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9807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研究.docx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研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研究.docx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研究

——以海口市为例

作者:

曾永明指导教师:

杜娜副教授

(海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海口,571158)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动力机制及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阐释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之后,以海口市为实证对象,鉴用哲学中矛盾规律和系统观点,采取因子分析法,对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及演变序列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经济级差、社会级差和生态级差是其主要驱动力,并且这三种级差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演变分析;级差;海口市

StudyonDynamicalMechanismandEvolutionofUrban-RuralIntegration—TakeHaikoucityastheexample

Author:

ZengYongmingTutor:

ViceProfessorDuNa

(Department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Tourism,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

Abstract:

Urban-RuralIntegration(URI)isoneoftheresearchinghotspotsincurrenttime.URIisaending,furthermore,itisaprocess.ItissignificanttostudythedynamicalmechanismandevolutionarylawofURIprocess.AfterexplainningthemeaningofURIinmythesis,ItakeHaikoucityasthepositivetargets,quotethelawofcontradictionandtheciewofsystem,adoptthemethodoffactoranalysis,thenIstudyonthedynamicalmechanismandevolutionarysequenceofURI;atlastmyanalyticalresultindicatesthateconomycontradiction、communitycontradictionandecologycontradictionformitsdominatingdrivingforce;nay,thethreeconradictionsconcealsomedefiniteinherentrelationandevolutionarylaw.

Keyword:

Urban-RuralIntegration(URI);Dynamicalmechanism;Evolutionanalysis

Contradiction;Haikoucity

1.绪论

1.1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种经典观点

城乡关系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研究的主要论题之一。

恩格斯、斯大林、毛泽东等都对于城乡关系有过深入的探究。

恩格斯“城乡融合”的思想约在150年前就已经提出来。

他指出: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最终必然消失,从事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人将不再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阶级;通过消除旧的分工,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和城乡的融合带来的便利,人类社会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

二十世纪初埃比泽·霍华德在其鲜明表现城乡一体化思想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用“城市磁铁”、“乡村磁铁”、“城乡一体化磁铁”等概念和图解来说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吸引关系。

他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美景二者应兼而有之”[2]。

霍华德所谈的三块磁铁各具优缺点,共同构成它们之间的互补和吸引关系,并且有图解说明。

图表如下:

表1霍华德城乡一体化思想表[2]

城市

乡村

城乡一体

优点

缺点

优点

缺点

扬长避短

工资高

就业率高

街道繁华

建筑漂亮

社会机会多

娱乐活动丰富

互相隔阂

环境污染

贫民窟乱

房租物价高

上班距离远

工作时间长

水质好

风光美丽

环境健康

住房低价

土地低价

水源充足

工作不足

缺乏娱乐

村庄荒芜

孤陋寡闻

寒酸拮据

自然田园美

无繁重劳动

社会机遇多

企业有发展

水和空气清新

高工资低物价高就业率低税

企业自由合作

居民和谐安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加拿大学者麦基(T.G.McGee)提出了“desakota”(印尼语中desa为乡村,kota为城市)的概念:

指位于核心城市之间的走廊地带,即由原先的高人口密度农业区转化而成的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高度混合的地区。

“desakota”是针对亚洲国家的某些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现实,通过原先乡村地区向“desakota”转化,从而实现以区域为基础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3]。

当时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正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desakota”就相当于中国大多数学者现在采用的“乡村城市化”的内涵。

1.2城乡一体化概念比较分析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失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4]。

经济学界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工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4]。

规划界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空间融合达到系统的最优状态。

结合以上几种观点,综合其它论点,到目前为止,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比较认可的是[5]:

城乡一体化是指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6]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之间在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广泛融合,从而使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的前提下,使整个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5]。

1.3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1)经济层面:

即经济一体化。

通过市场机制主导,使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在城乡地域空间不同产业部门间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经济持续发展[7]。

(2)社会层面:

即国家或地区基于对城乡客观差异的认识,考虑社会安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因素,通过一定措施调整城乡之间经济利益分配,为城乡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和生存空间[7]。

(3)文化层面:

即承认城乡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保留和发扬两者具有正向文化价值的文化,摒弃两者落后愚昧的文化,并实现文化的统一与融合,促进城乡文化全面发展[7]。

