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培训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8336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培训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C培训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C培训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C培训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C培训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培训讲义.docx

《C培训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培训讲义.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培训讲义.docx

C培训讲义

欣金昌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安全培训讲义

 

编制:

     

批准:

     

公司印章     

 

2017年7月1日

 

目录

 

第一篇机械部分1

第二篇电气部分2

第三篇消防安全12

第四篇违章操作原因分析及对策14

第五篇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使用及管理15

第六篇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20

 

第一篇机械部分

一、机械设备的使用安全

  机械设备种类繁多。

机械设备运行时,其一些部件甚至其本身做不同的机械运动。

机械设备由驱动装置、变速装置、传动装置、工作装置、制动装置、防护装置、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等部分组成。

  

(一)机械设备的危险部位

  机械设备可造成碰撞、夹击、剪切、卷入等多种伤害。

其主要危险部位如下:

  

(1)旋转部件和成切线运动部件间的咬合处,如动力传输皮带和皮带轮、链条和链轮、齿条和齿轮等。

  

(2)旋转的轴,包括连接器、心轴、卡盘、丝杠、圆形心轴和杆等。

  (3)旋转的凸块和孔处。

含有凸块或空洞的旋转部件是很危险的,如风扇叶、凸轮、飞轮等。

  (4)对向旋转部件的咬合处,如齿轮、轧钢机、混合辊等。

  (5)旋转部件和固定部件的咬合处,如辐条手轮或飞轮和机床床身、旋转搅拌机和无防护开口外壳搅拌装置等。

  (6)接近类型,如锻锤的锤体、动力压力机的滑枕等。

  (7)通过类型,如金属刨床的工作台及其床身、剪切机的刀刃等。

  (8)单向滑动,如带锯边缘的齿、砂带磨光机的研磨颗粒、凸式运动带等。

  (9)旋转部件与滑动之间的危险,如某些平板印刷机面上的机构、纺织机床等。

  

(二)机械安全措施

  1.机械安全措施类别

  为了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操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一般可分为直接、间接和指导性3类。

  

(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是在设计机器时,考虑消除机器本身的不安全因素。

  

(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是在机械设备上采用和安装各种安全有效的防护装置,克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安全因素。

  (3)指导性安全技术措施是制定机器安装、使用、维修的安全规定及设置标志,以提示或指导操作程序,从而保证安全作业。

  2.传动装置的防护

  机床上常见的传动机构有:

齿轮啮合机构、皮带传动机构、联轴器等。

这些机构高速旋转着,人体某一部位有可能被带进去而造成不幸事故,因而有必要把传动机构危险部位加以防护,以保护操作者的安全。

  在齿轮传动机构中,两轮开始啮合的地方最危险,。

  皮带传动机构中,皮带开始进入皮带轮的部位最危险,

  联轴器上裸露的突出部分有可能钩住工人衣服等,使工人造成伤害。

  所有上述危险部位都应可靠地加以防护,目的是把它与工人隔开,从而保证安全。

  

(1)啮合传动的防护。

  啮合传动有齿轮(直齿轮、斜齿轮、伞齿轮、齿轮齿系)啮合传动、蜗轮蜗杆传动、链条传动等。

这里仅对齿轮啮合传动的防护装置作讨论。

  齿轮传动机构必须装置全封闭型的防护装置。

应该强调的是:

机器外部绝不允许有裸露的啮合齿轮,不管啮合齿轮处在何种位置,因为即使啮合齿轮处在操作工人不常到的地方,但工人在维护保养机器时有可能与其接触而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在设计和制造机器时,应尽量将齿轮装入机座内,而不使其外露。

对于一些老设备,如发现啮合齿轮外露,就必须进行改造,加上防护罩。

齿轮传动机构没有防护罩不得使用。

  防护装置的材料可用钢板或有金属骨架的铁丝网。

防护装置必须安装牢靠,并保证在机器运行中不发生振动;要求装置合理,防护罩的外壳与传动机构的外形相符,同时要便于开启、便于机器的维护保养,即要求能方便地打开和关闭。

为了引起工人的注意,防护罩内壁应涂成红色,最好装电气连锁,使得防护装置在开启的情况下机器停止运转。

另外,防护罩壳体本身不应有尖角和锐利部分,并尽量使之既不影响机器的美观,又起到安全作用。

  

