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风家训故事.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0338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doc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家风家训故事.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doc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篇一:

名人家训家风

  在上海工作过、生活过的名人数不胜数,人们将目光停留于他们所创造的业绩,却鲜少探究他们成功背后的原因。

明天,上海市档案馆将在外滩新馆举办“上海好家训好家风好家庭风貌展”,用120件史料向人们展示黄炎培、向警予、钱学森等17位名人的家训家风。

  黄炎培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

  黄炎培是中国职业教育先驱,对子女的教育他同样上心,且相当严格,从不娇惯孩子。

四子黄大能初中就读于沪江大学附属中学,该校环境优美、学费昂贵,学生中多为富家子弟,黄大能身处其间也受了些影响。

黄炎培察觉到儿子的变化后果断将其转到位于上海南市陆家浜贫民区的中华职业学校。

黄炎培曾解释说:

“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

”1936年,黄大能即将赴英留学,临行之际,黄炎培将平生坚守的座右铭稍作增改并手书留赠。

这便是黄炎培的“32字家训”:

“事闲勿荒,事繁勿慌。

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值得一提的是,黄炎培子女在人生道路上不仅严守家训,还将其传给了下一代。

上海市档案馆保存了一份1947年6月黄炎培三子黄万里的家书,信中提到黄观鸿(黄万里长子)的一件小事很能说明问题。

信中写道:

“观鸿决不肯坐黄包车到学校去,问其何故,答谓:

‘看见车夫满头汗珠滴下来,我就不想坐了。

’此语出诸天真无伪之孩童,使男闻之十分感动。

”黄万里认为,儿子仁慈的秉性,是受家风家训的影响。

  向警予科学是进步轨道上最重要工具

  向警予曾被毛泽东誉为“模范妇女”,是党的创始人之一。

1919年,她赴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赵世炎、李富春等筹建中国共产党旅欧的早期组织。

其间,向警予接到侄女向功治来信。

信中,侄女表示“愿发奋做一个改造社会之人”,向警予阅后十分高兴,立即回了信。

在信中,向警予提出“科学是进步轨道上唯一最重要的工具,应当特别注意”。

上海市档案馆整理编目部主任石磊认为,在那个时代,向警予就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目光之深邃令人佩服。

  对于侄女愿发奋做一个改造社会之人,向警予很是赞同,嘱咐侄女,“亲师取友,问道求学,是创造环境改造自己的最好方法”,反对“一事不管,一毫不动,专门只管读死书”。

向警予对侄女的这些训诫之词,距今已经90多年,但对今天的青年人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钱学森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钱学森的成就,与父亲钱均夫的教导不无关系。

钱学森曾说: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一天,5岁的钱学森问父亲:

“中的108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108颗星星下凡的。

那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变的呀?

”父亲认真想了一下,回答:

“是人们编写的故事。

其实,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都不是天上的星星。

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从小爱学习,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钱学森听后大受鼓舞:

“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赴美求学。

临别之际,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

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

“人,生当有品:

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

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

”这一留言,对钱学森此后的人生影响深远。

  篇二:

名人家风心得

  关于名人家风的一些故事

  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政府或教会,每个人的家庭都为他提供了主要的

  经济支持、安全、教育、交际及娱乐活动,社会行为规范来自家庭制度本身蕴含的忠贞诚善

  等个人品德。

一些名人为保家声不坠遗传家训,价值体系里足见文化人的高尚操守、济世情

  怀和家国责任思想。

  陆游这样嘱咐孩子:

“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

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

  人事耳。

戒之戒之。

”意思是说宦途不及务农好,不做官可以躬耕谋食,即使生活紧张也不要

  做坏事。

陆游家训,由40多岁开始写,一直到80余岁在不断增补,共26则。

曾国藩的家训,分散写在他的大量的家书中,在家族教化中作用不凡。

次子曾纪泽,袭

  父一等毅勇侯爵,官至户部左侍郎。

历使英、法、俄诸国,与俄人力争,毁崇厚巳订之约,

  更立新议,交还伊犁及乌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

在出使任内,深入了

  解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

又将使馆馆址由租

  赁改为自建,亲自负责图书、器物购置,务使使馆规模不失大国风度,亦不流于奢靡。

驻外

  严于操远,节约公费,摒弃贪劣,倡导廉洁之风,为外人所敬重。

季女曾纪芬福寿全归,可

  以说完全得力于她父亲传给她的一套治家修身办法。

曾纪芬一直记着父亲曾国藩对她讲的话: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

盖子孙若贤,则不靠

  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吾辈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

  余福,除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曾纪芬自奉俭约,即使后来年纪大了,每届大寿,子女想送

  些珍贵的礼物来,都一定会被她阻止。

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

即使对已经成年的子

  女,仍随时耳提面命,管束查察从不疏忽。

她说:

