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5454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docx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docx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1.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___。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_形成独立学科__和_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b.《论语》c.《雄辩术原理》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b.《孟子》c.《学记》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的概述

一、概念

1.教育的本体功能:

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可看成教育的职能。

育人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和首要功能。

二、填空题

1.对于人类来说,遗传不是经验获得和智力发展的主要形式,人对经验和智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

后天的____教育______和___学习_____的形式进行的。

2.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三、选择题ba

1.教育的本体功能是。

a.社会功能b.育人功能c.经济功能d.政治功能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教书育人b.管理学生c.教育学生d.教学

四、辨析题

1.动物界也存在与人类本质上相同的教育现象。

错。

这是“生物起源论”的观点,把人类教育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从根本上否认教育的社

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五、简述题

1.简述教育的本质特性。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

培养人是教育的最基本职能,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

通过教育,加速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

第三章教育规律与原则

一、概念

1.教育规律:

即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其外部环境诸因素或自荐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教育原则:

使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性准则

二、填空题

1.教育的一般规律,即教育的基本规律、普遍规律,指存在于教育领域之内为一切教育共有的规律,这类规律有两条,即________教育与社会发展_______和____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_______。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__遗传____、___环境___、__教育____和__人的主观能动性_。

三、选择题ddc

1.教育的人性化是________的基本特征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d知识社会

2.教育的国际化是________的基本特征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d知识社会

3.教育的民主化是________的基本特征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d知识社会

四、辨析题

1.“一两遗传胜过两吨教育”

错。

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固然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物质前提,但它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性,还要靠后天的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错。

这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着重要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但是,环境仅仅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不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3.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会任意地使他们加以改变,或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或是乞、小偷

错。

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但是,教育并不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也离不开遗传、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论述题

1.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内因,教育是外因,教育只有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第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根据顺序性和阶段性特点,要求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尊重不同年龄学生的阶段特征,注意各年龄阶段间的相互衔接,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

第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或在个别方面是不均衡的,存在着发展的关键期。

根据不均衡性特点,要求教育把握关键期,及时而教,促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第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性。

根据差异性特点,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促进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四,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要求教育把握各个年龄阶段中比较稳定的共同特征;可变性则要求教育把握学生身心发展时代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五,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身体与心理、认知和情意等发面整体的、统一的发展。

根据整体性特点,要求教育必须重视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并不是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要适当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前面,以教育促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整体上来看:

一方面,教育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

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发展。

1、社会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

(1)国民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第二,科技发展制约着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变革和发展

第三,国民经济不平衡发展状况影响着教育发展

第四,教育优先发展是当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

第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

第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文化发展制约着教育

第一,文化知识发展状况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水平

第二,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第三,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传统与变革

(4)人口因素、地域环境对教育也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2、教育发展促进着社会发展

第一,教育可以通过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劳动能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等,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教育可以通过培养政治人才、培养合格公民、倡导主流政治价值观等,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教育可以通过文化传承、选择、交流、创新等,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存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四,教育可以通过改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发挥教育的人口功能,提高国民素质、优化人力智力资源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章教育规律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概念

1.教师专业化:

教师职业达到一定的专业性职业标准,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2.教育机智:

对一种突发性教育情境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3.教育情境:

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而创设的教学环境,包括学习活动、教学背景、教学氛围等

二、填空题

1.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___教师____、____学生____和____教育影响______。

2.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民主平等___、____尊师爱生____、___教学相长_。

3.学生是教育的_____客体__________,又是自我教育发展的_______主体________。

4.教育影响包括_教育内容_、教育方法___、_教育技术_和__教育情境______。

5.广义的教育情境包括____物理环境___________和__心理环境____两大范畴。

三、选择题bcc1.__________是传统的“师道尊严”的体现

a学生中心论b教师中心论c“主体—主导”论d“主体间性”论

2.师生关系是通过而形成的关系体系

a.师生对话b.师生交往c.教与学的活动d.师生相互尊重

四、辨析题

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错。

这是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观。

新课程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有知识拥有者转变为合作学习者;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

五、简述题

1.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与方法、个性特点等,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正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正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正视学生是整体的人、认知与情意发展的统一体,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先导

(3)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这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体现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这是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措施和途径

(5)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这是影响师生关系、做好育人工作的核心因素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概念

1.教育方针:

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指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2.教育目的:

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二、填空题

1.人的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是随生产力发展出现的____社会分工___________。

2.在确定教育目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__个人本位论__和____社会本位论_____。

3.确定教育目的反映出_____社会发展______需要和_____人的发展_____需要之间的关系。

4.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_____出发点_________,又是教育工作的______归宿______。

5.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______。

6.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三、选择题bda

1.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

a.孔德b.卢梭c.那托尔普d.涂尔干

2.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

a.卢梭b.孔德c.那托尔普d.杜威

3.美育即______________。

a.审美教育b.艺术教育c.社会美教育d.自然美教育

四、简述题

1.怎样理解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两个不同主张?

