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docx
《小学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
《小学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考试
期末考试形式:
开卷,提交一篇2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联系学科课程教学改革,谈自己的认识。
并根据个人素养和特长,总结或展望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课程是教学艺术论和语文学科教学论相结合的一门应用理论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语文特级教师教学风格个案评述两个部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语文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了解于漪等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和风格;积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借鉴成功经验,并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二、学习内容和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课程是教学艺术论和语文学科教学论相结合的一门应用理论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语文特级教师教学风格个案评述两个部分。
学习时应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学风格述评与特级教师教学课例相结合;把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与和其成功的实践经验相结合。
并对照自身的因素,加以借鉴,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三、考核形式
根据每一章节后思考题,全面梳理学习内容:
掌握语文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了解于漪等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概述8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风格,1000字左右,作为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形式:
开卷,提交一篇2000字以上的小论文。
如联系语文学科课程改革,谈自己的认识。
并根据个人素养和特长,总结或展望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
第二章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流派
第一节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流派的相关定义
“风格”一词被广泛地用于艺术领域,是一种艺术作品达到一定水准时所具有的重要标志。
这种标志往往是艺术家自身的内在特性的外部显现。
如我国书法艺术中颜真卿颜体的稳实、柳公权柳体的挺拔、欧阳询欧体的刚劲;诗歌艺术中诗圣李白的热情奔放、杜甫的忧国忧民、白居易的通俗易懂;京剧艺术中“四大名旦”梅兰芳的雍容富丽、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俏丽清新、尚小云的刚劲洒脱。
这些古今名家艺术风格迥异,自成一派。
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属于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
教学的技能技巧是其外在的有形表现,先进的教学思想则是其无形的内核。
语文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创造性、审美性等重要特点,并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语文教学风格,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综合表现,是语文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
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是语文教学风格的一大要素。
所谓的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指语文教师在生活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学识才能、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的总和。
这一切决定了一位教师与众不同的个人风貌和独特的教学创造力。
语文教学流派是语文教学艺术趋于成熟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语文教学风格相接近的,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
因此教学“风格”与教学“流派”是有区别的。
“风格”既适用于群体也适用于个体。
而“流派”特指的对象必须是一个群体。
但两者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就是教学风格相近,是教学流派形成的要素。
一、语文教学风格的构成因素
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
它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而且反映于教师的语言、举止、风度。
如有的教师长于执简驭繁,化难为易;有的善于设疑问难,启发诱导;有的擅长描摹状述,情趣盎然……但是这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探索历程。
因为语文教学风格的构成因素众多,一般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
(一)外部因素
教学风格形成的外部因素是指教师自身无法控制的客观因素。
诸如:
社会文化背景、时代发展需求、地域民俗和学生教材的因素等。
它主要涉及社会学方面的条件和教育学方面的条件。
1.社会文化背景
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其形成教学风格的一大要素。
教师的教学个性能否得到张扬,取决于有否开放、民主的,鼓励发展创造的社会文化环境。
从历史来看,每当文化发生变革、呈现繁荣的盛景时,教育也随之发生变革,教学艺术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有了一个开放、竞争而又宽容的文化环境,才涌现了儒家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风格;墨家强调直接经验,以及道家具有自然主义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流派。
想反,一个专制、压抑的社会环境里,教师决不可能拥有健康的个性,更难以展示其独特的教学个性。
其次,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传统也影响并制约着教师的教学风格。
它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传统既民族历史文化对教师审美、心理及处事方式的制约。
我国封建社会集权统治决定了那一时期的教育,讲授和灌输之风盛行,无论是注入式或问答式,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同时,中华民族内敛含蓄的民族传统和处事哲学,也在无形中决定了我国教师的含蓄、稳妥和凝缓的教风。
2.社会政治条件
政治条件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养成。
我国80年代开始,由于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教学风格创造的春天。
