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728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docx

《《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docx

《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

《宏观经济管理通论》

教案

 

班次:

2011级研究生

专业:

经济管理

授课:

王克水

分院:

淄博

 

《宏观经济管理通论》教案

一、目的要求

宏观经济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加强经济的宏观管理是必要的。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学习和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宏观经济管理的实践,探索宏观经济管理的规律性,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员要熟练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其方法,充分认识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把握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各种问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二、学习时间

在第一学期内(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共安排100学时,其中专题面授6次24学时,自学、复习、作业、考试76学时。

三、教学方法

采取以自学为主、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专题面授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原则。

四、学习书目

教材:

《宏观经济管理通论》,赵长茂主编,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2007年7月第八次印刷。

五、授课安排

本课程分六个专题讲授

第一专题宏观经济管理研究绪论

【面授时数】

面授一次4学时

【学习内容】

参阅《宏观经济管理通论》绪论、第一章有关内容。

【学习重点】

1.什么是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3.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及成因

4.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5.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和手段

6.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

【作业题】

1.宏观经济管理局限性的成因主要有哪些方面?

2.论述宏观经济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3.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4.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有何特点?

【教学过程】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

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等手段,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

宏观经济管理的界定(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

1、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进行决策、计划、调节、监督和服务的过程。

(李兴山:

《宏观经济运行与管理》,中央党校出版社)

2、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实施的调节和干预。

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政府,是由行政、立法、司法等系统组成的广义政府。

(赵长茂主编:

《宏观经济管理通论》,中央党校出版社)

第二种观点:

1、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中央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等手段,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

宏观经济管理既不同于政府对于特殊行业和特定产品的具体管制,也不同于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行业性和地区性的经济管理,更不同于居民、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内部的经济管理,而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和部门经济、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国民经济有机系统,对其进行全盘统筹和整体协调。

(曾培炎:

《领导干部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

2、宏观经济调控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面向全国统一市场,因此,全国只能有一个设在中央政府的调控中心。

各级地方政府都不能充当宏观调控主体的职能。

而即使是国家政府,他的管理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只有符合宏观经济调控职能要求的专门机构,才能成为宏观调控中心。

(何干强主编: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

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2008年3月11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形势是好的,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非常艰巨,宏观调控任务十分繁重。

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进一步转变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

同时,进一步减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财政部要改革完善预算和税政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税、货币政策,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二、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三种观点)

(一)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缺陷的必要补充

市场存在缺陷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因:

1.市场竞争导致垄断。

垄断导致市场效率降低。

2.市场不能自动平衡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

市场机制的特点是它只针对买卖双方的供求情况即交易情况起作用。

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一项经济活动不但直接影响交易双方,还影响到与交易无关的第三者,使第三者意外地受惠或受损。

西方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外部效应”或外部性,它的特点是:

造成影响和受到影响的行为人都不对这些影响付费。

因此,所谓外部效应,是指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了不能在市场价格中得到反映的间接效应。

外部效应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

3.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一是非竞争性。

即一部分人对某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二是非排他性。

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有公共产品存在,“免费搭车者”就不可避免。

这样,私人企业如果提供公共产品,就无法收回成本。

同时,由于公共产品的个人消费“量”是不确定的,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市场上一般无法提供这类产品,因此,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

4.市场不能保证市场交易的信息对称。

5.市场不能保证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

6.仅靠市场实现社会供求平衡的代价过高。

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此,单靠市场实现供求平衡,一方面需要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当矛盾激化时会演变成经济危机。

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市场经济无法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加以弥补和纠正。

(二)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素

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与简单商品经济相比,其运行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l.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是“为卖而买”,实现价值增值是商品生产者的决定性动机。

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每一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可能具有不正当竞争或不择手段获取高额利润的倾向。

为此,必须有一种超越个别利益之上的力量来有效规范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这就是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

2.生产过程高度专业化、协作化,任何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存在与发展力前提,交换把整个经济连接成一个紧张运转的有机体。

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本身客观地要求有一个控制系统,即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

(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多重性(周为民)

