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4614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docx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docx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

  摘要:

本文从科技翻译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问题。

在分析翻译实践中标准化术语使用情况、术语特点与影响术语使用的因素之基础上,指出术语学的研究与建设应根据翻译实践的需求,拓宽研究领域,在大力推动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同时,进行非标准化术语的研究工作,开展针对翻译人员的术语学知识教学。

同时,还须重视面向翻译的术语库建设和翻译力量在术语学建设中的利用。

  关键词:

科技翻译,术语,术语学,标准化

  

  Abstract:

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ofterminologyconstructionfromtheperspectiveofscientifictranslation.Basedontheanalysisoftheuseofstandardizedtermsintranslationpractice,itindicatesthattheresearchareasinterminologybebroadened,non?

?

standardizedtermsbestudiedinadditiontothestandardizationoftermsandtranslatorsbeeducatedinterminologyknowledge.Meanwhile,thedatabankoftermsorientedtotranslationshouldbeestablishedandtranslatorsbewellutilizedintheconstructionofterminology.

  Keywords:

scientifictranslation,terms,terminology,standardization

  

  一术语的标准化与翻译实践

  

  1.术语的标准化有利于翻译实践

  术语学研究概念的名称,要在术语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建立单义性的对应关系。

科技术语的标准化,旨在通过建立这样的对应关系,排除一些不够恰当的同义词语,同时在科技语言中消除一语多义现象,实现术语运用方面的理想状况。

这种理想状况,可以消除科技语言交际中的歧义现象,减少信息损失,保证使用标准化术语的交际各方都能从中获得相同的信息,促进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

  术语学的研究既有单一语种的术语研究,也有双语或多语种的术语研究,迪毕克(RobertDubuc)将后者称之为“双语或多语术语学”[1]。

单语术语研究的结果根据其所涉及的语言,或有助于对原文术语的正确理解,或可作为译文中选用术语的依据。

而双语或多语术语研究的结果,则更是可以直接服务于科技术语的对应翻译。

  术语的标准化工作也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平面上进行。

[2]它在国内平面上致力于本国语言术语的标准化,在国际平面上一方面涉及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该语种术语标准化方面的协同合作,另一方面协调使用不同语言的国家在术语标准化命名方面的国际化工作。

无论在国内平面还是在国际平面,也无论涉及的是同一种语言还是多种不同的语言,术语的标准化工作都能为翻译工作提供标准化的术语及其确切定义。

  2.标准化术语在翻译实践中的使用情况

  术语的标准化对于翻译工作来说,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必然受到科技翻译人员的大力欢迎。

如此看来,科技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形式,为了保证其交际目的的顺利实现,似乎就必然地要尽一切可能来使用标准化术语了。

若果真如此,所有译文中都使用了标准化术语,那么,术语的标准化工作,特别是标准化术语的推广工作就会如虎添翼,进展迅速。

  然而,科技翻译实践中,标准化术语的使用情况究竟如何呢?

  浏览众多科技译文,看看译学书刊中的有关论述,一方面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可喜的结论,即标准化术语深受译者欢迎,很多科技译文中都使用了标准化术语。

还有不少译学论著(例如笔者多年前关于德汉科技翻译的论文与著作)中都强调了使用标准化术语的重要性。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并非所有科技译文中都使用了标准化术语,还有相当多的译文使用非标准化术语。

  这说明,科技翻译的现实情况与术语标准化工作意欲建立的理想状况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二者之间的差距,犹如从盛开着各种鲜花的草地到只有单一青草的高尔夫球场。

  一方面,从术语标准化的角度来说,当有多个同义术语可供选择时,应该优先选用标准化术语。

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技专业语言尽快摆脱从术语学角度看不够合格的非标准化术语,实现专业语言的纯净化、理想化。

这种理想状况就像是精心维护的高尔夫球场,生长着清一色同一品种的青草,整齐划一,碧绿青翠。

  另一方面,在科技翻译的具体交际语境中,词语的选用却并非主要从维护语言纯净的动机出发,而是首先从语用角度出发,用词以利于读者理解为要。

这样一来,标准化术语有利于读者理解时就被选用,而在不便于读者理解之时则被弃之不用,而采用非标准化术语了。

关于这一情况,施密特举出德语中的Schraubenzieher(螺丝刀)一词为例。

该词由Schrauben和Zieher两个部分组成,Schrauben意为螺丝,Zieher表示拉拔器具之意。

因为螺丝刀并非用于拉拔螺丝,所以从术语学角度来看,该词很不确切。

而表示同一概念的标准化术语Schraubendreher在术语学角度看来则很完美,其组成部分Dreher为旋拧器具之意,语义准确。

然而该标准化术语,直到其公布数十年之后的今天,却仍然未能将非标准化术语Schraubenzieher淘汰出局。

[3]类似例子,在汉语和其他语言中都可以举出很多。

就拿表示本例概念的术语名称来说,在汉语中,除了“螺丝刀”之外,还有“螺丝批”“起子”“旋凿”“改锥”等等。

  面对科技翻译实践中既用标准化术语又用非标准化术语的现实情况,就像是进入了香格里拉的原生态草地,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绚丽多彩。

