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筑能追无尽景 始是不凡人.docx
《史建筑能追无尽景 始是不凡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建筑能追无尽景 始是不凡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建筑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
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
——语文教育与幸福人生
陶继新史建筑
【编者按】陶继新先生知道史建筑老师的名字,已经有好多年了,但那个时候陶先生只是认为他是一个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名师而已,两个人真正走到一起,并没有多长时间。
可是,当他们坐下来,就语文教育与幸福人生等问题进行交谈的时候,就有了不约而同的生命契合与人生感悟。
近期,他们用了两天多的时间,通过QQ,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文字交流。
今将其中部分内容照录如下,以飨读者。
坚守母语以文化人
【史建筑】我一直信奉“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没有了母语的指引,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陶继新】是的,母语不但是我们语言的根,也是我们生命之根。
没了它,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史建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我一直追求,通过母语教学“摆渡”我的学生,使其到达高质量生命的彼岸。
【陶继新】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渡口”在什么地方。
而您,却是了然于胸,用文化“摆渡”学生,学生的生命自然就有了别样的色彩。
【史建筑】多年来,我与我的学生一直坚持这样几件“事儿”:
综合阅读、文本细读、经典重读、师生同写等。
【陶继新】欣赏您做的这些系列“工程”。
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对这些并没有特别的关注。
【史建筑】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所谓“综合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原则性调控之下,学生自主开展的阅读。
我和学生的基本阅读量是一周一册书(这是犹太人的平均阅读量),并且做好读书笔记。
大约进行了半年之后,孩子们的“气色”便有了变化:
戾气少了,书卷气浓了。
【陶继新】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进行文化“储蓄”,一个没有大量文化积累的学生,相当于语文学习上的“乞丐”。
现在,很多学生除去教材,几乎不读书,大多处于文化“贫穷”的边缘。
而您和学生一周读一本书,是在为学生积蓄文化。
文化愈积愈厚,经典文本中的很多思想就会在他们心里扎根。
久而久之,心灵状态就会发生变化。
当然,外化出来,就有您所说的不同于先前的“气色”。
【史建筑】上一周,我把全班学生近5个月以来的阅读书目梳理了一遍,发现仅书目就有7000字。
孩子们看着壁报栏里长长的书目,连自己都不相信读了那么多书。
张金芝同学感慨地说:
“以前读书大多是为了好玩,多是消遣;如今感觉读书比做题更需要思考。
”听完这话,我感动良久。
这正是我苦苦追寻的教育教学效果。
【陶继新】书目积少成多的背后,是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
这需要一个坚持的过程,而坚持的时间一长,就必然成了习惯。
一个有了读书习惯的学生,不但会促进当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还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资本。
这一点,恰恰是许多学生缺失的。
【史建筑】是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教育教学必须具有“前瞻性”,为学生一生的“进化”打好精神的底色。
【陶继新】要有“前瞻性”,就不能只顾眼前,就不能急功近利。
学生在您的引领下“进化”,也是一种“再生”。
如果没有高品位的文化引领,即使有了一些知识,上了一所好大学,可是,也并没有完成生命意义上的“进化”。
【史建筑】您所说的这些现象的确令人担忧。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坦言:
“当调侃代替了诉说,当图画代替了文字,当名著受到了冷落,当语文成为习题的代名词,语文老师应敏感地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
【陶继新】您的“坦言”令我感动,这是一个有道德操守的知识分子的话语。
现在,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老师的社会担当何在?
是为了多考上几个学生吗?
是为了自己获取更多的荣誉吗?