个人本位论主张:

(1)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

(2)教育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个人的本性,增进个人价值;(3)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4)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主张:

(1)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2)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4)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在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关系的问题上,两种主张各执一端,割裂了个人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走向对立,因而都是不科学的。

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辩证统一起来,才是唯一科学的观点。

2.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篇二:

教育学原理习题五】

、谈谈你对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的认识。

(1)生理成熟期提前,青春期教育任务繁重,性教育话题敏感又迫切。

我国中小学生起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特征提前;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

(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不愿意学;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动力;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为难情绪徒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

(3)价值多元,自我意识增强。

传统社会中,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相对单一,但现在的社会是个多元社会,相同的价值观念存在不同的道德理解。

理想的价值与日常生层次的价值取向并存;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并存;为人民服务与拜金主义价值并存;当代中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责任教育迫在眉睫,自我意识强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但要积极有效的引导。

学生政治价值观程稳定上升趋势,人生价值取向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注重实际,注重自我与社会相结合。

2、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师生关系应当为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

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开放、平等和互助。

在民主型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比较适中,学习成绩比较稳定。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尊师爱生。

尊师爱生是指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关爱学生,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爱。

教师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2)民主平等。

师生在教育教学中还要讲民主,这种民主不是表面上的你问我答,而是师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关系。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争论质疑,允许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每一束思想火花。

(3)教学相长。

教相长是指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及教育的目的,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和教育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只有了解教师和教育取向时,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

获得知识,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相长是教师与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下的相互促进关系,是在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两者良好关系的进一步延伸和升华。

(4)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包容,情感上的相互支持。

3、试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本策略。

(1)教师自我了解和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自我了解是自我教育的依据,了解学生则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依据。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了解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严于解剖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据此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正如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

“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

”其次,教师又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等。

教师既要理解学生,将心比心,关怀备至,又要对他们循循善诱,严格要求。

教师只有在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和教育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师爱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师生关系是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则是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是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尊师和爱生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的。

教师受到学生的尊重,就会产生光荣感,从而更加热爱学生和热爱教育事业,更加自励自勉,处处身教言教都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影响。

而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又会更加尊重和热爱教师并听从教师的教诲。

(3)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爱生的基础,而正确的教师观则是学生尊师的基础。

教师不仅应有正确的学生观,而且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教师观。

学生的教师观往往是教师的学生观的反映。

学生尊敬教师,是向师性的反映,不能代表学生的教师

观。

学生的教师观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看成只是两个极端:

尊师心理和轻师心理。

师生双方都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冷静、客观、全面地考察分析对方,才能树立比较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从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4)教师的民主作风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因素。

教师的民主作风对生关系的影响极大。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平等与学生相处,教育教学中发扬民主作风,才能促进师生双方互相信任,把师生关系推向和蔼。

要相信,师生之间是心相通、情相连的,学生的心灵永远向他们的教师敞开着。

4、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要求教育工作:

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

同时,要求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要求教育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

要求教育工作:

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要求教育工作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

要求教育工作: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篇三: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学科。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所研究的两大教育现象是__社会现象__和__认识现象__。

2.教育学所揭示的两大教育规律是__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_。

3.教育学的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是__萌芽_____、_独立形态__、__多样化__和__理论深化__。

4.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___论语__之中。

5.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_《学记》___。

6.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古罗马昆体良的_《论演说家的教育》__。

7.在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__《大教学论》__被看作是第一本教育学。

8.在西方,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__《普通教育学》_被看作是第一本教育学。

9.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__赫尔巴特__。

10.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__杜威__。

11.前苏联__凯洛夫__等主编的教育学,是第一本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系统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学。

12.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是__杨贤江__于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纲》。

13.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是__教育学__。

1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__赫尔巴特__撰写的__普通教育学__。

二、选择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a).

a.教育规律b.德育规律c.管理规律d.教学规律

2.“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均出自(c).

a.《礼记》b.《中庸》c.《论语》d.《学记》

3.“教学相长”、“及时而教”、“长善救失”、“不陵节而施”、“禁于未发”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均出自(d)

a.《礼记》b.《中庸》c.《论语》d.《学记》

4.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d)

a.幼儿教育规律b.成人学校教育规律c.高等学校教育规律d.普通学校教育规律

5.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是(c)

a.《大教学论》b.《教育论》c.《教育漫话》d.《爱弥儿》

6.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a)

a.《爱弥儿》b.《普通教育学》c.《教育论》d.《教育漫话》

7.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

a.《人的教育》b.《教育论》c.《林哈德与葛笃德》d.《教育过程》

8.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的教育代表作是()

a.《人的教育》b.《教育论》c.《林哈德与葛笃德》d.《教育过程》

9.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

a.《人的教育》b.《教育论》c.《林哈德与葛笃德》d.《教育过程》

10.被誉为当代“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是()

a.《教育目标分类学》b.《教育过程》c.《教学与发展》d.《教学过程最优化》

1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代表作是()

a.《教育目标分类学》b.《教育过程》c.《教学与发展》d.《教学过程最优化》

12.前苏联当代教育实践家赞科夫的教育代表作是()

a.《教育目标分类学》b.《教育过程》c.《教学与发展》d.《教学过程最优化》

1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代表作是()

a.《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b.《民主主义与教育》c.《人是教育的对象》d.《教育诗》

14.俄国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的教育代表作是()

a.《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b.《民主主义与教育》c.《人是教育的对象》d.《教育诗》

15.前苏联无产阶级教育家加里宁的教育代表作是()

a.《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b.《民主主义与教育》c.《人是教育的对象》d.《教育诗》

16.较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诗》的作者是前苏联的()

a.马卡连柯b.赞科夫c.加里宁d.苏霍姆林斯基

17.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