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229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4

【背景材料】

一、《韩非子·和氏》(节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

“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二、相关评论

两人为一传,中复附赵奢,已而复缀李牧,合为四人传,须详太史公次四人线索,才知赵之兴亡矣。

([明]茅坤《史记钞》卷四九)

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

([明]凌稚隆《史记评林》卷八一)

以廉颇、蔺相如主名,中间赵奢、李牧周旋穿插,断续无痕,而赵之兴亡,节目全在于此。

数人共一传,只如一人。

贤才关系国家,从文字章法中错综写出,此史之识也。

([明]钟惺《葛氏<史记>卷八一引》)

《廉蔺传》或分或合,或详或略,真得奇正错综之法,而四人优劣自显。

([清]陈仁锡《陈评史记》卷八)

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

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钟伯敬谓,二人皆古人臣风,斯足以知廉蔺者也。

篇中写相如智勇,纯是道理烂熟胸中,其揣量秦王情事,无不切中者,理也。

措辞以当秦王,令其无可置喙者,亦理也。

卒礼而归之,非前倨而后恭,实理顺当人服耳。

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

奇事偏得奇文以传之,遂成一段奇话,琅琅于汗青隃糜间,千古凛凛。

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事而已,非略之也。

见此二事,皆非常事,足以概廉将军矣。

读此可悟作史去取之法。

([清]李晚芳《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

赵事为经,四人为纬。

盖人用舍,关赵国存亡,而其君暗而听谗,终至不振。

史公深慨叹之,故作法如此变化,其结撰之微密,摹画之精彩,更令人游赏不尽也。

([清]汤谐《史记半解·廉蔺列传》)

秦赵交关是此传主笔,以四人系赵之存亡,直至秦灭赵,乃一篇归宿处,亦千古任将得失之林也。

以赵之世次年月为线索,故忽尔廉、蔺,忽尔赵、李,极断续离合而无些子痕迹,彼以串插云者陋矣。

太史公列传中,其法无所不有,真千古妙文。

([清]高螗《史记钞》卷三《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之末世,以廉、蔺、赵、李为存亡,故合传也。

廉、蔺功尤伟,故此二人统赵奢、李牧也,其合传联贯之法,则《相如传》末云,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又《奢传》,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又云廉颇奔大梁,其明年,以李牧为将而攻燕,又《牧传》云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

首尾一片,此合传之最宜最工者。

([清]尚镕《史记辩证》卷七)

三、参考译文

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将领,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攻占了阳晋,于是被封为上卿,以勇猛善战闻名于各诸侯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

他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派人给赵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取和氏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以及各位大臣商议:

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骗;如果不给秦国和氏璧,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

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宦官头目缪贤说:

“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

“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贤回答说:

“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

‘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

’我告诉他,我曾跟从大王在我国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你交个朋友’,我就凭这个知道他了,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蔺相如对我说: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赤身伏在斧质上请罪,这样也许侥幸能够免罪。

’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我。

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

“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

”相如说:

“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他。

”赵王说:

“得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相如说:

“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而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那就是秦国理亏。

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赵王问:

“可以派谁去呢?

”相如说:

“如果大王实在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和氏璧出使秦国。

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璧留给秦国;城邑不给赵国,请让我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

”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相如。

相如捧璧献给秦王。

秦王非常高兴,把璧传给妃嫔及左右侍从看,群臣高呼“万岁”。

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要把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说:

“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给相如。

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

“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

‘秦国贪婪,倚仗它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和氏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

’打算不将和氏璧给秦国。

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

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

为什么要这样呢?

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修饰礼仪表示敬意呀。

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

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邑,所以又把璧取回来。

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相如手持璧玉,斜视着柱子,就要向柱子上撞去。

秦王怕他真把璧撞碎,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以璧击柱,并召来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明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他就对秦王说: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

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

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估量此事,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住宿。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给赵国城邑,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麻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

“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个是坚守约定的。

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

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

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

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

侍从中有人想要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置。

秦王说:

“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

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礼节后,让他回赵国去了。

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

第二年秦军再次攻赵,杀了赵国两万人。

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

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

廉颇、蔺相如商量说:

“大王如果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胆小。

”赵王于是前往赴会,相如随行。

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辞别说:

“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

如果大王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的念头。

”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到酒兴正浓时说:

“我私下里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

”赵王就弹起瑟来。

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让赵王弹瑟。

”蔺相如走向前去说:

“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借此互相娱乐吧!

