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8646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

《最新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docx

最新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摘要:

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是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界定,讨论了对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的多种识别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

接着,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培育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核心竞争力研究发展的新热点,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后续发展方向。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竞争优势;综述

Reviewofthecorecompetence

Abstract:

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thecorecompetencetheoryisanimportantissueofstrategicmanagement.Thispapersummarizesthemeaningsofcorecompetencethatdefinitebydomesticandforeignscholars,anddiscussesthedifferentviewsontheelementsofcorecompetencefirstly.Thenanalyzesdifferentmethodsaboutidentifyingcorecompetenceandcomparesthem.Third,makesananalysisontheaspectsofbuildingandtrainingcorecompetence,andsummarizesthenewhotpointsincorecompetenceresearch.Finally,pointsoutthelackofexistingresearchandputforwardfutureresearchtrends.

KeyWords:

Corecompetence;strategicmanagement;competitiveadvantage;reviews

1引言

自上世纪60年代,以Ansoff和Andrews为代表的学者首次提出公司和竞争战略,指出了战略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以来,战略便扎根于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之中。

战略管理在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诸多备受关注的理论。

尤其是在80年代,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用五力模型来分析战略环境,选择企业自己的发展战略,并划分了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这三种一般战略。

波特的理论得到了许多学者和企业家的认可并付诸实践。

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竞争变得日渐复杂,环境也变幻莫测,波特的理论在应用中也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人们对企业战略的分析逐渐从外部环境转移到了企业自身内部。

1989年,GaryHamel、C.K.Prahalad和Yves.L.Doz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CollaboratewithYourCompetitors--andWin》[1]一文中指出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短期因素,而在长期,培育新产品的核心技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决定性因素。

1990年,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2]一文中,Hamel和Prahalad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自此,西方学术界掀起了一个空前的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潮。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建立在自身优势之上的战略才会引导企业获取或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而且,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许多大型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战略行为,并发展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又一重要分支。

2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有些学者也将它译为核心能力,被中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和不同的关注点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定义,总结起来,共有以下一些观点:

1.1国外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含义的主要观点

Hamel和Prahalad在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时指出,它是“组织中的积累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2]”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边界范围内的沟通、投入和对工作的深深的承诺,是集体学习,并将核心竞争力划分为技能和技术两个维度。

该定义表述简单,仅仅关注了核心竞争力和生产制造之间的关系,目光较狭窄,但是却使核心竞争力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Leonard-Barton(1992)认为[3],核心竞争力是使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并对公司提供竞争优势的一种知识群,是一种行动能力;是一个组织能力长期形成专有能力,从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关键所在。

该观点从知识与技能、管理体系、技术系统、价值观和规范四个维度出发,体现了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化关联、专有性、提供价值持久性等主要特征。

Henderson和RebeccaCockburn(1994)在文章中指出[4],核心竞争力是元件能力(资源、知识技能、技术系统)及构架能力(合成能力、管理系统、价值标准、无形资产)的组合。

将核心竞争力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表明每个核心竞争力都是独一无二的。

以Gallon(1995)为代表的学者认为[5],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竞争能力因素的协同体,反映在职能部门的基础能力、SBU的关键能力和公司层次的和谐能力。

这一观点重视了公司的基础结构能力,强调了影响组织竞争能力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协同关系。

1996年,Foss又提出了新的观点[6,7],他认为,核心竞争力不仅是组织资本又是社会资本,它们使企业组织的协调和有机结合成为可能。

该论点从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入手,揭示了核心竞争力有价值、异质、不能模仿、难以替代的重要特征。

1.2国内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含义的主要观点

我国学者对核心竞争力这一命题的研究相对西方而言起步较晚,在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达到了研究的高潮,不少的学者树立了自己的观点。

刘世锦和杨建龙(1999)[8]认为,就具体的企业而言,并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程杞国(2000)[9]则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的,它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

他首次将核心竞争力划分为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前者包括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等,后者则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能力。

从核心竞争力的逻辑结构层次出发,王毅、陈劲和许庆瑞(2000)[10]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蕴藏于企业所涉及的各个层次(包括经营环境、企业、学科、技术、产品、核心子系统等),由能力元和能力构架组成的、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的知识系统。