(4)生态层面:

即从城乡整体生态利益出发,将城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纳入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生态系统中,全面整合和共享城乡生态系统[7]。

1.4研究方法

(1)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因子分别分析,寻求主要因子,对某些因子加以描述并做系统客观的量化,达到定性与定量的统一。

(2)比较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城市与乡村是两个矛盾的统一体,既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城乡的差异加以对比,又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用系统的观点把握城乡统一体。

1.5研究意义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人类积极认识、掌握、应用城市化的演进规律从而可以更完美地使其为人类的发展服务。

回首人类发展历程,可以概括出城市发展进程的一个简单演进序列:

乡村孕育城市阶段→城乡分割阶段→城乡对立阶段→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包括海口市在内的我国许多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得到了空前快速的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到1987年的25.32%,再从2000年的36.22%到2007年的44%)。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阶段,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可以协调城市与乡村两个区域间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保障城乡居民权利义务平等、文化生态共享,从而使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生态、人口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海口市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2.1海口市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海口市是海南省省会。

海南省多年以来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直尝试着改革的成与败。

城乡一体化步调正悄悄驶入中国城市化道路,海口市必然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理清思路、正确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机制,收获改革的第一手理论与实践成果,推向全国。

海口市幅员面积2304.84Km2,其中已有城市建设用地(建成区)面积363Km2,城市市区规划面积1304.8Km2;农用地(郊区)面积1756Km2;未利用土地面积153Km2。

户籍人口150.86万,其中非农人口89.77万,农业人口61.09万。

全市共辖4个区、24个镇,是一个典型的中等城市。

(注:

数据来源于《海口统计年鉴》——2007年)

利用以上数据可计算得海口市:

数据分析:

海口市目前59.51%的城市化率相对于中国平均41.7%的城市化率(同期中国城市化率为41.7%)要高17.81个百分点,在国内属较高水平。

据中国多数城市学者的研究指出:

介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的城市化率水平不宜太高,应该以60%左右为宜[8],当城市化水平达到60%时就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即城乡一体化阶段,此时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城市化水平再高反而不宜。

目前海口市的城市化率达到了59.51%,也就是说海口市近年进入并正处于城乡一体化阶段。

这个数据指标使海口市的城乡一体化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和背景。

另外,海口市的土地建成率为15.75%,符合霍华德“田园城市”理想状态下建成区占城市面积1/6、绿地和农用地占城市面积5/6的适宜水平,也就是说政府在城市建设和规划方面无形之中给了海口市城乡一体化一个推动力,这无疑又是一个好的背景。

2.2海口市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分析

哲学具有“科学之科学”的美称。

哲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几乎渗透到所有其它学科之中,地理研究也不例外。

笔者也寻求到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的哲学内涵。

矛盾学说告诉我们,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矛盾,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驱动力。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它的前进必然处于矛盾的统一体中,必然存在潜有的矛盾。

笔者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因素推动海口市城乡一体化的的发展:

①经济级差(主要是城乡居民之间的经济矛盾)②社会级差(主要是社会背景、户籍制度、文化差异、亲缘关系等)③生态级差(主要是资源、环境等共享矛盾)。

这三点亦即城乡一体化内涵的基本点。

现分别分析如下:

2.2.1经济级差动力分析

追求经济利益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化过程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财富的积累直接加速着城市化的过程,吸引着大量人口迁移进入城市,城市的集聚力或是向心力导致人力、资源、资金涌入城市,而郊区依然缓慢地发展着自给自足的农业。

这种现象可由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和郝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

我们重新看城市化演进的序列:

图1城市化序列图

(注:

其中0,1,2,3,4代指城市化各时间序列段起止点)

显然,图1中,在0~3时间段内,城乡关系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城乡分割、对立严重,尤其在经济方面,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居民各经济指数差距明显。

笔者摘录了海南建省前一年1987年和2000年~2007年共9年的某些代表海口市城乡经济级差的数据指标,汇总如下:

表2海口市城乡居民经济指标摘录表

指标

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乡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额

乡村居民人均年消费额

1987

1112

783

979

590

2000

7103

3435

5424

2679

2001

7755

3539

6155

2873

2002

8004

3104

6497

2167

2003

8350

3271

6607

2022

2004

8981

3572

6778

2626

2005

9740

3829

7368

2921

2006

10712

4154

8109

3137

2007

12289

4582

10203

注:

