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居丹巴考察报告.docx
《甲居丹巴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居丹巴考察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居丹巴考察报告
川西民居及川西藏寨考察报告
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
班级:
09环艺3班
******
学号:
**********
********
实习地点:
川西
报告日期:
2011年11月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考察报告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参考标准
评分范围
选题
(20)
选题完全符合要求
20—18
选题基本符合要求
17—13
选题不太符合要求
12—8
选题完全不符合要求
7—0
结构
(20)
文章结构安排合理、结构完整
20—18
文章结构安排基本合理、结构基本完整
17—13
文章结构安排不够合理、结构不够完整
12—8
文章结构安排不合理、结构不完整
7—0
论述要素
(40)
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资料翔实、举例贴切、论证有力
40—36
观点基本正确、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资料较翔实、举例较贴切、论证较有力
35—31
观点基本正确、条理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资料不够翔实、论证不够有力
30—21
观点不正确、条理不清晰、语言不流畅、资料不翔实、举例不贴切、论证无力
20—0
创新性
(20)
阐述全面、文章富有创新性、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20—18
阐述较全面、文章比较有创新性、比较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17—13
阐述不够全面、文章创新性不够、比较欠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抄袭之处
12—8
阐述不全面、文章没有创新性、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抄袭之处过多
7—0
总分
100
平时抽查方案进度三次,其中题意为40分,创新性为20分,论述要素为20分,结构为20分。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民居建筑考察成绩评定书
学生姓名:
陆体曙
专业班级:
环境艺术设计09环艺3班
学号:
0910731302
考察主题:
民居建筑考察
考察地点:
川西
类别
分数比例
成绩评定
平时考勤
20%(服从安排,遵纪守法)
考察日记
40%(不记流水账,有总结)
考察报告
40%(有思想,有深度,不抄袭)
总评
100%
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系部评语:
系主任(签字):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民居建筑考察任务书
学生姓名:
陆体曙
专业班级:
环境艺术设计09环艺3班
学号:
0910731302
考察主题
民居建筑考察
考
察
内
容
目
标
和
要
求
(考察内容目标和要求、考察进度等)
考察内容:
1、川西古镇民居:
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上里古镇。
2、川西藏寨:
甲居蔵寨、梭坡碉楼
3、成都:
宽窄巷子、博物馆
考察目标和要求:
通过对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考察,重点了解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规划、建筑的空间结构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细节、建筑装饰等等,并通过实地的考察与生活体验,充分了解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比较川西民居和川西藏寨与中原民居的差异化并总结其特点。
。
考察进度:
10月24日从武汉出发
10月25日到成都
10月26日至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考察
10月27-28日至上里古镇考察
10月29-30日至新都桥,考察塔公寺、塔公草原等
10月31-11月1、2日至甲居藏寨、梭坡碉楼考察
11月3、4、5日到成都考察宽窄巷子、博物馆等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系部审核意见
系部主任签名: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民居建筑考察日记
时间:
2011年10月24日
地点:
武汉
日记内容(包括考察路线、地点、心得、图片等)
下午3点集合到武昌火车站,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无限的向往,踏上了成都的火车,幻想着接下来的日子会带给这生最大的回忆。
这次的考察目的走向社会,了解当地民居建筑特点,了解祖国大好河川,了解祖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
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将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
时间:
2011年10月25日
地点:
成都
日记内容(包括考察路线、地点、心得、图片等)
经过17个多小时的跋涉,早上10点多到了成都火车站。
火车站的人来人往,
那份激动的心情更加强烈。
初到成都,感觉环境很干净,交通不像武汉那么拥挤,行人很守交通规则。
然后下榻九州宾馆。
休息一阵子,我们就去了锦里。
锦里,典型的清末民初建筑风格。
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
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
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时间:
2011年10月26日
地点:
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
日记内容(包括考察路线、地点、心得、图片等)
早上我们坐大巴来到黄龙溪。
初到黄龙溪,心情就从城市中的声色繁华中解脱出来后,便日益陶醉在自然风景和古老的人文情怀中了。
黄龙溪素有“影视城”、“中国好莱坞”美称。
黄龙溪古镇内,明清时代的建筑比比皆是,仍然保存完好。
红石铺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
镇内还有六棵树龄均在千年以上的大榕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雄浑厚重,给古镇更增添了许多灵气。
镇内现还保存有镇江寺、潮音寺和古龙寺三座古庙幽深的老街,弯弯曲曲,街道两旁有众多小饭店,门前大多飘着一面蓝底白字的酒旗,什么“鱼香子”、“吕回头”、“唐酥店”等,在风中不停地舞动着招徕着客人。
古镇的石磨豆花非常有名,几乎每家都会做,但又各有特色。
走过一条街,又见一道巷,脚下光溜溜的青石路,乌黑发亮的门板,古色古香的招牌,透着浓浓古意。
汽车继续前进,我们又到了安仁古镇。
下榻宾馆后,徒步去了古镇。
安仁古镇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子清末民初时期,尢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风格中西式样结合,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号称“川西建筑文化精品”。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民居建筑考察日记
时间:
2011年10月27日
地点:
建川博物馆雅安上里古镇
日记内容(包括考察路线、地点、心得、图片等)
今天早上我们一起去了建川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号称民间最大的博物馆了,里面有好多系列,抗战博物馆系列、红色年代博物馆系列、地震博物馆系列、民俗博物馆。
馆内的布局设计很有特点。
“我们不说话,让历史说话!
