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8767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docx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docx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

《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

第一编《现代传播理论》

授课周次

第1周

授课时数

4

教学章节

第一章  信息论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类信息活动的起源、发展;

2、掌握广义与狭义的信息定义,认识信息的特征及作用;

3、理解作为信息载体的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

4、了解人类信息活动与思想的发生和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信息与信息化(重点)

参考资料:

[美]阿尔温·托夫勒:

《第三次浪潮》,朱志炎等译,北京:

三联书店,1983年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1.多媒体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信息与信息化(重点)

1、信息的概念

不同领域的学者均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出发,来为“信息”下定义。

因此,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对“信息”概念进行把握。

2、信息的特征

信息是可以永存的;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是可以识别的;信息是可传递的动量;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信息是可以转换的;信息具有可塑性;信息是可以贮存的;信息时效的多元性;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信息的贬值与污染。

3、信息的作用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重要因素;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信息是知识生产的基本原料;信息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与工具;科技信息的主导作用;信息产业是现代经济的支柱。

4、信息的载体——符号

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

5、信息化

信息的作用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成正比例。

(二)人类信息活动与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一般)

1、人类信息获得的发生与发展

人类社会的信息活动是同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

这种发展的突出特点是,随着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而引发信息革命。

就整个人类的信息发展而言,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第五次革命。

2、人类信息思想的生成与发展

人类的信息思想是同人类的信息活动与信息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现代信息思想与信息科学产生在20世纪,也是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支持分不开的。

信息科学的发展过程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3、文化与传播

“高文脉型文化”和“低文脉型文化”

“文化休克”

“明示型规则”和“暗示型规则”

“限定型传播规则”和“精致型传播规则”

“脱文脉化倾向”

作业及思考题:

1、如何理解信息?

它和讯息、符号的关系如何?

2、信息有什么特性?

3、信息有什么用?

授课周次

第2周、第3周

授课时数

6

教学章节

第二章  传播与传播学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传播的基本内涵,明确传播者、受传者、媒介、讯息和反馈为传播过程的五大构成要素;

2、掌握不同学者对传播系统结构的模式研究,以及各种模式的优点和局限性;理解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和负面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传播的模式与功能(重点、难点)

参考资料:

1.张国良主编,《21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张洁等译,《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1.多媒体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5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传播”的内涵(次重点)

1、“传播”的表层解析

现代传播工具(媒介)是实际物质交通工具的功能的替换或延伸。

传播的三层意义都关系到了人际间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信息交流。

2、传播学对“传播”的意义界定

共享说——强调“传播”就是传者与受者共同分享信息的过程;

劝服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劝服、影响受者的过程;

刺激反应说——强调“传播”是机体对于外来刺激的一种反应。

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传播的基本要素是传播者、信息、媒介与接受者;传播的内容是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都具有能动性;传播手段是发展的。

3、传播学的发展历史

美国是传播学研究的先驱者。

在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逐步形成。

传播学是在行为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美国学者哈箩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温、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威尔伯·施拉姆等奠基人为传播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传播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走的是一条引进与研究并举的道路。

(二)传播的模式与功能(重点)

1、传播的模式

(1)单向线型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的5W传播过程模式

在传播学史上,该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申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

其将媒介细分为三种,并提出“噪音”会对传播过程产生影响。

(2)控制论传播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其引入了控制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反馈”,并认为每个传播单位均兼有传者、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四种功能。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其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提示了传媒对于传播过程的介入。

(3)社会系统模式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其把传播过程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加以考察,认为个体的传播活动是在初级群体、较大的社会结构、总体社会系统这三个层次上进行的。

(4)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

其能够根据不同的传播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形式予以描述,是把简单或复杂的传播过程概括成为一种产生讯息和感知讯息及其所传播的事件的过程。

(5)韦利斯特、麦克莱恩的大众传播模式

其特点在于表明了信息选择的多样性,表明了传播系统的自动调节的性质,强调了反馈的重要性。

(6)互动传播模式

(7)整体互动模式

2、传播的功能

传播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功能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即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三大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墨顿的功能说,即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赖特的“四功能说”,即即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即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等三个方面。

(三)传播研究的意义与态度(一般)

1、传播研究的意义

传播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2、科学的态度与研究

传播研究在方法上主要表现为科学性。

作业及思考题:

1.请简要评价各种传播定义。

2.怎么理解传播的三层含义?

