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6412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目标定位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核心点一区域的概念和内涵的特点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

(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3)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4)区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2.区域的特点

(1)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

(2)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

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

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思维拓展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1)与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图2)

核心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环境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30°N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以上,水热充足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

土地

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

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

良好

较差

耕地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源条件

河湖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宜发展畜牧业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交通

条件

位于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有便利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

原料

燃料

缺乏,从国内外运入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工业

类型

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思维拓展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

横向和纵向。

(1)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核心点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用框架图揭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法技巧

运用歌诀法记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变化:

人城密集人均低,水网分割小面积;

粮棉让位东华疆,工商发展农其次。

                  

类型1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完成

(1)~(3)题。

(1)区域是(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④一定的政治地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  )

A.相对一致 差异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D.地带 非地带性

答案 

(1)A 

(2)C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好课本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

(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

第(3)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似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运用歌诀记忆区域的内涵

主观客观划类型,内部一致排他性;

面、边、形状都具备,还有区位是特征。

变式练习1

 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

(1)~

(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橡胶种植北界B.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B.差异性C.过渡性D.整体性

答案 

(1)D 

(2)C

解析 第

(1)题,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

(2)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角色。

类型2地理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e、f两区域大致以    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        为界。

(2)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       ,不利之处是           。

(3)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4)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f地以    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5)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

d地以    为主,g地以    为主。

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 

(1)贺兰山 3000米等高线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3)水源 绿洲地区

(4)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灌溉农业 水分

(5)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

解析 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变式练习2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答案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

热量丰富,降水充

足,灌溉水源充足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

水旱灾害频繁

热量不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

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地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平等原因,水旱灾害频繁。

C地区由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类型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变化图

材料二 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1)1995年至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    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    和    。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答案 

(1)0.81 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2)栽培技术革新 推广良种

(3)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③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害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变式练习3

 下面图1是“我国甲、乙两省2005年农业产值结构图”,图2是“两省耕地面积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从乙省省会到甲省经最短铁路线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2)2000~2005年期间,两省耕地变化的共同趋势是__________。

两省耕地变化绝对量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变化率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

(3)分别说明导致两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指出甲省在耕地保护中应采取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 

(1)变化规律:

由少到多。

原因:

距海越来越近,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强。

(2)耕地总量下降 江苏 青海

(3)原因:

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减少。

措施:

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江苏省与青海省的区域特征,结合两种统计图,分析两省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1)联系西宁到江苏徐州的最短铁路线是陇海线—兰青线,这条铁路大致平行于纬线,从东到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夏季降水越来越少;

(2)直接读图可知;(3)明确两省生态问题的差异。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

B.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

区域等级越低,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就越小

C.整体性:

指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区域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相加之和

D.可变性:

仅指区域边界可随时间而产生移动,不包括区域边界的模糊性

答案 A

解析 区域的差异性是相对于区域内部的同一性提出来的,等级越高,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差异性越大;区域整体性功能要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可变性包括边界的模糊性。

              

2.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B.经度位置C.地势高低D.距海的远近

答案 A

解析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B.水分C.地形D.土壤

答案 A

解析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只对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不对其工业生产产生影响

B.长江三角洲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完全取决于其河网密布的地理特征

C.长江三角洲由于矿产资源缺乏,所以不能发展此方面的工业体系

D.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不仅对其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也对其他生产活动如商贸、工业等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 D

解析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影响,只不过是影响有大有小而已,但其影响也并非是绝对的;长江三角洲虽然没有矿产资源,但可以从外地输入矿产资源来发展此类工业;长江三角洲的水田农业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非只是取决于密布的河网。

5.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肥沃,而松嫩平原的黑土贫瘠

B.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的组合要优于松嫩平原

C.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为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相差无几

D.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松嫩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 B

解析 水稻土和黑土均为肥沃的土壤;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虽然同属季风气候,但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较松嫩平原优越得多;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涵盖的地区中,分属我国哪些经济地带?