北京的霍懋征,上海的袁王容、张平南、贾志敏,广东的丁有宽,北京的宁鸿彬、江苏的斯霞、李吉林、于永正,……这和“文革”十年时的“万马齐喑”的沉闷景象真有天壤之别。
可见,一个民主、法制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环境是教学艺术创造的前提。
3.地域民俗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的差异表现在语文教学风格上较多为“南”“北”之分。
如:
情感型的于漪的教学总是“缘事而发,以情动人”;朴实的欧阳黛娜的课则给人洗尽华,质朴中见真功的感受。
这种差异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地域差异对人的性格的影响。
南方人的委婉和北方人的豪放迥然不同。
4.学生和教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不同,表现在语文教学方法上的趋势就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活泼和情感因素的弱化,理性因素的增强。
如:
南通师范附小李吉林老师的能弹会画创设情境的风格和贾志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形成的作文教学风格不同。
语文教材的不同体例,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像丁有宽的创立的“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的教学体系,和他主编的读写结合配套的语文教材是密不可分。
(二)内部因素
教学风格是教师主观追求及个体心理因素高度统一的表现形式。
其的内部因素是指教师的素质、能力、个性特点等因素。
1.个人素质
语文教师的个人素质主要是指其本身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
特级教师于漪曾就教师的职业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教育事业是系统工程,是魅力极强的交响乐。
我们搞基础教育的是做地底下的工作,责任重大。
我们有几千万学生,这几千万教好了,直接有益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
因此,几十年来,我把我的一切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一辈子钟情的地方。
有多少次调离,但我舍不得学生,因为我的崇高信念是做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
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常青的,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
教师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传给学生,使学生成材;做一个铺路石,让学生一届又一届地从自己身上踏过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这一番话诠释了于漪的崇高的职业意识、真挚的职业感情和忠诚的职业行为。
语文专业知识内容极其广泛,它包括了语音、语法、修辞、逻辑、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扎实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知识功底。
而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是教师教学艺术养成的基石。
韦志成先生在《语文教学艺术论》一书中指出:
今天的语文教师,欲求完善知识结构,打好教学艺术的基础,必须做到以下最低限度的要求:
(1)通晓和在实际中实施语文教育的战略与策略目标,组织学生学习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具备语文学科有关的专业知识,如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古代汉语、写作概论、美学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3)熟悉并驾驭语文学科的大纲、教材、知识内容、能力结构和体系。
(4)具备语文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如明了语文教育的原则、过程和基本的教学方法等。
(5)具备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教材驾驭、教法选用、教学组织、教学检测、教改科研和自修等方面的能力。
(6)具备青少年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形成性的知识。
(7)具备教育交往的论理学、审美教育的知识。
(8)具备青少年群体交往发展的规律的知识。
(9)善于掌握并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10)具有语言艺术的声调、语调、表情、手势、动作、激情和理智的表现能力。
总之,师德修养是促进教师对教学风格主观追求的直接因素,是内在动因;教师的认知结构是教师专业造诣和知识积累的基础。
2.个性特点
语文教师的个性特点包括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思维方式等。
语文教师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决定了教师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审美情趣又决定了教师在潜意识中对某类教材产生不同的选择倾向性。
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对这类教材的教学过程进行艺术加工、教学创新。
在这种自我选择、自我扬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例如,有的教师擅长理性分析、善于运用严密推导的方式展开教学,于是就有了“理智型”的教学风格。
有的教师谈吐幽默、性格开朗,尴尬之处插科打诨调节氛围,于是就形成了“诙谐型”的教学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诸多的内在因素并非简单的迭加,也不是一朝一夕能速成的。
他必须付出艰辛的代价。
二、语文教学流派的构成因素
教学艺术流派的构成有三个要素。
一是教学、教研群体。
因为个别教师或教育家,无论其成就或影响有多大,都不能称之为流派,所以教学流派必须是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是以一个有影响的教师或教育家为代表的,以语文教学和教学研究为主题的。
二是相似的教学风格。
在这个语文教学和教学研究的群体中,每个成员有基本相似的语文教学风格。
从而显现该流派的教学流派风格。
三是在这个语文教学和教学研究的群体中,每个成员有相近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采用相近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上述三要素中,相似的教学风格尤为重要。
如:
广东省潮安县六联小学丁有宽创立的“读写结合”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创立了“丁氏读写结合”的教学体系。
1992年他的实验教材为全国27个省市850所小学,约30万学生选用。
该流派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前期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同期的南通师范附属小学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流派则影响更广。
第三节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形成过程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
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却有一个艰苦而又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摹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教学风格完善阶段。