不是。
是要在自己生命成长的时候唤醒学生的生命成长。
【史建筑】生命的成长,正如作家余华对于经典阅读的生动描述:
“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
我就像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
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
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
【陶继新】“带走”之后,就有了精神的洗礼,就有了感情的跃动,就有了温暖的氛围,就有了与书中思想、精神、感情融为一体的感觉。
【史建筑】“精神的东西是不能手与手地给予的”,所以,我就“寻寻觅觅”,在貌似平常的语句中挖掘精华,细细“加工”,以使孩子们喜闻乐见,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渐染。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基础教育就是“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完美结合。
【陶继新】正是由于“熏陶渐染”,才能在“润物细无声”中进入学生心灵深处。
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
学生必须感到“有意思”,不然,他们就没有学习的兴趣;您的熏染必须“有意义”,不然,所谓的兴趣就会在表面热闹的平面上滑移。
您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有了“鱼和熊掌得兼”的美丽。
【史建筑】上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请学生用对联概述一下两位“传主”。
我班李晓凡同学——一位钟情于国学、京剧、书法、建筑的学生,大笔一挥,当堂完成一副长联,典故精当,才思横溢,让我激动不已。
在此,不妨分享一下:
(上联)赵国都里,邯郸城下,三十年苍茫一片,青灯黄卷,落日墟烟,料君应嗟叹,时无英雄,竖子成名也。
一朝提携玉龙,为君王死。
西去滚滚车尘。
秦王梦里,必见东来紫气,卞和抱璧。
想易水百年下,严霜冷匕,不若君舌。
咸阳殿中,立眉捧璧,有惧者、忧者、惊者、叹者。
先生忠、勇、义、智,山高水长。
肃慎邦主人,便取圣人衣到此。
(下联)晋国故都,黄河西畔,五百里人心两面,风声鹤唳,水拍沙岸,看人须耸颤。
汝有胆识,秦王击缶矣。
此刻持将怒目,替国家争。
南方衮衮群僚。
廉颇将军,气闻右座上卿,管仲英明。
在明月千载后,史家热笔,怎比他肠。
丞相府前,将相称和。
应赞哉?
喜哉?
爱哉?
善哉?
夫子宽、仁、厚、德,云淡风轻。
昆仑西王母,应送不死药前来。
(横批)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
【陶继新】这位学生写得太好了,不但富有文采,还写出了廉、蔺的精神,其间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都跃然纸上。
我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常为二人之“勇”动容。
蔺在秦庭之上,以死相逼,才有了完璧归赵的千古美谈,这是大勇!
廉勇战疆场,老当益壮,也是大勇!
可是,蔺为国而让廉则是超越秦庭之上的另一种“勇”,这种“勇”在忍辱负重上。
廉能够负荆请罪,也是大勇。
这么一位风云大将,如果不是大勇,如果不是为了国家大计,也不会如此而为。
如果说前面的行为称之为“勇”的话,后面就更可以称得上“勇”,而且是心灵之“勇”,是舍己为国之“勇”,是具有超越价值之“勇”。
【史建筑】陶先生对“勇”的理解,高屋建瓴,至柔至刚!
其实,这些教学细节,凸显的是教师的教育追求。
我同样可以让学生“考”出高分,但我有一句口头禅:
我们不能“穷”得只剩下分数。
因为生命的成长还有更重要的元素。
【陶继新】考高分与有素质并不矛盾。
关键是您说的不能让学生“穷”得只剩下分数。
学生的学习正如人的吃饭一样,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
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老师只给学生一种或者两三种营养,学生即使成了“畸形人”,老师也视而不见。
因为目前的“应试教育”已经遮蔽了很多老师的眼睛,最终导致灵魂的扭曲,特别是学生身心上的疾患。
更为可怕的是,很多老师以及一些教育官员,对此已经麻木不仁。
即使知道这样做是不合规律的,仍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没有了起码的道德诉求,缺失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
其结果是,学生的发展前景黯淡无光,而这些教育者的灵魂也越来越少了品格的亮光。
唤醒良知传递幸福
【史建筑】面对可爱的孩子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
但是,面对深陷“应试教育”泥淖的中国基础教育,我的内心又充满忧虑。
上周,我刚刚写了一篇教育随笔,以比较犀利的笔触抒发内心的愤懑:
“充满了功利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忽视了信仰的教育是贫瘠的教育,剥离了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缺失了道德的教育是可怕的教育。
救救孩子!