”“嘘!
别压过历史的声音”博物馆随处可见的铭牌,记录着这里的细微变化。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512地震纪念馆了,一进入馆就有模拟现场的感觉,真的像地震了,墙上贴着各种受灾群众的悲惨画面,也看到人们怎么与地震着抗争的。
整个感觉就想一场电影,令人印象深刻。
下午3点左右又做大巴去了雅安上里古镇,一路都是崎岖的山路,一路颠簸,但是心情却很激动,第一次看见这么多的山。
几个小时过后,我们住进了一家饭店。
晚上我们去吃了当地的特色菜,雅鱼,很贵但是味道蛮不错的。
时间:
2011年10月28日
地点:
雅安上里古镇
日记内容(包括考察路线、地点、心得、图片等)
今天一整天都在上里,本身不大的上里小镇子被我们逛了好几遍。
上里的建筑也很有特点。
古镇的街道均为石板铺成,建筑群的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益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残旧失去了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凸显着民族文化的深厚。
说到古镇,就不得不提起“五家口”。
现在只有韩家大院保存完整,正面向院内看去,院内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溢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残旧失去了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昔日大家族的规模可见一斑。
时间:
2011年10月29日
地点:
泸定桥康定
日记内容(包括考察路线、地点、心得、图片等)
早上6点多就集合上车了,早就听说康定那边天气蛮冷,所以大家都全副武装了。
汽车在山路上盘旋,海拔也在升高,透过窗外看到的是雪山,天很蓝,云很白,相机不停的拍照,生怕错过这最美的风景。
中午我们到了泸定桥,泸定桥因为长征而闻名天下,第一次走在桥上还是被它的气势震撼了,整个桥就是由13根铁索构成,左右各两根,桥面9根。
当然的红军在那种场面下夺下泸定桥,一定很不容易吧。
参观完泸定桥我们继续往康定方向出发。
康定,一点多不陌生,情歌发源地。
但是当真的身临其境的时候,才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美。
汽车途经了折多山,第一关口。
当时下车就感觉喘不来气,我们依然坚持爬到了顶上,头晕、呼吸困难,一系列看似不可克服的困难被我们克服了。
我们一起拍照留念,李老师还讲,以后不管与到什么困难想一想,折多山都上来了,还有什么不可克服的!
晚上到了新都桥,下榻影都宾馆。
继续期待并幻想着第二天可能带来的震撼·····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民居建筑考察日记
时间:
2011年10月30日
地点:
新都桥塔公甲居藏寨
日记内容(包括考察路线、地点、心得、图片等)
新都桥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有“摄影天堂”的美称。
到了那,简直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啊!
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金黄的柏杨,山峦连绵起伏,藏寨散落其间,牛羊安详地吃草……川西的平原风光美丽地绽放。
这,就是新都桥,令人神往的“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的天堂”。
然后到了塔公,塔公的雅拉神山,从草原拔地而起,巍峨壮观,终年银装披挂,群云缭绕,与广袤的绿色草原和金碧辉煌的塔公寺相衬托,展示了一幅秀丽的高原风光。
夏秋两季草原山花烂漫、碧水悠悠,牛羊马群、帐篷和寺庙塔林相交织,呈现出绮丽斑斓的迷人景色。
傍晚我们到了甲居藏寨。
大家在一起吃了饭,吃晚饭还跟着主人家跳了舞呢,多惬意的生活啊!