一、摹仿性教学阶段
教学风格的起步总是从摹仿开始的。
在这一阶段,教师从语文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甚至教学语言和体态都是一招一式的摹仿、套用,或是直接移植别人的成功经验。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几乎没有教学上的创造。
但诸多语文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证明,这样的积极摹仿是必不可少的。
它就像学生写字右描红开始,先“入格”才能“出格”。
但是,教师在摹仿时不仅要有自知之明,而且要能知己知彼。
要明确自身的条件,也要能鉴别不同的教学风格;要选择贴近自身特点的风格类型,也要注意博采众长。
同时,在摹仿阶段要注重“神似”,并促使自己的教学向下一个阶段过渡。
二、独立性教学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基本上摆脱了摹仿的束缚,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地设计教学各环节,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检验。
同时。
教师潜心研究和体验名家特色,不断融入自我,将别人的成功经验通过内化变为己有。
这个阶段是从摹仿性教学到创造性教学的过渡阶段,是一个艰辛的时期,特别需要教师保持对教学的激情,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成败观。
要利用多种途径,如接受老教师的指点、反馈学生的意见、勤做课后笔记等,使自己有所发现,有所积累、有所创造。
每一位教师走过这一历程,有着时间上的差异。
有的教师很快进入下一个阶段,有的则可能一辈子仅停留在此。
三、创造性教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师已能熟练地驾驭教材、教法,有效控制课堂教学。
其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教法上的变革和创新。
教师不断突破他人,不断超越自己,不断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当这种教法上的独创性,在教学过程中以稳状态表现出来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便成雏形。
当然,教师在教法上的出新,决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符合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的。
四、教学风格完善阶段
教师的教学风格一旦形成,他的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完善教学风格。
这个阶段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教学阶段,教师往往能借助课程教学论、心理学、语言学、美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理论,检验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或将实践中成功经验验证相关的理论,从而不断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既有整体上的统一性,又在个体上拥有丰富性的特点,也就是“不离其宗而万变”。
于漪的“情感型”的教学风格,在处理不同的课文时,又表现出多样性。
她的“茶花赋”给人以热情明快之感;《纪念刘和珍君》则给人以深沉悲愤之感;在《(指南录)后序》中又有荡气回肠之感。
虽然每篇课文给人以不同的印象,但总体风格却百变不离其宗。
教学风格由此逐步完善,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四节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的一般特点
教学风格赋予教师与众不同的教学风貌,他们精彩纷呈,又独领风骚。
但是究其根本,我们仍能发现其共性,既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和流派的一般特点:
科学性、独创性、稳定性和发展性。
一、科学性
拥有独特教学风格并为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同的这批特级教师,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在演绎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同时,体现出先进的教学思想。
这些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是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美学等科学的融会贯通的结晶,因此能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如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即读中学写,写中促读。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
它符合学生阅读心理过程。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自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
从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看,阅读存在两个心理"回合":
一是从感知语言文字入手,由词到句,由句到段,逐步理解,从而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一个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
一是从上一"回合"探索到的中心思想出发,研究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这是从思想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从内部到外表、从整体到部分的心理过程。
这两个"回合"恰好相反。
前一个"回合"是基础,但有待于发展到后一个"回合"。
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第一个"回合",也要实现第二个"回合"。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一般重在第一个"回合"的引导,而中高年级则必须把握两个"回合"的结合。
第二个"回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已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
丁有宽提出的7条读写对应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读和写的正迁移。
二、独特性
教学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特级教师在教材处理、教法运用上的创造性。
他们融教学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意识和文化底蕴于千姿百态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塑造了富有个性的“教学中的我”。
《孔乙己》这篇鲁迅的名著,无数教师都曾精心演绎,以求学生的共鸣。
其开讲部分的设计于漪有一经典之作: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人,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
……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而鲁迅写的这个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种悲剧呢?
是命运的悲剧?
是性格的悲剧?
还是社会的悲剧?