该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问题,也有助于企业有效地管理核心能力的建立、提高和应用,成功地向基于能力的竞争范式过渡。

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特征的分析,许正良和王利政(2003)[11]发现,现有三个层面上的能力具备了这五个特征,即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

并认为这三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三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通过企业文化力以及在企业文化力作用下产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三者的有机结合表现出来。

该理论将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正是它内部三力之间能量的不断传递、循环与放大,使企业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

管益忻(1999,2000,2003)[12-14]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后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

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

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竞争对手的所有要素都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2011年,张建民[15]总结性地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能提供具有特异性或成本优势的关键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或者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组合。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能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关键事业达到业界一流水平。

通过对国内外的不同观点的总结发现,人们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从最初的资源、能力角度慢慢扩大开来,逐步丰富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对其本质、特征和结构做出了带有不同侧重点的解释。

核心竞争了已不再是单独的一个概念,它与企业的技术、知识、文化,环境、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在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问题上,不少的学者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技术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中很重要并且很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16]。

然而,分歧还是存在的。

由于学者们对核心竞争力定义的范畴和着重点不同,对其构成要素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王毅等人(2000)[10]的观点是两维系统构成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由能力及能力构架与层次组成的一个两维知识系统。

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核心能力是其子系统,它蕴藏于企业所涉及的各个层次由能力元和能力构架组成,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并在动态中发展。

核心竞争力的各构成要素就是能力元,而能力元之间的关系属于能力构架,能力元是关于企业涉及的各层次构成元件的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基础。

能力构架是企业所涉及的各层次构成元件之间的关系,知识以及各层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知识。

持有三要素构成论的周卉萍(2000)[17]认为,技术和体现这一技术的新产品、新服务方式;管理文化氛围(上下同心同德的适应企业发展共同价值观);新理论、新经验的学习率和传递率(从领导人开始,各阶层都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新理论、新经验,了解新的形势、新变化,并把新东西迅速传递出去)这三个领先于竞争对手的要素构成。

邹海林(1999)[18]则认为核心竞争力应由五个要素构成。

这五个要素分别是:

研究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组织协调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左建军(2000)[19]经过深入的研究之后认为,制度是基础的核心竞争力,先进的企业体制与制度是企业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系统的平台,体制与制度与在此平台上延伸的人才、技术创新、管理、品牌、专业化等方面共同组成核心竞争力系统。

由上述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所得结论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学者们所研究的角度不同。

笔者认为,凡是企业所特有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并且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能力都是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这些要素涵盖了市场开发、生产经营、管理决策、人力资源开发、品牌营销、企业创新、文化环境等一系列的程序、资源和机制。

4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在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关于如何识别核心竞争力的命题便逐步得到了学者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得出了初步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识别方法。

3.1定性分析方法

以Prahalad、Hamel和Barney(1995)[20]等以文字描述的方法来分析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出了从“何处”去寻找企业核心能力。

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在业务层次上,来源于企业的特有资源和能力;在公司层次上,来源于企业具有不同适应性的各种资源的集合。

(2)说明了产生核心能力的这些资源是“什么”。

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资源的含义,他们把资源定义为企业的资产、知识、信息、能力、特点和组织程序,并可分成财务、实物、人事和组织资源等几大种类。

(3)阐述了“什么样”的资源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

他们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难模仿性、稀缺性、且组织得当,那么对于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非常重要,才算得上是核心能力。

Campbell和Goold(1995)[21]是用技能树法来分析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代表。

,他们把“关键业务技能”定义为企业为了取得非常出色业绩的某类业务行为,进而拟定了一种能识别企业“关键业务技能”的有用工具——技能树法。

他们认为“关键业务技能”与“市场需求”相联系,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一个企业可以拥有许多“关键业务技能”,而这些“关键业务技能”可分解为各种“部件”,“部件”进而可分为各种“子部件”。

“部件”是指高标准地完成某项“业务技能”所需要的元素,“子部件”是辅助“部件”完成某项“业务技能”所需要的元素。

如果人们能够认识企业中各种“子部件”和“部件”,便可识别企业拥有的“关键业务技能”,即核心能力。

Klein等(1998)[22]使用层次分析法来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该方法通过量化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将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大小作为依据,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挖掘数据,进而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识别。