时间:
2011年10月31日
地点:
甲居藏寨
日记内容(包括考察路线、地点、心得、图片等)
早上我们跟着藏人家一起参观甲居藏寨,他跟我们讲了好多东西,了解到甲居藏寨有100多户人家,都是嘉绒藏族,也叫半汉半藏吧。
甲居藏寨是独特的藏式楼房建筑,一户人家住一幢寨楼。
一般寨楼坐北朝南,有的三、五成群相依相偎,有的远离群楼,孑然独立。
寨楼占地约200平方米,高15余米,石木结构。
甲居藏房的现存形式,完整地保存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如使用原始的材料,采用原始的技术,保持传统而古朴的风貌。
虽然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在局部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一点也没有影响其传统风格和后代藏族风韵。
我们在他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爬到了山顶,第一次爬这么高的山,虽然很累,却很有成就感。
到了山顶,一座碉楼映入眼帘,多有气魄啊!
傍晚我们花了大约40分钟又到了丹巴县城。
第二天准备参观碉楼群。
期待···
时间:
2011年11月1日
地点:
丹巴
日记内容(包括考察路线、地点、心得、图片等)
今天主要考察的是丹巴碉楼,我们徒步前往经过铁索桥入村寨,近观碉楼,皆为片石砌成。
高者十余丈,低也有五六丈。
碉堡基础宽有丈余,一般为巨石砌成。
碉身多为四边形,也有五角形、六角形的,最多的一个碉楼有13只角。
虽然皆由片石砌成,但墙体表面光滑,缝隙紧密,棱角笔直,可见建筑师具有高超的设计能力和工艺水平。
随着历史的发展,刀光剑影皆成为过去,但那一座座碉楼,以其伟岸的身躯依然在默默述说着遥远的故事。
碉楼作为嘉绒藏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正被人们不断认识,无论对于史学研究,对于建筑学、民俗学、军事学,对于旅游开发,都有着重要意义。
今天也是在丹巴的最后一天,明天就启程回成都了。
现在还舍不得离开······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民居建筑考察日记
时间:
2011年11月2日
地点:
丹巴----成都
日记内容(包括考察路线、地点、心得、图片等)
今天5点多就集合坐大巴会回成都了,在外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回去的路上一边看窗外,一边回想着,希望珍藏着这美好的会议。
汽车行驶了10个多小时才到成都,到成都我们还是住在九州宾馆。
回去就休息了,这几天真的蛮累的。
明天继续在成都考察······
时间:
2011年22月3日
地点:
成都文殊院宽窄巷子
日记内容(包括考察路线、地点、心得、图片等)
今天主要考察的是宽窄巷子,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
“宽巷子代表了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原住民、龙堂客栈、精美的门头、梧桐树、街檐下的老茶馆……构成了宽巷子独一无二的吸引元素和成都语汇;宽巷子,呈现了现代人对于一个城市的记忆。
宽宽的窄巷子,窄窄的宽巷子,经历着历史的风雨,细细密密的述说着成都的旧事和如今。
”
时间:
2011年11月4日
地点:
成都宜家
日记内容(包括考察路线、地点、心得、图片等)
早就听说宜家很独特,今天一去,确实让我大开眼界。
宜家和别的卖家具的设计布局不同,它把每个空间都组合起来,很整体。
对宜家的设计很是感动,设计师们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创造出梦幻的空间。
我们宜家的每个细节感动着,哪怕是一个标语都那么的又内涵,“看看后面,看看低出,再看看底下,总能发现还没有用上的地方。
”、“共享小空间需要爱与尊重,要做出让步与转换。
”宜家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时间:
2011年11月5日
地点:
成都—武汉
日记内容(包括考察路线、地点、心得、图片等)
在成都住了2天,代表着这次的考察已经结束了,5号中午11点坐火车回武汉。
结束了十几天的考察,结束了当初那种兴奋的心情,结束了大学3年来最有意义的一次出行。
虽然一路上旅程的仓促,太累,但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当然也收获了很多,了解了很多关于民居建筑与民族文化,开阔了视野,懂得了将民族与设计相融合。
相信这次考察对我们以后专业的发展,以及团队的合作都用很大的帮助。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丹巴古碉楼考察报告书
(A4版面,标题用四号黑体,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一、考察主题
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
二、概述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考察,重点了解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规划、建筑的空间结构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细节、建筑装饰等等,并通过实地的考察与生活体验,充分了解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比较川西民居和川西藏寨与中原民居的差异化并总结其特点。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10月24日从武汉出发
