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超全 背过了就能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4227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超全 背过了就能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超全 背过了就能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超全 背过了就能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超全 背过了就能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超全 背过了就能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超全 背过了就能过.docx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超全 背过了就能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超全 背过了就能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超全 背过了就能过.docx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超全背过了就能过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

第一节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

知识要求

一劳动关系的含义

一般而言,所谓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劳动关系就其本来的意义来说,它并不是反映人和物的关系,劳动过程与产品或服务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劳动关系所反映的是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

劳动给付与工资的交换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征

(一)劳动法律关系

所谓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5星)

1.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雇员与雇主按照法律规范分别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从而使雇主与雇员之间的行为与要求具有法律意义。

2.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3.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

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课题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

(四)劳动法律事实

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就是劳动法律事实。

1.劳动法律行为

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等。

行为人作出意思表示是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事件(即事实要素),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图;

(2)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终止必须内容,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

(3)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示于外部,可以由他人客观地加以识别。

2.劳动法律事件

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依当事人的主管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例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等。

三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变

伴随着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劳动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

2.劳动关系多元化

3.劳动关系利益复杂化

4.劳动关系动态多变化

5.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趋向法制化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运行的前提有二:

一是不同群体在力量上维持均衡,雇主与雇员在经济关系上维持均势;二是各群体应将各自的利益追求限定在双方合作的程度之内。

物质利益原则含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为:

1.物质利益激励机制

2.物质利益平衡机制

3.物质利益调节机制

4.物质利益约束机制

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与其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的劳动关系,在劳动条件的决定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和形式,但也存在若干区别,主要是体现中国特色。

1.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仍然占重要地位

2.劳动关系的转型具有过渡性

3.集体主义的观念、“和谐”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文化传统有巨大的差别。

能力要求

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式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依据调节手段的不同,主要分为七种,即通过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劳动合同规范的调整;集体合同规范的调整;民族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的调整;企业内部劳动规则(规章制度)的调整;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调整;劳动监督检查制度的调整。

这七种调整方式各具特点:

(一)劳动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法规由国家制定,体现国家意志,覆盖所有劳动关系,通常为调整劳动关系应当遵循的原则性规范和最低标准,其基本特点是体现国家意志。

(二)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三)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有两个原因决定了集体协商比个别协商更必要。

1.由于企业内的分工、协作和资本使用的统一性和社会性,使得企业中很多事务属于“公共事务”。

2.工作于企业组织内的雇员个人,由于其劳动力的本质特征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不可能与雇主保持力量上的均衡。

(四)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制度

目前我国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主要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平等协商制度。

(五)企业内部劳动规则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基本特点是企业或者说雇主意志的体现。

(六)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调整是劳动关系当事人的一种自我管理形式,其基本特点是:

1.群众性

2.自治性

3.非强制性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对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调整。

(七)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劳动监督检查制度具有保证劳动法体系全面的功能。

第二节集体合同制度

知识要求

一集体合同概述

(一)集体合同的概念

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

集体合同可分为基层集体合同、行业集体合同、地区集体合同等。

我国集体合同体制以基层集体合同为主导机制,即集体合同由基层工会组织与企业签订。

(二)集体合同的特征(5星)

集体合同除具有一般协议的主体平等性、意思表示一致性、合法性和法律约束性以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1.集体合同是规定劳动关系的协议

2.工会或劳动者代表职工一方与企业签订

3.集体合同是定期的书面合同,其生效需经特定程序

(三)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1.主体不同。

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是企业,另一方是工会组织或劳动者按照合法程序推举的代表;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则是企业和劳动者个人。

2.内容不同。

集体合同的内容是关于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标准的约定,以全体劳动者共同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它可以涉及集体劳动关系的各方面,也可以只涉及劳动关系的某一方面;劳动合同的内容只涉及单个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3.功能不同。

协商、订立集体合同的目的是规定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为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设定具体标准,并作为单个劳动合同的基础和指导原则;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立劳动者和企业的劳动关系。

4.法律效力不同。

集体合同规定企业的最低劳动标准,凡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标准的一律无效,故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四)集体合同的作用和意义(5星)

1.订立集体合同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

2.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

3.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4.弥补劳动法律法规的不足

(五)订立集体合同应遵循的原则(5星)

1.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

2.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3.诚实守信,公平合作

4.兼顾双方合法权益

5.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能力要求

一集体合同的形式与内容

(一)集体合同的形式

集体合同的形式可以分为主件和附件。

主件是综合性集体合同其内容涵盖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

附件是专项集体合同,是就劳动关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事项签订的专项协议。

(二)集体合同的期限

集体合同均为定期合同,我国劳动立法规定集体合同的期限为1~3年。

(三)集体合同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集体合同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劳动条件标准部分

2一般性规定

3.过渡性规定

4.其他规定

二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

(一)确定集体合同的主体

(二)协商集体合同

集体协商任何一方均可就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以及相关事宜,以书面形式向对方提出进行集体协商的要求,其主要步骤为:

1.协商准备

2.协商会议。

集体协商会议由双方首席代表轮流主持,并按下列程序进行:

(1)宣布议程和会议纪律

(2)一方首席代表提出协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另一方首席代表就对方的要求作出回应

(3)协商双方就商谈事项发表各自意见,开展充分讨论

(4)双方首席代表归纳意见

3.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通过后,由集体协商双方首席代表签字。

(三)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核

由企业一方将签字的集体合同文本及说明材料一式三份,在集体合同签订后的10天内报送县级以上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查。

(四)审核期限和生效

由劳动行政部门在收到集体合同后的15天内将审核意见书送达,集体合同的生效日期以《审核意见书》确认的日期为生效日期。

(五)集体合同的公布

三集体合同的履行、监督检查和责任

(一)集体合同的履行

已经生效的集体合同具有法律效力,集体合同当事人和关系人应该履行集体合同所规定的义务。

集体合同的履行遵循实际履行和协作履行的原则。

(二)履行的监督检查

集体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企业工会应承担更多的监督检查的责任,也可以与企业协商,建立集体合同履行的联合监督检查制度。

(三)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

企业违反集体合同的规定,应承担法律责任;个别劳动者不履行集体合同规定的义务,则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四应用案例分析

第三节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

知识要求

一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含义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是用人单位依据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在本单位实施的,为协调劳动关系,并使之稳定运行,合理组织劳动,进行劳动管理而制定的办法、规定的总称。

二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特点(5星)

1.制定主题的特定性

2.企业和劳动者共同的行为规范

3.企业经营权与职工民主管理权相结合的产物

三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内容

1.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其主要内容为:

(1)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

(2)员工招收录用条件、招工简章、劳动合同草案、有关专项协议草案审批权限的确定

(3)员工招收录用计划的审批、执行权限的划分

(4)劳动合同续订、变更、解除事项的审批办法

(5)试用期考查办法

(6)员工档案的管理方法

(7)应聘人员相关材料保存办法

(8)集体合同草案的拟定、协商程序

(9)解除、终止劳动合同人员的档案移交办法、程序

(10)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修改、废止的程序等

2.劳动法律。

劳动纪律是企业依法制定的,全体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其主要内容为:

(1)时间规则

(2)组织规则

(3)岗位规则

(4)协作规则

(5)品行规则

(6)其他规则

制定劳动纪律,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劳动纪律的内容必须合法

(2)劳动纪律的内容应当全面约束管理行为和劳动行为,工作纪律、组织纪律、技术纪律全面规定,使各种岗位的行为与职责都能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可究。

(3)标准一致

(4)劳动纪律应当结构完整

3.劳动定员定额规则。

主要包括:

(1)编制定员规则

(2)劳动定额规则

稳定劳动定员定额应注意以下事项:

(1)必须紧密结合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确定定员水平,应执行适合本企业的技术组织条件的定员标准,对于强制性定员标准应严格执行,并严格履行定员制定程序。

(2)制定劳动定额的技术组织条件必须是企业现有的或是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企业可以提供的条件,不能超过这种约定条件的劳动定额标准

(3)劳动定额所规定的劳动消耗量标准应当以法定工作时间为限,并符合劳动安全卫生的要求。

(4)制定、修订劳动定员定额的程序必须合法

4.劳动岗位规范制定规则。

包括:

(1)岗位名称

(2)岗位职责

(3)生产技术规定

(4)上岗标准等

5.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6.其他制度。

工资制度、福利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培训制度等

能力要求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的程序

1.职工参与。

立法规定,劳动者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

因此,制定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用人单位有义务保证职工参与,听取职工意见,

2.正式公布。

其公布形式通常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和加盖公章的正式文件的形式公布。

第四节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知识要求

一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一)性质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企业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基本行使,是职工民主管理的具体表现。

(二)特点

职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有多种形式:

组织参与、岗位参与、个人参与。

岗位参与和个人参与是职工民主管理的直接形式,而组织参与则是间接形式,其参与管理的广度与深度是其他参与形式所不能比的。

(三)职权

1.审议建议权

2.审议通过权

3.审议决定权

4.评议监督权

5.推荐推举权

二平等协商制度。

平等协商作为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与作为订立集体合同程序的集体协商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其主要区别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不同。

平等协商的职工代表经职工选举产生,集体协商的工会代表由工会选派,只有在没有成立工会组织的企业才由职工推举产生。

2.目的不同。

平等协商的目的在于实现双方的沟通,并不以达成一定的协议为目的;而集体协商则在于订立集体合同,规定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

3.程序不同。

平等协商的程序、时间、形式比较自由,可以议而不决等,而集体协商有严格的法律程序。

4.内容不同。

平等协商的内容广泛,可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事项或当事人愿意协商的事项;而集体协商的内容一般为法律规定的事项。

