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二十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141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1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二十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二十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二十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二十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二十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二十四.docx

《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二十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二十四.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二十四.docx

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3文化史练习题二十四

2019年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3文化史练习题二十四

第1题【单选题】

“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

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

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

B、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

C、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启祯野乘·徐文定传》中载,“(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

”这表明徐光启()

A、强调精耕细作

B、主张发展水利事业

C、重视经世致用

D、致力于西学东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道家思想最受欢迎

B、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D、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如图,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有误图一图二

A、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墨家、法家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想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

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此强调参与、改善社会。

这种社会变迁是指()

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故太平道要救济生民

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故道教重视立功

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故道教强调入世苦行

D、明清社会贫富不均,故道教提倡行善济民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某学者评价百家争鸣时指出:

“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由此可见()

A、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争鸣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

D、百家争鸣只关注人际关系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

它又称“灯节”“上元节”“元夜”“元夕”,早在西汉就在历法里确定为正式的重大节日,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据说源于某种宗教,可能是()

A、佛教

B、道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明清之际,“工、商皆民生之本”思想的提出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C、统治思想较为复杂

D、士人就业岗位多样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此举()

A、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儒学延续数千年,晚清之后逐步衰败。

康有为崇尚儒学,推崇孔子;陈独秀崇尚科学与民主,批判孔子。

学者们认为,在古代帝王时代,强调民本是应该肯定的。

以下有关儒家思想的叙述中,与民本密切相关的一项是

A、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董仲舒以为“为之(民)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C、朱熹的“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为仁之事”

D、黄宗羲的“公其是非于学校”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有误

A、“因材施教”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

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

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答案】:

【解析】:

第15题【单选题】

一位清代学者说: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该材料()

A、揭露了理学泯灭人性的冷漠型

B、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

C、体现了清朝以来文人的叛逆性

D、预示了中国文化走向的近代性

【答案】:

【解析】:

第16题【单选题】

《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淸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

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

“是书上卷皆吉天象,以人居寒暧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

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

天问》同……。

”这表明()

A、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泯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

C、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D、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

【答案】:

【解析】:

第17题【单选题】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8题【单选题】

《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

【解析】:

第19题【单选题】

清代著名哲学家王夫之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倡“天地之化日新”,旨在强调()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

C、经世致用与注重实学

D、文化大一统

【答案】:

【解析】:

第20题【单选题】

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

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

【解析】:

第21题【单选题】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评价正确的是()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儒、墨、道、法等学派既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â‘ â‘¡â‘£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22题【单选题】

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

“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

撰者固自负,亭林亦复推重。

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

”这本书是

A、《日知录》

B、《明夷待访录》

C、《变法通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答案】:

【解析】:

第2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

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材料二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

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有何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解析】:

第24题【材料分析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

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

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特点。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概括阳明学说的特色。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些儒学家们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德?

【答案】:

【解析】:

第25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

与他同时代的司马迁评价其“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

偏观嬴政,几欲齐衡”。

百年后的班固则称其“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

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的一生的重大事迹。

报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三位史学家会对汉武帝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