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先秦政治史部分精编版语文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846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先秦政治史部分精编版语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先秦政治史部分精编版语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先秦政治史部分精编版语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先秦政治史部分精编版语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先秦政治史部分精编版语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先秦政治史部分精编版语文doc.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先秦政治史部分精编版语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先秦政治史部分精编版语文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先秦政治史部分精编版语文doc.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先秦政治史部分精编版语文doc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精编

【先秦政治史部分】

一、选择题

1.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

这表明()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

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B

【分析】本题透过商周时期地方治理的不同,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解和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要求考生对商周时期的地方治理这一主干知识有较为清楚的理解与认识,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指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商王只是方国联盟的盟主,商与各方国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

而周代实行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分封诸侯在享有权力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这就克服了商代方国联盟政治体制的松散性,使得国家政权趋于严密。

材料仅涉及西周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并未说明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和“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较商代政治制度更有助于国家结构的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2.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

这表明在周朝()

A.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显著加强B.汉字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C.青铜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D.贵族阶级丧失了文化话语权

【答案】A

【分析】本题透过商代甲骨文、周代青铜铭文等考古材料的分布范围,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解和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商代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等主干知识,也要对商、周两代的空间范围(疆域四至)有一定的了解,综合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商代的国家体制为松散的方国联盟,其文化的辐射力较小;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以姬姓为主体的诸侯国把周文化传播到各地,大大增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商朝时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排除选项B;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排除选项C;商周时代“学在官府”,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排除选项D。

3.(2019·福州毕业班质检)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  )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答案】C

【分析】本题以商代前后期甲骨卜辞内容变化的一段历史叙述,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特点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要求考生对材料反映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题干中抓住“变化”的内容。

商代早期,“‘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这里没有涉及仪式的变化,故A项错误;“‘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无法判断一定属于宗法嫡庶关系,故B项错误;“‘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可知淡化了“天神”的地位,强化了人的地位,故C项正确;“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理论,故D项错误。

4.(2019·景德镇一中高三联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时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史料

出处

“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

《孟子·公孙丑下》

“武王杀纣而继公子禄父,使管叔、蔡叔监禄父”

《尚书大传》

“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

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

《逸周书·作雒解》

“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

《帝王世纪》

A.商朝和西周是联盟关系B.西周最先在殷实行封建制

C.“三监”应该为先代贵族D.西周对商朝故都监察严密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关于分封制的理解与掌握。

试题以四则不同史籍关于西周时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为切入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

表中所引四则材料都谈到了西周对商朝故都的监察,但细节有所不同。

四个选项依据材料中的细节和所学知识进行设项,考生不仅要完全理解表中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还要调动所学知识,才能正确作答。

综合考查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由表内所列史料中的“管叔监殷”“管叔、蔡叔监禄父”“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自殷都以东……是为三监”等信息可知,武王灭商以后,西周派管叔等人负责监视殷地的史实是可以被认定的,故选D项;商朝和西周之间的联盟关系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A错误;B、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

分封制(  )

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学生要对材料叙述的历史现象——周王室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封赏——进行合理的解释,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中呈现的对古代帝王的后裔的分封,“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夸大了分封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通过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封赏,标明周王对古代帝王功绩的认可,以此树立周王贤明形象,故B项正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不等于王室贵族,故D项错误。

6.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

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                        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通过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的对比,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有关分封制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知识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分封制的作用,但材料的主旨是西周分封制秦汉中央集权制比较,故A项错误;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所以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故B项正确;分封制下,没有形成君主的专制权力,故C项错误;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是分封制的作用,故D项错误。

7.(2019·安徽马鞍山二模)据《春秋左传》记载:

“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材料表明(  )

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

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

【答案】B

【分析】本题通过呈现《春秋左传》中的一段材料,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尤其是西周宗法制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对材料反映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综合考查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大意:

王后没有嫡子,就选立年长的,如果年纪相当就根据德行,如果德行也相当就根据占卜,天子不立偏爱,公卿没有私心,这是古代的制度。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确立了一整套的权力继承的原则,一些特殊的情况都已经有了细致的规定,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且材料强调“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故B项正确;据材料“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发展,形成一套的伦理道德是在西汉之后,故D项错误。

8.(2019·福建龙岩毕业班教学质检)西周有“同姓不婚”的传统。

周王室常与异姓贵族联姻,称异姓诸侯谓伯舅、叔舅。

周王室此举在于(  )

A.加强对诸侯国控制                                B.保证周王室血统纯正性

C.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D.确立长幼有序等级观念

【答案】A

【分析】本题通过西周“同姓不婚”“异族联姻”等历史现象,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尤其是西周宗法分封制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学生要对西周“异族联姻”的现象作出解释,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周王室常与异姓贵族联姻,称异姓诸侯谓伯舅、叔舅”可知周王室通过联姻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巩固家天下与宗法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同姓不婚”、“与异姓贵族联姻”,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以联姻的方式加强统治,并未提及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联姻而非等级观念,故D项错误。

9.《礼记·大传》:

“人道亲亲也。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

”材料旨在说明()