(2)皮带传动机械的防护。

  皮带传动的传动比精确度较齿轮啮合传动的传动比差,但是当过载时,皮带打滑,起到了过载保护作用。

皮带传动机构传动平稳,噪音小,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因此,皮带传动机构广泛应用于机械传动中。

但是,由于皮带摩擦后易产生静电放电现象,故其不能用于容易发生燃烧或爆炸的场所。

  皮带传动机构的危险部分是:

皮带接头处和皮带进入皮带轮的地方,如图1—4中箭头所指部分,因此要加以防护。

  皮带防护罩与皮带的距离不要小于50mm,设计要合理,不要影响机器的运行。

一般传动机构离地面2m以下,要设防护罩。

但在下列3种情况下,即使在2m以上也应加以防护:

皮带轮之间的距离在3m以上;皮带宽度在15cm以上;皮带回转的速度在9m/min以上。

这样万一皮带断裂时,也不至于落下伤人。

皮带的接头一定要牢固可靠。

安装皮带时要做到松紧适宜。

皮带传动机构的防护可采用将皮带全部遮盖起来的方法,或采用防护栏杆防护。

第二篇电气部分

  

一、电气安全概述  

二、触电事故及其对策  

三、电气防火防爆  

四、静电危害防护  

一、电气安全概述  

电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统计资料表明:

在工伤事故中,电气事故占有不少的比例。

例如:

触电死亡人数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5%左右。

  世界上每年电气事故伤亡人数不下几十万人。

  我国约每用1.5亿度电就触电死亡1人,而美、日等国约每用20~40亿度电才触电死亡1人。

  

二、触电事故及其对策  

触电事故的种类  

电击  

  直接接触电击:

触及正常状态下带电的带电体。

  

  间接接触电击:

触及正常状态下不带电、而在故障下意外带电的带电体。

  

    单线电击:

人占在地面上,与一线接触。

(可以是直接或间接)  

    两线电击:

人与地面隔离,两手各触一线。

(可以是直接或间接;可以是两相,也可以是单相)  

   电伤:

电弧烧伤、电流灼伤、皮肤金属化、电气机械性伤害等。

  

电流途径  

  不同途径,危险性不同,但没有不危险的途径。

  

最危险的是:

左手到前胸。

  

判断危险性,既要看电流值,又要看途径。

  

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  

工作绝缘——又称基本绝缘或功能绝缘,是保证电气设备正常工作和防止触电的基本绝缘。

位于带电体与不可触及金属件之间。

  

保护绝缘——又称附加绝缘,是在工作绝缘因机械破损或击穿等而失效的情况下,可防止触电的独立绝缘。

位于不可触及金属件与可触及金属件之间。

  

双重绝缘——是兼有工作绝缘和附加绝缘的绝缘。

  

加强绝缘——是基本绝缘经改进,在绝缘强度和机械性能上具备了与双重绝缘同等防触电能力的单一绝缘。

在构成上可以包含一层或多层绝缘材料。

  

手持电动工具的识别和选用  

具有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的设备属于Ⅱ类设备。

 Ⅱ类设备无须再采取接地、接零等安全措施。

  

标志:

“回”——作为Ⅱ类设备技术信息一部分。

  

手持电动工具应优先选用Ⅱ类设备。

  

我国国家标准GB3805《安全电压》规定了特低电压的系列:

  

特低电压额定值(工频有效值)的等级:

  

42V、36V、24V、12V和6V  

选用:

根据使用环境、人员和使用方式等因素确定。

  

漏电保护  

漏电保护——利用漏电保护装置来防止电气事故的一种安全技术措施。

  

漏电保护装置——又称为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简称RCD(ResidualCurrentOperatedProtectiveDevice)。

  

漏电保护装置是一种低压安全保护电器。

  

用于直接接触电击防护时:

应选用额定动作电流为30mA及其以下的高灵敏度、快速型。

  

需要安装漏电保护装置的场所

(1)  

触电、防火要求较高的场所和新、改、扩建工程使用各类低压用电设备、插座,均应安装漏电保护器。

  

对新制造的低压配电柜(箱、屏)、动力柜(箱)、开关箱(柜)、操作台、试验台,以及机床、起重机械、各种传动机械等机电设备的动力配电箱,在考虑设备的过载、短路、失压、断相等保护的同时,必须考虑漏电保护。

