“贼众惊扰”,可判断“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中间不能停顿,据此可排除A项。

附【译文】

李顺作乱,朝廷军队西去征讨,任命有终与裴庄为峡路随军转运使、同知兵马事。

调发军饷,筹划军事,都有法度。

军队前进到峡谷中,遇到赋寇进行格斗,众人又渴又累。

正逢天下雨,士兵们用头盔接水来喝,一边前行一边作战,进至广安军,军营靠着江岸,三面树立栅栏。

恰逢夜间阴沉昏暗,一群敌人突然到来,大声呼喊高举火把,士兵们惶恐不安,有终却端坐着梳理头发,泰然自若。

敌人的包围圈合拢之后,有终引领奇兵绕到敌人背后攻打他们,群敌惊慌混乱,投水而死的无法计算。

到达简州,寓居在寺庙里,估计敌人一定会来,命令随从之人重重防护,召集当地人严更警备,从小路绕行而出。

敌人包围了好几重,等到摧毁寺庙进入,那里只有打更之人。

敌人被平定,改任许州知州。

6.(2018·承德模拟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

及进士第。

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

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

“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

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

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

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又奏:

“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孔道辅谓人曰:

“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有删改)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解析】选C。

“躬亲”是动词性短语,其宾语应该是名词“万机”,应该排除A、D两项。

“近列”意为“近臣的行列”,是一个词。

“邪正”是“奸邪和正直”之意,是一组反义词,是“辨”的宾语,不能分开,所以排除B项。

附【译文】

庞籍,字醇之,是单州成武人。

考中进士。

知州夏竦认为庞籍有做宰相的才能。

(朝廷)准备编修《天圣编敕》,(庞籍)提升为群牧判官,于是请他人代为转达奏章说:

“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的马,这是一种重视武器装备的表现。

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我私下觉得很迷惑。

如果像这样,那么清廉强干的人就会泄气了。

”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城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留下诏书:

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

又上奏说:

“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结交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使它取决于执政大臣。

”孔道辅对人说:

“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摩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是天子的御史。

7.(2018·合肥模拟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世纪金榜导学号01450171

  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

邦瑞皆以为不可。

鸾大憾,益肆谗构。

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递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

居数日,大计自陈。

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

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

邦瑞严毅有识量。

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

子正国,南京刑部侍郎。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有删改)

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解析】选C。

注意人名出现的地方只能做主语或宾语,宾语后应断句,所以“邦瑞”“鸾”“锦”应该是主语或宾语,故可排除A、D两项,“曰”后应断句,可排除B项。

附【译文】

仇鸾又想节制守边将领,停止修筑蓟镇的边墙。

王邦瑞认为都不可行。

仇鸾非常恨他,更加肆意进谗言诬陷他。

恰逢王邦瑞又陈述剿抚大计,(皇帝)于是下严厉的诏令免去他的官职,让他以一般官吏的身份办事。

过了几天,官吏考核时自我陈述。

最终被除去官籍,让赵锦代替。

王邦瑞离职,仇鸾更加专横,第二年被杀,赵锦也因结党定罪贬戍边关,于是皇帝渐渐思念王邦瑞。

过了十年,京营缺人,皇帝说:

“非王邦瑞不可。

”就起用他任原来的官职。

王邦瑞到了京营以后,上书根据具体情况办理的几件事,都被允许施行。

过了一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毅,派行人护送灵柩回乡安葬。

王邦瑞严正刚毅,有才识和气量。

做官四十年,以廉正有节操著称。

儿子王正国,任南京刑部侍郎。

8.(2018·长郡模拟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

万历十一年进士。

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

征授刑科给事中。

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

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

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

问达力请停止,不纳。

俄陈矿税之害,言:

“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棰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

(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有删改)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棰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棰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棰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棰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解析】选B。

这是张问达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句中“郡守”“抚按”均为官职名称,且分别做“纠弹”“纠”的宾语,并且“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两句构成递进关系,符合对弊端危害的阐述思路,排除A项。

“孙朝”“程守训”“陈保”都是人名,用以陈述后面所犯的罪行,所以“而”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承递关系,排除C项。