数据来源于《海口统计年鉴》-2002、2005、2007;海口市统计局(网)——统计公报。

空缺表示无官方公布的权威数据,或因此而无法计算的相关数据,下同。

为了有一个更直观的表现力,笔者用Excel工具将表2的指标数据分类转换为更直观的柱状图(图2、图3)。

图2城乡居民收入级差图

图2非常直观地反应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几乎所有年份海口市乡村居民的年可支配收入都不及城镇居民的1/2。

图3城乡居民消费级差图

图3非常直观地反应了城乡居民消费的极大差距,几乎所有年份海口市乡村居民的年消费额都不及城镇居民的1/2,有些年份甚至不及1/3。

图2、3充分反应了海口市城乡居民的经济矛盾。

由以上图表数据,笔者计算出反应城乡协调发展能力的指标: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度系数[9]S和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系数[9]M,计算出海口市的S、M值。

其中:

(1)

(2)

(1)中S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度系数,S1为乡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S2为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式

(2)中M为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度系数,M1为乡村居民消费水平,M2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很明显,S、M值越大,收入、消费差距越大,经济级差就越大。

分别计算海口市1987和2000~2007年的S、M值,计算结果为:

S87=0.296S00=0.516S01=0.544M87=0.397M00=0.506M01=0.533

S02=0.612S03=0.608S04=0.602M02=0.667M03=0.694M04=0.613

S05=0.607S06=0.612S07=0.627M05=0.604M06=0.613

以上数据从宏观上看,S、M都有增大的趋势,特别是相对于建省前,说明城乡经济差距在扩大。

其中S、M在2002年后都大于0.6,两者都属于差距偏大。

笔者再融合学术界常采用的两个反应城乡居民经济差异的指标:

①基尼系数G:

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占全部收入的比重。

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基尼系数G小于0.2为收入分配高度均衡;0.2

②恩格尔系数E:

指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支出的百分比。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

E大于59%为贫困;49%

笔者摘录到1987、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相应年份的基尼系数G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E(无乡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表3海口市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指标表

指标

1987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

基尼系数G

0.190.330.320.370.380.340.350.38

恩格尔系数E

58.647.943.744.243.846.844.144.339.0/%

数据G、E显示:

建省前,居民生活接近贫困,但分配高度均衡。

随后基尼系数有增大的趋势,虽分配相对合理但某些年分达到0.38,趋于差距大的范围;恩格尔系数有下降的趋势,现阶段基本正处于小康水平,但这只是城镇,可以推测乡村基本过着温饱的生活。

G、E同样反应海口市城乡居民的经济差距偏大。

最后结合已经算出的S、M值和G、E值笔者将表2扩展为海口市城乡居民经济级差综合指标表:

表4海口市城乡经济级差综合指标表

指标

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乡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额

乡村居民人均年消费额

收入差异度系数S

消费差异度系数M

基尼系数G

恩格尔系数E

/%

1987

1112

783

979

590

0.296

0.397

0.19

58.6

2000

7103

3435

5424

2679

0.516

0.506

0.33

47.9

2001

7775

3539

6155

2837

0.544

0.533

0.32

43.7

2002

8004

3104

6497

2167

0.612

0.667

0.37

44.2

2003

8350

3271

6607

2022

0.608

0.694

0.38

43.8

2004

8981

3572

6778

2626

0.602

0.613

0.34

46.8

2005

9740

3829

7368

2921

0.607

0.604

0.35

44.1

2006

10712

4154

8109

3137

0.612

0.613

0.38

43.3

2007

12289

4582

10203

0.627

39.0

经济级差综合分析与结论:

从表4《海口市城乡经济综合指标表》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度系数S、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度系数M和基尼系数G、恩格尔系数E在近些年都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所以有理由推断海口市城乡经济级差在近些年达到峰值,城乡分割和对立的矛盾在经济方面十分尖锐。

在巨大的收入和消费不平衡中,难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从差异的高峰缓降下来,扭转城乡严重割裂的现实,寻求更持续协调的发展之路。