用户在使用以上设备时,应优先采用带漏电保护的电器设备;  

需要安装漏电保护装置的场所

(2)  

建筑施工场所、临时线路的用电设备;  

手持式电动工具(除Ⅲ类外〕、移动式生活日用电器(除Ⅲ类外)、其他移动式机电设备,以及触电危险性大的用电设备,心须安装漏电保护器;  

潮湿、高温、金属占有系数大的场所及其他导电良好的场所,如机械加工、冶金、化工、船舶制造、纺织、电子、食品加工、酿造等行业的生产作业场所,以及锅炉房、水泵房、食堂、浴室、医院等辅助场所。

  

三、静电危害防护  

1.静电的种类:

1)  固体静电  

固体静电可直接用双电层和接触电位差的理论来解释。

双电层上的接触电位差是极为有限的,而固体静电电位可高达数万伏以上,其原因在于电容的变化。

  

橡胶、塑料、纤维等行业工艺过程中的静电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很容易引起火灾。

  

2)人体静电  

人在活动过程中,人的衣服、鞋以及所携带的用具与其他材料摩擦或接触-分离时,均可能产生静电。

  

例如,人穿混纺衣料的衣服坐在人造革面的椅子上,如人和椅子的对地绝缘都很高,则当人起立时,由于衣服与椅面之间的摩擦和接触-分离,人体静电高达10000V以上。

  

液体或粉体从人拿着的容器中倒出或流出时,带走一种极性的电荷,而人体上将留下另一种极性的电荷。

  

人体是导体,在静电场中可能感应起电而成为带电体,也可能引起感应放电。

  

人体静电引起的放电往往是酿成静电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粉体静电  

粉体只不过是处在特殊状态下的固体,其静电的产生也符合双电层的基本原理。

  

粉体物料的研磨、搅拌、筛分或高速运动时,由于粉体颗粒与颗粒之间及粉体颗粒与管道壁、容器壁或其他器具之间的碰撞、摩擦,以及由于破断都会产生有害的静电。

  

塑料粉、药粉、面粉、麻粉、煤粉和金属粉等各种粉体都可能产生静电。

粉体静电电压可高达数万伏。

  

粉体具有分散性和悬浮状态的特点。

由于分散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使得材料的稳定度降低。

例如,虽然整块的聚乙烯是很稳定的,而粉体聚乙烯却可能发生强烈的爆炸。

  

由于悬浮状态,颗粒与大地之间总是通过空气绝缘的,而与组成粉体的材料是否是绝缘材料无关。

因此,铝粉、镁粉等金属粉体也能产生和积累静电。

  

4)  液体静电  

液体在流动、过滤、搅拌、喷雾、喷射、飞溅、冲刷、灌注和剧烈晃动等过程中,可能产生十分危险的静电。

  

由于电渗透、电解、电泳等物理过程,液体与固体的接触面上也会出现双电层。

  

固定电荷层——紧贴分界面的电荷层不随液体流动;  

滑移电荷层——与固定电荷层相邻的异性电荷层随液体流动。

  

液体流动时(r)一种极性的电荷随液体流动,(r)流动电流。

(r)管道的终端容器里将积累静电电荷。

  

(二)静电的危害  

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可能引起爆炸和火灾,也可能给人以电击,还可能妨碍生产。

  其中,爆炸或火灾是最大的危害和危险。

  

(三)防静电的措施  

1.环境危险程度的控制  

静电引起爆炸和火灾的条件之一是有爆炸性混合物存在。

为了防止静电的危害,可采取以下控制所在环境爆炸和火灾危险性的措施。

  

  

(1)取代易燃介质。

  

例如,用三氯乙烯、四氯化碳、苛性钠或苛性钾代替汽油、煤油作洗涤剂有良好的防爆效果。

  

(2)降低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

  

在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采用通风装置或抽气装置及时排出爆炸性混合物。

  

(3)减少氧化剂含量。

  

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充填氮、二氧化碳或其他不活泼的气体,减少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性混合物中氧的含量不超过8%时即不会引起燃烧。

  

2.工艺控制  

工艺控制是从工艺上采取适当的措施,限制和避免静电的产生和积累。

  

