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参观军校纪念馆心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866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参观军校纪念馆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参观军校纪念馆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参观军校纪念馆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参观军校纪念馆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参观军校纪念馆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参观军校纪念馆心得.docx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参观军校纪念馆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参观军校纪念馆心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参观军校纪念馆心得.docx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参观军校纪念馆心得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_参观军校纪念馆心得

导读:

本文是关于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_参观军校纪念馆心得,希望能帮助到您!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范文1

  20xx年3月13日一大早,一辆来自山西太原的大货车停在保定军校纪念馆门前。

保定军校学员后人在给纪念馆捐赠了一批珍贵文物后,又捐赠了一大一小两对石狮子。

  马永祥馆长介绍说,此次的捐赠人叫朵小龙,是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生朵珍将军的孙子。

朵珍将军(1893———1970),字席儒,回族,山西太原人,为民国年间太原回族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1920xx年8月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四连,与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等著名将军为同期同学。

  记者在保定军校纪念馆展室内看到,朵先生捐献了包括朵珍将军生前用过的八仙桌、木托盘、太师椅、掸瓶、朵珍将军制作的瓷坛、朵珍将军照片等十余件珍贵的文物及资料等。

  朵先生说:

“爷爷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办事的作风,对我影响最大。

爷爷是从咱保定军校走出来的将军,作为他的后代,为军校纪念馆捐赠遗物,也是为了孝敬我爷爷,为爷爷的母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朵先生后来还在电话里表示,下次将会把爷爷朵珍将军的怀表、望远镜、书本、文房四宝、毛毯、皮包等物品捐献给军校纪念馆,还有一些国民党时期的奖状也会送给纪念馆。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范文2

  早上,老师要带我们去叶挺纪念馆。

我们排着长长的整齐的队伍从学校出发了。

踏过天桥,穿过山洞……我们终于到了叶挺纪念馆。

  我们首先来到了叶挺将军被关押的地方。

屋子矮矮的,黑黢黢的。

里面的家具很简陋:

只有一张很简陋的床,一张破桌子,几把要散架的椅子。

墙角还摆放着一些农具。

  当年,叶挺被关在这儿,他的夫人李秀文、儿子叶新华、女儿叶杨梅都曾住这儿。

当时周围的人知道被关押的是叶挺将军后,都纷纷来到这里,和他一起谈心。

他经常教人们识字。

看这样一位友好的将军,人们更加羡慕他了。

  登上几十级台阶,我们来到了叶挺墓前。

两旁长着高大青葱的柏树。

他们在风中一动不动,仿佛也在向叶挺将军默哀。

我们默哀后,全体同学诵读了叶挺的《囚歌》。

在诗歌内容中,我们感受到了叶挺将军那视死如归的精神。

  走下台阶,我们来到展览厅,我们看见了生挺生前用过的许多物品:

挖锄、水壶……看着这一切,我们仿佛看见了叶挺将军为了帮助周围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在那荒山野岭辛苦劳作的情形:

他正在骄阳下,在杂草丛中,挥汗如雨……

  最后,我们该返校了,我回望那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纪念馆,不禁肃然起敬。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范文3

  保定军校广场西南角,有一处“保定军校纪念馆”。

终于,有机会进去看一看。

  除了一处修葺后的检阅台,旧址上的遗迹已荡然无存,纪念馆的设立就显得尤为必要。

对于名著史册的保定军校,历来记述的文字很多,查阅起来也并不难。

它不象黄埔军校那样保留了一些旧迹,但却是黄埔军校的前辈无疑。

  民国时期从过政的史学家蒋廷黻曾说过:

“研究中国近代史,首先要研究保定军校发展史。

”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年,蒋介石谈起黄埔军校创建时的师资筹划,总是首先涉及到保定军校。

  除了云南、广东等地讲武堂以及留日、俄和留法勤工俭学的部分人员,包括校长在内的黄埔军校的教学、管理力量,基本上都是出身于保定军官学校。

保定军校的学生骨干,后来大多成为“黄埔系”的将领。

当然,保定军校也出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等人(请关注我的《吴佩孚的另一面》)。