这种观点认为用市场失灵来解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不合逻辑的。

——既然大家都认为现代市场经济越发展,宏观调控就越重要,那么按照上面的解释逻辑,就等于是随现代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盲目,越失灵。

如果真是这样,就应回到计划经济的结论上去才对。

这种观点认为,实际上,之所以需要宏观调控,主要是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已越来越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不仅要经济增长,还要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促进收入均等化等等。

这些不同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市场机制主要是为单一的经济效率目标服务的,它不能自动地同时实现这些往往互相矛盾的目标。

但特别需要明确的是,不应将这一点看成是市场的缺陷或失灵,因为同时实现这样的多重目标本来就不是市场的任务,超出了市场机制的功能范围。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及其成因

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弥补和克服市场自发运行的上述缺陷。

主要原因是:

(一)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约束

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于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两个方面。

一方面,任何宏观决策都必须以决策者掌握充分的信息为前提,但在实际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决策者往往难以掌握全部信息,这种信息缺口必然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会形成一些非真实信息,这种情况同样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二)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采用少数人集中决策的方式,其过程和结果不能不受到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

(三)利益集团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干扰

任何一项宏观政策都不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完全相同的经济影响,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宏观政策的走向。

实际上,宏观政策的形成及其变化,一定程度上是不同利益群体政策影响力均衡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客观的,但不一定都是合理的。

(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

“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前者指从出现问题到决策者制定出相关政策并付诸实施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后者指从政策实施到政策在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之间的时间间隔。

这种政策时滞的存在会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

(五)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

市场主体对宏观政策进行的理性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范措施,往往使宏观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如当经济衰退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增加有效需求,抑制衰退,而微观经济主体对利润的预期不乐观,即不符合其利润最大化目标,这时,其理性反映必然是减少投资和消费,如果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都如此,则必然会加剧经济衰退。

四、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

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是市场规律,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即是将宏观经济管理活动及有关主体的行为规范化,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宏观经济管理高效、有序进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

宏观政策目标与公众利益相一致,这是宏观政策成功的根本前提,而宏观管理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则必须考虑社会接受程度。

(四)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

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就是遵循客观规律,对国内外形势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判断,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实施正确的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

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必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并采用先进的决策方法和科学的决策程序。

宏观经济管理民主化,主要是指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时,要增强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意见,集思广益。

宏观经济管理民主化是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和保证。

五、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手段

(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了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GDP或人均GDP的增加。

GDP年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2.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变动。

“合理的区间”视各国的具体情况和人们的承受能力而定。

3.充分就业(增加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工作的状态。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的相对平衡。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要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就必须考虑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平衡。

每个国家的上述四个目标都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不同。

四个目标之间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矛盾性。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总的考虑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

实现上述目标,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调节经济活动的强制性措施。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定和下达指示、命令、规定等,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各种措施。

六、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

1.注重运用经济手段。

但由于制度设计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影响经济手段的作用效果。

这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2.结构调节与总量调控同样重要。

如供求结构、需求内部投资与消费的结构等。

3.宏观调控政策弹性增强。

鉴于2007年GDPl3%、CPI4.8%的增幅,2008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

”并确定“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年中(7月),中央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适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两防”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9月份,又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

根据中央宏观调控导向,年中在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

10月份后进一步明确实。

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免税费,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增加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和重点支出,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实施预防性的主动调控。

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特点。

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旨在防止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与以往的调控相比,更具有预防性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

一是以前针对的都是经济波动中已经出现GDP增长超过ll%的高峰,如1987年为11.6%,1988年为11.3%;1992年为14.2%,1993年为l3.5%,1994年为l2.6%。

而这次GDP增长刚到lO%,如2003年为1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2%。

二是前几次针对的都是经济的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表现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而这次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而是部分行业投资的局部过热。

三是前几次宏观调控都是要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如1989年通货膨胀率为l7.8%,1994年为21.7%。

而这次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2003年通货膨胀率仅为1.2%,2004年为3.9%,2005年为1.8%,2006年为1.5%),而只是出现了物价上涨的压力,如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涨压力、房价上涨压力、劳动力价格上涨压力、输入型通胀压力等。