“教导儿女要在不求小就而求大成,当从大

  处着想,不可娇爱过甚。

尤在父母志趣高明,切实提携,使子女力争上进,才能使子女他日

  成为社会上大有作为的人。

”她的第四子聂其杰重视聂家、曾家的先祖述言,出版成书推广,

  还以“联络家庭之情感,切磋其道义”为宗旨,创办等家庭刊物,成为中外仅见的

  文化现象。

  1936年鲁迅病重,在遗嘱中对当时7岁的周海婴训示: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

  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周海婴学成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了个无线

  电专家。

作为文化伟人的儿子,周海婴是荣耀的,紧随一生的又是重负的,“父亲一直在鞭策

  着我,也给我压力。

”他被事事与鲁迅联系着,为了维护先人的光环,他不能说错话,做错事,

  不得越界,谨言慎行,失去自由和自己。

社会来到今天,对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法律约束越发明显地流于

  文字形式而没有了现实意义。

以后这样的局面会随着社会的裂变而更加严重。

当外在的约束

  几乎不存在时,个人的、家庭的、文化的、社会的影响会成为他们行为的左右力量。

有的人

  会辱没豪门,有的人会弘扬前辈。

但前者的概率我想要大于后者。

这其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

  我们社会是否能够让忠实于社会和服务于国家的人站起来。

高人要是蜗居在房子里,行走社

  会的人必然就是矮子。

篇二:

伟人家风素材整理素材积累:

伟人家风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政府或教会,每个人的家庭

  都为他提供了主要的经济支持、安全、教育、交际及娱乐活动,社会行为规范来自家庭制度

  本身蕴含的忠贞诚善等个人品德。

一些名人为保家声不坠遗传家训,价值体系里足见文化人

  的高尚操守、济世情怀和家国责任思想。

历史上,有很多有作为的名人都有自己的家风。

譬如: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

  侈以自败”是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的家风;“勤奋、俭朴、求学、务实”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

  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做官不许发财”是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的

  家风;而“不经商、不赚钱。

低调做人、清廉”则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家风;“做自立、诚实

  和正直的人”是刘少奇的家风;“守法,低调”是邓小平的家风?

?

勤奋,俭朴,务实,清廉,自立,诚实,正直,守法,低调?

?

读这些大人物的家风,无

  不令人动容、令人心生感慨。

在这些千差万别、流芳千古的名人“家风”里,或许从我们能

  得到一个启示——完全可以找到“家风”的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

“家风”的精髓必须是“健

  康的、积极向上的”。

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

“崇俭”:

崇尚节俭之风周恩来(1898~1976),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

  和领导人。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

我们都是

  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

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

  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担任国务院总理时,哪怕

  再忙,也要腾出时间照顾孩子,不请保姆,自己亲身洗衣;在穿着上,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

  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

在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

  掉,一丁点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

“崇廉”:

崇尚廉洁之风习仲勋(1913年10月15日-2002年5月24日)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富平县,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建国以来长期主

  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

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

俗话说:

“官贵廉”,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之子,习仲勋形成的习家家风,无疑熏陶

  了习近平。

习近平说,“学父亲做人,为人坦诚、忠厚”,“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和坚持真理不说

  假话,并一以贯之”。

1986年12月5日,中央为了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专门组成一个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为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为副团长的中央代表团,乘专机

  赴西安出席修葺一新的张学良公馆开放仪式。

当晚,代表团一行住在陕西宾馆,第一顿接风

  饭,即按习老的意愿吃羊肉泡馍。

按照习仲勋团长要求,他不单独开套间由省领导陪著吃饭,

  而是和代表团全体成员在一个大圆桌一起进餐。

饭桌上仅有几道凉菜,然后每位前面多了一

  大碗羊肉汤和一个馍,让每位来宾自己手撕馍往汤裡放。

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身

  处西北大地还是茫茫岭南,无论是身为县委书记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都对群众赤诚

  相待,”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的端端的。

”女儿乾平“文化大革命”前毕

  业于外交学院,学的是法语,分配到工作。

一九八三年,王光英筹建光大公司,

  有意调她去工作。

习仲勋闻知后,当面谢绝了王光英的好意,习仲勋严肃地对女儿说,人只

  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就怕你没有本事。

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

  做人”。

一句“夹着尾巴做人”,足见习仲勋对自己名誉的珍视,对党性的遵守之严。

“崇勤”:

崇尚勤劳之风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

  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

  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委员长对自己的女儿同样是严格要求。

他的女儿朱敏,一九五三年从莫斯科师范大

  学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

开始她和父亲住在一起,朱德委员长金工次

  提出要她住到职工宿舍去,并给她讲这个方面的道理:

“你们住在我这里,对你们没有什么好

  处,会使你们脱离群众,滋长优越感。

你们不能靠父母过日子,要自力更生,学会独立生活,

  要和群众在一起,要能够吃苦。

不能吃苦,总有依赖思想,就会变。

”后来,朱敏怀孕分娩,

  生了第一个孩子,产假刚满,老人就催促她去上班。

他对女儿说:

“我们都是搞社会主义革命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