这种定量研究方法能够明确地进行量化研究,有充分的数据支撑,操作性较强,但是,方法的理论支撑较差,较难明确给出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

史志明和时静静(2008)[23]在文章中指出,传统的层次分析法较少考虑其他要素对识别过程的影响,尤其是没有明确时间要素的影响,没有明确地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问题。

他们引入了时间要素,通过构造三维立体图来分析企业能力(以研发、制造和营销能力为例)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以及持久性,表明不仅需要构建当前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还要构建短期(1~3年)和长期(3~5年)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明确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

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突破了以往方法缺乏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价值性以外其他特征的局限性,引入时间要素后,不仅能分析出企业当前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分析出企业的待发展能力以及需要放弃的能力。

这对于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资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于江和张不同(2003)[24]提出了用渐进化的方法来识别核心竞争力,将资源、能力、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认为企业资源是能力的输入变量;与企业的其它经营目标相比,能力更为重要,即存在着关键的能力;只有当关键能力在竞争中是独一无二的并在经营中是高度行为集合的,它才形成了企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具有战略柔性和动态性,是一种可持续的企业竞争优势。

并依据对行为集合、惟一性和战略柔性的阐释,构架出了一个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框架,将该过程分为了识别关键能力、识别竞争力、识别核心竞争力三个阶段。

通过这种基于资源→关键能力→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渐进化的识别方法方法,我们知道核心竞争力是有价值的能力,并具有行为集合性、惟一性和战略柔性等特征。

陈金波(2007)[25]在文章中提出了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标准,①是否是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是否使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性质而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

②是否存在顾客可感知的价值。

核心竞争力应能使顾客感受到产品对其利益的卖点和买点。

③是否实现范围经济,表现在是否覆盖了多个部门或产品,是否提供了进入潜在市场的多种方法。

他还认为,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结合企业的内部分析和环境分析,进行动态活动分析和静态能力分析,确定现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状,才能为进一步培育、巩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条件。

3.2定量分析方法

赵炳新和赵景华早在2000年[26]就开始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识别的研究。

他们应用核与核度的概念,将核心竞争力视为一个系统,并确定系统中的要素,这些要素可以是产品、产业,也可以是具体的某一个业务单元,分析系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方法将企业等组织及其业务单元作某个赋权网络,根据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定义了赋权网络图的核与核度等概念,并提出了一类利用核与核度研究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该方法的科学性体现在其使用的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上,同样也是由于这种数字分析,而实际应用中很难确定赋值与赋权,使得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不显著。

伊辉勇和刘伟(2007)[27]在其研究中,借助组织生态学理论提出产品种群的概念,研究两个存在相互竞争关系的产品在线定制服务提供商的产品种群竞争演化过程,对双方存在的竞争环境进行合理的假设和定义,然后利用两个种群互相竞争关系的数学模型模拟产品种群的竞争过程,讨论双方提供的产品种群规模达到均衡时的稳定条件及其经济解释,并对各种情况下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识别和总结。

陈红梅、方淑芬(2007)[28]根据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独特性”和“整合性”特征,首先通过对ELECTREI方法进行改进,然后用改进后的ELECTREI方法对竞争力要素分别进行“整合性”与“独特性”评价,从而找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将研究对象看作为一个系统,,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系统的要素,这些要素可以是企业、城市或国家。

核心竞争力要素识别出来以后,作为系统的管理者、经营者必须根据核心竞争力来调整系统的功能,确立发展战略,使其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发展与发挥。

3.3各种识别方法的比较

李轶敏(2007)[29]总结出了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七种方法,文字性描述法、技能树法、层次分析法、过程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价值分析法以及基于资源论的核心竞争力识别法,并对这七种方法的优缺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总结得出了下表:

方法项目

典型代表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定性识别方法

文字性描述法、技能树法、层次分析法、过程分析法

简单、表达了大致的思路

缺乏定量的说明,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大致描述企业的能力

定量识别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

建立数理模型,比定性方法更具操作性

其指标不能显示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的优劣

企业内部各项能力间重要程度的比较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识别方法

价值分析法

结合了定性识别与定量识别两者的优点

没有考虑顾客的认同与同行业企业间的指标比较

企业内部某方面技术或技能的识别

基于资源论的识别方法

基于资源论的核心竞争力识别模型

结合了企业的资源、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顾客的认同和专家的评价及相关统计数据

没有严密的数理模型

特定行业内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5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及培育