A.分封制的必要性B.宗法制的合理性

C.立嫡制的合法性D.世袭制的重要性

【答案】B

【分析】本题通过呈现《礼记·大传》中的一段史料,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宗法制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现象、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综合考查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材料的大意是:

“人们说亲近亲人,亲近亲人所以尊敬先祖,尊敬先祖所以敬重宗族,敬重宗族所以聚集宗族,聚集宗族所以祭祀祖庙,祭祀祖庙所以重视社稷。

”这说明了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选B项。

A、C、D三项与材料无关。

10.(2019·湖南郴州一模)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

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

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答案】B

【分析】本题通过呈现新材料,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尤其是西周宗法制特点的理解与掌握。

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学者的观点——宗法制的逻辑中所展现出来的公共性。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强调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公共性君臣关系,没有涉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因而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D选项是宗法制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9·辽宁大连一模)《通志·氏族略》记载: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姓与氏都是贵族专有                            B.姓与氏的区分是为了强化宗族认同

C.姓与氏都产生于分封                            D.姓氏合而为一反映了贵族阶层壮大

【答案】A

【分析】本题以《通志·氏族略》中的一段材料,考查了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特点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要求考生对材料反映的现象“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做出合理的解释,综合考查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这一信息说明在三代之前姓与氏是区分贵族与否的标准,故A项正确;题干可知姓与氏是区分贵族的标准,而不是强化宗族的概念,故B项错误;姓与氏都产生于三代之前,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谈及姓与氏合并的原因,故D项错误。

12.(2019·山东济宁高三期末)西周时期,“天子千里,公侯百里,男五十里”,“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这反映了当时(  )

A.政治等级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础上    B.重农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

C.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了贵族间的矛盾    D.关注民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答案】A

【分析】本题通过呈现两段关于西周时期不同等级土地占有和经济来源的史料,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学生要从史料中认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综合考查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材料中“天子千里,公侯百里,男五十里”所讲述的是西周时期不同等级制度所占有土地的多少,后面又讲到土地占有的不同所以导致各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各等级依靠什么生活,并不能反映国家重视农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的分封制下各等级所分封的土地多寡,并不能体现贵族之间因为利益分配不公而产生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关注民生,故D项错误。

13.(2019·湖南长郡中学一模)有学者指出:

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富,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母的许多个儿子。

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送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

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这一观点实质上(  )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抨击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有关宗法制的内容。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宗法制的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要抓住题干的文字叙述逻辑,“在理论上……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在理论上……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讲的是理论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非否定其合法性,故A项错误;首先,根据材料不能断定属于商周;其次,宗法制在理论上规定明确,故B项错误;宗法制下,由于国君“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送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才引发“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故C项正确;一夫一妻多妾制虽然给权利继承带来一定的复杂性,但材料主题不是婚姻制度,故D项错误。

14.(2019·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

即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秋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

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瓦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

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

A.形成于西周时期                                    B.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C.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B

【分析】本题通过“籍田”之礼的叙述,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学生抓住材料中“王公——卿大夫——士”等关键信息,联系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等基础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本题通过出示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籍田”之礼古已有之,并不是形成于西周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子执耒三推三反……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体现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籍田”反映的是统治者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但不能反映抑制商业,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情况下产生,故D项错误。

15.(2019·重庆巴蜀中学月考)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

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

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

公、候、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

这表明(  )

A.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B.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C.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D.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答案】D

【分析】本题通过设置西周“舆服制度”这一新情境,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尤其是西周分封制、礼乐制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本题通过出示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体现了舆服与等级的关系,与不断完善的过程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西周时期尚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舆服”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与平民、奴隶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舆服制度与礼乐制度密切相关,都是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形成的等级秩序,故D项正确。

16.(2019·湖北黄冈高三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礼记》中说: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

A.端正民心的工具                                    B.凝聚家族的手段

C.维系等级的套路                                    D.齐家治国的方式

【答案】D

【分析】本题通过呈现《左传》《礼记》中的两段史料,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尤其是礼乐制度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题设“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端正民心不能概括材料中的“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故A项错误;凝聚家族也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礼”的积极方面,且题干也未反映出等级,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17.(2019·广东六校联考)《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

晏婴献策回答:

“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这表明先秦的“礼”是(  )

A.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B.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C.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D.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

【答案】A

【分析】本题以《左传》中的一段材料,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礼乐制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要求考生通过史料对“礼”这一历史事物做出合理的解释,综合考查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得出推行礼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四民安定,国家太平,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礼制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没有涉及到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礼制和宗法分封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主语为民、农、工贾、士、官和大夫,这属于职业分类,而不是社会等级,所以无法得出礼是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故D项错误。

18.(2019·新疆乌鲁木齐一模)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

“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答案】C

【分析】本题以春秋末年“以粮食为俸禄”的现象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大转型时代特征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通过所学知识对题干所述现象进行合理的阐释。

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俸禄制战国开始出现,但并未取代军功爵制,故A项错误;春秋末年周王室仍掌握王畿和一定的权力,故B项错误;封建家臣不再分封说明分封制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战国开始逐渐形成,秦统一六国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正式确立,故D项错误。

19.(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

这说明战国时期(  )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