这种现实情况,不仅给专业文章的翻译及其研究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对术语学的研究与建设工作提出了挑战。

  

  二科技术语的特点

  

  术语学如何应对上述挑战,还需从术语本身的特点及其所适用的语境条件来考虑。

  先来观察术语的特点。

科技术语在其构成、语义、语用等方面,都有不少特点。

这里仅着重指出对翻译用词来说比较重要的几个特点。

  1.术语的专业性特点

  表面上看,术语不过是一些词或词组,然而它们却有着不同于普通词或词组的特点。

术语的特点,在关于术语的众多定义中,被以不同侧重提及。

每一种定义,无论其出发的角度有多么不同,对术语特点的侧重有多大差异,都回避不了术语的专业性特点。

也就是说,术语使用于特定的专业,表示该专业内的科技概念,属于专业语言用语。

  因此,我们可以把术语看做特殊的语言符号。

作为语言符号,它就具有符号的三位关联特性,由能指、所指与对象组成。

对于普通语言符号,三者的关系可形象地如图1所示:

  

  图1以鸟一词为例表示,语言符号并不直接指称所要表达的具体对象,而是要经过人脑的联想。

人们看到或听到“鸟”这个词,首先会自动联想到该词所表示的概念,然后由概念将词和实物(具体的鸟)联系起来。

  在术语学中,术语的三个要素为名称、概念与对象。

三者的关系如图2所示。

  

  作为专业语言用语,术语所指的对象只能是特定专业领域里的抽象与具体事物。

从这一特点出发,德国标准DIN2342按照索绪尔(Saussures)的符号学理论将术语定义为“由名称与概念组成的语言单位”。

其中的“概念”,是指“容纳了对象共有特征的思维单元”,“名称”为“专业语言中某一概念的称谓,至少由一个词构成”[5]。

中国标准GB15237中对术语的定义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

  这两种定义也都强调了术语的专业性。

术语是为专业语言交际而制订的。

对于翻译而言,这就意味着,翻译专业语篇时应该使用术语,而翻译非专业性语篇则可选用普通词语。

  2.术语的学术性特点

  科技术语的学术性特点,表现在它们主要使用于科技领域的学术交流。

这种交流,以书面交际形式为主。

  迪毕克认为,为了有效地制订好术语,术语工作者除了明确术语对象外,还必须明确词汇等级。

用他的话说,“我们不能期望工人使用工程师的语言,或者工程师使用工人的语言。

”[1]所谓“词汇等级”,一般指词语在文体修辞方面,按其“书面”“口语”之分,“高雅”“俚俗”之别而划分的等级。

而构成科技术语的词语,一般都属于“书面语”和比较“高雅”的等级。

  我认为,对于术语的使用来说,更有意义的还是根据学术性的高低来划分其语用级别。

一般来说,标准化术语的学术性较高,非标准化术语的学术性较低,而其他普通词语的学术性最低。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通常都是根据所译语篇的学术性高低来选用术语的。

如果翻译的是学术性较高的科技论文、学术著作与技术文献等语篇,就选用标准化术语。

要是翻译科普作品、操作说明书或其他学术性较低的技术资料,则可以多选用非标准化术语。

  3.术语的假同义性特点

  科技语言在表达方面的严谨精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术语概念的严格定义及术语名称的准确用词而实现的。

为此,术语学在规范化工作中力图通过概念的严格定义与名称的准确用词来消除歧义现象。

然而术语使用中的一词多义与多词同义现象仍然存在。

  不过这种现象往往只是一种假象。

有时一个词表示不同的概念,看似一词多义,实属几个不同的术语,各用于不同专业而已。

有时几个术语表示同样概念,在同一语言中被看做同义词语,分属不同语言时被视为等值术语。

然而在实际上,无论语内同义还是语间等值术语,其概念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一致。

  对翻译来说,造成较大困难的还是语间等值术语的假同义性。

理论上讲,它们所表示的概念有类似或相同外延,实际上内涵却不相同。

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是词语在其使用者脑海中激活的联想语义成分。

各语义成分在不同的术语使用者脑中被激活的程度是个性化的,因其情感取向与所处环境而异,受社会文化背景左右。

  例如“工业机器人”一语,译成Industrieroboter,外延完全等值。

然而因读者对象的不同,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交际效果。

它在企业技术主管和装配工人脑中激活的联想语义成分往往有很大差异,前者很容易联想到“技术含量高”“可降低生产成本”,而后者则会想到“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引起失业”等。

  

