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单元评估检测三概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90409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单元评估检测三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单元评估检测三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单元评估检测三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单元评估检测三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单元评估检测三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单元评估检测三概要.docx

《历史单元评估检测三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单元评估检测三概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单元评估检测三概要.docx

历史单元评估检测三概要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评估检测(三)

第三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2015·长郡中学模拟)鸦片战争后,清廷和战不决,英人驱船攻向炮台,守将关天培英勇殉职,英舰进攻岸台,带领着鸦片船尾随而至,一些民间小船协助贩运。

粤兵名为迎敌,也同时伺机护贩,藉得好处。

此一情景,史家最可能用怎样的总结性文字来描述 (  )

A.忠勇之军,撤溃已尽;利之所在,对敌如戏

B.忠勇之军,撤溃已尽;民气所在,虽败犹荣

C.将领愚昧,不足御敌;利之所在,对敌如戏

D.将领骄堕,不足御敌;民气所在,虽败犹荣

【解析】选A。

由“守将关天培英勇殉职”可以得出“忠勇之军”,由“……一些民间小船协助贩运。

粤兵名为迎敌,也同时伺机护贩,藉得好处……”可以得出“利之所在,对敌如戏”,故A项正确;“民气所在,虽败犹荣”题中未能体现,故B项错误;“将领愚昧,不足御敌”与“守将关天培英勇殉职”不相符,故C项错误;“将领骄堕,不足御敌”题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2015·北京朝阳区模拟)近代中国人慨叹:

“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

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  )

A.出现于《辛丑条约》签订后

B.领事官行使行政管辖权

C.体现国际法中主权平等原则

D.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解析】选D。

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这种现象出现于《南京条约》签订后,故A项错误;外国领事官行使司法管辖权,而不是行政管辖权,故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C项错误,D项正确。

3.(2015·晋冀豫三省二次联考)1859年,两广总督劳崇光欲请洋人担任广州海关负责人时奏称:

“粤海关税务近年征收未见起色……惟有仿照上海办法,用外国人治外国人,语言通晓,底蕴周知,内地奸民无从煽惑勾串,于税务必有裨益。

”此奏折 (  )

A.所述办法是对强敌经济侵略的妥协之举

B.体现了晚清时期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平衡

C.反映了广州海关控制权已落入洋人之手

D.折射出清政府防民甚于防寇的思想

【解析】选D。

材料中论述的是国内税务问题,不涉及强敌经济侵略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晚清对外经济发展的信息,故B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州海关还没有落入洋人之手,故C项错误;“内地奸民无从煽惑勾串,于税务必有裨益”信息说明晚清政府防民甚于防寇的思想,故D项正确。

4.(2015·北京朝阳区模拟)“在紫禁城举行的这场阅兵式开始于七点三十分。

走在最前面的是伟大而强盛的俄国,在它之后是年轻的一跃而超过东方各国的日本,之后是一度在亚洲得逞的、现已退后的英国。

随后是美国、法国和以其黩武政策在东亚初露头角的德国……”“这场阅兵”发生于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十九、二十世纪之交

C.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列强军备竞赛

D.20世纪30年代的东亚

【解析】选B。

抓住题干信息“在紫禁城举行的这场阅兵式”,国家“俄国、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结合所学可知“这场阅兵”发生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之后,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5.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  )

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B.《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解析】选D。

义和团运动使西方国家看到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因此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在《辛丑条约》中保留清政府,“托保全之名”,实际上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行灭国之实”,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都与清政府最终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无关,没有体现出“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故A、B、C错误。

【拓展延伸】《辛丑条约》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没有割地、开埠等侵略要求,但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2)从目的上看,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

(3)从危害上看,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6.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

这反映了当时 (  )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解析】选A。

从“替爷替哥杀妖魔”,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指向满清政府,由此可见当时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太平天国领导人意图让英国帮助自己推翻清王朝,没有体现民族危机的加重,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不属于反动势力,只是其领导人对列强的真实面目认识不清,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而不是强国御侮,故D项错误。