10月25日到成都
10月26日至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考察
10月27-28日至上里古镇考察
10月29-30日至新都桥,考察塔公寺、塔公草原等
10月31-11月1、2日至甲居藏寨、梭坡碉楼考察
11月3、4、5日到成都考察宽窄巷子、博物馆等
(三)调查研究的方法。
采用实地生活体验的方式,用相机记录整个体验过程,并采集川西民居和川西藏寨的素材,考察完成后进行归纳、总结。
三、正文(文字不少于3000)
一、丹巴古碉现状及旅游文化价值
(一)丹巴县概况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东南和南部与康定县交界,县城所在地章谷镇海拔约1870米。
全县有藏、汉等13个民族,藏族人口占78%。
丹巴藏语名诺米章谷,意为下部农区的山岩之城。
丹巴县名始出于1911年8月,清政府发出布告,决定以丹东革什扎、巴底、巴旺三土司,上下宅垄土守备及其明正土司所辖十七土百户合并置县,并取丹东革什扎、巴底、巴旺三土司字首汉译音定名为丹巴。
该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文化上,该县属于嘉绒藏族文化圈;在行政上,隶属于甘孜藏族自治州
(二)丹巴古碉概况
从目前我国古碉分布的大致情况来看,主要是在藏羌民族地区,其中四川西部两江一河地区是古碉建筑文化的重要核心区之一。
对照史书记载,是极其吻合的,由此证明了史书中有关古碉的记载是基本可信的;各个时期古碉的分布及其所对应的部落(部族)也是较为明确的。
西汉著名学者杨雄所著《蜀王本纪》中所记载的殷商时期的蚕丛部落就居于岷江上游,并居于“岷江石室”。
上文提到的冉駹部落(部族)的世居地在眠江上游地区。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冉駹夷“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
丹巴是我国古碉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有着“千碉之国“的美称。
据资料介绍;鼎盛期的丹巴碉楼不下3000座,一个大的村寨即有百余座。
试想当初在深切河谷两岸,密密麻麻林立的碉群,其气势是何等的壮观!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县境内仅存古碉166座,主要分布在梭坡、蒲各项、中路,其中梭坡84座、蒲各顶29座,中路21座,其余各乡散存32座。
现存古碉最早修建于唐代,最迟为清朝增定大、小金川之时。
古碉具有千百年的历史,历经战争和风雨的剥蚀、地震的考验,至今仍巍然屹立,有的久已偏倚,却不倒塌,有的甚至弯曲如弓,自成奇景,其建筑艺术堪称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遍布于境内的石碉楼便是这里世居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数千年来这些古石碉无声地梃立于祖国西南的山野,托立起一段段沉沉的历史。
1.文献记载及传说
丹巴古碉形成的历史十分久远,《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
冉骁夷“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地有六夷、七羌、九氐⋯⋯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
高至十余丈为邛笼。
唐李贤注日:
邛笼“今彼土夷呼为碉。
”在《北史·氐传》中记载最为详尽:
“附国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巢,以备其患。
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
丹巴古碉曾经受过地震等自然灾害、无数次的械斗和战争的影响,直到清代乾隆时期“两金川之役”之前,民间的民居和古碉不断地自由拆旧修新,周而复始,其风格与类型、技术与艺术不断完善。
“两金川之役”后,据口碑和有关资料记载,丹巴县境内还保存有3000余座古碉。
至今保留完整的古碉大约1/10,但依然保持着其固有的风貌,古碉的数量及分布密度在国内名列首位。
目前,残留在丹巴的完整古碉中,最高的古碉建筑无论是建筑技术和艺术效果都达到了绝佳的地步。
它不仅是极富感染力的旅游人文景观,而且还是研究该区域内古代历史文化和古代建筑的最理想的“化石标本”。
丹巴古碉建筑早已闻名遐迩,早在本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在康区考察时就作过如下记述:
“夷家皆住高碉,称为夷寨子,用乱石垒砌,酷似砖墙.其高约五六丈以上,与西洋之洋楼无异。
尤为精美者,为丹巴各夷寨,常四五十家聚修一处,如井壁、中龙、梭坡大寨等处,其崔巍壮丽,与瑞士石城相似。
”“番俗无城而多碉,最坚固之碉为六棱⋯⋯凡矗立建筑物,棱愈多则愈难倒塌。
八角碉虽乱石所砌,其寿命常达千年之久,西番建筑物之极品,当数是物。
”在历史上,大小金川、丹巴一带建碉,成为一种时尚风俗,凡本地人家里生下男孩后,就得筹划建碉,倘若男孩长大后,高碉还未建成,就别想娶到媳妇。
这至少可以证明,古碉已成为当地人们家庭兴盛、富有的精神象征
2.外型与建筑工艺
古碉以泥土和石块建造而成,外形美观,墙体坚实。