3.传播学发展的社会背景有哪些?

 

学生课外学习指导:

“传播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因为没有学科经验,所以学习和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每一章节的讲授之前,都会要求同学在课外有所阅读。

第一章要求同学阅读张国良教授主编的《21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和哈罗D·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通过对大师们的原著的阅读来建立相应的感性积累。

教师课后小结:

在讲授中,我的节奏比较慢,并安排了课堂讨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科视野。

授课周次

第3周、第4周

授课时数

6

教学章节

第三章传播者的社会角色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掌握作为“守门人”的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和专业意识;

2、理解传播者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守门人”角色(重点)、守门人意识(难点)

参考资料:

1、[美]丹尼斯·麦奎尔等著:

《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美]施拉姆著: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1.多媒体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5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一般)

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划分成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口语传播时代,二是文字传播时代,三是印刷传播时代,四是电子传播时代。

各个传播时代都有各自的传播特点和局限。

(二)传播者(次重点)

传播者,就是在传播过程中利用生理或机械手段传播信息的信息发送者,是传播过程中的首要因素,也是传播赖以实现的基础。

1、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对应

在一个存在反馈的理想的传播状态中,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角色是对应关系的,也就是说二者的关系是相对且会发生转换的。

2、影响传播者的因素

影响传播者的社会因素有政治因素、社会群体规范和文化传统,个人因素有人生阅历、知识构成和个性特征。

(三)“守门人”的角色(重点)

1、新闻传播领域的“守门人”角色

新闻工具的“守门人”理论

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

其认为,在社会信息流通过程中,大众传媒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取舍选择,只将众多信息素材中的一部分传递给受众;

要真正了解“守门人”,必须将个人价值判断、职业角色同组织观念结合起来。

“守门人”理论与“两个环境”理论相通;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主要有时间跨度、强度或阈限价值、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意料性、连续性、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等九个要素;

大众传播通过控制社会信息量、控制社会舆论、反复提示、利用受众心理等途径来实现对信息的“把关”;

“把关”与利益动机

2、影响新闻“守门人”的因素

“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受众的影响;经济利益集团的影响。

(四)“守门人”的专业意识(重点)

新闻记者的专业意识虽有时会同组织的功能相互抵触,但从根本上讲,两者是协调一致的。

中立意识的“守门人”把客观视为崇高的理想及新闻专业化的具体表现,希望能够忠实地反映外在世界。

参与意识的“守门人”认为这是在逃避个人与政治的责任,因为客观是不可能实现的神话,而且常常被人利用为保护上层社会利益的工具;他们甚至否认外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新闻是相对性“社会现实的建构”。

作业及思考题:

1、请举例说明大众传播“守门人”的守门行为。

2、传播者的行为有哪些?

3、“中立”的专业意识对记者产生的影响。

授课周次

第4周、第5周

授课时数

6

教学章节

第四章  传播媒介的革命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传播媒介的基本发展历程;

2、掌握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媒介理论;

3、理解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麦克卢汉奇论(重点),理解“媒介及讯息”(难点)

参考资料:

1.张咏华著:

《媒介分析:

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

《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1.多媒体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5学时

1学时

主要内容:

(一)麦克卢汉奇论(重点)

媒介的发展和变革会对传播活动以及社会发展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

1、麦克卢汉的主要思想

(1)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认为真正支配人类历史文明的,是传播技术(形式)本身,而不是它的内容,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媒介即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

“媒介就是按摩”

(2)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麦克卢汉根据传播的观念,将西方历史分为四个时代:

口头传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

(3)“地球村”

(4)“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观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观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但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2、对麦克卢汉的评价

理论界对麦克卢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持批判和肯定两种态度

(二)现代技术冲击波(一般)

现代传播技术使得传播活动国际化,这就使各传播媒介都带上了比过去更加强烈的政治色彩、文化色彩。

大众传播的发达与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新媒介因其性能方面的优势,会取代旧媒介的某些功能,但并不是一定要扼杀旧媒介的生机。

只是迫使旧媒介改变内容、经营方式和竞争策略。

作业及思考题:

1、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你是否同意,说出你的观点和例证。

2、你认为旧媒介会被新媒介取代么?