”秦王发怒,不答应。

这时相如向前递上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演奏。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说:

“在这五步之内,我要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秦王身边的侍从要杀相如,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退却了。

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只好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相如回头召赵国史官写道: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众臣说:

“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

”蔺相如也说:

“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

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秦军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

“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

再说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

”扬言说:

“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

过了些时候,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

“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节义啊。

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害怕他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

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门客回答说:

“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相如说:

“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

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

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

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

“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示范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

一、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对于重点词语,如:

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

古今异义词:

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

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

完、急、破、归等;虚词:

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

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

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引导学生看注释。

明确这样几点。

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①家学渊源。

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

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⑧艰难发愤。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简介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

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

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四、教师范读第1—13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第1—2段)。

1.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

2.学生讲解,教师点拨。

明确:

“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

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六、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

1.指导学生自读3—5段。

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

明确: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

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意思是:

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

“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

④关于和氏璧的来历,教师可以扼要补充。

(请见《韩非子·和氏》)⑤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璧”,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

3.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

明确:

①“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

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

“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

②“臣请完璧归赵”。

请,意思有二:

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

这里作第二种解释。

(按1989年高考题第12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意。

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璧有瑕,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

)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

“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使动用法。

⑤“王必无人”中的“必”,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

⑥茼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

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

⑦这一层写蔺相如奉璧使秦。

用对话表现相如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

七、学生边朗读边思考l—5段后,布置作业。

1.熟读和口译第1—5段。

2.预习第6—13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旧课。

(出示小黑板)

1.解释加点词语。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英勇气概)②使人遗赵王书(送)③徒见欺(被)④臣请完璧归赵(谦词)

2.翻译句子。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②而君幸于赵王③求人可使报秦者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6—11段)。

指名朗读和翻译这一层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

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顺便要求学生讲解这一句),左右皆呼万岁。

以城换璧,对秦国来讲,并不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

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璧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

①设计智取。

乃前(上前,名作动)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

”(示,给……看。

意思是:

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②说理斗争。

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

(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③誓死捍卫。

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按:

有人认为这一句的标点应为:

倚柱,怒,发上冲冠。

),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

“大王必欲急(形作动)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3.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

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璧:

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

4.归璧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

“未尝有坚明约束(要求学生讲解这四个字)者也”。

干脆说明璧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

三、略讲第二部分第三层(12—13段)。

这一层是写完璧归赵后的结局。

“拜相如为上大夫”为将相不和伏笔。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为两国进入对立状态和“渑池之会”伏笔。

四、小结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

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讨论后明确:

①直接描写(如:

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五、复习巩固第二部分。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并允许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完璧归赵”的故事。

2.预习第三部分“渑池会”。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乃前曰;“璧有瑕……”(上前)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因,于是。

却:

退)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

尊重;修敬:

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④舍相如广成传舍(舍:

安置住宿。

传舍:

招待宾客的馆舍。

2.辨析加点虚词。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用)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凭)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因为)

传以示美人(把)

二、讲读第三部分(14—16段)。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并试译这一部分后,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

要求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

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

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明确:

分三层。

第14段为一层:

赵王赴会;第15段为第二层:

渑池斗争。

第16段:

斗争结果。

3.讲析第一层(第14段)。

①“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明确:

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

(要求学生翻译加点词:

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

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②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

明确:

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

③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明确:

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

作好了最坏的打算。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

秦望。

”)

4.讲析第二层和第三层(第15、16段)

①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

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明确:

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

“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注意:

秦与赵同为诸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且要写进秦的史册,这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

②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

明确:

首先,蔺相如上前日: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

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音乐,请[让我]献上一个盆缻给秦王[敲打],来互相娱乐。

“为”wéi,动词,演奏)其次,相如以拼命和秦王斗争。

秦王不肯,相如又“跪请”,秦王还不肯,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要学生翻译这一句:

你我相距不出五步,我蔺相如能够拿头颈的鲜血溅到大王的身上了!

)再次,相如以“张目叱之”,使秦王的左右“皆靡”。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被迫一击缻。

最后,相如又顾召赵御史书,以牙还牙。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礼要求,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

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明确:

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

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

这一段进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

三、布置作业。

1.熟读第三部分。

2.预习第四部分。

第四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和好)

②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告别,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味)

③秦御史前书曰(记录)

④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2.(出示小黑板)说说下列句中的“于”各有什么作用。

①故燕王欲结于君(引出对象。

跟,同)

②使不辱于诸侯(引出对象。

被)

③会于西河之外(引出处所。

在)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引出对象。

被)

二、读讲第四部分(第17—21段)。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后,划分层次。

明确:

分三层:

第一层(第17—18段),写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

第二层(第19段),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

第三层(第20—21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廉蔺交欢”来概括。

2.研读第一层。

①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蔺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教师补充:

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

)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

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要求学生翻译这几句)

②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

相如是如何对待的?

明确:

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

(“引”,退,牵拉。

)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3.研读第二层。

齐读这一层后,指名学生试译这一层,教师予以必要的纠正与补充,然后讨论问题。

相如如何说服舍人的?

相如退让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相如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要求学生解释这一句:

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哪一个厉害?

在原句句尾省略了一个“威”字。

“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