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讲课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8460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讲课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讲课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讲课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讲课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讲课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讲课要点.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讲课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讲课要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讲课要点.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讲课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部分讲课要点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列宁选集》第2卷,第418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0页]

1.关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1)马克思主义是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或者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都是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者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1859年,马克思在谈到他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过程时,把他和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称作“清算”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的著作,把《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称作他和恩格斯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他们的“见解”或他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4页]由马克思的这一叙述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才是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他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形成并公之于世的著作。

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中,只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及其以后的著作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撰写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著作,或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

1891年,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时说:

“在40年代,马克思还没有完成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

这个工作只是到50年代末才完成。

因此,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1859年)以前发表的那些著作中,有个别地方与他在1859年以后写的著作中的论点不同,并且从较晚的著作来看,有些用语和整个语句是不妥当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1—322页]在谈到自己的早期著作《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称赞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时,恩格斯说,它“不仅缺点很多,而且错误也很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7卷,第174页]在评价自己1845年夏天出版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恩格斯说:

“几乎用不着指出,本书在哲学、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总的理论观点,和我现在的观点绝不是完全一致的。

1844年还没有现代的国际社会主义,从那时起,首先是并且几乎完全是由于马克思的功绩,它才发展成为科学。

我这本书只是它的胚胎发展的一个阶段。

正如人的胚胎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还要再现出我们的祖先鱼类的鳃弧一样,在本书中到处都可以发现现代社会主义从它的祖先之一即德国古典哲学起源的痕迹。

例如本书,特别是在末尾,很强调这样一个论点:

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单纯工人阶级的党派性学说,而是一种最终目的在于把连同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的理论。

这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在实践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仅是无益的,甚至还要更坏。

”恩格斯说,这种凌驾于一切阶级对立和斗争之上的“无可辩驳的抽象的历史真理”,在“革命斗争的火焰中”很快就会变成“自作多情的空话”而“烟消云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23页]恩格斯的这一观点适用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早期著作。

因此,不能把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的思想、观点都不加分析地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著作中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而只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世界观。

1860年,马克思也说,他和恩格斯是“根据共同计划和事先取得的一致意见进行工作”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9卷,第178页]。

1885年,恩格斯说,他和马克思在1844年夏天会见时,“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示出意见完全一致”,从此他们开始共同工作,“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订”他们的新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96页]

(3)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新的具体的历史条件、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提出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

2.关于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1)“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2页]“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8页]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由“它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组织”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62页]列宁说:

“无产阶级是现代社会中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因此它在一切革命中都是先进的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块主要的‘基石’”。

[《列宁全集》第12卷,第284页]

(2)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8页],是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无产阶级立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中的“理论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1页]。

无产阶级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坚定不移的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始终相信“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特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85页]。

(3)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5页],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实际冲突“在思想上的反映”,“首先是在那个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头脑中的观念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9页]。

(4)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同时也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这里所谓“人类解放”,概括地说就是人类从阶级对立、对抗的社会条件下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60页]用一句话说,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学说“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他的学说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

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绝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列宁选集》第2卷,第309页]

1.德国古典哲学:

(1)恩格斯说,没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35页]“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只能产生在古典哲学还生气勃勃地保存着自觉的辩证法传统的国家,即产生于德国人中间。

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91—692页]

(2)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版”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德国资产阶级时指出:

“德国资产阶级发展得如此迟钝、畏缩、缓慢,以致当它以威逼的气势同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对抗的那一刻,它发现无产阶级以及市民等级中所有那些在利益和思想上跟无产阶级相近的集团也以威逼的气势同它自己形成了对抗。

它看到,不仅有一个阶级在它后面对它采取敌视态度,而且整个欧洲都在它前面对它采取敌视态度。

与1789年法国的资产阶级不同,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并不是一个代表整个社会反对旧社会的代表,即反对君主制和贵族的阶级。

它降到了一种等级的水平,既明确地反对国王又明确地反对人民,对国王和人民双方都采取敌对态度,但在单独面对自己的每一个对手时态度都犹豫不决,因为它总是在自己前面或后面看见这两个敌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19页]这就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的现状和历史地位。

这种历史地位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面对封建主治势力的压迫和限制,因而向往革命、羡慕法国资产阶级,但另一方面又害怕革命、不敢革命。