”
【陶继新】鲁迅先生早就有了“救救孩子”的呐喊,现在更加需要我们呐喊。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人开始觉醒。
可是,就像推翻一个旧的世界一样,颠覆“应试教育”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不过,正是因为远且难,才需要更多有良知的教育者共同努力。
【史建筑】我承认自己是一位教育理想主义者,又具有深深的忧患意识,所以,有时也痛苦,甚至焦虑。
但我知道:
先知先觉者(我并不是),总是寂寞的;后知后觉者,总是受益的;不知不觉者,总是愉悦的。
前段时间,我担任教学论文比赛的评委。
看到剽窃抄袭之现象,我也加入了论文写作的行列,写就《假作真时……》,有同感的教师拍手称快。
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的话穿越时空,振聋发聩。
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我也心虚。
因为在教育教学中,我也曾有过悖于“求真”的行径。
好在我在自省,也在进步。
假,好像特别适合在我们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您瞧:
假烟假酒假奶粉,假书假药假服装,假情假意假朋友,假山假水假风光。
如果说,对于这些“假”,我们已见怪不怪的话,那么,我祈祷:
教育的土壤中少一点“假”吧,趁孩子们还没长大!
“皇帝的新装”盛典天天上演,而那个讲真话的孩子却可悲地长大了。
真,真的就那么难吗?
【陶继新】论文评奖造假已经成了不是新闻的新闻,所以,十几年来,我几乎不参加新闻评奖,尽管自己写了那么多的新闻作品。
为什么呢?
一是不愿意与那些造假的作品混在一起,二是觉得真的没有多少意义与价值。
有的人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奖,可是,其水平的确难以令人恭维。
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与文化品位。
可是,人们往往舍本逐末。
当下尽管有了些许荣誉,可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的是什么呢?
20多年的编辑、记者生涯,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读了一些好书,留下了纯然属于自己的300多万字的作品,在全国作了400多场报告。
所以,退休对我而言,更加充实,更加幸福。
如果这些年来我只是关注那些虚幻的东西,就没有今天的生命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造假者得逞一时,失利一生啊!
【史建筑】感动于先生的肺腑之言。
前几日,吉林松原高考舞弊案一出,我义愤填膺,当即写下杂文一篇《“教师舞弊”之痛》,并在班上朗声宣读。
全体学生深以为然,产生了强烈共鸣。
我愤激地写道——
孩子眨着童真的眸子,从老师神圣的嘴巴里得到了唆使;邪恶觅到了适宜的温床,然后以最惬意的姿势躺了下来;面对人性的阴影,我们坦然地走进去,不但没有戒心,甚而心存感激……
此风倘若蔓延开来,我真的要将北岛的诗句改一改,来描述那时的世界——卑鄙是高尚者的通行证,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教师舞弊,人性之痛。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陶继新】孔子特别讲究诚信,甚至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可是,到了今天,人们的诚信指数非但没有提升,反而有每况愈下的态势。
特蕾莎修女甚至认为,“最危险的人”是“说谎者”。
有意造假,比一般撒谎者就更加危险。
教师高考舞弊,不但可怕,而且可恨、可悲!
可是,更加可怕的是,人们对于这种造假事件,却已见怪不怪。
即使在称得上圣地的教育界,也有了造假的存在,而且是屡见不鲜。
老师是培养人的人,可见,其思想行为不可能不影响到学生。
如是下去,我们的下一代如何?
这是我们共同的担忧。
所以,像您这样的老师,就更加令人钦敬。
【史建筑】有时摸摸内心的教育理想,看看外界的教育现状,痛苦就交织在心头。
但是,人活着,要有担当!
于是,我又执著地前行。
【陶继新】人是应该有担当的。
人之为人,不是纯然为了自己的“幸福”,应当像孔子所说的那样: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特别是老师,就更应如此。
可是,真正有这种意识者有几何?
因此,从认识您之后,我就感到自己结识了一个志同道合者。
有时候,我想:
一个孩子遇到一个好的老师,那是一生的幸福。
可见,您的学生是多么幸福!