在认识到了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之后,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能够拥有核心竞争力,学者们便开始了对构建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路、方法和模式的研究。

陈通、张国兴(1999)[30]在明确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之后指出,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途径,大体包括自我发展和外部购并两个方面。

自我发展是从“路径依赖”的视角考察。

管理当局应动态地审视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识别现有的核心能力,重新部署和完善核心能力,并通过对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持续改进,获取竞争优势。

外部购并是从“环境依赖”的视角考察,企业可以引进互补性的技术,与拥有互补性优势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也可以收购兼并拥有某种专长的企业及资源。

李兴旺(2003)[31]认为,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以战略意图为理念,以竞争战略为方向,在战略环节上培育核心技术,围绕核心技术形成组织能力,在企业文化的作用下使组织能力具有独特性、难以替代性和不可交易性,最终形成核心能力。

在该过程中,战略意图和企业战略始终对战略环节、核心技术和组织能力产生着影响作用;战略环节的选择要符合战略意图和企业战略的要求;核心技术的方向要与战略意图和企业战略方向相一致;组织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的培育也与组织的雄心、战略实施的要求相吻合。

廖志溶和章征文(2006)[32]在文章中指出,企业培育核心能力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确立企业发展战略意图;加强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建立知识联盟;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创建企业自身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和组织的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组织(企业)。

李学荣、刘小利(2008)[33]则从权变观的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构建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要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需要的是不断创新,做好技术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从权变观出发,及时培育和更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维护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是组织的虚拟化,通过将大量经营职能外包出去,给企业带来经营成本的降低。

最后,企业要在全面分析自己的优劣、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及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努力方向,特别是企业的核心技术的优势分析及核心产品的技术实现形式。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中可以总结得出,构建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企业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战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应用学习、创新、文化机制,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如组织的虚拟化、创立管理信息系统等,以产品和技术为核心,结合竞争环境,培育出契合自身优势、符合发展方向的核心竞争力。

6近年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新热点

近年来,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要素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已越来越少,尽管观点有所偏颇,但也算是各有千秋,从多个角度对核心竞争力有了基本的认识。

学术界和社会界关注的焦点逐步转移到了对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文化、学习、创新和绩效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研究上,以期明确组织内部要素和绩效与核心竞争力的联系和作用机制。

谢恩、李垣(2001)[34]是国内较早开始研究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组织学习和核心竞争力之间作用关系的学者。

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包含了一系列的经验和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能够有效的缩短创立新的战略性资产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通过缩短关键资源的创立时间,不断的创建新的关键资源,企业就通过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获得了持久的竞争优势。

并且,核心竞争力在由竞争力基因到竞争力体系的发展过程,与在组织中三个不同层次上开展的学习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组织学习是核心竞争力的生成、发展和更新的源泉。

谢洪明、王成和葛志良(2006)[35]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证实了以下结论:

组织文化通过影响组织学习进而影响核心能力;组织学习影响核心能力进而影响组织绩效;核心能力对组织绩效有正向影响;组织文化对组织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通过组织学习和核心能力的构建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通过核心能力的构建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

虽然本研究的结论会受到样本结构、调查数据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对组织文化、组织学习以及核心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谢洪明、罗惠玲、王成等(2007)[36]文基于战略的资源基础观,整合学习理论、创新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首先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再以华南地区202家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明确了学习并不是企业绩效提升的直接影响因素,学习也不能直接带来企业的核心能力,学习导向必须通过创新才能提高核心能力,并进而提升绩效;创新并非直接提升组织绩效,而是有一个培育核心能力的中间过程。

此外,一部分学者开始了对行业、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展开了分析和研究。

毛艳华(2004)[37]、李晓敏等(2009)[38]、陈昊雯等(2009)[39]、戴雯(2010)[40]等人分别分析和探讨了电信、医疗器械、烟草、铁路客运等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出了相关问题和对策。

还有一些学者利用核心竞争力的思想来对不同地区的战略发展路线进行规划,如吴帮模(2010)[41]。

7结束语

仅仅是自90年以来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就遍及了基本理论、结构分析、识别、培育和构建等各个方面,可见核心竞争力对战略理论和企业实际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深化,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