德国的思想家们把法国资产阶级实践的“政治革命”抽象为“哲学批判”,把法国第三等级的代表——资产阶级抽象为“真正的人”,把法国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抽象为“真正的人的关系”,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想及其实现的必然性抽象为“大自然隐蔽的计划”、“天意”、“理性”。

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页]

(3)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贡献:

康德总结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即具有像自然科学那样严格的普遍必然性的哲学何以可能的问题,论证了“假象的客观性和矛盾的必然性”[黑格尔:

《逻辑学》上卷,第39页],即当人们运用“知性的纯范畴”去把握“绝对”、“无条件者”、“物自身”时,必然陷入“二律背反”。

不过,康德认为,矛盾着的东西虽然“起源自”或根源于人类理性的“本性”,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第256页],但它本身都是假的、不真的,辩证法虽然是“理性的必然行动”,但它本身不过是“幻象的逻辑”。

康德哲学是二元论的,认定“物”和“理性”是世界的两个独立的本体、本原。

黑格尔用“绝对精神”消灭了康德的“物自身”,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看作是“绝对精神”自己辩证运动的结果。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但这并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在黑格尔看来,“无论在天上或地上,无论在精神界或自然界”,凡存在着的都必定是“包含有差别和对立与自己本身内的东西”,即只有矛盾着的东西才是现实的、真实的;辩证法既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

[《小逻辑》,第258、177页]恩格斯说:

“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向一切科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即“在自己的特殊领域内揭示这个不断的转变过程的运动规律”。

“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留给它的继承者的遗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62页]这样,黑格尔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

恩格斯说:

“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在哲学认识的领域是如此,在任何其他的认识领域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也是如此。

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正如资产阶级依靠大工业、竞争和世界市场在实践中推翻了一切稳固的、历来受人尊崇的制度一样,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

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面前,除了生产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

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

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

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6—217页]

费尔巴哈在唯心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德国,揭露了唯心主义同宗教神学的本质联系,创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即“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的哲学[《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183页]。

这种哲学“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2页],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哲学不过是精致的神学,绝对精神就是上帝,无论是基督教的“上帝”,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虚空的抽象”,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唯有“感性的实体”、“个体”才是“绝对的”,在“感性的”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425、435页]。

这样,费尔巴哈就轻而易举地否定了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绝对和相对的辩证联系,否定了矛盾,否定了辩证法。

其次,费尔巴哈说,不是“上帝”或“绝对精神”创造了自然界和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本质创造了“上帝”或“绝对精神”,即“上帝”和“绝对精神”都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对象化。

这样,费尔巴哈就把黑格尔哲学颠倒过来了。

那么,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本质“异化”、“对象化”为一个和自己相对立的“上帝”或“绝对精神”?

换言之,人们为什么要创造一个“绝对”并且还要努力去把握这个“绝对”?

费尔巴哈认为,这只能到人的本质、本性中去寻找。

而所谓人的“本质”、本性,在费尔巴哈看来,就是“抽去”“‘我’与‘你’、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差别、对立后剩下的“‘我’与‘你’、男人与女人”的“共性”、“普遍性”、“同一性”,即全部人类个体所具有的“等同的东西”[《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619、843页],换句话说,就是全部人类个体所具有的“共同之点”。

费尔巴哈认定这种作为人的“本性”、“本质”的“共同之点”就是“理性、意志、心”[《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27—28页]。

“理性、意志、心”三者自身也是包含有差别(具体内容)的,这些差别也是必须“清除”掉的。

所以,费尔巴哈又把“理性、意志、心”归结为三种“力”:

“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28页]。

“爱”指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

直观告诉我们,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也是包含差别的,包括现实的和历史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文化的等等。

根据费尔巴哈,这些差别也是应“清除”掉的。

所以,费尔巴哈又把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或“爱”,抽象为“共存”、“交往”、“依赖”关系。

这样,费尔巴哈自以为自己找到了“‘我’与‘你’、男人与女人”作为人的“人本身”,找到了人的“绝对本质”,并且宣称“理性、爱、意志”就是人的“完善性”、“人生存的目的”[《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28页],是“在人里面而又超乎个别的人之上的属神的三位一体”,是给作为个体的人“既非他所具有、也非他所创造的他的本质奠定基础的要素”,是“鼓舞他、规定他、统治他”的“属神的、绝对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人所不能违抗的”,是“战无不克的力量”。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28、29页]。