(1)材料的选用  

在存在摩擦而且容易产生静电的场合,生产设备宜于配备与生产物料相同的材料。

还可以考虑采用位于静电序列中段的金属材料制成生产设备,以减轻静电的危害。

  

(2)限制摩擦速度或流速  

油罐装油时,注油管出口应尽可能接近油罐底部,最初流速应限制在1m/s左右,待注油管出口被浸没以后,流速可增加至4.5~6m/s。

  

(3)增强静电消散过程  

在输送工艺过程中,在管道的末端加装一个直径较大的松弛容器,可大大降低液体在管道内流动时积累的静电。

  

为了防止静电放电,在液体灌装、循环或搅拌过程中不得进行取样、检测或测温操作。

进行上述操作前,应使液体静置一定的时间,使静电得到足够的消散或松弛。

  

料斗或其他容器内不得有不接地的孤立导体。

同液态一样,取样工作应在装料停止后进行。

  

(4)消除附加静电  

3.接地和屏蔽  

(1)导体接地。

接地是消除静电危害最常见的方法,它主要是消除导体上的静电。

金属导体应直接接地。

  

①凡用来加工、储存、运输各种易燃液体、易燃气体和粉体的设备都必须接地。

②工厂或车间的氧气、乙炔等管道必须连成一个整体,并予以接地。

可能产生静电的管道两端和每隔200~300m处均应接地。

平行管道相距10cm以内时,每隔20m应用连接线互相连接起来。

管道与管道或管道与其他金属物件交叉或接近,其间距离小于10cm时,也应互相连接起来。

  

③  注油漏斗、浮动罐顶、工作站台、磅秤和金属检尺等辅助设备均应接地。

油壶或油桶装油时,应与注油设备跨接起来,并予以接地。

  

④  汽车槽车、铁路槽车在装油之前,应与储油设备跨接并接地;装、卸完毕先拆除油管,后拆除跨接线和接地线。

  

⑤可能产生和积累静电的固体和粉体作业中,压延机、上光机及各种辊轴、磨、筛、混合器等工艺设备均应接地。

  

第三篇消防安全

一、干粉灭火器

1干粉灭火器是以高压二氧化碳作动力喷射干粉灭火剂的灭火器材。

有手提式与推车式两种,主要型号有:

手提式MF5、MF8、推车式MFT35、MFT50,装干粉剂量分别为:

5、8、35、50kg。

2主要技术参数:

有效喷射时间15~30秒,有效喷射距离3~13M,适应温度范围10~45℃。

3适用于工厂、仓库、油为、汽车库等场所,用于扑救石油及其产品、可燃气体、电气设备的初起火灾。

4使用步骤:

ü将灭火器扛到起火地点,并上、下颠倒数次,使干粉松动。

ü一只手握住喷嘴,对准燃烧物根部。

ü另一只手向上提起“提环”,握住“提柄”,干粉由喷嘴喷出。

ü扑救地面油火时,要平射,且左右摇摆,由近及远,快速推进。

注: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与推车式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基本相同。

二、室内消火栓

1室内消火栓按出水咒骂径分为:

SN50、SN65型。

2室内消火栓由手轮、盖、本体、阀门、出水口、进水咒骂组成,配套有水带、水枪。

3适用于扑救建筑物内部的初起火灾。

4使用步骤:

ü打开玻璃门,取出消防水带。

ü抛开消防带<注意不要有拧、折叠现象>。

ü将消防水带一头套在消火栓口上,另一头套上水枪。

ü握稳水枪后,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手轮,打开消火栓阀门,使水喷出。

ü将水枪对准着火物喷射。

火灾自救十法

1.熟悉环境

熟悉环境就是了解我们经常或临时所处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环境。

对于我们经常工作或居住的建筑物,事先可制定较为祥细的逃生计划,所有成员都要知道逃生出口、路线和方法。

当我们外出,走进商场、宾馆、酒楼、歌舞厅等公共场所时,要留心看一下安全出口、报警器、灭火器的位置,以及有可能作为逃生器材的物品,以便遇到火灾时能及时疏散和灭火。

只有警钟长鸣,养成习惯,才能处惊不慌,临危不乱。

1985年4月18日,哈尔滨市天鹅宾馆发生特大火灾,起火的楼层住着一位日本客人。

他在18日住进11层时,进房前先看了周围环境,知道了疏散出口。

当夜里意识到火灾后,便穿过烟雾弥漫的走廊往疏散通道摸去,得以死里逃生。

进入不熟悉的建筑物时,首先熟悉一下环境,养成这种习惯很有必要。

2.迅速撤离

逃生行动是争分夺秒的行动。

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意识到自己可能被烟火包围,千万不要迟疑,要立即跑出房间,设法脱险,切不可延误逃生良机。

