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前三章教案新课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6289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前三章教案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三化学前三章教案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三化学前三章教案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三化学前三章教案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三化学前三章教案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前三章教案新课标.docx

《初三化学前三章教案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前三章教案新课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化学前三章教案新课标.docx

初三化学前三章教案新课标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絢丽多彩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

3.了解化学的发展史。

仪器的准备:

1.酒精灯浓硫酸玻璃棒高锰酸钾

2.酒精溶液火柴棉手帕

3.酚酞溶液浓氨水脱脂棉钟罩

4.过氧化钠脱脂棉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导入,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学习化学的情感)

师:

提起“春晚”,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魔术”表演,以其奇妙的变幻,无穷的魅力,让每一位观众惊叹不已,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完成几个魔术表演。

1.(师)魔棒点灯铁树开花水能生火

2.(师、生)烧不坏的手帕

师:

其实,这并不是魔术,只是利用化学只是完成的几个化学实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设计出许多有趣的实验,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绪言部分

一、板书课题:

(方法:

用酚酞试液写在滤纸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显示)

二、展示目标:

(投影显示)

三、自学指导:

(投影)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P1----P4内容,思考:

1.举例说明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3.简述化学的发展史。

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三、先学

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保证每位同学都集中精力学习。

四、后教

1.第1题,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举出例子

(1)教材中图

(2)课桌、书本、饮料、房屋

2.第2题,注意物质和物体间区别;化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有什么不同;学生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感到抽象。

3.第3题,学生对此题可能说不完整,教师注意归纳。

六、再读课文,深入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够正确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引入:

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物质还在不断变化着,而这些变化有体现物质的某些性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一

一、板书课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出示目标(投影显示)

三、引导实验:

师:

观察下列实验,分析他们的变化有何区别?

教师演示:

纸张的撕碎和燃烧

生:

撕碎后还是纸,燃烧后,生成了别的物质

师:

像前者,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后者,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

那么什么叫做物理变化?

什么叫做化学变化?

二者间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四、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P7的内容,理解并熟记什么叫物理变化?

什么叫化学变化?

3分钟后,会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五、先学

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

六、检查自学效果

检测题一:

认真观察下列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比较变化前和变化后的物质是否发生变化,判断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1-4

生:

1-1变化前液态水,变化后为液态水

1-2变化前块状胆矾,变化后为粉末状胆矾、

1-3变化前胆矾溶液,变化后为氢氧化铜沉淀

1-4变化前石灰石,变化后为二氧化碳等物质

生:

前两个变化后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后两个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师追问:

你能列举几个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吗?

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尽可能多的举例,重点说明理由

检测题二

课后习题1.2.3

方式:

先独立完成3分钟后集体讨论完成。

七、作业

1.熟记实验1-2、1-3中观察到的现象

2.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熟记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

2.能正确区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后半部分----物质的性质

二、揭示目标(用投影显示)

三、引导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7---P9的内容,要求:

1.能举例说明什么叫物理性质,什么叫化学性质

2.分别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事先准备),尽可能多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哪些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别它们?

5分钟后请同学们回答上述问题

四、先学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保证每位学生紧张的自学

2.检测:

思考题,课后题4

五、后教

第一题:

学生回答比较生搬,可结合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尝试描述其不同性质。

如:

教师展示蜡烛,白色、固体、无味、不溶于水、密度小、质软、熔点低;能燃烧、不易变质。

教师展示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过渡到第二题)

第二题:

学生描述会不太完整,可结合生活实例,如:

1)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气体,为什么碳酸饮料中冒出二氧化碳?

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用二氧化碳气流吹肥皂泡不能上升,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教师演示,归纳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化学性质

1.取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先后分别插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机器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得出氧气:

支持燃烧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

2.分别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第三题(课后题四)

师:

(7)(8)问:

若变成“酒精燃烧”和“酒精挥发”时,和原题有什么不同?

生:

原题分别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改变后分别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由此引出“变化”和“性质”间的区别:

变化表示一个过程,性质表示特征。

六、课堂作业

1.熟记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其主要区别;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主要区别。

2.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入下面有关描述的横线上。

通常情况下,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溶解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

3.现有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试设计实验,将他们区别开来(写出步骤、现象、结论)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2.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大烧杯(2个)小烧杯(1个)蜡烛火柴刀片

集气瓶(4个)水槽导管玻璃片(4个)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题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二、出示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师: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三、自学指导

(投影)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P12—P13的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1.如何探究蜡烛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

2.如何探究蜡烛燃烧后的产物?

4分钟后,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四、先学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保证每位学生都集中精力学学习。

2.提问:

1.探究蜡烛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的操作方法;

2.探究蜡烛燃烧后的产物的操作方法。

五、引导学生实验

1.让学生对点燃前的蜡烛进行描述,从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方面。

2.师:

现在我们要了解蜡烛的溶解性以及密度,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

用刀片刮下一些蜡烛,然后放在水里。

师:

谁能描述一下观察到的现象呢?