根据“至”的意思“到……的地步”,可排除D项。

附【译文】

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

万历十一年进士。

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

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

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整个陕西省拖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

服完父亲的丧礼后,起用任原职,担任工科左给事中。

皇帝正在营造两座宫殿,宦官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

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

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

“宦官一旦奉了皇上的命令,就敢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

而孙朝所带领的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

皇上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

”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书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都没有上报给皇帝。

9.(2018·赣州模拟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世纪金榜导学号01450172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

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

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

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

入判尚书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

成务叹曰:

“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

”乃求解职。

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文集二十卷。

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改)

A.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B.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C.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D.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解析】选B。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有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根据上述情况,“善谈论/好谐笑”是正确停顿,排除C、D两项,“词学”是一个词,是指诗、词、曲、对联等韵文组合方面的学问。

“博闻稽古”是一个词,综合这两点,可排除A项。

附【译文】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

父亲柴自牧,考中进士,擅长作诗,官做到兵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后,(柴成务)升任给事中、梓州知州。

不久任满回朝,又派他担任青州知州,他上表请求等永熙陵完工后再赴任。

不久接受诏命与钱若水等共同编修《太宗实录》,书编成后,任扬州知州。

入朝判尚书刑部,本司低层官员傲慢无礼,柴成务恼怒命人鞭打他,这名官员击登闻鼓诉冤,皇帝下诏查问。

柴成务叹道:

“作为一个长官,杖责一名小吏也要查问,有什么脸面在大堂上处理事务!

”于是请求辞职。

景德初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柴成务有文学才能,博闻考古,善于谈论,爱开玩笑,士人推崇他的文雅。

但在任地方官时缺少廉洁的美誉,人们感到惋惜。

有文集二十卷。

柴成务六十六岁才有儿子,他死的时候,儿子才六岁,朝廷任命为奉礼郎,取名贻范,后来成为国子博士。

10.(2018·汕头模拟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世纪金榜导学号01450173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

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

出理延绥仓储,有能声。

以杨溥荐,擢莱州知府。

内地输辽东布,悉贮郡库,岁久朽敝,守者多破家。

恭别构屋三十楹贮之,请约计岁输外,余以充本府军饷,遂放遣守者八百人。

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景泰中,超迁湖广右布政使。

诸司供给,率取之民。

恭与僚佐约,悉罢之。

公安、监利流民擅相杀。

恭下令愿附籍者听,否则迨秋遣归,众遂定。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A.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B.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C.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D.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解析】选C。

解答文言断句题,最好在弄懂语段大意的基础上进行。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语段中的动词和它们的主语、宾语。

语段中,“京师”是动词“犯”的宾语,其后应停顿,可排除A、B两项;“食”是动词“乏”的宾语;动词“请”的内容是“俟秋成”。

所以“食”之后应停顿。

排除D项。

附【译文】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

正统元年考中进士,被授职户部主事。

出朝管理延绥仓储,有能干的名声。

因杨溥的推荐,被提拔为莱州知府。

内地输送给辽东的布匹,全部贮存在郡中的仓库中,年月久了腐朽破烂,守仓库的人大多因为赔偿而家中破产。

崔恭另外建了三十楹屋来贮存它,请求除每年输送的以外,剩下的用来充当本府的军饷,因此就遣散了守仓库的八百人。

也先侵犯京城,他派遣数千民兵入京救援。

朝廷讨论修筑临清城,用檄文征召服劳役的人。

崔恭认为正值春天,百姓缺乏粮食,请求等到秋天收获以后完成。

在官府六年,莱地人把他比作汉代的杨震。

景泰年间,崔恭被破格提拔为湖广右布政使。

各部门的供给,都是从老百姓那里取得的。

崔恭与同僚佐臣约定,全部废除它们。

公安、监利的流亡百姓擅自互相搏杀。

崔恭下令,愿意隶属户籍的游民听从自便,不愿意的等到秋天再遣送回去,众游民于是安定了下来。

【备选题组】

1.(2018·丹东模拟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

嘉靖十一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

历苏州知府,有政声。

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廷因发齐奸利事,言:

“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

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

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

”遂下齐诏狱。

给事中周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