(按经济地带——省、区、市列出)

(2)下列四种作物中,图示区域内有分布的是(多选)(  )

A.冬小麦B.春小麦C.茶D.甜菜

(3)在图中画出大秦、神黄两条以运煤为主的铁路线。

(4)图中圆内工业区的名称是________工业区,属________经济地带。

自然区属________区中的____________地区。

(5)圆内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部经济地带: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中部经济地带:

山西、内蒙古等;西部经济地带:

陕西。

(2)ABD (3)略 (4)京津唐 东部 东部季风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 (5)靠近棉花产区,原料充足;能源(石油、煤)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大;老纺织工业基地

解析 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又考查逻辑推理能力;既考查自然,又考查人文,其中重点是经济。

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应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善于分析图中的数据资料信息,联系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发现隐含条件,作出综合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解题时,先从图示海岸线轮廓可判断该地是我国华北地区,图中有我国三大地形区分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由气候推出该地的农作物种类;图中铁路线较多,可知该地交通便利,大秦、神黄线是为解决西煤东运而修建的,前者由大同至秦皇岛港,后者由神木至黄骅港;关于京津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必须从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动力资源、交通、消费市场等方面去综合分析。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1~2题。

1.2000年8月19日,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

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农业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谷农业B.高寒农业C.阳光农业D.绿洲农业

答案 1.C 2.A

解析 三江源中“三江”指的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在图中分别是③④⑤。

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势高峻,气温低,积温不足,故农业多分布于河谷地带,这里光热条件较好。

3.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主要是因为(  )

A.区域地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

B.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不断变化

C.各历史阶段统治者的政令不同

D.区域大小不同

答案 B

解析 区域自然环境是稳定的、少变的,区域地理环境之所以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类产生不同的影响,是因为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所致。

4.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答案 B

解析 A项应是秦岭—淮河一线;C项两者是并列关系;D项应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读下表,回答5~6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5.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海拔高度D.洋流性质

答案 B

解析 考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由于这四个城市都位于北纬35°~40°之间,说明它们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这四市的冬、夏气温以及降水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主要是由它们的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

6.下列有关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②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④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答案 C

解析 ①地降水少,③地位于华北地区,春汛并不明显;②③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大于400毫米,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区上看属于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

④地位于东西部的过渡地带,农作物以谷子、高梁为主。

7.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能源是否可以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它们各有优缺点。

仔细观察甲乙两图,甲图中表示出来的能源属于    能源,其主要优点是       ,甲图表示出来的能源在乙图中A河流域分布较    (多、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B山脉以东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利用不当导致的问题是          ,乙图中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是    和    。

(3)试分析两图中河流内河航运的特点及原因。

(4)两图中沿海地区海盐资源丰富的是    图,其原因是          。

答案 

(1)可再生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少 地势平坦,落差小 

(2)土壤次生盐碱化 水土流失 湿地破坏 (3)甲图:

黄河流域航运价值小。

中上游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河流水浅。

乙图:

航运价值大,通航时间短。

松花江流域水量丰富,地势平坦,但冬季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

(4)甲 气候温暖,晴天多,风力强,地势平坦

能力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区域合作与开发已取得很大成绩,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开发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趋紧密,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

读下图并结合材料,完成8~10题。

8.有关B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B.能源、水源不足

C.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不好D.产业结构转型困难

9.A地区与90°W同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

A.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B.都有大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同处在本国最大的工业区D.都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0.如下图所示,2000年与1985年相比,C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某些因素在减弱,具体地说主要是下列因素中的(  )

A.廉价劳动力B.科技水平C.交通条件D.信息

答案 8.C 9.B 10.A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判断B地区是环渤海地区,该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且困难较多;由于重工业较多、人口密集导致水源、能源不足;由于沿海地势低平、临着内海渤海,而利于修筑港口和船舶停岸;又由于经济较发达、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而使该区港口区位较好。

A是长江三角洲地区,90°W同纬度地区是美国南部农业带,在密西西比河口地带;美国没有温带季风气候,美国南部也不是其最大工业区,其最大工业区应在五大湖沿岸的东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的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由于人多、经济较落后而机械化程度低。

但二者都是大河三角洲地区。

两个时间段对比可知,2000年该地高科技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廉价劳动力型的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这说明廉价劳动力这一因素在减弱。

11.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及多年年均降水量曲线图”。

①②③④四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

A.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

C.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D.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答案 C

解析 从地形上看①为高原,②为山地,③为平原,④为丘陵,根据年降水量可判断①、②、③、④对应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依次为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12.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

请再列举两方面。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材料 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保护神。

妈祖文化是我国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福建的湄州。

(3)妈祖文化由湄州流传到甲、乙、丙沿海地区的现象称为________。

妈祖庙分布在天津、上海、广州的共同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答案 

(1)科技水平高;经济基础雄厚。

(2)甲区域:

原料和燃料;乙区域:

市场。

(3)文化扩散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河流入海口;海上多风浪。

解析 第

(1)~(3)问,针对本区域实际,结合平日所学知识可顺利解答,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与良好的思考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