  百年保定军校史,可追溯到1920xx年(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接替病死的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起。

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天津周围不得驻有中国军事机构。

到达督署所在地保定的袁世凯首先抓办两件事:

督练新军和开办新军学堂。

由甲午战争的惨败,朝廷意识到建立新式军队、使用新式装备维护摇摇欲坠统治的必要。

  清末建校所占的地方,本是被八国联军进入保定时焚毁的一处关帝庙旧址及周围庙产。

据史料载,当初的校区分为校本部、分校、大小操场和靶场等。

校本部居中,墙外有护河环绕。

北面生活区,南面是军校的中枢和教学区。

又各分为东、中、西院落,各房舍间有走廊相连,形成分布严整的格局。

  现在的纪念馆大门,据说是仿照了当初可与总督署相比的军校大门建造的。

用作展厅的“尚武堂”,正门两侧楹联:

“尚父阴符简练揣摩传一派武侯韬略鞠躬尽瘁法千秋”,就是参照了当年张之洞的那一幅。

尚武堂北面的讲台,一幅楹联是:

“步炮工辎骑五科备设期韩信刍粮器械乘各务专司济萧何”。

  不过,军校最初的名字并不称作保定军校。

而是以北洋行营将弁学堂(1920xx年)、保定速成武备学堂(1920xx年)、保定速成学堂(1920xx年)、保定军官学堂(1920xx年)、保定预备大学堂(1920xx年)相延,到辛亥革命后(1920xx年)始称保定军官军校。

  保定军校曾开设有步、炮、骑、工兵、辎重兵、参谋、测绘、军医、马医、军械、电信等多科及德、英、法、日等外语教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军事人才。

当然,他们后来又走上了各自不同的曲折道路。

  名盛一时的保定军校旧建筑群没能保留下来,大概与后来北方战事的频繁和动荡的局面有关。

1920xx年直皖战争中,皖系前敌总指挥曲同丰(军校第三任校长)被俘。

向直军投降的皖系15师临时住在学员已放假的保定军校内。

随后,因欠饷引发的兵变使一部分校舍遭火焚,军校不得不停办。

不久,直系曹锟设在保定北面漕河的讲武堂移来此处。

  曹锟从总统位子上被赶下台后,军校旧址又先后成为奉系及国民党军队的兵营。

抗战期间,为驻在保定的日军占据。

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剩余的建筑基本被拆毁了。

  记得我当年在保定时,西面铁路外,东南北拆除的老城墙以外,基本都是农田和荒地。

城东康各庄,是少年青年冯玉祥生长的地方。

城东北的军校旧址,变成了一片国营农场和畜牧场。

  保定军官学校1920xx年停办,前后历时20xx年。

八十多年后的20xx年,保定军校旧址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遗址上建起的广场和纪念馆,在不可磨去的史载之外,无疑是对那一页重要历史的记录。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范文4

  本着学习先烈事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宗旨。

作为新时代的革命青年的09机制3班班委于4月25日组织全班同学参观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革命军官学校遗址——黄埔军校(广州市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日早上,也许是天公作美,连续几天来的大雨突然般地消失了,换之以阳光明媚,微风习习。

我们班的同学带着一份喜悦,掺着一丝陌生,和着一份崇敬,携着一缕情丝,怀着一滴好奇,摸索着踏上了黄埔军校之旅。

  黄埔军校,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令人神往的革命基地,让我向往已久。

我父亲是个善良的上辈子的人,出生于解放战争后的贫苦年代,不过对历史和革命有充足的见识。

我们几兄弟经常从其口舌中听到很多关于黄埔军校的故事。

在电视上也频频领略到黄埔军校的风采。

久而久之,黄埔军校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开始萌芽!

  黄埔军校,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名字,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因其岁月的峥嵘,培育了一批批时代的精英,创造了一个个历史的辉煌。

更因其精神的伟大,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奋斗不息,百折不挠。

一直以来,以为遥不可及的黄埔军校竟离我们这般近。

半个小时的地铁和近10多分钟的步行行程我们就来到了黄埔军校的必经之地——鱼珠码头。

  每人花5毛购一票,过关斩将,次第登上即将出发的客船。

  第一次坐船,满是好奇与新鲜。

喔!