生:

蜡烛浮在水面上。

师:

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

生:

蜡烛不溶于水且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3.师:

我们怎么探究蜡烛燃烧后的产物?

生:

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

师:

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

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了一层水雾,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变浑浊。

师:

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二自学指导:

熟记课前提供的三条信息,认真看P14如何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

两分钟后按照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

引导实验

师生同步做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

后教:

学生在步骤二中容易出错,很容易得出呼出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在此应给学生强调,不支持燃烧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比如氮气。

因此,得到的结论是:

呼出气体中含有的氧气量比空气中的少。

 

学生完成试验后填写实验报告(下附实验报告)

a)对点燃前蜡烛的探究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观察蜡烛并用手触摸

色状态,有轻微气味,有滑腻感。

2.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并将其投入水中

溶于水,质地较,能在水面上。

石蜡的密度比水的。

b)对燃着时的蜡烛的实验探究报告

顺序

实验内容

现象及结论

1

点燃蜡烛,观察发生的变化

烛芯上固态石蜡先后,燃烧产生,烛芯逐渐变黑。

2

观察火焰:

分为几层;哪层最亮;哪层最暗;

a)火焰分层;焰、焰、焰

b)焰最明亮

c)最暗

3

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

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不同部位被烧情况。

在的部位变黑,第二层次之,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温度最

,温度最低

4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

现象发生。

烧杯壁接触感到发,出现,蜡烛燃烧放出,有生成。

5

在蜡烛上方罩一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蜡烛燃烧有生成

 

c)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利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向装有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滴入两滴澄清石灰水,振荡。

1.空气瓶中石灰水

2.呼出的气体集气瓶中石灰水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瓶中与呼出的气体集气瓶中

1.空气瓶中小木条

2.呼出的气体中小木条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观察水蒸气的情况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对比。

1.空气中的玻璃片

2.呼气的玻璃片

空气中的水蒸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一空气(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会描述现象,掌握文字表达式,并会进行误差分析。

2.了解空气的组成。

3.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过程:

引入:

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动活塞很难,证明空气的存在,我们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呼吸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生命的支柱,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课题一:

空气

一、板书课题:

空气

二、出示目标:

(投影)

过渡:

大约二百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得出:

空气是有氧气和氮气组成的,那么空气中是否还有其他物质呢?

空气中氧气占多大体积,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些问题。

三、引导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2---1

注意:

1.介绍仪器和药品的名称;

2.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过程,动作要慢;

3.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过渡:

通过实验我们看到,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约占瓶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由此得到怎样的结论呢?

四、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P27----P28“二”之前的内容,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红磷燃烧后,烧杯里的水为什么能倒吸到集气瓶中?

3.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由此得到怎样的结论?

4.若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试着分析原因。

5.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6.什么叫混合物、纯净物?

六分钟后会解答上述问题,并会利用上述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五、先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测自学效果

检测题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

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2.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若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试分析原因?

3.能否用蜡烛代替红磷?

为什么?

4.选择题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B汽水C液态氧D水泥砂浆

六、后教

第1题:

若正确,追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出各气体的体积比。

第2题:

尽可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猜测,并分析原因。

如:

整个装置密封不好;红磷量不够;没有等到红磷熄灭并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第3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演示,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第4题:

若正确,归纳什么叫纯净物、混合物。

若不正确,说明理由。

若选A,应分析:

洁净的空气中的含量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属于混合物。

追问:

你能在例举一些纯净物,混合物的例子吗?

八、作业:

识记本节知识点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结论、误差分析;

2.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课题一空气(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2.初步了解空气污染危害,知道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和主要污染物。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展示目标(投影)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8---P30的内容,请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五分钟后会回答上述问题。

三、先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测自学效果

检测题

1.下列物质的用途,属于氧气的用途的是()

A使铁制品生锈B用于潜水、医疗C用于炼钢

2.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做保护气,灯泡内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这些都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

3.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下列现象体现了氮气怎样的性质?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在上升;

4.稀有气体是氙等气体的总称,由于稀有气体有惰性,因此常作

四、后教

第一题:

B体现:

供给氧气能供给呼吸

C体现:

氧气能支持燃烧

第三题:

氮气不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

(教师展示实验装置)追问:

氮气还有哪些用途?

(请看光盘)

第四题:

师:

过去人们认为他们不能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曾把他们叫做惰性气体,后来人们发现这些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和别的物质发生反应,又改名“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有哪些用途呢?