1989年,吉林省东辽县就曾发生过一位表年妇女已经脱离险境又返回火场穿衣服、抢夺财物,导致丧生火场的悲剧。

一般说来,火灾初期烟少火小,只要迅速撤离,是能够安全逃生的。

3.毛巾保护

火灾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达1.28%时,人在1-3分钟内即可窒息死亡。

同时,燃烧中产生的热空气被人吸入,会严重灼伤呼吸系统的软组织,严重的也可导致人窒息死亡。

逃生时多数要经过充满浓烟的路线才能离开危险的区域。

逃生时,不管附近有无烟雾,都应采取防烟措施。

常用的防烟措施是用干、湿毛巾捂住口鼻。

可把毛巾浸湿,叠起来捂住口鼻,无水时,干毛巾也行;身边如没有毛巾,餐巾布、口罩、衣服也可以替代,又多叠几层,使滤烟面积增大,将口鼻捂严。

穿越烟雾区时,即使感到呼吸困难,也不能将毛巾从口鼻上拿开。

(烟雾的传播速度:

水平方向0.8m/s,垂直方向3-4m/s)

4.通道疏散

楼房着火时,应根据火势情况,优先选用最便捷、最安全的通道和疏散设施,如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室外疏散楼梯等。

从浓烟弥漫的建筑物通道向外逃生,可向头部、身上浇些凉水,用湿衣服、湿床单、湿毛毯等将身体裹好,要低势行进或匍匐爬行,穿过险区。

如无其它救生器材时,可考虑建筑物的窗户、阳台、屋顶、落水管等脱险。

如1993年2月14日,唐山市林西百货大楼特大火灾,死80人,伤53人。

而有位叫刘丽英的女士却死里逃生,着火时她正在三楼购物,混乱中她趴在地板上,顺着楼梯爬到二楼,从窗户跳出,才得以幸存。

5.绳索滑行

当各通道全部被浓烟烈火封锁时,可利用结实的绳子,或将窗帘、床单、被褥等撕成条,拧成绳,用水沾湿,然后将其拴在牢固的暖气管道、窗框、床架上,被困人员逐个顺绳索滑到地面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而脱离险境。

6.低层跳离

如果被火困在二楼内,若无条件采取其他自救方法并得不到救助,在烟火威胁、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跳楼逃生。

但在跳楼之前,应先向地面扔一些棉被、枕头、床垫、大衣等柔软物品,以便“软着陆”。

然后用手扒住窗台,身体下垂,头上脚下,自然下滑,以缩小跳落高度,并使双脚先着落在柔软物上。

如果被烟火围困在三层以上的高层内,千万不要急于跳楼。

因为距地面太高,若往下跳易造成重伤和死亡。

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要冒险跳楼。

7.借助器材

人们处在火灾中,生命危在旦夕,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会放弃生命,一定要竭尽所能设法逃生。

逃生和救人的器材设施种类较多,通常使用的有缓降器、救生袋、导向网、导向绳、救生舷梯等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器材和设施,就容易从火“口”脱险。

8.暂时避难

在无路逃生的情况下,应积极导找暂时的避难处所,以保护自己,择机而逃。

如果在综合性多功能大型建筑物内,可利用设在电梯、走廊末端以及卫生间附近的避难间,躲避烟火的危害。

如果处在没有避难间的建筑物里,被困人员应创造避难场所与烈火搏斗,求得生存。

首先,应关紧房门和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但不要打碎玻璃,窗外有烟进来时,要赶紧把窗户关上。

如门窗缝或其他孔洞有烟进来时,要用毛巾、床单等物品堵住,或挂上湿棉被、湿毛毯等难燃物品,并不断向迎火的门窗及遮挡物上洒水,最后淋湿房间内的所有可燃物,一直坚持到火灾的熄灭。