“一江春水向东流”,终于目睹了奔腾不息的珠江水。

浑浊的液体一如既往地向大海方向流淌着。

一种“源远流长”的沧桑感在我心头荡漾。

这江水啊,不知流了多少年日,见证了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

  随着一阵阵轰鸣声,客船在江面上缓缓地游荡了起来。

江面上迎面送来一股股的凉气,软软温柔地抚摸着。

心中荒谬地想到如果能在江边生活那该多好呀,也许黄埔军校就是哺育在珠江水畔的辉煌与伟大。

  时而一艘艘船“嘟嘟嘟”地从身边驶过,载着满满的货物和欢悦的旅客向滔滔江水的尽头驶去,渐渐消逝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江边散落着一排排高耸的码头,泊着一列列的船只。

也许是年代的久远,不少船只已经退伍,被遗弃在码头的深处。

看到这些,猛地头脑一片空白。

古人寄情山水,豪情万丈。

逝者如逝夫,不舍昼夜。

也许人生也像那样,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变老,不中用的话就惟有被弃置在一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离开客船,我们胜利登陆了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创办于1920xx年5月,位于广州市东南20公里珠江中的黄埔长洲岛上。

而今,粉刷修缮后的黄埔军校依然绽放出它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步入大门的那一刻,我们就浓烈地感受到在战火硝烟滚滚黄沙留下的历史。

  大门门额上鲜明而有力地题写着“黄埔军校旧址”几个大字。

门口站着两位挺着笔直身躯而纹丝不动的身着海军制服的战士。

不时有一两个军人迈着健步经过,从他们矫健的身影和墙壁上醒目的标语中,依然可以让人感到这座昔日军校特有的气质。

  沿着蜒蜿的水泥路向前进,在阳光的照耀下,道路显得格外的清晰,一棵棵古树站立在路的旁边,粗大茂盛的枝杆遮天蔽日,路就像游动的巨蛇似的穿插在一棵棵古树之中,而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

  不一回,走进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灰色整齐的南方特色的楼群。

再走近一看,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与肃穆。

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以前卫兵每天轮流在这里站岗放哨,执行警戒任务。

  大门后的建筑,称为校本部。

军校充满了浓烈的革命气氛,校门内外张贴有各种标语和对联

  校门的两侧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和“同志们仍须努力”的白色大字。

不经意间,思维恍惚飘向孙中山那颗伟大的心停止跳动的那一刻:

20世纪中国的第一位伟人——孙中山革命目标实现未遂,病榻上弥留之际的他给满目疮痍的故国和多灾多难的同胞留下了最后的遗言,给中华民族寄予最激越也最沉重的声音: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须努力!

”鼓舞而又不失力量,给死者以安慰,生者以使命!

  刚进校门的一个侯等间的两侧墙上题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它真实地表达了军校师生投军报国的心愿。

  校本部建筑面积很大,建筑别具一格,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

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且相互对称。

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漆上油棕色的走廊明亮雅致。

校本部四周有围墙。

整座建筑宁静幽雅,自成一体。

楼底层有个天井,天井中设有两座荷花池。

池中没有荷花,代之以一群可爱的红色的鱼,我们几个人还为池中鱼的种类而争得面红耳赤,呵呵,青年人好胜、好斗之心十足。

  走进房舍,即纪念馆,内部墙壁上陈列着许许多多的油画,照片和纪念品雕像,黄埔军校各期学员的主要事迹从中一目了然。

  来此参观的人很多,有学生,其他游客,不一而全,但是绝没有大街上的吵闹,反而静静的,脚步放得也特别的慢,从他们迥迥的目光中可以看出此时他们的心情是何等沉重。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一边听导游解释各张照片,人物塑像,聆听他们动听而感动的故事,同时也一边在温习以前学的中国近现代史!

把抽象的历史与亲身的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愧为学习方法之中的好方法!

  想当年,无数革命先烈金戈铁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一独立,不惜献出一个人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生命。

看到他们的生命长度:

23岁,26岁,28岁,33岁……哀,真是英年早逝呀。

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就告别了,岂不悲哉!