5.法律效力不同。

平等协商表现为知情、质询与咨询,协商的结果由当事人自觉履行;集体协商表现为劳动关系双方对劳动条件的决定或决策过程,所达成的集体合同受国家法律保护。

6.法律依据不同。

平等协商属于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中的职工民主参与管理的形式;而集体协商的法律依据是劳动法中的集体合同制度等。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与平等协商制度是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两种基本形式。

三信息沟通制度

(一)纵向信息沟通

1.下向沟通

2.上向沟通

(二)横向信息沟通

(三)建立标准信息载体

1.制定标准劳动管理表单

2.汇总报表

3.正式通报、组织刊物

4.例会制度

四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内容

员工满意度调查将分别对以下5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或针对某个专项进行详尽考核。

(一)薪酬

(二)工作

(三)晋升

(四)管理

(五)环境

五实施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目的(5星)

(一)诊断公司潜在的问题。

实践标明,员工满意度调查是员工对各种管理问题满意度的晴雨表。

(二)找出本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就会找出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确定是否是员工工资过低、管理不善、晋升渠道不畅等问题造成的,否则只能靠主观的随机猜测。

(三)评估组织变化和企业政策对员工的影响。

通过变化前后的对比,公司管理层可以了解到公司决策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四)促进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五)增强企业凝聚力

能力要求

员工满意度地调查

步骤(3星)

1.确定调查对象

2.确定满意度调查指向(调查项目)

3.确定调查方法

(1)目标型调查法

选择法、正误法、叙述表示法

(2)描述型调查法

4.确定调查组织

5.调查结果分析

注意事项

一降低沟通障碍和干扰

1.信息沟通者之间应以相互尊重、促进合作的心理状态实现沟通

(1)在下向沟通中,管理人员必须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

(2)在上向沟通中,积极鼓励员工提出建议和意见,反映情况,建立合理的沟通层次,减少因层次过多造成对信息的过滤和失真。

2.注意沟通语言的选择

(1)必须注意沟通语言、符号的适应性与准确性,减少语言失真对沟通的干扰

(2)在可以借阅图像进行沟通的场合,应尽可能使用图像,一段工作录像或一张照片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借助行为了解信息,适当运用体态语言。

标准管理表单设计科学,合理

二借助专家、相关团体实现沟通

1.可以有效地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的效率

2.充分利用工会及其他团体组织在员工沟通中的作用。

第五节工作时间与最低工资标准

第一单元工作时间制度

知识要求

一工作时间的概念

工作时间又称法定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为履行劳动给付义务,在用人单位从事工作或生产的时间,即法律法规或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约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间(一天、一周、一个月等)内必须用来完成其所担负工作的时间。

工作时间的法律范围包括以下工作时间形式:

1.劳动者实际从事生产或工作所需进行准备和结束工作的时间

2.劳动者实际完成工作和生产的作业时间

3.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自然需要的中断时间

4.工艺中断时间、劳动者依法或单位行政安排离岗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

5.连续从事有害健康工作需要的间歇时间等

二工作时间的种类

(1)标准工作时间

(2)计件工作时间

(3)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4)不定时工作时间

(5)缩短工作时间

三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

延长工作时间是指超过标准工作时间长度的工作时间。

法律规定允许延长工作时间的一般条件是:

1.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2.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能力要求

限制延长工作时间的措施(5星)

1.条件限制

2.时间限制

3.延长工作时间,用人单位应当以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标准支付延长时间的劳动报酬

4.人员限制

第二单元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知识要求

最低工资的含义

最低工资是国家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能力要求

一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和调整(“三方性”原则)

(一)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和调整的步骤

(二)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5星)

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3.劳动生产率

4.就业状况

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三)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

1.比重法

2.恩格尔系数法

二最低工资的给付

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下列各项后,不得低于当地工资标准:

1.延长工作时间工资

2.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条件下的津贴

3.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

三工资支付保障

工资支付保障是对劳动者获得全部应得工资及其所得工资支配权的法律保护。

工资支付保障主要包括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则和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一)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则

1.货币支付

2.直接支付

3.按时支付

4.全额支付

(二)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第六节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第一单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

能力要求

一编制职业安全卫生预算

(一)职业安全卫生保护费用分类

(二)职业安全卫生预算编制程序

二建立职业安全卫生防护用品管理台帐

三组织岗位安全教育

(一)新员工实行三级安全卫生教育

1.组织入厂教育

2.组织车间教育

3.组织班组教育

(二)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人员培训

(三)生产技术条件发生变化员工调整工作范围的重新培训

第二单元工伤管理

知识要求

工伤事故分类

1.按照伤害而致休息的时间长度划分。

轻伤休息1~104日的失能伤害;重伤,105日以上的失能伤害;死亡。

2.按照事故类别划分。

划分为20个类别,如重物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电击、坠落等。

3.按照工伤因素划分。

受伤部位、起因物、致残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等。

4.职业病。

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

能力要求

一组织工伤伤残评定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子压扁诊断鉴定书)

二工伤保险待遇

(一)工伤医疗期待遇

1.医疗待遇

2.工伤津贴

(二)工伤致残待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