用关于人的宗教代替关于上帝的宗教,“是新人类和新时代的唯一条件”[《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第719页]。

“人对人的爱”,是“至高无上的实践原则”、“世界史的枢轴”。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315—316页]这样,费尔巴哈就不仅在世界观上重新回到了黑格尔所批判的形而上学,而且在历史观上重新陷入了唯心主义。

2.英法两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1)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本身的著作中,特别是在李嘉图的著作中找到自己的理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4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就其要点来说“是斯密—李嘉图学说的必然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9页]。

(2)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和发展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的英国和法国,尤其是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得到最大的发展。

马克思说:

“古典派如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他们代表着一个还在同封建社会的残余进行斗争、力图清洗经济关系上的封建污垢、提高生产力、使工商业获得新的发展的资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3—154页]

(3)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社会经济生活看作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并力图揭示这些规律,它第一次把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领域,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而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科学上的历史功绩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剩余价值,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若干规律,从经济上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古典政治经济学不能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而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的永恒的社会生产形式。

把他们所得到的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看作是永恒的自然规律。

这样,它就不能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它发现了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却不能科学地说明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和什么劳动才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价值形式是怎样发展的等等,却是不了解的,也不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它不懂得经济范畴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关系的抽象,因而不能提出商品、货币、资本等经济范畴的历史起源问题。

它不能区别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不能揭示作为劳动力价值转化形式的工资的本质;不能区别价值和生产价格,因而不能解释同量资本得到同量利润的规律。

所以,在古典经济学体系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混乱,既有科学成分,也有庸俗的成分,既有卓越的见解,也有荒谬的议论。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3.空想社会主义:

(1)科学社会主义是站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肩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本身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

恩格斯说:

“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

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35页]

(2)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无产者阶级的理论家”。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资本主义生产还很不发达,因而无产阶级取得解放的物质条件在旧世界内部还没有充分成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时代的产物。

它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但客观历史条件又使它不能不陷入空想。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具体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即:

“工人阶级自己一方面还没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进程中得到足够的锻炼并被充分地组织起来,因此还没有作为历史动力登上世界舞台;另一方面,他们取得解放的物质条件在旧世界本身内部也还没有完全成熟。

工人阶级的贫困状态是存在着的,但是他们开展自己的运动的条件则尚未具备。

”这就决定了,“各乌托邦宗派的创始人虽然在批判现存社会时明确地描述了社会运动的目的——消除雇佣劳动制度和这一制度下的阶级统治的一切经济条件,但是他们既不能在社会本身中找到改造社会的物质条件,也不能从工人阶级身上发现运动的有组织的力量和对运动的认识。

”因而不能不用他们从自己头脑里构想的“新社会的幻想图景和方案”来弥补运动所缺乏的历史条件,并且把宣传这些空想的图景和方案看作是“真正的救世之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7—108页]恩格斯在谈到空想社会主义时说:

“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

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

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的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又说:

“空想主义者之所以是空想主义者,正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还很不发达的时代,他们只能是这样。

他们不得不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在旧社会本身中还没有普遍地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只能求助于理性来构想自己的新建筑的基本特征,因为他们还不能求助于同时代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8、616页]

(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就是复活了的奴隶制,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是以工人阶级的日益贫困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对穷人来说,都不过是谎言和骗局,等等,为启发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天才地预见了未来社会基本特征,如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消灭阶级,消灭三大差别,用联合劳动、合作劳动代替资本主义雇佣劳动,通过劳动和教育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进行了许多试验、示范,这些试验、示范虽然都失败了,但它们清楚地表明,没有资本家的参加,工人们自己可以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

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学说规定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同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者也看到了资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对立,也意识到他们的计划、方案主要是代表工人利益的,但在他们心目中,无产阶级只是一个受苦最深的阶级,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的本质和历史使命,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任何历史主动性,因此,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他们高高地超乎一切阶级对立之上,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行动,他们并不是想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解放全人类。

马克思恩格斯则诉诸于千百万无产者,诉诸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在他们看来,广大劳动群众只有团结在无产阶级周围,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获得解放,离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就是空话或者幼稚的幻想。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围绕“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一时代课题,批判地继承了先进的思想家研究资本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驱逐了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