您不但将他们拯救了,而且使他们有了一个全新的人生。
而且,您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特殊的幸福。
【史建筑】今天,与陶先生交流,就有涌动的幸福充盈心间。
在温馨的校园里,我在梳理我的幸福。
原来,我天天跟烂漫的生命打交道:
在学校里,我的周围全是欢声笑语、天真的脸庞,那是“绿色”的,我可不能让他们受到污染;回到家里,我面对的又是我的可爱的女儿,我与她嬉戏打闹,“没大没小”,在我的“纵容”下,不爱做题的她,竟连连被评为“滨州新苗”、“十好学生”、“军训标兵”,功课全优。
我品悟家教的真谛,运用到学校;我吸取学校的精华,融合到家庭。
我真想不出世间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儿。
【陶继新】自然环境是需要绿色的,不然,人就会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我们的教育环境同样需要“绿色”,这样,生命才能健康地成长。
这个绿色环境的创设者是老师,同时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维护。
如果维护形成思维惯性,绿色就会永存。
您和学生、女儿共处绿色之中,而且都觉得环境本该如此。
这才是幸福,而且是高层次的幸福。
【史建筑】哦!
对了,家长会上,我女儿的班主任称她是“阳光女孩”。
我认为,这是最高的赞誉。
【陶继新】“阳光女孩”的确是最高的赞誉。
我觉得,您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早已经溢满了幸福。
现在好多学生成绩不好,不少是心理层面上出了问题,而且由此向其他层面蔓延,乃至走上出逃、自杀的可怕之路。
但有了阳光,心态就不一样了,快乐而又幸福,学习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我甚至认为: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对其周围的人会形成一种精神污染,其不良情绪会传染给其他人;而一个有阳光心态的人对周围的人则形成一种良性暗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道德高尚的呈示。
【史建筑】谢谢陶老师!
我会向我的女儿转达您的厚爱。
去年暑假,我曾参与开发了主题为“教师职业生活”的远程培训,力求唤醒所有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尤其是高中的教师,太需要职业幸福了。
我是其中一员,我明白他们的甘苦。
【陶继新】是的,能够体会到职业幸福感的老师并不太多,高中教师更少。
我觉得,您是在教学,也是在传递幸福。
传递幸福,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而且有神圣的况味。
当然,老师要想拥有真正的幸福,还必须从自身方面下工夫。
正像孔子说的: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所以,人都应当为自己设计幸福人生,而且要永远地走下去。
因为幸福不是一时之事,而是长久的,甚至是终生的。
【史建筑】是的。
教师,是上帝派来播撒阳光的人。
前提是,我们的心中要充满阳光。
如果我们怀着幸福感去观照我们的职业生活,去照耀那些鲜活的生命,就会有无尽的幸福扑面而来。
当然,职业幸福感并不抽象,它就寓于我们工作的点点滴滴。
“教育是做的艺术”,每一个有意义的教育细节背后,都有幸福在向我们招手。
【史建筑】是的。
幸福就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
我觉得,如果感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很有价值,而且得到人们的认可,心里就会真正拥有幸福感。
如果能将这种幸福感不断地传递给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拥有幸福,自己就更加幸福。
如果觉得这种传递与帮助就像太阳每天升起一样自然,便真正走向幸福的天堂了。
【史建筑】我认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是需要呵护和培育的,它有一个潜滋暗长的过程。
我班上有一位同学讲话困难,我就与他“密谋”了一项“地下工作”。
起初,我的任务只有一项——满脸微笑地聆听他朗读、说话,一味地、无原则地表扬。
两个月后,他竟能比较流利地表达了。
为此,我写过一篇文章《我是学生的“阅读狗”》,借以表达内心的幸福。
面对学生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当然要注意回避,但这还远远不够,或是说这只是“浅层关怀”。
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并设法弥补和改进。
当我亲眼看着一个自闭、孤独的孩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阳光的时候,我不幸福谁幸福?
【陶继新】您的“无原则的表扬”尽管有点“作假”的味道,可是,有的时候,这种善意的“作假”却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因为在您的学生看来,这是老师给予他的最高奖赏。
长期、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可以产生奇迹的,这方面有不胜枚举的先例。
不过,其中容载了您的多少心血与爱心!