7.(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评价太平天国,不能非此即彼。

无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无论洪秀全其人如何,也不能反过来说大清就是好的,大清的镇压是正义的,大清不需要被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对太平天国运动应该 (  )

A.遵从革命史观来评价

B.功过折中进行评价

C.结合事实作具体分析

D.主要肯定其反清意义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方法问题。

题目中关键信息“不能非此即彼”,即要按照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结合事实对历史事件作具体分析。

【加固训练】(2014·新疆模拟)“八月,陈玉成、李秀成两军在滁州境内会师东进,攻破浦口,再次击溃江北大营,并进占江浦。

……经过激战,太平军摧毁了湘军全部营垒,歼灭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湘军数千人,李续宾自杀。

太平军乘胜追击,收复桐城,围困安庆的清军不战而逃,皖北复为太平天国所有。

”其影响是 (  )

A.解除了对天京的包围

B.天京上游局势暂时得到稳定

C.切断了清政府的财源

D.为进军江西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选B。

题干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战争,故B项正确;解除了对天京的包围是大破江南大营的影响,故A项错误;C项是太平天国前期军事斗争东征的意义,故C项错误;D项也是前期军事斗争,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8.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

“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

”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  )

A.结束专制统治B.引发军阀割据

C.强化中央集权D.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选B。

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是反中央集权的,与结束专制统治无关,故A错误;各省纷纷独立,实际上就是军阀割据,故B正确;强化中央集权与材料意思相反,故C错误;民族独立与各省独立不是一回事,故D错误。

9.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

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 (  )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B.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解析】选B。

从材料“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我们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阶级矛盾的尖锐,这恰好成为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民变”说明非民族矛盾,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湖北,排除C;材料无法表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排除D。

10.(2015·北京西城区模拟)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

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的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主张君主立宪

主张民主立宪

未表明态度

篇数

11

2

3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清末预备立宪得到了大多数国人的认可

B.辛亥革命时期国人思想呈现多样化倾向

C.清政府想控制舆论以抑制辛亥革命爆发

D.获奖状况表明了宪政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解析】选B。

材料中主张君主立宪、民主立宪、未表明态度的各有一定数量,说明当时国人思想不统一,呈现多元化的倾向。

【加固训练】(2014·烟台诊断)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中国人的脑袋……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说明此处主要强调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根据材料信息“不再为磕头准备”到“为走路而准备”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促进了平等观念的传播,故C正确;A、B、D是从政治的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就,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

11.“这个运动由学生掀起,是自动的,没有人指使,也没有人操纵,只是爱国的热情表现。

所以等到学生运动扩展而为商人罢市,由北京而及于上海,这运动的目标初步达成之后,这运动也就消歇下去了。

但是影响所及,学生们醒起来了,五四运动一变而为新文化运动。

”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五四运动

 (  )

A.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

B.运动中心最初在北京

C.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D.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

【解析】选A。

由材料中“由北京而及于上海”可以判断B正确;由“五四运动一变而为新文化运动”判断C正确;由“所以等到学生运动扩展而为商人罢市”判断D正确。

12.李大钊在1919年5月9日《每周评论》上撰文指出:

“威尔逊君!

你不是反对秘密外交吗?

为什么他们解决山东问题,还是根据某年月日伦敦密约,还是根据某年月日的某某军阀间的秘密协定?

你自己的主张计划如今全是大炮空声,全是昙花幻梦了。

”这表明 (  )

A.李大钊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B.李大钊看清了列强意欲瓜分中国的野心

C.“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D.“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5月9日”,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史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帝国主义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根据材料信息“如今全是大炮空声”,可以看出李大钊认识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故B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故A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故C错误;“五四”运动没有改变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26分)学习历史要关注文明演进中的重要转型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

……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

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一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

——摘编自李庆《关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等

材料三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

这促使中国的有志之士检讨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