另外,在被困时,要主动与外界联系,以便及早获救。

如房间有电话、对讲机等通讯设备时,要及时报警。

如没有这些通讯设备,白天可用各色的旗子或衣物摇晃,向外投掷物品,夜间可摇晃点着的打火机、划火柴、打开电灯、手电向外报警求援,直到消防队来救助脱险或在能疏散的情况下择机逃生。

在逃生过程中如果有可能应及时关闭防火门、防火卷帘门等防火隔物,启动通风和排烟系统,以便取得逃生和救援时机。

9.标志引导

在公共场所的墙面上、顶棚上、门顶处、转弯处,“安全出口”、“紧急出口”、“安全通道”、“太平门”、“火警电话”以及逃生方向箭头、事故照明灯等消防标志和事故照明标志。

被困人员看到这些标志时,马上就可以确定自己的行为,按照标志指示的方向有秩序地撤离逃生,以解“燃眉之急”。

10.利人利已

在众多被困人员逃生过程中,极易出现拥挤、聚堆、甚至倾轧践踏的现象,造成通道堵塞和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相互拥挤、践踏,既不利于自己逃生,也不利于别人逃生。

如1994年11月27日13时28分,辽宁省阜新市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特大火灾。

在一幢单层的歌舞厅内,有233人丧生,就是与被困人员拥挤、踩压有关。

歌舞厅仅有一个0.83米宽的小门,且有5个台阶,发现火灾时,所有舞池中的人立即拥向小门逃生。

一人跌倒还未及爬起,后面接踵而到的人便被绊倒,呼啦一下子,逃生者就象人叠人地堵住了小门。

灾后发现,死者呈扇形拥在门口处,尸体叠了9层,约有1.5米高,其景惨不忍睹。

因此,在逃生过程中如看见前面的人倒下去了,应立即扶起,对拥挤的人应给予疏导或选择其他疏散方向予以分流,减轻单一疏散通道的压力,竭尽全力保持疏散通道畅通,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安全事故预防培训

第四篇违章操作原因分析及对策

众所周知,企业规章制度中有关安全生产的条文,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它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客观规律,谁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违反,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然而在实际生产现场,员工的违章现象,却屡禁不止。

大量事实证明,违章不但制约了企业的生产,而且还危害员工的生命安全。

事故统计表明,70%的事故是由于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造成的,因此,杜绝违章现象是企业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一、企业员工违章操作行为的主要表现

(1)主观心理因素

①自我表现好胜心态。

个别员工认为自己技术比较高,喜欢在别人面前“露一手”,表现一下自己的能力,爱虚荣,这样的人往往会发生违章操作。

②麻痹侥幸心理。

有这种毛病的人往往不接受“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经验教训。

是重复事故的思想根源所在。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个别员工认为偶尔违章不会产生什么后果,或着认为别人也这样做而没有出事,因此,无视有关的操作规程,麻痹大意、无视警告,不按操作规程办事。

③马虎敷衍,固执。

有的员工工作不经心,我行我素,将岗位安全责任制、岗位操作规程扔在脑后,把领导的忠告和同事的提醒当作“耳旁风”,一意孤行。

④懒惰蛮干,贪图方便。

有的员工工作时不愿多出力,耍小聪明,总想走捷径,操作时投机取巧,图一时方便,结果造成违章操作。

5玩世不恭,逆反心理。

由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以及管理方法、教育方法欠妥或操作环境不良,使少数员工产生逆反心理,领导在时我注意,领导不在时我随意,甚至产生对抗行为。

(2)客观因素影响

①安全意识差。

有不少员工认为安全工作是安全员的事,与自己无关,漠视安全。

这种人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而且不愿参与各种安全活动。

②安全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负责任。

有些员工接受过安全教育和培训,对自己的工作对象、设备、性能、状况及操作规程都比较熟悉,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缺乏对企业财产、对他人生命负责的态度,往往明知故犯,违章操作。

③缺乏安全教育意识。

多年来,企业一直把抓好员工的安全教育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人厂“三级”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HSE培训等。

总的来说活动开展了,但实际收效并不理想。

④安全监督不够。

对一些习惯性违章现象熟视无睹,有一些安全员遇事总觉得与违章者比较熟,不好意思管,对一些严重违章现象存在漏查或查处力度不够的情况。

特别是在生产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一味强调按时完成任务,从而使部分员工滋生了忽视安全的习惯和心态。

二、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发生事故,其原因多方面的,除自然灾害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