而且,我感到,您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未必想到两个月就可以发生奇迹,一定认为那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程。
可是,一开始,您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他拥有与其他孩子一样的表述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在一般人看来比较艰难的过程中,甚至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您也在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史建筑】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的幸福感就涌动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
例如:
我一直坚持“师生同写”:
同写生活随笔,同写读书笔记,同写考场作文。
多年坚持下来,真不容易。
这种幸福是伴随着艰辛、汗水甚至苦楚的。
“回首向来萧瑟处”,几多感慨,几多欣慰。
【陶继新】叶圣陶先生主张老师写“下水文”,是很有道理的。
这样可以将老师与学生放到同一个位置上,由此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老师所写的文章,既可以作为“范文”,也可以成为学生“攻击”的靶子。
以后写类似的文章时,学生就会心中有数。
对于老师而言,正如亲自下水游泳一样,知道了水之深浅,知道了水之浑清,以后指导学生“游泳”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
看着自己的文章一篇篇问世,看着学生的作文一天天好起来,老师能不幸福吗?
【史建筑】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们一直在围绕着幸福转,实际上是幸福一直围着我们转。
这是“原生态”的。
可见,幸福是我们须臾不可缺少的。
【陶继新】我与您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幸福地生存着,而且还不断地将这种幸福向外传递着。
忙而不碌平而不庸
【史建筑】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自己才能把握好自己,而把握好自己又是最难的。
一位合格教师应该清楚自己和学生的“已知”,然后确定“未知”在哪里,接下来就是搭建两者之间的“桥梁”。
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极其重要的。
【陶继新】有的老师不知道学生的“已知”与“未知”,认为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就可以成功了。
其实,没有对两者的清醒认识,就不可能运用“已知”去获取“未知”,就不可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您架设了两者之间的桥梁,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巨大的收获。
【史建筑】没有反思意识的人,天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深陷泥淖而不知,抱残守缺而不改;有反思意识的人,不断破茧成蝶,虽有超越之痛,但他“日知其所亡”,一直向前走,每天伴着晨曦的到来,迎接崭新的自我。
所以,“做反思型的实践者”,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它要“物化”到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时时处处。
【陶继新】孔子不是说“学而不思则罔”吗?
波斯纳也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教师反思的过程,既是对教学内容重新梳理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升华的过程。
正是有了梳理与升华的过程,才有了对教材、学生和自己的重新认识,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反思的目的,不但是寻找自己的成功之处,更在于寻找自己的问题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够知难而进,才有了破解难题的思考以及破解困难之后的快乐与愉悦。
【史建筑】是的,我深有感触。
上个月,我在课堂上出现了一处知识性错误,学生指出后,我做了及时纠正。
课后,我写了深刻的教学反思——《“出现”与“相见”——从我的一次教学失误谈起》。
下一节课,我给全班学生读了我的文章。
我得到了同学们的谅解,他们更喜欢我了。
这可能就是所谓“错误效应”吧!
平等待人,知错必改。
教学本身就是做人。
【陶继新】浏览了您的教后反思,可以看出,这里面,您的学生对这篇课本的理解之深,以及敢于向老师质疑的精神。
特别是您既肯定学生又向学生大胆认错的精神,令人钦佩不已。
而您又选取了一种特殊的载体——文章,记下了那一时段的经历和感受,自然也就有了特别的“错误效应”。
您的这篇文章写得不但真实,而且动人。
这是您的优势。
同样的事件,一般人写不出来。
当然,这更加需要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
这勇气的背后是做人的标准以及责任意识。
【史建筑】最近,我一直在思考:
有了反思精神,有了积极实践,得给教师的敬业找一片广袤的天空,那就是幸福感。
有了这种感觉,教师就会“忙而不碌”、“平而不庸”。
不然,总是空泛地强调教师要爱岗敬业,自然空无所依。
仅有外界的提醒和约束,教师的工作热情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从教伊始肯定踌躇满志,但后来因为缺乏来自内心的原动力,便出现了“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现象。
“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如果说“游子”的损失还限于个人的话,那么当教师出现这种情况以后,消极影响可就大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萌动的心灵。
【陶继新】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使人乐而忘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优质生命状态。
不但“忙而不碌”,而且忙而不累。
人的累与不累,关键在心灵,而不在工作量的大小。
有的人工作十分清闲,但是,由于胡思乱想,甚至想着办法害人,因此心里就会非常累,甚至特别不安与恐惧。
相反,如果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即使平时非常紧张,也是紧而不乱,忙而不累。
“平而不庸”说得好!