古碉大多与民居寨楼相依相连,也有单独筑立于平地、山谷之中。
古碉的外形,一般为高状方柱体:
有四角、五角到八角的,少数达十三角。
高度一般不低于10米,多在30米左右,高者可达50到60米。
古碉内一般有lO余层至20余层,每层皆有小巧的嘹望射击孔。
砌筑工具十分简单,一是一把一头为圆、另一头似锲的铁锤,二是牛的扇子骨或木板制作的一对撮泥板。
就凭如此简单的工具,工匠们凭着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用天然石块和粘土砌筑了如此高大的建筑。
反手砌筑,收分准确是嘉绒藏族工匠千百年来所练就的绝技。
古碉在建筑过程中,创造性运用了建筑学中的三个力学原理。
正是由于上述建筑力学的支撑,才使得古碉建筑不仅仅是艺术品,而且成为世界石砌建筑的精妙之作和珍贵遗产。
3.古碉的功用
丹巴的古碉大概可以分为四种;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家碉,尤以家碉、寨碉为多。
还有用来求福保平安的风水碉,用于避邪驱魔的伏魔碉。
修建在屋后的高碉与居住的楼房紧紧相连.属于家用碉。
家碉较为矮小,一般用作贮藏室,御防匪盗,遇有战事,亦可防御;寨碉则是保护村寨、部落和地区的战争工具。
与城栅的功用相类似。
又比城栅更灵活;要隘碉建筑在要隘险道上,有许多则矗立在悬崖峭壁之上,用于防御阻止敌入的进攻,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坚固工事;烽火碉则用于传递战争信息,也同时具有其他高碉的作战功能。
高碉居高临下,俯视敌人,远则箭射枪击,近则滚木擂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敌人暴露在原野地之上,自己躲在坚碉之中,以逸待劳,以守待攻,侍机而动。
各种功能的古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结成一道道坚固的防线,成为抵御外来的武装侵袭的防御体系。
(三)丹巴古碉的旅游文化价值
丹巴古碉群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中国目前保留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保存最好的古碉群,已成为当地历史、文化、宗教等最具特征性的建筑,与本民族村落活动息息相关,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对研究丹巴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还是研究西南地区民族走廊文化演变的重要资料。
1、旅游资源特点及优势
一位著名风光摄影家曾这样描述丹巴:
“我长期以来驱车奔驰在川西高原,美丽的丹巴就坐落在川西高原的深山峡谷中,大渡河从山间奔腾流过。
丹巴的藏寨就依山傍水,面向太阳,坐落在山腰,其中,最有特点的甲居、中路等村寨,它们和大自然浑然一体,表现出中国西部那种天人合一的神奇和壮美景观
第一、丹巴在四川旅游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四川旅游西环线上的一颗明珠,而古碉更是省政府着力推介的四川新的五大世界级精品旅游资源之一。
四川省旅游规划中写道:
近期重点建设好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
亚丁、海螺沟、丹巴古碉寨美人谷、泸定桥一岚安、伍须海等5个精品旅游区。
延伸和扩张“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及旅游路线,形成北与九环线和成都口岸区、南与中甸和丽江、西与昌都、东与攀西地区联网的旅游大发展格局。
开辟四川香格里拉旅游机场连接国内外重要旅游市场的空中巴士旅游线。
第二、丹巴是嘉绒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古碉不仅仅是文物,而且还是嘉绒藏族精神文化的载体。
古碉与嘉绒文化古今结合、动静结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第三、古碉是丹巴旅游形象的重要体现。
丹巴目前正着力打造的古碉、藏寨、美人谷三大旅游品牌,对游客颇具吸引力。
其中古碉历史悠久,是三大品牌的灵魂所在,是含金量最高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第四、丹巴古碉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尤其是莫洛村、蒲角顶、中路碉群,古碉及其遗址总计263座,占丹巴全县总数的47%,且与藏寨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旅游景观。
这种情况有利于旅游开发和利用,是游客集中体验嘉绒文化的最佳途径。
第五、旅游业已从过去的观光游逐步过渡到体验游,丹巴不但有俊美的自然风光,更有奇特的建筑和纯朴的嘉绒藏族人文环境,是体验游的绝佳去处。
2、丹巴旅游发展进程及趋势
二十世纪初的一个秋天,一位外国人站在大渡河源头的丹巴城边,望着对岸藏寨里耸入云际的林立古碉,突然惊呼“我发现了新大陆”。
这位法国人叫舍廉艾,时任丹巴天主教堂神父,以后他曾任天主教康定教区主教。
就是他摄下了丹巴古碉和丹巴天然石英壁画的照片寄往法国参加1916年在里昂举行的摄影展。
四十年代,在同一个地方,著名藏学专家任乃强先生望着对岸前年古碉群陷入沉思。
他在后来的<四川上古史新探》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