  三翻译实践中影响术语使用的因素

  

  除了术语的上述特点必须考虑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术语的使用。

这里择要述之。

  1.语境因素

  为了保证术语的单义性和准确性,标准化术语多数由复合词或词组构成,都带有一定的限定成分。

这些限定成分提高了术语的语义区分度。

所以,每一个标准化术语,即使单独来看,也都能符合术语学提出的要求。

而非标准化术语则与之不同,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达不到单义性和准确性的要求。

  从语用角度来看,术语一般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而语境本身,也在限定着术语的语义,也可以提高其语义区分度。

科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要求使用尽可能少的词语来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语境的限定作用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在具体语境中,人们常常可以用较短的非标准化术语来代替某些较长的标准化术语。

  例如机械专业的标准化术语“单列向心球轴承”(参见GB276―64)与德语中的标准化术语einreihigesRillenkugellager语义等值,翻译时可以相互对译,完全正确。

然而在德汉翻译实践中,在前文已有全称翻译的情况下,后文有时会简化译成“该轴承”。

同样,汉德翻译中,类似情况下,“单列向心球轴承”有时可译作dasRillenkugellager或dasKugellager,甚至更加简单地译作dasLager。

  上述例子中的einreihigesRillenkugellager与“该轴承”并不等值,“单列向心球轴承”不论与dasRillenkugellager或dasKugellager,还是与dasLager也都不等值,但是由于语境的限定作用,在语用上却完全可行。

  此外,具体语境中,术语名称中的有些区分性特征,即限定性成分,不但变得多余,有时还会成为干扰,影响语言交际的速度。

这时,人们便必然舍弃较长的术语,代之以简短的普通词语。

例如一种常见的钉子,钉体呈圆棒形,用钢制成。

其标准化术语“圆钢钉”(参见GB350―64)通过“圆”“钢”二字,将其区分性特征表示的清清楚楚,语义准确单一,命名非常恰当。

可是在日常使用中,不管是经常大量使用圆钢钉的专业木工,还是偶尔使用一根的圆钢钉的普通居民,通常并不叫其“圆钢钉”,而只称其“钉子”。

这样叫也没有产生误解,原因就在于语境的限定作用,是具体语境消除了“钉子”的多义性,赋予其“圆钢钉”之单义。

  2.文化因素

  术语的使用者为了使自己所选用的术语能够适合所处语境,就不能只考虑其概念的外延方面,他还必须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文化学角度出发,考虑到术语的语用效果。

  因此,科技翻译人员有时就必须考虑其交际对象所属的专业领域及其专业文化,根据其专业文化来选词用语。

以汉德翻译为例,如果交际对象是塑料专业人士,那么“塑料”一词就应该翻译成Kunststoff,而不可译作Plastik或Plaste。

这三个词虽然外延相同,但是其语义色彩却大相径庭。

Kunststoff是标准的专业术语,语义中性;Plastik为俚俗用语,含有“廉价”“低档”之类贬义;而Plaste则属前东德地区用语,有明显的地域性与时间性(两德统一之前)色彩。

  同时,还必须顾及到交际对象所属的企业文化。

例如“透明胶带”,德语为Klebeband。

这种常用的胶带,世界上有很多企业生产,各家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取有不同名称。

在德国的Beiersdorf公司,产品名为Tesafilm,与该公司的人员交际,“透明胶带”译成Tesafilm毫无问题。

但是如果交际对象属于别的公司,例如3M公司,要是还译作Tesafilm,就会引起不快,甚至反感,因为它们是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

  3.语篇类型因素

  不同类型的语篇,都有各自的语言特点。

它们的语言特点,也表现在词语的使用方面。

  在科技论文与著作中,除了使用有严格定义的标准化术语外,术语所带有的形容词定语一般都按照标准的语序排列,置于术语之前。

例如“蓄电池架”,如果表面涂有油漆,则表示为“涂漆蓄电池架”,译成德语就是lackierteBatterietr?

|ger。

  然而,如果语篇类型换成了零件清单,就不能采用上述规范化的德语表达方法来译。

“零件清单”,又称“装箱单”,一般为表格形式,重在说明包装中含有什么零件,各多少件数。

所以,在德语的零件清单中,为了让读者一下子就知道是什么零件,通常把零件名称突出前置,而将其定语作为补充性说明,放在后面,形成语序倒置。

因此,在这类语篇中,“涂漆蓄电池架”就要译成“Batterietr?

|ger,lackiert”了。

  再如专利文献,用词也有明显特点。

德语作者为了获得更为广泛的专利保护,多使用广义词语,在广义词语后面再附加各种形式的限定词语。

这样就形成了该类型语篇常见的表达方法,如...eineEinrichtungzum...(一种用于……的装置)等。

德国专利局对专利文献的用词也有特殊的规定,要求使用德语中已被普遍接受的术语,而不用新造术语,也不用来自英语等的外来词语。

[3]