老师是平凡的,可不是平庸的。
教师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奇迹。
您就是一个典型。
【史建筑】先生过奖了。
我一直有一个信条:
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但“心向往之”。
【陶继新】“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教师不但要有很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那份存于心中的良知。
同时,老师的幸福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一个整天不快乐的老师,传递给学生的一定是劣性的情绪,幸福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史建筑】据我的体验,能“大剂量”向学生传递幸福感的教师应为“性情中人”。
在课堂上,我妙语连珠,学生喜欢;我诙谐幽默,学生鼓掌;我痛哭流涕,学生凄然;我义愤填膺,学生激愤;我勃然大怒,学生调侃道:
“老师,您生气的样子真帅!
”
【陶继新】您不是一般的“性情中人”,关键是有自然与真、善、美。
您的嬉笑怒骂中就有了属于您的那种帅气,就有了学生与您呼应的幸福感。
【史建筑】人,要想活出点儿“味道”来,就必须不断超越。
在这方面,人应该在其他动物身上汲取生命的智慧。
蝉的幼虫,在黑暗的地下蜗行摸索,有的长达17年之久。
这种积蓄和忍耐是为了“生命的超越”——冲破黑暗,放歌枝头。
蛹,耐得寂寞,经历阵痛,破茧化蝶,自由飞翔。
其实,人的生命中也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超越”。
其中有留恋、苦楚甚至窒息,当然也有欣喜、满足和成就感。
【陶继新】宇宙万物有一个基本规则,历来甘与苦、幸福与磨难都是相反相成的。
没有生命的磨砺,就很难成就大的事业。
孔子、司马迁等人都是经历了大苦大难的人,可是,他们却有了精神生命的永恒。
看来,没有巨大的波折与苦难,就很难产生本质意义上的生命飞跃。
苦难之后,涅槃再生,生命就有了一个奇迹,甚至有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巨大幸福。
【史建筑】回顾我的教育教学历程,大致有三个方面的“超越”: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反观课堂;立足学科,超越学科,反观学科;立足教学,超越教学,反观教学。
【陶继新】从“立足”到“超越”,是对语文教学本质意义叩问、探索之后的一次飞跃。
很多教师一生都没有这种飞跃。
而有了这次飞跃,语文教学就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大气与雄阔,有了走向真正语文教学之“道”的从容。
而从“超越”再到“反观”,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这次“回归”是寻到了语文教育真谛且进行了属于自己的实践跨越之后的生命审视,是在超越自我且超越一般语文教学思考之后的又一次升华。
而在这个升华过程中,您拥有了将自己的生命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的快乐。
【史建筑】“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
”超越,绝不是隔断与传统固有的联系而一味地创新。
在多数情况下,回归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前行是为了适当地回归。
守正创新,是每一个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原则。
【陶继新】超越不是对传统的彻底否定,而是对传统优劣文化过滤之后的扬弃与“拿来”。
“拿来”的是经典文化,且使自己从此有了生命成长的根系;扬弃的是低俗文化,且使自己由此拥有了识别真伪的一双“火眼金睛”。
在这个基础上的创新,就因有了厚重的文化积淀而左右逢源于现代教育领域,从而实现厚积薄发的历史性突破。
史建筑简介
史建筑,山东省滨州北镇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滨州市政协常委,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年度教育创新人物,山东省首届“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先进工作者,全国中学语文“十佳”教改新星,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曾获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
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发表文章近5万字。
参编国编高中教材,主编山东省教育厅师训教材。
(载《现代教育导报》,2009年7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