为什么?

授课周次

第5周、第6周

授课时数

6

教学章节

第五章  传播的效果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步了解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前期研究成果;

2、掌握效果研究的四阶段的代表理论;

3、理解各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媒介的效果(重点、难点),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重点)

参考资料:

1、张国良主编,《21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1.多媒体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5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受众与媒介的关系(一般)

1、媒介万能论时期的受众观

“乌合之众”

2、德弗勒的受众研究视角

个人差异论

社会范畴论

该理论以社会学为基础,重点强调受众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

社会关系论

该理论强调受传者的社会关系对其本人接受讯息具有重要影响。

3、克拉珀的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个人倾向性与选择过程

团体规范

个人影响

自由企业社会的传播工具

4、其他受众研究理论

社会文化模式

“顽固的受众”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5、对“受众”的重新认识

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客观地位的受众,在需求活动中却处于积极活跃的主体地位;传播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的传播者,在需求活动中却处于客体地位。

6、我国的受众研究发展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明显地受到过程学派的束缚。

(二)媒介的效果(重点)

1、“枪弹论”时期

该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而受众总是被动的和毫无反抗的目标,他们受传播媒介的力量摆布和控制。

其缺陷在于片面性与笼统性。

2、有限效果论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受众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靶子”,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舆论领袖”

两极传播论

中介因素论

3、适度效果论

(1)创新扩散论

其认为传播媒介对传播新的信息较为有力,而人际传播对改变态度和采取行为方面较为有力。

(2)使用与满足理论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媒并不是被动的,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

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安排报道的轻重主次,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对该“议题”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4)文化规范论

4、强大效果论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运用编排、筹划技能、以及统一的观点于日积月累的渗透力,可以取得强大的传播效果。

(三)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重点)

1、传播者

从客观构成因素看,传播者的职位、资历与荣誉,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从主观构成因素看,传播者的态度、品质、特长、感情、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容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2、信息

信息即传播的内容,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息获取与处理过程中。

3、传播缓解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

4、受众

受众的个体差异、态度形成与改变、个人背景、心理、个性与气质等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作业及思考题:

当代受众的个人因素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是逐年加强还是日益减少?

为什么?

 

授课周次

第7周

授课时数

2

教学章节

第六章  说服与态度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步了解中西方说服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2、掌握传播过程中如何运用说服技巧实现受众的态度改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态度改变与说服技巧(重点)

参考资料:

张国良主编,《21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多媒体课堂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西方说服理论的历史与发展(一般)

1、中国古代说服理论的发展

“名正言顺”

“量权”与“揣情”

“变”

2、西方说服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3、说服理论在现代传播中的应用

可信度、吸引力、权威

“客方定向”

(二)态度改变与说服技巧(一般)

1、关于态度

传播学主要强调态度改变的研究。

2、态度改变与说服技巧

(1)卡特赖特的说服原则

(2)霍福兰的说服技巧

“可信度”

(3)莱平格尔的说服模式

刺激—反应设计

激发动机设计

认知性设计

社会性设计

性格性设计

(4)态度改变的“一致论”

海德的“平衡论”

纽科姆的“均衡论”

奥斯古德语坦南堡姆的“和谐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5)功能论

(6)其他说服研究理论

作业及思考题:

你认为“态度”应该怎样定义?