  

  四翻译实践对术语学建设的要求

  

  术语学的研究和建设工作,旨在服务于科技专业领域的语言交际。

其目的虽然并不只是为了翻译,但是科技翻译作为专业领域的一种跨文化语言交际,也是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技翻译实践中,专业术语的使用不仅表现出前述特点,而且还受到诸多因素(不只是上述因素)的影响。

由于这些原因,科技翻译对术语学的研究自有其特殊的要求。

它一方面要求术语学能够提供可以满足翻译用词需求的术语,另一方面还要求术语学提供适当的理论与方法,以帮助翻译工作者快速找到适用术语,并且在尚无现成术语的情况下,给译出语中待其翻译的新术语造出恰当译名。

  面对这些要求,术语学应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根据上述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面向翻译实践的研究与建设工作,以应对翻译实践的挑战,满足科技翻译实践的要求。

  具体来说,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术语学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1.非标准化术语的研究

  科技翻译中,由于需要翻译的语篇类型各种各样,其专业性、学术性程度有别,因而不但需要严格的标准化术语,还要用到大量的非标准化术语。

所以,在大力推动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开展非标准化术语的研究工作。

  非标准化术语的研究与标准化术语的研究不同,它不是规定性的,而是描述性的。

对于非标准化术语,不仅要研究其概念和所指对象,还要研究其语用特点,描述其社会文化背景。

  2.面向翻译的术语库建设

  面向翻译的术语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中,被作为一种专门的术语库列出:

“根据需要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术语对应词,含有较多的语言学信息(如词性、语境、用例等)的术语库。

”[6]

  目前,国内面向翻译的术语库很少,多为翻译公司所建,供其内部使用,基本上就像词典,规模不大,信息极少,远未达到上述规定中的要求。

国际上,就德语国家来说,不少大学都建有术语信息库,有些专门面向翻译的术语库已相当不错,例如德国美茵茨大学的术语库。

该术语库的设计,是在分析了翻译人员查找所需术语的步骤与最佳流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每条术语下都给出了大量的译者所需信息。

  我们的目标,应该定在建立全国性、权威性的大规模术语库。

这种面向翻译的术语库,不仅要提供属于概念及其名称的精确信息,而且要给出适当的语用信息,说明在何种语境中哪一个名称变体是适用的。

在建立过程中,国内外现有的术语库都可以作为借鉴和基础。

  3.翻译力量在术语学建设中的利用

  所谓“翻译力量”,既包括翻译人员,也包括翻译企业。

他们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与经营活动中,要解决各种各样的术语翻译问题,并且或多或少都要进行一定的术语收集、分析与整理工作。

如何把他们的术语翻译经验和零散术语工作利用起来,使之服务于术语学建设,还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考虑。

  例如,一些翻译企业建起了自己的内部术语库,有些翻译人员也有自己个人的小小词库。

这些术语库虽然大多规模很小,信息不全,但是有一个优点,就是更新较快,含有较新的术语。

可以考虑,把它们纳入到我们的大型术语库建设中来。

  4.针对翻译人员的术语学知识教学

  为了科技翻译力量能够更好的利用术语学建设成果,从而在翻译实践中将术语译得更好,同时也为了使他们的零散术语工作向术语学的要求靠拢,便于纳入大型术语库建设工作,有必要向现职的与潜在的科技翻译及其管理人员传授术语学知识。

  例如,对于现职人员,可以考虑采用短训班和提供自学资料等形式,进行术语学知识的培训。

  潜在的科技翻译及其管理人员,主要指尚未毕业的翻译专业学生,以及将来有可能从事翻译工作的外语专业学生。

对于这一群体,已经有术语学专家提出了很好的办法,即在高等学校开设术语学课程。

[7]

  有些认识到术语重要性的外语教师,也已在其教学实践中进行有关尝试和探索。

例如,针对德语专业的科技翻译教学。

笔者在教材中专辟一章,谈论科技术语的翻译问题。

[8]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术语知识教学对潜在的科技翻译人员大有裨益,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

  [1]迪毕克.应用术语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0:

51.?

?

  [2]隆多.术语学概论.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

88.?

?

  [3]Schmitt,PeterA.TranslationundTechnik.Tübingen:

Stauffenburg,1999.?

?

  [4]Nickel,Gerhard.EinführungindieLinguistik:

Entwicklung,Probleme,Methoden.Berlin:

Schmidt,1985.?

?

  [5]DIN2342-1:

BegriffederTerminologie?

?

Grundbegriffe.Berlin:

Beuth,1992.?

?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2006-03-31)[2007-08-04]

  [7]郑述谱.词典•词汇•术语.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01.?

?

  [8]李健民.德汉科技翻译基础教程.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11-139.

  

  李健民:

同济大学德语系,2000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