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起步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915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起步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起步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起步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起步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起步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起步历史试题.docx

《九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起步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起步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起步历史试题.docx

九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起步历史试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1.1881年9月,两江总督左宗棠上书清廷:

“请开办江苏利国煤铁”。

次年成立“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务总局”。

此举与洋务派的哪一重大活动直接相关()

A.为“自强”,创办军事工业B.欲“求富”,兴办民用企业

C.学习西方,兴办新式学堂D.加强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2.李鸿章认为“西洋方圆千里,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洋税。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仿效西方这一做法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创办军事工业B.发展民用工业C.筹建新式陆海军D.派遣留学生

3.唐老师说:

我们往往抛开近代历史的复杂性,对统治阶级阵营中的许多政要人物与国家建树之材,一如像李鸿章那样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而坚持“师夷之长技”,力求摆脱困局的历史人物,缺乏一点“同情的了解”与尊重。

唐老师认为()

A.李鸿章是很复杂的历史人物B.我们都应该同情、尊重每一个历史人物

C.李鸿章是爱国者D.认识历史人物应有鲜明的阶级立场

4.“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

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光绪皇帝此举()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有人估计,1919年一年之中,至少出了四百种白话报,这主要得益于()

①新文化运动影响②五四运动推动③《新青年》体例的影响④启蒙思想的深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主张()

A.采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B.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C.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改革D.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7.下列历史事件按因果关系搭配,不正确的是()

A.英国工业革命——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戊戌变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8.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的抗争,在抗争的同时,先进的中国人也在进行着近代化艰难的探索。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探索的共同作用有()

A.都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工业化B.都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C.都成功的完成了各领域的探索D.都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9.《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

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B.训练新式陆海军

C.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10.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C、经济组织D、教育制度

11.康有为、粱启超倡导变法的首要目的是()

A.挽救国家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

C.推翻封建专制D.引进西方学说

12.为“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为“求富”,他们又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

下列哪个企业是洋务派为“求富”而兴建的?

()

A.江南制造总局B.福州船政局C.南通大生纱厂D.汉阳铁厂

13.杨湛生活在戊戌变法时期,下列可能是他所为的是()

①向光绪帝上书言事②开办新式学堂③参加中国同盟会④兴办工矿企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4.2012年是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

中华民国的创立者孙中山于1925年在北京逝世。

按照民国纪年的方法计算,1925年应该是民国哪一年?

()

A.民国12年B.民国13年C.民国14年D.民国15年

15.右图所描述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武昌起义

C.中华民国成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6.201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二十世纪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制度。

()

A.90封建专制B.100君主专制C.110资本主义D.100奴隶制君主

17.日本大化改新以中国为师,中国戊戌变法以日本为师。

你知道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主要以哪国为师吗?

()

A.日本B.法国C.美国D.沙俄

18.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在系列救亡图存活动中,中国逐渐汇入工业文明大潮。

这些活动()

A.反映了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B.取得了反抗外国侵略的胜利

C.完成了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19.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20.下列刊物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BCD

2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22.“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

”材料中“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是指中国历史上的()

A.雅克萨之战和戊戌变法B.秋收起义和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D.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

下列历史事件中同时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是: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⑤五四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③⑤

二、非选择题

23.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9分)

辛亥革命大事记(1912年部分)

时间

主要内容

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和《告全国同胞书》,竭尽表示将“尽扫帝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

1月15日

孙中山致电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宣告如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共和,则正式辞临时大总统职,将政权让于袁世凯。

2月12日

清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

帝制终结。

2月13日

袁世凯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宣言赞成共和。

3月3日

中华同盟会本部在南京召开会员大会,制定新纲领,宣布以“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为宗旨,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3月11日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其中第一、二、四条规定: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宣告辞去临时大总统职。

(1)大事记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集中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哪一主义?

(2分)

(2)以上大事记可见,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这一主义进行了艰苦斗争。

其斗争形式有哪些?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践行这一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

(3分)

答案

(1)民权主义(2分)

(2)发表通电(或宣言);进行谈判;制定纲领;立法等(评分说明:

每点两分,共4分。

分别打出两个方面的任意一点且意思相近即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评分说明:

3分。

意思相近即可)

 

24.近代中国社会,在前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各方面都在不断进步。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搜集】

①汉阳铁厂②严复及其著作

③康有为等主张设议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创办报刊,训练新式军队等.

④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⑤这场运动是“政治变革完成之后的一场思想文化补课”。

【问题探究】

(1)材料①的工业是在哪一场运动中创办的?

该工业体现了这场运动倡导者提出的什么口号?

(2分)

(2)材料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所提出的主张,哪一个没有在变法令中得以体现?

(2分)

(3)材料②的著作提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这些思想对材料③的事件有何影响?

(2分)

(4)材料④说明了什么?

(2分)

(5)材料⑤中的“这场运动”指什么?

为什么说它是“思想文化补课”?

(2分)

【历史认识】

(6)结合以上材料和事件,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认识。

(2分)

24.答案:

(1)洋务运动;“求富”;

(2)戊戌变法;设议院;(3)“师以长技以制夷”;他的思想对戊戌变法具有推动作用。

(4)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新文化运动;因为中国一直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而且“闭关锁国”,西方先进文化和思想没有被中国所接受,所以在西方已经发达的情况下,中国只有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才是出路,力求赶上去,所以被视为“补课”。

(有理即可)(6)中国近代史是先进的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历史;我们要学习近代的先行者们开拓进取的精神等(有理即可)。

二、能力提高试题(综合性)

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到: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下列哪一思想不能反映20世纪中国引进和吸收了“外国的进步文化”()

A.维新思想B.三民主义思想

C.民主和科学思想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中请皇帝“结百姓之心”“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瞻识共主”。

对此主张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要求君民共主     B.主张开明君主制     C.力图挽救民族危机     D.强调皇权至上

3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维新变法,其主要贡献是(   )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4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形式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   )

A.创办报纸   B.摄制电影            C.组织工人运动  D.发动人民起义

5.2011年海峡两岸共庆辛亥革命100周年。

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弘扬民主意识  B. 实现民族独立  C. 结束专制独裁   D. 确立民主宪政

6.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80周年纪念日的前后,中山、南京、广州、上海、武汉、北京6个城市同时举办专题图片展。

几个同学看到该报后有如下讨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之所以在南京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党—中国同盟会

B.之所以在广州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参加了黄花岗起义

C.之所以在上海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D.之所以在武汉举办是因为辛亥革命首先在此爆发

7.孙中山在逝世前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           

   D.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

8.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指它 ()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B.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的依靠力量

   C.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D.进—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

上图记录了1833~1913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

材料二政治革命的实质是结束了人类分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由神注定的这种观念。

人们不再认为政治高于人民,也不再认为人民在政府之下。

政治革命有史以来首次在一个比城邦更大的规模上显示了政治和人民是密不可分的——民众已经觉醒并行动起来,不仅参与了政治,而且把这看做作是自己固有的权利。

——选自《全球通史·第十二章·序言》

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作者认为英国、美国、法国进行政治革命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这三国完成政治革命的标志性文件分别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完成政治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答案

(1)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

原因: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学东渐,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2)共同目标:

实现民主政治。

标志:

英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法1875年颁布第三共和国宪法、美颁布1787年宪法。

进步性:

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推动了民主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民主范围有限;其权力制衡的机制降低了行政效率。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大政治制度的确立、实施;1954年宪法的颁行。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的历史背景及目的。

(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2分)

(3)你认为中日两国改革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1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二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材料三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句话?

“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是指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中所说美国的民主政体吸取了英法文明的哪些精华?

(2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说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