学了这篇文章后,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
于漪讲课文的主题浓缩、深化到如此高度,又以如此精辟的言语来表述,学生对孔乙己的兴趣不言而喻。
此例的独树一帜,也反映了教师的文学底蕴和教学智慧。
三、稳定性
虽然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但是教师的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基本保持不变,这就是教学风格的相对稳定性。
教学风格的相对稳定性,意味着这位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个性基本成熟定型,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
诸如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张平南既能做专业学术报告,又能理论联系实际上示范课,她的“实”、“新”的教学风格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天津的靳家彦尝试的“导读式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使导与读、教与学得到统一。
在新世纪的教学改革中仍有指导意义;浙江的乐连珠根据眼脑直映、扩大视域的原理,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进行的小学快速阅读教学的实验为培养学生快速获得信息的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风格的稳定性,使人们对一定历史阶段内语文教学的成功范例如数家珍。
四、发展性
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有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风格形成雏形以后,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语文教学风格虽然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固守模式,而是应在稳定中求发展,不断突破自我,完善教学风格。
这是袁王蓉等特级教师教学艺术青春常在的秘诀。
第一节于漪教学风格评介
一、于漪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
1947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50年代末由教历史改为教语文,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国家教委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等职。
曾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名誉校长,现任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被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上海市中学优秀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二、于漪教育感言※2
1.学校的教育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
而教育的特点之一是细水长流,耳濡目染。
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意识、无意识,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首先必须严以律己,认识自己的不足。
教师在塑造学生优美心灵的同时,自己也要消除庸俗,道德情操高尚起来;在使学生增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得努力学习,克服无知,成为知识的富有者。
在这些方面,教师往往会对自己认识不足,要有足够的认识,需要勇气。
2.培养学生不象百米冲刺一冲而过,而如万米赛跑,要有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劲儿。
每个教育、教学活动,说说似乎容易,{做起来往往难。
有时遇到某次活动,属事先花了一番准备功夫,好象设计得很周详,可是一经实践效果不理想,甚或很不理想,于是气馁焦躁,感到育人工作实在太难。
我也曾犯过这样的急躁病。
其实,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业的长进、体质的增强都非一蹴而就,需要滴水穿石的艰苦努沟。
我深切体会到做教师必须朝朝暮暮,暮暮朝朝,百折不回地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
3.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演戏如此,教课同样道理。
再如教师的进修,没有坚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也难奏效。
当今时代,新知识新信息大量涌现,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拚命吸取,知识才能不断增进与更新,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教师工作繁忙,不可能有整段学习时间,这就更需要银而不舍地把握每一时机进行学习。
有人曾问我:
“在学习中你最喜欢什么?
"我回答是“锲而不舍”四个字。
一日不多,十日许多,天长地久也就可观。
我这样工作与学习,感到意志得到了锻炼,精神生活很充实。
4.教师有经久不衰的内驱力,才能始终精神振奋,诲人不倦,乐育英才。
这种内在的动力来自对社会主义坚定的信念。
有了坚寇的信念,有了主心骨,风风雨雨不迷航。
办学,就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教学生,就会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首位。
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会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就会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把整个身心扑上去,用心血浇灌学生成长。
5.几十年来我追求教师人格的力量,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自我认识。
也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因为这是追求教师人格力量的前提。
二是自我挑战。
不断地自我挑战,这是形成人格力量的途径。
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有两根支柱,就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
两根支柱的聚焦点就是反思,不断反思。
三是自我超越。
我要不断追求,自我超越,达到一个个新的境界。
我一辈子追求教师的人格力量,但是一辈子用两把尺子量,靠两个支柱支撑,聚焦在反思上,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上下求索,力求做到自己的生命和历史的使命结伴同行。
三、于漪教育论著
我的语文教育观
一、认识依据
(一)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
教学行为受教育观念支配,语文教学行为受语文教育观念支配。
语文教育观念是对语文教育诸问题的看法,从语文性质到目的、任务,到教材教法,到师生作用,到质量评估,到考试方法,到课外教育等等,构成体系。
教育观念附着于教育者脑中,形成心理定势,有意识地或不完全有意识地指挥行为。
在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性质观,它统帅语文教育的全局,决定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由此而引发出目的观、功能观、承传观、教材观、教法观、质量观、测试观、体制观等等一系列观念。
从事语文教学,首先须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科学而完整的认识。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
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中学语文教学讲究实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为什么要讲究实用?
这是由语文的工具性质决定的。
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交往,交往就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物或一定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多种多样。
如:
古代烽火台上举烽火,表示有外敌入侵;某种场合以击鼓为信号,传递消息;旗语、手势语、某种特定的实物等等,均可交流信息。
尽管交际工具多种多样,但在通常的场合,人与人之间每日每时大量使用的交际工具是语言。
语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
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中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不是人际交往的惟一工具,但确实是最重要的工具。
语言属于整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它为整个社会服务。
任何一种语言不因社会制度的变革而作彻底的变革,也不因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消亡。
文字是记录言语的符号。
语文是交际工具,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工具,如机器、锄头、犁耙,也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工具,如筷子或拐杖。
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
这种工具、外壳、载体,都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符号,因而,在符号的意义上把握语言的工具属性,比较恰当。
吕叔湘先生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说得好:
“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
2.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的。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自我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