2008年以来的调控依然延续了这一特点。

5.注重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微调,必要时重拳出击。

通常情况下,为了防止对经济运行造成大的波动,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微调,如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的小幅调整。

但在必要时也会施以重拳。

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如总规模约4万亿元的投资;较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赤字,并相应增加国债发行规模;大幅度减免税费等。

第二专题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财政政策

【面授时数】

面授一次4学时

【学习内容】

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财政政策

【学习重点】

1.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

2.财政政策目标

3.财政政策丁具

4.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运用

5.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作业题】

1.财政政策工具及其调控作用。

2.如何充分发挥我国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

3.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作用。

4.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过程】

一、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的方针和措施。

按照财政政策作用的不同方面,即将财政政策本身的内容与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总量调节政策

即国家为了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总量及其对比关系的基本方针和措施。

总量调节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总量政策和财政支出总量政策两个方面。

财政收入总量政策是通过对财政收入总量进行调整而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基本措施。

对财政收入总量的调整,集中体现在税种的增减、税率的升降上。

财政支出总量政策是通过对财政支出总量进行

调整而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基本措施。

(二)结构调节政策

即指国家为调节社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它包括财政收入结构调节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调节政策两个方面。

结构调节政策的主要调节对象有两个:

一是通过改变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调节消费与投资的比例:

二是调节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比例,如对需要鼓励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可以减、免税,补贴等,对限制发展的则可增税。

(三)利益调节政策

即指国家为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而规定的调节财政收支变动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它主要是通过财政收支的变动来调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和各种经济单位的非劳动性收入。

对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主要是通过调整累进所得税、财产税、遗产与增予税和转移支付来实现的。

对非劳动性收入的调节,主要是对因资源、地理位置等非主观努力造成的级差收益进行调节,使各经济单位有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

二、财政政策目标

(一)经济适度增长

(二)物价相对稳定

(三)收入合理分配

(四)资源有效配置

三、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是指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所选择的用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分配和调节手段。

(一)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维持政府自身的生存和满足其行使政治、经济等各种职能需要的基本手段。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预算通常是通过预算差额(包括赤字、盈余及大体平衡)和预算结构而实现其调节作用的。

(二)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

l、税收作为政策手段的特点

(1)税收调节的广泛性。

(2)直接调节收入,间接调节行为。

(3)税收调节功能的整体性。

(4)税收调节的法治化。

2、税收调节手段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

(1)适当设置税种,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总范围。

(2)合理确定税目,明确税收调节的具体范围。

(3)合理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

(4)在税目、税率己定的前提下,通过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实行加成征收等办法,实现税收对经济的特殊灵活调节。

3、税收作为财政政策工具的具体作用

(1)调节总供求的平衡关系。

(2)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3)通过税收调节,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4、完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调控作用

(1)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①现行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不能实现“量能负担”原则。

即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交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要多交税的现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也难以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的矛盾。

②现行税率不公平,劳动所得的边际税率高于非劳动所得。

③现行所得税没有考虑纵向公平问题(具有不同负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如家庭负担情况。

目标:

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

(2)完善消费税制度。

财政部已经提出要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纳入征收范围。

(3)完善资源税制度。

包括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改革计征方式、提高税率等内容。

(4)我国遗产与赠予税、社会保障税等税收的缺位使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手段体系不健全,弱化了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

(三)公债(国债)

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它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

公债在实现财政政策目标中的作用:

1、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

2、通过改变投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3、调节货币供应量——使总供求趋于平衡

(四)财政投资

财政投资是指财政安排的用于生产性建设的支出。

它是政府直接参与物质生产领域的一种形式,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工具。

(五)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无偿地补助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的支出。

它是财政支出的形式之一。

上述政策工具可分为两大类:

1、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如个人所得税、社会救济、各种福利等。

2、需要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如调整税收、政府支出、公债等。

四、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运用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这种政策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措施来实现:

一是减税;二是扩大预算支出规模。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分配活动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

这种政策的典型方式是通过财政盈余来压缩政府支出规模。

紧缩性财政政策实施的主要于段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

(三)平衡性(中性)财政政策

平衡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即财政的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