请看光盘。

四、再读教材,体会:

你如何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五、作业:

3.4.6

 

课题二氧气

学习目标:

1.掌握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能描述硫、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3.理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教学过程:

引入:

空气主用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对我们人类轰动关系最为密切,这一节,我们就来研究氧气的有关性质。

一、板书课题:

课题二氧气

二、出示目标:

(投影)

三、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P34---P36的内容,看时请注意:

1.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实验2.3.4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及反应的表达式。

3.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间的关系。

六分钟后,请同学们上台演示,比一比谁的操作规范、现象明显。

四、先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

检测题

检测题

(一):

操作题(要求:

动作要慢,便于大家观察)

分别请三位同学演示实验2----4

实验2—2注意:

带火星的木条

实验2---3注意:

(1)集气瓶中先加入少量水;

(2)比较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不同。

实验2---4注意:

(1)铁丝盘成螺旋状;

(2)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集气瓶;

(3)集气瓶中先加入少量水。

(二)笔答题

1.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回答:

实验室制取氧气是,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这是因为,也可用向上排空气法,这是因为。

2.写出下列变化的文字表达式,并分析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1)磷在氧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硫在氧气中燃烧。

五、后教

第一题:

体现氧气两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第二题:

注意:

条件并追问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同时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特征一:

两种变一种化合反应

特征二:

物质与氧发生反应氧化反应

六、作业

1.熟记本课题所有知识点;

2.P361.2.3.4.5

 

课题三制取氧气

学习目标:

1.掌握实验室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氯酸钾,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2.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了解分解反应。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二、引导实验:

教师演示:

实验2—5实验2---6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每个实验说明的问题。

(过渡)为什么上述实验可重复多次,好像二氧化锰永远用不完呢?

三、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看P38---P39的内容,看时请注意:

1.什么叫催化剂?

催化剂有什么特征?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3.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六分钟后会回答上述问题,并会利用上述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四、先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

检测题

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五、后教

若有错误,先请同学们纠正;若正确则追问:

1.在第一、三两个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什么?

有什么特征?

(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2.追问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3.教师演示用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

(动作要慢,注意操作过程)

六、作业

1.熟记本课题所有知识点;

2.P421.2.4

 

课题三活动与探究

制取氧气的操作和装置

学习目标:

1.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气密性,会动手制取氧气;

2.会通过实验,验证氧气的一些性质。

教学过程:

1.展示挂图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讨论

1)使用了哪些仪器;

2)哪部分是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收集装置;

3)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2.制取氧气

自学指导:

请能够学们细读P40----P41的内容,看时请注意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每一步的注意事项。

五分钟后,会跟着老师完成实验。

3.引导实验

a)师生同步,注意操作规则和注意事项;

b)学生独立完成。

4.作业:

熟记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并完成实验报告。

 

第三章自然界的水

课题一水的组成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水的组成。

2.能结合实例,区别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教学过程:

引入: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最普通的物质之一,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含有水。

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水力发电利用的是水,此外,水还能为人类提供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的组成

一、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过渡:

水的组成怎样呢?

它跟氧气、氢气的组成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

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二、引导实验

1.电解水实验:

1)介绍水电解器;

2)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电源,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两极上产生的现象;

3)产生气体的速率是否相同?

一段时间后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师:

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

生: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

阴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有爆鸣声,是氢气

过渡: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你对水的组成有什么看法?

三、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P46—P47的内容,看时请注意:

1.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2.电解水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

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3.通过上述实验,说明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

4.举例说明什么叫化合物、氧化物、单质?

五分钟后,会回答上述问题,并会利用上述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四、先学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检测

检测题:

1.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如利用电解水实验,可探究水的组成,根据电解水实验回答:

1)通电后,电极上出现,一段时间后,正极和负极收集气体体积比为,正极产生的气体能,是

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是气体。

2)水电解的符号表达式为,由此说明水中含有,

两种元素。

2.将下列物质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分类。

空气海水高锰酸钾二氧化碳氧气

六、后教

第一题:

展示刚才的实验,观察到体积比为二比一,让学生上台演示检验氧气和氢气。

第二题:

可能出现的错误:

认为氧气是纯净物,其余都是混合物,应指明,空气、海水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而高锰酸钾,二氧化碳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误认为高锰酸钾是氧化物,应指明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七、作业:

熟记本课时知识点课后习题:

2.3.4

 

课题二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仪器、药品准备

50ml量筒2个100ml量筒一个大、下烧杯3个品红

酚酞浓氨水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生活中常观察到一些现象:

湿衣服经过晾晒变干了;打开一瓶酒精,很远就能闻到酒精气味,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便能用科学的化学观点来解释它们,这便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一、出示课题

二、展示目标

过渡:

对于上述问题,科学家很久以前就做过探讨,下面,我们也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些问题。

三、引导实验活动与探究(师生同步)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1.介绍实验台摆放的物品:

大烧杯一个、小烧杯三个、试管一个

清水、浓氨水、酚酞溶液

3.师生同步完成活动与探究,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到表格中。

过渡: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但C中的氨水并没有和A中的酚酞接触,A中的酚酞溶液怎么也会变红呢?

三、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P49---P51第二自然段之前的内容,看时请注意:

1.找出并熟记描述分子性质的句子;

2.体会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五分钟后,会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与上述实验类似的现象。

四、检测

五、检测题: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

1.演示品红的扩散A冷水B热水

2.演示神秘消失的体积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观察体积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3.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一个人每秒喝一口,一口钟含有一亿个,若要喝完,竟需要50万年。

4.举出生活中几个事例,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六、后教

1.若仅回答“分子在不断运动”,还不完整,再问:

为什么在热水中快,而在冷水中慢呢?

(体现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

);再问:

当混合均匀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