  在众多的展览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校本部二楼校长会客厅中的一副对联:

“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

”首次看到此句诗,不禁赞美此人生之壮景。

其视野之高远,心胸之宽广,让我不得不产生景仰之情。

而挥戈北上,征战沙场,立马定中原,又是无比的自信乐观。

其雄心壮志,如日月之明,恰似天地之大。

实在难以用言语文字来表达。

然而立该诗在此作为警言的人是谁呢?

万万不能想到的正是校长蒋中正同志,乃人中豪杰也。

  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他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游客的景仰钟爱。

  经过一位老者的解释,才真正明白此诗的背景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蒋中正与孙中山的斗争合作经历不得不让我震惊颤粟不已!

蒋孙两人既是同事与朋友,又是敌人与对手。

军校能够有这两位顶天立地的风云人物,真是时势造就英雄,黄埔军校人杰地灵呀!

  带着一份豪情壮志,离开了黄埔军校校本部,一转身又来到了其附近的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

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

  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

  楼内举办“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革命活动的图片展览”和“军校校史陈列”。

在这里大家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功迹和军校的整段历史。

  来此瞻仰参观的人也不少,他们脚步放得特别慢,看得特别地仔细,接连着按动手中的相机,恨不得把整个故居中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拍下来,以后再慢慢品味。

  也许很多人都在深思与回味,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在这平凡的小楼里面创造出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可见其重大历史意义。

  观看孙中山故居的人都会来到纪念碑身前瞻仰一会。

纪念碑正面刻有“孙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碑身背面刻有像赞,西面刻有训词。

  碑上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正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

人们一看到铜像就自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

  在纪念馆中停留片刻后,我们前往了海军烈士陵园。

陵园在绿叶斑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地幽雅。

烈士墓前整齐地放着些白色的花,旁边的古树无语,但让人觉得像是在讲述着炮火连天,血撒沙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事迹故事。

然而谁又曾想起战场上昔日的拼杀,无畏的冲锋的壮烈。

  经过珠江之滨,我们顺便参观了东征烈士墓园。

园内设有个“东征史迹陈列室”,室内详细展示了军校师生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的光辉业绩。

整座东征烈士墓青松翠柏,绿树红花,亭台点缀,环境幽静。

东征烈士墓园还有一座北伐纪念碑。

  带着沉重的心情不知不觉来到了军事武器展览馆,偷偷地从大门的门隙中往里面窥看,可见到里面有真正的坦克,飞机等军用武器,模模糊糊看不过瘾,意犹未尽欲内进,但经了解得购10元一票才允许内进,身上没有多余的钱,无可奈何,惟有长叹一口气后转身离开。

  顺着江边的一条林荫道一步步向上走,太阳已经开始西斜,预示着时间不早了风们得离开军校了,虽有丝缕的不舍与眷恋,我们是走出了军校的一个侧门。

站在码头的高处,眺望远方:

江水依旧潺潺向东奔流;辽阔的江面,巨轮往驶;浩茫神舟,军校岸然。

彼岸群楼林立,竞争高;此岸古树苍苍,枝叶盛。

昔日的兵荒马乱,民不聊天,早已烟逝。

今日的万里锦绣河山,明天会更加美好!

  乘船原路返回,尽管累得很,但每个人心里面都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份豪情壮志。

这也许是一种对军人先烈的敬仰,一种对伟人壮士精神的共鸣!

  随着一声声“嘟嘟嘟”声在耳畔拂过,黄埔军校的故址慢慢模糊在我们的视野。

渐渐离我们远去的身影并不代表着一代的黄埔精神的流逝,也不意味着对黄埔旧址的淡忘。

一幅幅震撼的记忆画面,虽然有些微黄,却在记忆的旋涡里徜徉,清晰如初。

黄埔先烈的壮举,由时光沉淀为一种精神。

泽被当代,启明后人。

黄埔军校所迸发出的亮光,会代代相传,久久相存!

  回望黄埔军校这座古老而苍桑的陆军学校,它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平淡而又神圣的黄埔军校参观生活结束了,而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悟却才刚刚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