 

授课周次

第7周、第8周

授课时数

4

教学章节

第七章  印刷媒介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步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定义和发展历程;

3、熟知印刷媒介的发展历程,以及中西方新闻史上的代表性报纸,掌握印刷媒介的基本特征;

4、理解印刷媒介的优势与局限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印刷媒介的发展与特点(重点)

参考资料:

张咏华:

《媒介分析:

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多媒体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3.5学时

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媒介的发展与定义(次重点)

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是实现信息传递的中介,是指各种运载复制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

人类历史就其文化与文明的发展看,既是人类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媒介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

人类信息传播媒介的产生与发展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二)印刷媒介的发展与特点(重点)

邸报

手抄报

廉价报纸

工人报纸

共产主义机关报

《真理报》

资本主义国家垄断报业

《京报》

《申报》

《中国日报》

“新闻”

新闻的特征即新(新近发生或发现)、实(事实)、短(便于传播和接受)、活(生动活泼)、强(社会传播效应)。

(三)印刷家族(一般)

1、图书

我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文字记载。

2、杂志

同其他印刷媒介相比,杂志介于图书与报纸之间。

3、其他

作业及思考题:

1、.印刷媒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怎样?

2、.什么是新闻,其本源是什么?

3、.报纸传播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授课周次

第8周、第9周

授课时数

4

教学章节

第八章  影像媒介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知影像媒介艺术和技术的发展历程;

2、掌握影像媒介的基本特征;

3、理解影像媒介的优势与局限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摄影、电影的发展与特点(重点)

参考资料:

程季华: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多媒体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3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瞬间猎手——摄影(一般)

“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

摄影是以科学的手段去记录现实。

摄影作为展示现实的手段,是通过提供真实可视的直观形象来完成的。

任何一件摄影作品都是摄影者的思想与摄影技巧两大要素融合的“结晶”。

新闻摄影就是以摄影为手段,图片为形式,对新闻事实作出具象性记实报道。

新闻摄影中的导演现象

新闻摄影不是一种艺术创造(虽然其中有艺术成分),不是记者对生活的加工,而是对生活的实录。

“典型瞬间形象”

新闻照片的冲击力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摄影师与作品鉴赏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在作品中注入信息和从作品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过程。

摄影语言材料的特殊性

(二)机械传媒的典范——电影(重点)

1、中国电影发展概况

《定军山》

《难夫难妻》

左翼电影文化运动

国防电影运动

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

抗战电影运动

《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民电影

新时期中国电影

2、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发展概述

作业及思考题:

1.、如何理解摄影师对摄影作品的艺术创造与加工?

2.、概述影视艺术产生发展的过程。

3、.简述印象派、先锋派和德吕克。

 

授课周次

第9周、第10周

授课时数

6

教学章节

第九章  电子媒介

授课方式

多媒体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广播媒介的基本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掌握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的基本发展历程及其传播特点;

3、掌握电视人与社会人的角色定位于转换的问题;

4、理解电视、网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电视媒介的发展与特点(重点)

参考资料:

苗棣:

《解读电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多媒体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5学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广播媒介的发展与特点(一般)

1、广播的产生于发展

电子媒介的起步是从广播开始的。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无线电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了远距离通讯传递的条件,并且为无线电广播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匹兹堡广播电台

2、广播在中国的发展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3、广播的特点

(1)传播的快速性与声音的易逝性

(2)传播的广泛性与收听的随意性

(3)内容的丰富性与接收的被动性

(4)声音的传真性与信息的变异性

4、对于现代广播发展的思考

(1)关于直播

从传播学的意义上说,直播实现了信息生成、信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接受四个环节的完全同步。

在媒体为追求新闻传播速度而努力强化时效性的竞争中,广播直播无疑具有最大的优势。

(2)关于音响报道

所谓音响报道,就是指广播新闻中运用音响手段的各种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种通过声音表现新闻现场、新闻事物和新闻人物音貌的新闻报道。

这种报道形式充分发挥了广播利用声音进行信息传播的特色,突出了信息传播的真实性、时效性、现场感、感染力、参与性,增加了信息的含量。

(3)关于提升受众地位的问题

资讯节目应多元化,针对性要强。

资讯节目要做好服务性、贴近性文章。

精选节目滚动播出,在滚动中强化覆盖强化服务。

节目形式要创新,走多样化之路。

节目形式要创新,走多样化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