此峰过后海口市进入城市化序列的第四阶段——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阶段,这和笔者前面所述“目前海口市的城市化率达到了59.51%,也就是说海口市近年进入并正处于城乡一体化阶段”结论相吻合。

充分的数据表明海口市在经济级差的矛盾动力推动中迈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所以由经济级差分析得出结论:

经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充当着头号角色,没有经济的保障,城市化不可能顺利演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城乡一体化便开始客观的进行,而其中的动力之一就是经济发展到城乡经济级差达到某一峰值时隐性或潜在的驱动力。

2.2.2社会级差动力分析

笔者提及的社会级差指某一城市在特定区域或全国的背景中所处的地位和该城市拥有的特殊的社会、文化、政策等优势或弱势。

一个城市所处的社会背景会直接影响该城市的城市化进程。

譬如,经济特区相对于一般性区域来说就显得更有发展优势——国家政策的倾斜、经济的优惠待遇、制度的宽松和完善等等都加速着“特区”的城市化进程;除此之外,加之文化、素质的差异、户籍制度的限制等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社会级差。

由此,在寻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动力机制时必须考虑社会级差产生的驱动力。

海口市在海南省和中国两个大环境中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社会级差。

在研究海口市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时需考虑海口市的社会级差。

对于海口市的社会级差,笔者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

①作为经济特区所拥有的比较优势;②全国普遍存在的户籍制度问题;③海口市发展潜力分析;④海口市拥有的“亲缘”关系。

2.2.2.1海口市作为经济特区所拥有的比较优势

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社会级差。

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历来就享受着多层次多方面的优惠待遇。

海口市作为海南经济特区的省会,凭借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优势和吸引力,飞速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经济方面,虽然不能和诸如深圳、珠海、厦门那样的经济特区相比,但其经济腾飞的速度一样任人欣喜:

改革开放十年后的1987年比改革开放初年的1978年,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倍,年平均增长13.1%;建省十年后的1998年比建省前夕的1987年,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倍,年平均增长18%,当年GDP占全省的25.1%。

这些增幅数据都要比全国大多数非经济特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多个百分点。

很明显,社会级差中,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间接决定了城市化模式的多样性,海口市城市化模式类型在中国特殊的政策制度下属于“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即国家直接从经济上支持某一城市的发展。

海口市在国家的支持下,直接推动着海口市的城市化,而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直接推动城市化便是间接推动城乡一体化。

2.2.2.2户籍制度改革的驱动力

城乡户籍制度管理不平等产生的城乡社会级差,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管理手段,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逐渐发展成为隔绝城乡,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2]。

应当承认,户籍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证明公民身份、统计人口资料、维持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利和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中国体制改革和转型时期,依然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户籍管理制度和行政手段把城乡人口划分成福利待遇、发展机遇、社会地位很不平等的两大社会群体[2],这很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消除城乡差异的内在要求,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伴随着户籍管理制度不公平引发的一系列阻力,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户口的二元结构,剥离除户籍制度只代表居住地差异之外的其它功能[2](比如公民身份、社会地位不受户口影响),保障城乡平等发展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在户籍制度管理不平等产生的矛盾中,农民户口问题一直是城乡一体化过程需要及时解决的主要矛盾,必须努力从农民户口问题着手。

海口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户籍制度方面的改革作出了很大努力,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海口市一方面努力将符合转成城镇户口的乡村农民尽快转入城镇,减轻了农民的压力和负担,提高了农民的信心和积极性;一方面努力促使城乡户口的平等,积极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顺利进行。

2.2.2.3海口市发展潜力分析

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除了摆在眼前的现实指标,还有一些隐性、潜在的指标,那些隐性或潜在的指标在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潜力,推动力自然也不同,因此,在发展潜力方面也存在社会级差,比如人口素质。

这些在推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方面会发挥很大的动力作用。

下面就人类发展指数[11](HDI)对海口市发展潜力加以分析: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概念,它是由1岁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项指标计算得出[11];它反应的是某一地区的综合人口发展素质,间接指示该地区的经济、生活、教育等综合发展潜力;HDI计算方法是(国内):

在一个国家内,找出上述三项指标的最大值MaxXij和最小值MinXij,然后把需计算的地区的3项指标数值Xij代入以下公式(3)、(4)计算指数Ii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